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江万里青 - 长江流域青铜器精品展


长江

是中国的第一大河,

干流全长6300余公里,

流经青海、西藏、四川、

云南、重庆、湖北、

湖南、江西、安徽、

江苏、上海共11个省市,

流域面积达180多万平方公里,

占中国版图的五分之一以上,

涵盖了南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早在商时期,

高度发达且密切关联的

区域青铜文化出现在

长江流域的多个地点,

这其中包括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

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

江西新干大洋洲遗址

以及湖南宁乡地区。

至两周时期,诸侯分封,

长江流域各诸侯国独立发展,

又形成了巴蜀文化、曾楚文化、吴越文化等。

这些文化的青铜器形态多样,

内涵丰富,既有相通之处,

又各具特色,

汇聚一起演绎了

我国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的青铜文明。

何为“长江万里青”?

一为青铜文明的青;

二为长江两岸情同手足的情;

三为绿水青山和谐共荣的清。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长江流域

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

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

遗址的考古发现

大量的青铜器出土,

对于研究早期国家的形成

以及研究与中原王朝之间的关系

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

叶家山、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

新干大洋洲、湖南、安徽等

12家长江流域沿线的

青铜器考古发掘成果,

共计118件/套文物。

其中武汉盘龙城遗址、江西新干大洋洲,

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随州曾侯世家

都评选为

在前不久刚公布的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项目


刀光剑影

青铜时代,

华夏大地平静与动荡并存,

在考古发现中,

最直观地反映

这种区域冲突与战争的

就是各类兵器。

《孙子兵法·始计篇》有云

“兵者,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不可不察也”。

战争作为

国家扩张与资源获取的重要手段,

其决胜的关键条件之一

是精良的武器装备。

长江流域商周时期遗址

出土了数量繁多的各类兵器,

特征迥异,

不少造型奇特,

功用突出,

巧夺天工,

是为战争中无可匹敌者。

西周早期   铜戈 叶家山M111出土

铜矛

连弧刃铜戈 三星堆遗址 金沙遗址出土

或称连弧刃戈形器,

目前仅见于四川地区,

器形别致,器身轻薄,

不适用于实战,

出土时有被灼烧的痕迹,

可能是仪仗用具或是乐舞祭祀场合

配合使用的“舞戈”。

西周早期  铜戈 叶家山M111出土

叶家山M111号

即西周早期曾国的第三位国君,

曾侯抗

他是我们熟知的战国曾侯乙

西周早期的先辈。

曾侯乙墓以出土

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纹饰精美的

文物而闻名于世。

叶家山M111号

也具有以上特色

所以有的专家把他形容是

堪称“西周早期的曾侯乙墓”。

叶家山是一个墓葬群

而M111号是这里面所有墓葬的之最。

本篇后面还有

许多文物都都出土自这里。

我之前同大家分享的西周早期

曾国玉器也是

出自M111号。

战国 双戈铜戟 荆州博物馆 


西周早期 太保钺 叶家山M111出土

半环形。

背部上端有一个椭圆形禽鋬,有栏,

栏侧长方形二穿。

体宽扇、半弧形两面刃较宽。

两面纹饰相同。

内侧背部均饰龙纹。

体饰重环纹。

中部重环纹内铸铭文,

自上而下为“太保”。

叶家山M111号墓出土的钺和这件

类似的另外一件在湖北省博物馆展出。

另外还有一件后续再跟大家分享,

纹饰还要更加精美一些~

战国 铜钺

湖南省博物馆

列鼎而食

“民以食为天”,

饮食促成了

饮食器具的产生和发展,

饮食器具的演进

又与人们日常食谱的改变,

食品质量的提高,

烹饪技艺的改善,

饮食风俗的变化等密切相关。

商周时期,

宴飨是

长江流域贵族社会生活重要的

礼仪活动之一,

青铜饮食器具不仅具备实用功能,

作为重要礼器,

承载着

政治、礼仪、文化、信仰等

多重精神内涵,

是记录与反映

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

重要物质载体。

商代 虎耳虎形扁足圆鼎

新干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

虎耳虎足青铜鼎

采用了独特的扇足,
表现为稍有变形的虎。
耳上双虎形象写实,

与虎足呼应。
此类虎装饰的青铜鼎为长江流域所独有,
虎成为商代江西土著青铜文化的标志,
表现了当地独特的虎崇拜。


商代 三羊纹铜鬲 湖南省博物馆

湖南许多青铜器的前世今生故事

都离不开征集这两个字,

包括这一件也是,

换而言之就是没有明确的出土地。

后续争取把湖南省的青铜器

做个整理~

尤亼(jí)白(伯)方鼎

西周早期 曾侯方鼎  叶家山M111号

西周早期 噩中方鼎 安居羊子山出土

之前在噩国青铜器专题有专门的介绍,

这件方鼎一模一样的还有一件,

目前正在上海博物馆

参加“噩国青铜器”特展展出。

这几件鼎都有很明显的南方特征

同黄河流域中规中矩的样式是明显

不一样的。


战国 铜甗 随州文峰塔M18出土



西周早期 鱼伯彭尊 叶家山M27

一点点铭文

可以猜下是哪两个字?

商代 提梁壶 1974年盘龙城李家嘴M1出土

细高颈,圆鼓腹,

圜形底下附圈足。

菱形环、套环将器身、

壶盖、提梁连接在一起。

铸造精细、纹饰精美,

造型、装饰及铸造极其精致,

是已知的我国最早

用分铸法铸成的青铜礼器。

这件方壶形制上

楚文化影响很明显。


表面还镶嵌有绿松石。

觥筹交错

长江流域

饮酒之风盛行,

出土过大量铜酒器,

主要分为

盛酒器、饮酒器,

其中盛酒器最为突出,

饮酒器相对较少,在长江

流域的地方性器物中,

始终少见中原铜器中

基本的觚、爵、斝饮器组合。

尊、卣、罍等

在中原铜器组合中

不占重要地位的器类

广泛流行于长江流域,

并发展成突出的地方性特色。

西周早期 兽面纹铜觥

盛酒器,

最早见于安阳殷墟妇好墓,

形制较为特殊,

头为动物造型,

椭圆形腹,圈足或四足,

前有短流,后有半环形状的鋬,皆有盖。

目前所有的觥大概仅有百余件,

十分少见。

一般出土于高等级的基中,

特别是

商代高等级墓葬中,

西周中期以后消失不见。

兽面纹铜觥

年代为西周早期,

是叶家山墓地

目前所见唯——件铜觥,

器表装饰满幅的半浮雕兽面纹

和鸟纹。

红色部位是受到

朱砂葬俗影响,

在修复的过程中

保留了痕迹。

叶家山这些青铜器的修复工作

也获得了全国年度十大最佳修复项目。


造型独特,为过去所未见,

2014年盘龙城杨家湾17号墓出土。

器身内部为扁圆形的空体,

可装约440毫升的酒水。

整体造型兼具了觚、爵等

青铜酒器

部分特征,

富有美感。

考古工作者根据17号墓葬中

与它一同出土的铜爵来判断,

这件青铜器应该是铜觚的替代品,

故暂时定名为

铜带鋬觚形器。

西周早期 南公爵 叶家山M111号出土

关于“南公”铭文记载

还有一件方座簋上有,

也正是那一件文物解释了困扰

学术界多年的曾国始封的问题。

异彩华章

涛涛江水,

卓卓物华,

长江流域商周时期

青铜器以其独特夺目的

艺术造型,

与其他地区的文化面貌

有着显著区别。

一方面受到

自然环境与文化传承的影响,

另一方面则与

当地的精神信仰

息息相关。

环境因素造成的原始自然信仰,

形成了

长江流域特有的审美观念,

带来了有别于

中原的祭祀礼仪和祭祀用器,

而为祭祀、军事等大型活动

制作的乐器

也鸣奏出

娱神娱人的华章。

古蜀文化祭祀器物群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祭祀是

商周时期举国

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
中原地区极其注重祭祀礼制,
反映在铜器造型上,
表现为以宴饮礼器为中心的

青铜器组合。
在长江流域,
尤其是以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
为代表的古蜀地区,
区别于中原青铜文化,
诞生了神秘诡谲、

造型奇特的青铜雕像群,
尤以铜树、人头像、
人面具、兽面等为代表,
被赋予了沟通神灵的祭祀功能。

商周 铜鸟 金沙遗址出土

古蜀文化中的凤鸟崇拜
古蜀文化地区出土
与鸟有关的文物数以百计,
反映了古蜀人对鸟的崇拜。
古蜀人认为,
太阳的运动靠飞用的鸟来完成,
凤鸟崇拜实质是对太阳的崇拜。
传说古蜀人祖先

柏灌、鱼凫都以鸟命名,
杜宇王死后化为杜鹃鸟。
凤鸟崇拜

是古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蜀文化中的眼睛崇拜

三星堆眼形器

如同一只瞳孔突岀的眼睛,

金沙遗址中也存在眼睛崇拜的现象。

对眼睛的着力表现存在于青铜人像、

面具以及祭祀用品、生活用器和

装饰品古蜀文化的眼睛崇拜

可能与蜀人祖先蚕丛氏有关。

“眼睛”是知天地、通鬼神的

巫觋超凡能力的外化表现。

青铜雕像群与青铜兽面

三星堆遗址的青铜雕像群

是一批受人顶礼膜拜的偶像,

既象征着天神、地祇、祖先神等,

也代表着国王及巫师一类

世俗领袖或精神领袖,

表现出古蜀国人神合一、

政教合一的社会形态。

三星堆祭祀坑

还出土青铜兽面。

兽面的造型是对

自然界中兽类的夸张变形,

将凶猛威严的神兽

作为辟邪除患的神物崇拜,

以祈福禳灾。

三星堆铜人面具

物华天宝

青铜器作为

中国古代灿烂文明的

物质载体之一,

以其独特的器形、

精美的纹饰、

典雅的铭文,

被称为“活史书”。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青铜器相比,

长江流域青铜器

形态更加多样,

有的带有动物、人物纹饰和造型,

形象夸张、内涵丰富,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有的造型精美、工艺繁复、体量巨大,

是难得一见的孤品。

这些青铜器彰显了

我国古代先民高超的制造技术和

丰富的内心世界。

商代 兽面纹虎耳方鼎

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

铸工精致、
纹饰华美,
斜折沿、方唇,
口沿之上有立耳,
腹呈仰斗状,平底;
柱足中空,与腹部相通,
上粗下细,近足根处微鼓。
口沿及耳外侧饰燕尾纹,
双耳上各卧一虎,
老虎四肢蜷曲,跃跃欲试,
大口张开,
露出锯齿形牙齿,
仿佛正准备扑向眼前的猎物。


战国中期 曾侯丙方缶

文峰塔出土

根据墓葬规模和出土铭文推断,

墓主为曾侯丙。

器型方鼓,方盖,内嵌绿松石。

器盖内壁铸铭文2行11字:

“曾侯丙之(沐)

缶硖(xia)以为长事”。

双耳铸铭文:“曾侯硖以为”,

表明了器主身份。

硖是兼顾,

指此缶既作日常洗沐

盛水之水器沐缶,

也兼作祭祀时盛酒之酒器尊缶。

值得强调的是

这座墓被盗严重

而这件缶也不是出土自主墓室

是在周围的耳室意外的发现,

一起出土的一模一样的有两件。

相信大家也会想

有曾侯乙、曾侯丙,

是否有曾侯甲?

这种命名方式是巧合嘛?

其实这个疑问

特别是后者湖北省博方勤馆长

都有专门向夏商周研究领域的泰斗

李学勤先生请教过。

李学勤先生说的是

是私名。

与私名相对应的是“日名”

即用天干地支中的“日干”(甲乙等)

来称呼纪念逝去的亡者。

还有一个大家比较关注的是

曾侯乙与曾侯丙之间的关系,

听到最多的是父子,

其实不一定,

因为在古代社会,

兄终弟及很常见,

也可以大胆的猜测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兄弟?

但基本上可以确定的是

曾侯丙墓的时间要比曾侯乙晚。

曾侯丙墓的发现

也为曾侯乙之后的曾国国君

进行了补充。

西周早期 蟠龙盖罍 叶家山M111号

纹饰繁缛,装饰华丽。

圆盖隐起,盖顶有一圆龙,

龙体沿盖边缘旋转而上,

龙头翘首居中于圆形盖面上,

盖沿内折成子口。

方唇,束颈,鼓肩,

肩两侧各有一兽首形半环耳,

耳衔圆环,

肩部正面中间有一圆雕小兽首。

深腹下收,平底内凹,

背面下腹有一竖置兽首鋬。

盖顶盘龙体饰鳞纹,

盖面饰云雷纹,器颈部饰一周凸弦纹;

肩部两侧圆雕兽首半环耳造型独特,

双角相连呈花冠状弯曲下垂;

肩后各饰一组相对的蜗身龙纹;

腹部饰四组大兽面纹,

纹饰与肩面的蜗身龙纹相对。

足前后各饰一组相对的夔龙。

这种罍,

在这个墓里出土了两件,

形制基本上一模一样,

另外一件在之前湖北省博

华章重现特展中有展出,

在即将开展的省博新馆

曾国之谜展厅也会同大家见面。

另外在四川博物院也有收藏两件

同这较为类似的,

以及辽宁省博物院也有一件。

三星堆铜人面具

商代 铜罍 三星堆遗址出土

我们在欣赏三星堆青铜器的时候

不仅要关注到他奇异的一面,

更要去发现其共性的地方,

比方说这件铜罍的处理,

虽具有地域特色,

但很明显看到

与中原青铜器之间

有相似之处。

战国 菱格纹铜剑 荆州博物馆

吴越地区

喜将暗纹刻于兵器上,

这种装饰方式最早见于西周,

剑的圆茎也具备强烈的吴越文化因素,

春秋晚期已盛行于吴越地区。

在楚地发现

吴越式兵器,

除了战争还有政治联姻、

使者交流和工匠流动等原因。

这把出土于荆州的宝剑,

剑身饰有错金双线菱形格纹饰,

剑格镶嵌绿松石,

装饰风格类似越王勾践剑。

蛙纹铜铙 长沙博物馆

时祀尽敬

长江流域的动物崇拜

与中原地区庄严浑厚的风格不同,

长江流域的许多青铜器在造型和

装饰上常融入自然元素,

并多以动物作为母题,

体现了长江流域的动物崇拜现象。

从长江上游到下游,

贯穿商周,

动物装饰都十分突出。

战国 铜罍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铜尊 湖南省博物馆 藏

口沿上都是蛇纹,

多做两头相对,

其中一处三头相对,

您有找到嘛?

这件鸠杖,

我之前还以为是随州博物馆展出的

噩国那件

但依据这个展牌上标注的是

西汉 公安追缴。

问了下据说是有两件

目前展出的是追缴的这件。

长江流域虎的崇拜

虎是新干大洋洲青铜文化的主要特色,

也是巴蜀青铜器常见的纹饰。

虎形象成为

青铜器装饰的母题,

基于人们对虎神性的信仰,

是沟通天地神人的中介。

虎因其在自然界中

强大的捕猎能力

被赋予威力和神性,

在原始动物崇拜中

具有却敌、逐怪、食鬼、辟邪的功能。

很明显安徽群舒青铜器风格。

曾国兽面纹 铜面具


噩国 兽面纹 面具

鼓震钟鸣

青铜时代的乐器

是礼乐制度的重要载体,

在宗教祭祀、军队作战、

聚会宴享等仪式活动中使用。

长江流域出土

不少商周青铜乐器,

常见铜铙、铜镈、

甬钟、铜铃、鼓等器类,

在仪式中共同鸣奏出

动人的乐章

其中铜铙、甬钟和铜镈

可能是起源于长江流域的乐器。

商代 兽面纹合瓦形铜铙 新干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

军事活动中的乐器

战争中指挥军队时

常配合使用鼓、铎、钲、錞于等乐器,

“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

鼓声是进击的号令,

钲声则是止战的信号。

建鼓由鼓座、楹杆和鼓体三部分组成。

上部有机质部分易腐朽,

大多仅出土鼓座。

铜铎腔体内有舌,

近似于铃而稍大,

顶部装柄,

手持振动舌体撞击腔体发声。


西周早期 曾侯抗编钟

叶家山M111号出土

含1件镈钟和4件甬钟,
是迄今为止数量最多的
西周早期编钟。
音高稳定、音色醇美,
镈钟与甬钟音列连续,
可以构成E宫徵调式四声音阶,
使音域达一个八度又一个纯四度。

相信关注我公众号的朋友
或者浏览到这里的您,
谈起武汉最容易想到的文化标志是
黄鹤楼?热干面?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那么这个盘龙城遗址
又是何等的存在?
我们以前谈起中华民族的起源
无论是通常说还是学术圈
在几十年前都公认为是只有黄河流域,
也正是盘龙城遗址的发现
以及后续工作的推进
才有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
都是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
这一重要论断。
武汉这座城市的历史,
最早不仅限于战国时期楚国
盘龙城遗址的发现
使我们认识到武汉的建城史
距今已有3500年(商代早期)。
盘龙城遗址,
是长江流域早期青铜文明中心,
也是长江流域已知布局最清楚、
遗迹最丰富的一处商代前期城址。
这里也被称作“武汉城市之根”。
无论您在哪座城市,
希望您来武汉不止会去省博市博参观
有空不妨也来下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期待您的到来~
这场特展我到目前为止
去了至少六次
当然有三次都是为了听讲座,
这也让我收获颇丰,
特别是听完讲座
再去欣赏这些精美的青铜器
又是不一样的感受~
温故而知新,
特此感谢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的团队!

据说明年还会有新的特展
同大家见面,
我们不妨拭目以待吧~
当然希望您有机会亲自来看
是最好不过~
鄂国寻踪|噩国
比德君子| 叶家山 西周早期 曾国玉器
巴楚夷陵|宜昌市博物馆藏 楚国文物

海宇攸同 - 广州秦汉文明考古成果展

这篇文章的浏览量突破五千,

我在后台也能看到许多朋友

在默默转发分享。

特此感谢各位的支持🙏

看到我的分享

大家能喜欢我也无比欣慰~

我也力争把我优质

原创的内容分享给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场青铜的对话……
【青铜的对话:黄河与长江流域商代青铜文明展开幕】让公众读懂青铜时代!
三千年前的神秘顶流现身武汉,速度围观
共饮长江水,同筑中国梦
百余件文物运抵三星堆 将于7月18日与观众见面
商代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