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蓝釉

蓝釉,

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

就深深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它那如大海、如蓝天、

如雪花的容颜,

无不激起人们的情怀。

它深沉如蓝宝石,

更是釉色瓷中的“宝石”

关于唐青花瓷器

唐《青花点篮彩四系罐》洛阳东北郊唐墓出土



中国青花瓷器驰名中外
青花瓷是白地釉下蓝彩瓷器
通常是采用氧化钴料作呈色剂
在坯体上绘装饰图案
再罩以透明釉入窑高温烧造
青花瓷器的出现
是中国瓷器史上的一项伟大成就



唐《青花花卉纹托盘》



然而关于青花瓷的起源
大家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是青花瓷起源于唐代
也有人说起源于宋代
而大部分人认为起源于元代



唐《篮彩圆点条纹复》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藏



1953年,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
收藏了一件唐《篮彩圆点条纹复》瓷器
1977年香港著名陶瓷鉴赏家毛文奇
提出此器物为中国青花瓷器
业界才对它有所知晓
直到后来几次出土出水瓷器重大发现
人们对青花瓷的起源才有所认知



唐《青花叶纹枕残片》南京博物馆藏



最早发现唐代青花瓷是在1970年
在对江苏扬州唐城遗址的发掘中
发现了唐青花的残片
它是第一件出土的唐青花残片
其纹饰具有中东图案的风格
此唐《青花叶纹枕残片》的发现
引起了当时人们的极大兴趣



唐《青花花卉纹瓷器残片》原扬州文物培训中心藏

唐《青花执壶》扬州唐城遗址出土



1983年秋冬之际,在扬州唐代罗城
又陆续发现了一批唐代青花瓷
顿时成了国内外陶瓷考古界的热门话题
并被列为当代中国陶瓷考古重大成就之一
1987年以及其后的数年中
在原唐城遗址范围内
又连续发现了20余片青花瓷残片
除了过去所见的盘、碗、枕之外
增增添了壶、炉、罐一类器物



唐《巩义窑青花花卉纹盘》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1998年,在印尼海域发现的黑石号沉船
在打捞的瓷器中,有3件唐青花盘
它是迄今发现中国最早最完整的青花瓷
经考证这3件青花盘为河南巩县窑产品
这些青花盘上的纹路很特别
中间有一个菱形,周边为棕榈叶
估计是受当时阿拉伯地区文化的影响
这充分说明,千年前古丝绸之路上
人类商业和文明沟通已具规模



唐《青花人物花卉纹塔式罐》郑州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2007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在郑州上街区峡窝镇的一座唐墓中
出土了两件完整唐青人物和花卉纹塔式罐
这两件唐代青花塔形罐
器形硕大、工艺复杂、保存完整
为研究唐青花的起源和发展
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同时为寻找巩义市唐青花窑址
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唐《青花花卉纹塔式罐》郑州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河南巩义窑址图片》



2005年至2008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
对巩义百合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出土了以烧制唐代白瓷为主的唐代窑炉
里面有唐青花瓷片
可看出的器型有圈足碗、套盒与枕
由此可以断定:
巩义黄冶窑、百合窑是唐青花发源地
在近10年中,对唐青花瓷重大发现后
使唐青花的真实面貌
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唐《三彩蓝釉白斑马》洛阳博物馆藏



唐青花瓷器的出现与钴蓝密切相关
复旦大学高能物理研究所
采用无损质子激发X荧光技术
对杨州出土的唐青花瓷
和巩义黄冶唐三彩窑烧制的陶蓝釉片
进行多次化学测试后认为
二者的成分完全一致
这一窑址除了大量生产唐三彩
还是唐代青花瓷的产地
可以设想,停止烧造唐三彩后
黄冶窑用制作三彩的技术,烧造了青花瓷
青花瓷与唐三彩一脉相传
是由唐三彩中的蓝彩发展而来



唐《三彩储钱柜》西安东郊王家坟村唐墓出土



唐三彩中的蓝彩器
把钴蓝单独运用于瓷胎绘画
对青花的起源有直接的影响
在唐三彩中,含蓝彩之器比较珍贵
全蓝彩器则最为名贵
唐三彩的制胎原料有陶胎和高岭土两种
高岭土胎唐三彩的烧成温度在900℃
高岭土没有瓷化,所以它仍然是陶器
而唐青花部分属瓷器
烧成温度一般在1100℃以上



唐《白瓷四系罐》湖北郧县李泰墓出土



唐青花瓷的起源与白瓷有关
白瓷的釉是高温透明釉
青花瓷对瓷胎的白度要求很高
故在部分胎质较粗和灰白色瓷胎上
必须先施化妆土,以增加烧成后的白度
到中晚唐时期
许多生产白瓷的窑口已使用高质量坯料
因而瓷胎上减少或不用化妆土
而高质量的白瓷对青花
白蓝两色相间瓷器的起源有直接影响



唐《篮彩鱼、圆点纹罐》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藏



唐青花是釉下彩烧造工艺
青花呈润散状
润散是釉下彩唐青花瓷的特点
青花瓷的釉色有的是透明状
质厚而均匀,少开片
有的釉白中微黄,釉厚薄不匀



唐《篮彩点彩高足盖罐》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综上所述
专家认为,是否被认定是青花瓷
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瓷器一定是白瓷
釉下彩为钴蓝
烧成温度达到1200度以上
对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青花瓷片
和河南巩义窑的发掘、比对
及对黑石号沉船与民间唐青花的研究
目前学术界和考古界最终认定
我国的青花瓷器起源于唐代
成熟于元代景德镇



唐《青花圆点纹加绿彩四系瓶》



在目前发现的唐青花器物中
瓷器上的绘画纹饰也值得我们研究
唐青花瓷器上的纹饰
除花草纹、人物纹以外
大部分是抽象的圆点及点彩纹
这些抽象“圆点”纹饰背后的文化思想
值得人们去探究和发现
Lot3211 唐/藍釉罐
成交价:HK$ 1,200,000
估价:HK$ 250,000 - 450,000

尺寸:高17.4厘米

来源:1.埃斯肯納齊,倫敦,2002年 2.北美十面靈璧山居收藏,購自埃斯肯納齊,倫敦,編 號EK126

唐/外藍釉里黃釉三足爐
成交价:HK$ 204,000
估价:HK$ 120,000 - 180,000

尺寸:直径14、高15.5厘米

来源:1.戴克成,東方青銅器有限公司,巴黎 2.北美十面靈璧山居收藏,編號DD4

 唐/藍釉盤口壺
成交价:HK$ 72,000
估价:HK$ 60,000 - 80,000

尺寸:高10.6、直径6.9厘米

来源:1.紐約佳士得,1992年12月2日,編號269 2.北美十面靈璧山居收藏,編號FR386


唐/藍釉燭台
成交价:HK$ 2,160,000
估价:HK$ 220,000 - 280,000

尺寸:高48.4厘米

来源:1.埃斯肯納齊,倫敦,編號C2955 2.北美十面靈璧山居收藏,購自Eskenazi,倫敦,編號 EK85

唐/三彩加藍寶相花紋三足盤
成交价:HK$ 1,260,000
估价:HK$ 200,000 - 300,000

尺寸:直径29.1厘米

来源:1.私人收藏,1995年購自倫敦東方藝術藝廊 2.紐約佳士得,2008年9月17日,編號417 3.埃斯肯納齊,倫敦 4.北美十面靈璧山居收藏,購自埃斯肯納齊,倫敦,編號EK348


“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二句,就是这幅画上的御题诗。800多年前,北宋徽宗皇帝梦中作画,梦到了雨过天晴,他对梦中见到的雨后天空那种颜色非常喜欢,就给烧瓷工匠传下旨意:“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汝州的工匠技高一筹,徽宗的这道圣旨,并没有难倒他们,经过无数次的尝试,最终烧成一种特殊的釉色






















色若天青——汝窑瓷

【汝窑天青釉圆洗】


汝窑瓷的美学


【汝窑天青釉碗】

汝窑天青釉碗,宋,高6.7厘米,口径17.1厘米,足径7.7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碗敞口,深弧腹,圈足微外撇。胎体轻薄。通体满施呈淡天青色釉,釉质莹润纯净,釉面开细小纹片。外底有5个细小的支烧钉痕,并以隶书镌刻乾隆御
题诗一首:
秘器仍传古陆浑,只今陶穴杳无存。
却思历久因兹朴,岂必争华效彼繁。
口自中规非土匦,足犹钉痕异匏樽。
盂圆切己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
后署“乾隆丁酉仲春御题”,并钤“古香”、“太朴”二印。“乾隆丁酉”即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此碗造型规整,胎质细腻,釉色如湖水映出的青天,堪称精美的稀世珍品。目前所见传世宋代汝窑碗仅有两件,此件外,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亦收藏一件。

宋代汝窑瓷现存名品珍贵而稀少,但即使时隔近千年,我们依然能从现存的传世佳品里,感受到汝瓷独有的那种泽润、内敛和淡雅。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宋,高4厘米,口径18.5厘米,足距16.9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承盘直口,浅腹,平底,下承以三个蹄形足。里外施淡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外底满釉,有5个细小的支烧钉痕。乾隆皇帝曾为其题诗一首,由宫廷匠师以隶书镌刻于器物外底。诗曰:

紫土陶成铁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
易辞本契退藏理,宋诏胡夸切事谈。

句末署“乾隆戊戌夏御题”。“乾隆戊戌”即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此器造型属传世孤品,弥足珍贵。它以往曾被称作“三足洗”或“三足盘”,但从出土汉代铜三足樽均与三足承盘配套使用看,此器亦应与汝窑三足樽配套使用。(据故宫博物院官网)


【汝窑淡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式炉】

汝窑淡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式炉,宋,高12.9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17.8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此炉仿汉代铜器造型。直口,平底,口径和底径相若,下承以三足。通体满施淡天青色釉,莹润光洁,釉面开细碎纹片,足端无釉。外壁近口沿处、近底处各凸起两道弦纹,腹部中间凸起3道弦纹。外底有5个细小支钉痕。瓷釉开片系因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而在焙烧后冷却时所形成,在瓷器流传过程中如遇冷热变化仍会继续开裂。它本属于釉的一种缺陷,但因其片纹自然天成、生动有趣,遂逐渐被视作一种特殊的装饰。汝窑青瓷釉面大都开有层层相叠的“冰裂纹”,自然天成,耐人回味。从文献记载来看,汝窑为宫廷烧造瓷器的时间在北宋晚期,有学者推测大概只有20年或40年。由于烧造时间短,致使产品流传至今的不多,从公开发表的资料看,传世品不足百件。已知传世汝窑三足樽式炉仅3件,现分别藏于故宫博物院、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和美国辛辛那提博物馆。(据故宫博物院官网)



 


【汝窑天青釉盘】

汝窑天青釉盘,宋,高3厘米,口径17.1厘米,足径9.1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盘撇口,浅弧壁,坦底,圈足外撇。通体内外施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因采用“裹足支烧”,因此外底留有5个细小支钉痕。这件汝窑青瓷盘釉质莹润,其质感似丝绸般柔美。宋代汝窑青瓷尽管在色调上深浅不一,但都离不开“淡天青”这个基本色调。这种冷暖适中的色调以其素雅清逸,适应了北宋时期上层社会所推崇的“清淡含蓄”的审美情趣,使汝瓷成为宋代诸瓷之首,并一直受宠于宫中。(据故宫博物院官网)




北宋 汝窑盘(正面)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北宋 汝窑盘(底部)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北宋 汝窑天青釉盘 美国圣路易斯美术馆藏


北宋 汝窑器皿一组3件 大英博物馆藏

北宋 汝窑天青釉葵瓣式盏托  大英博物馆藏

北宋 汝窑天青釉镶铜口瓶   大英博物馆藏

汝窑天青釉茶盏

北宋 汝窑天青釉茶盏

北宋 汝窑青瓷胆瓶(正面)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北宋 汝窑青瓷胆瓶(底)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北宋 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正面)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北宋 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底)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北宋 汝窑青瓷水仙盆二(正面)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北宋 汝窑青瓷水仙盆二(侧面)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北宋 汝窑青瓷水仙盆三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北宋 汝窑青瓷盘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北宋 汝窑青瓷莲花式温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汝窑天青釉刻“寿成殿皇后阁”铭盘

汝窑天青釉刻御题诗文碗

汝窑天青釉盘

汝窑天青釉盘

汝窑天青釉盘

汝窑天青釉洗

汝窑天青釉洗

汝窑天青釉洗

汝窑天青釉洗

汝窑天青釉洗

汝窑天青釉洗

汝窑天青釉洗

汝窑天青釉洗

汝窑天青釉圆洗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

汝窑天青釉弦纹樽

北宋 汝窑青瓷奉华纸槌瓶


北宋 汝窑青瓷纸槌瓶(「奉华」铭)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北宋 汝窑青瓷纸槌瓶(「奉华」铭)底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北宋 汝窑青瓷纸槌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北宋 汝窑椭圆小洗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北宋 汝窑青瓷洗(「奉华」铭)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北宋 汝窑天青釉冰裂纹圆洗(正面) 大英博物馆藏

北宋 汝窑天青釉冰裂纹圆洗(背面) 大英博物馆藏

北宋 汝窑青瓷洗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宋 汝窑天青圆洗(正面)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宋 汝窑天青圆洗(侧面)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北宋 汝窑天青釉双鱼纹椭圆洗(正面) 大英博物馆藏

北宋 汝窑天青釉双鱼纹椭圆洗(背面) 大英博物馆藏

北宋 汝窑天青釉洗(整体) 大英博物馆藏

北宋 汝窑天青釉洗(正面) 大英博物馆藏

北宋 汝窑天青釉洗(底部) 大英博物馆藏

北宋 汝窑天青釉洗三(正面) 大英博物馆藏

北宋 汝窑天青釉洗三(底部) 大英博物馆藏

北宋 汝窑天青釉花口洗(正面) 大英博物馆藏

北宋 汝窑天青釉花口洗(底部) 大英博物馆藏

北宋 乾隆御题汝窑洗(正面) 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藏

北宋 乾隆御题汝窑洗(底部) 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藏

北宋 汝窑青瓷碟「丙」字铭(正面)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北宋 汝窑青瓷碟「丙」字铭(侧面)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北宋 汝窑青瓷碟(正面)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北宋 汝窑青瓷碟(侧面)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北宋 汝窑青瓷碟(背面)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北宋 汝窑青瓷碟二(侧面)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北宋 汝窑青瓷碟二(背面)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北宋 汝窑青瓷碟二(底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霁蓝釉

霁蓝——瓷器釉色名,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

明、清蓝釉习称“霁蓝”,祭蓝是一种高温釉,即在石灰碱釉中掺入适量的天然钴料做着色剂,在窑内1300摄氏度左右与坯胎一起一次性烧制成功的瓷釉。

祭蓝釉始创于元代,一直延烧到今天。

1964年河北保定出土了元代祭蓝瓷器,以后又发现了不少元代祭蓝釉瓷器,如扬州博物馆收藏的传世祭蓝釉——白龙纹梅瓶,景德镇出土了大量元代祭蓝釉瓷片。


▲  元霁蓝龙纹梅瓶

▲ 元霁蓝龙纹盘 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永宣时期官窑生产了不少祭蓝釉瓷器,其釉水质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被后人称为“宝石蓝”釉。
成化、弘治、正德三朝,蓝釉瓷传世器物极少,几乎见不到完整的器物。嘉靖、万历时期,蓝釉瓷烧制较为盛行,此外,嘉靖时期还创烧了回青釉瓷。

明嘉靖蓝釉刻麒麟纹执壶

(故宫博物院藏)

明万历款蓝釉白云龙纹三足炉
(故宫博物院藏)
回青釉与霁蓝釉同为以氧化钴为呈色剂的高温釉,只是所用青料为当时特有的回青与国产石子青调和而成,呈色不如霁蓝釉深沉浓艳,而是呈浅蓝色。
入清以后景德镇民窑生产祭蓝瓷器,其生产数量远远大于元明两代,质量上乘的祭蓝釉瓷器当数清三代的,但仍然没有超过明代永宣时期的官窑祭蓝水平。


清代 霁蓝釉玉壶春瓶

清代 霁蓝釉描金福寿纹赏瓶

明清霁蓝釉对比

明代霁蓝

明代霁蓝最为后人称道的首推宣德一朝。

明代,蓝釉瓷以宣德朝为最佳,主要为祭器和陈设用瓷。其釉色如蓝宝石,釉面匀净,呈色稳定。

明宣德祭蓝釉印云龙纹盘

(故宫博物院藏)

明宣德款祭蓝地白花鱼莲纹盘
(故宫博物院藏)

《南窑笔记》载: “宣窑…… 又有霁红、霁青、甜白三种 ,尤为上品。”把蓝釉和白釉、红釉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

宣德霁蓝釉瓷器多为单一色釉,也有少部分刻画暗花的,另有蓝釉白花的,多为折枝花及鱼藻纹。

官窑款有青花和暗款两种。均为“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凡四字款者,均为后仿。



明宣德 霁蓝釉盘

明 宣德 霁青葫芦瓶

口径1.8cm,高12.7cm,底径5cm

台北故宫藏

成化、弘治、正德时期,霁蓝釉瓷器传世不多,尤其是成化时期,至今未见一件完整器,但景德镇御厂出土过书有成化款的蓝釉碎片,说明其生产从未间断。


明宣德 祭蓝釉白花鱼莲纹盘

高4.0cm,口径19.2cm,足径12.7cm

故宫博物院藏




宣德霁蓝釉主要有以下特征:

1.里外满施蓝釉和里白釉外蓝釉者并存;

2.碗、盘口沿“灯草边”整齐者少,多数线条弯曲,不规整;

3.器物多圈足施釉到底,平视不见圈足露胎;

4.浅刻花纹多为龙纹,白花者龙纹少见,且白花均是用堆塑法制作,为突起的立体花纹,但观望时,似无立体感;

5.造型碗、盘常见,瓶、壶传世品中少见。


清代霁蓝

清代,经过明末清初近半个世纪的沉寂之后,清康熙时期蓝釉瓷再度兴盛,此后历朝均有精品传世,且存世数量远大于明代蓝釉瓷。

官窑霁蓝釉瓷多有官款,且做工十分精细,民窑也有霁蓝釉瓷多是庙堂所用的祭器,以炉、瓶最多,均无官款,但有年纪年款的。


清康熙 祭蓝釉碗

雍正时期,以唐英任御窑厂督陶官,所制各式釉都烧制得极为成功。

雍正蓝釉瓷器型较之前更加丰富多样,有梅瓶、玉壶春瓶、锥把瓶、蒜头瓶、天球瓶、壶、石榴尊、罐、缸、盆、钵、碗、盘、杯、洗、渣斗、高足碗等造型。

清雍正 霁蓝釉胆式瓶

霁蓝釉菊瓣形花壶 “大清雍正年制” 款  

长:18.5cm

这个时期的霁蓝釉瓷器造型古雅端庄,线条优美圆润,器内与底部均施白釉,通体施蓝釉。

胎薄体轻,造型规整,釉色均匀润泽,釉面蓝中泛紫,因其釉色艳丽而独步有清一代。

清雍正 霁蓝釉梅瓶


清雍正 霁青瓶

乾隆时期霁蓝釉瓷器多采用描金地加彩绘的工艺,工艺复杂,烧制难度较大。设色华丽,纹饰繁缛。

但釉面不如雍正时期莹润有光泽,色调为纯净的蓝色,不如雍正时期艳丽。

清乾隆 霁蓝釉杯托(一套)

清乾隆 霁蓝釉描金山水牡丹纹双龙耳海棠形瓶

清 乾隆 霁青描金番莲双耳葫芦瓶

台北故宫藏


清乾隆 祭蓝釉描金牡丹纹悬胆瓶

在清三代中,乾隆一朝传世的蓝釉瓷器数量最多。

乾隆盛世之后,自嘉庆始至清末,制瓷水平全面下降,蓝釉瓷的烧制也明显不及前朝。

清咸丰  祭蓝釉象耳琮式瓶  
高:29.8cm

清咸丰祭蓝釉琮式瓶(一对) 
高:34 cm

清代晚期霁蓝釉瓷器施釉欠均匀,较稀薄,釉面呈波浪状,胎体趋于厚重,造型笨拙。

且工艺较粗糙,施釉不均,有明显流釉现象。


清光绪  祭蓝釉赏瓶  
高:39cm

清光绪 霁蓝描金盖罐


清光绪  祭蓝釉描金皮球花赏瓶 (一对)
高:38.8cm

雍正官窑瓷器中,有青金蓝釉一种,其釉色青白相间,灿而淳穆,颇有动势,民国时期,有称之为“鬼脸青”的,可见其变幻莫测,令人沉醉。这一釉色,一直以来,因其吹洒缤纷的效果,而被认为是康熙洒蓝釉在雍正官窑中的延续或者变种,如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所称:

“青金蓝——是受康熙洒蓝釉的影响而创新的品种,刻意模仿青金石(催生石)颜色。制作时,在微显青白的釉面上加吹深浅不一的宝石蓝釉,形成青、蓝、白错落有致的斑点,并杂有黄褐金星,色彩颇为娇艳醒目。.......此种青金蓝釉,与明代宣德和清代康熙时的区别,在于釉泽光亮的不同,雍正时釉青褐色较深浓。......官窑器形有限,仅见蒜头瓶、菊瓣纹瓶、石榴尊、钵缸、花盆、洗等。......”  

又见将青金蓝等视为洒蓝的,如吕成龙先生《中国古代颜色釉瓷器》一书:“雍正时的洒蓝釉,多着意模仿天然青金石的色泽,釉面有较浓重的青褐色,也有称之为'鬼脸青’的。官窑器造型有蒜头瓶、菊瓣瓶、石榴尊、钵缸、花盆、洗等。”

清 雍正 青金蓝釉蒜头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 雍正 青金蓝釉蒜头瓶 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 雍正 青金蓝釉石榴尊 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 雍正 青金蓝釉折沿盆 北京故宫博物院



仿钧釉:宣德首创,底部多为成化朝时的“糊米底状”,器型多为本朝的盘、罐,无“蚯蚓走泥纹”和无“龟背纹”为鉴定的要点。

青金蓝釉:也称“洒蓝”,以前多认为其为高温釉,通过实物调查可确定为低温釉,此为鉴定其时代特征的要点。



蓝釉:宣德蓝釉又称“宝石蓝”、“祭蓝”等,是继承元代的传统品种而又进一步发展的制品,对后世蓝釉瓷器的生产产生了很大影响,清康雍时多仿宣德宝石蓝,但仿制仍不到位。鉴定宣德蓝釉器物的主要依据是:一是口沿“灯草口”;二是底釉积釉处泛青灰色;三是侧光斜视,釉面有大小不同的桔皮纹。


蓝釉:成化时的蓝釉瓷器,多数为小件的盘、碗,蓝釉往往泛黑色,个别有“桔皮纹”现象。

蓝釉:多见于碗、盘上,另有尊、爵器皿,此时的蓝釉较成化时期肥厚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无桔皮纹,蓝中泛黑的程度较成化时更重,往往一眼看去黑色的比重大于蓝色。另外盘碗的圈足较之前朝,也相应缩短,向底心内收,仍不时有凹陷的现象。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瓷胎洋彩青地金花鱼游春水瓶


 炉钧釉,又称炉均釉,是清代雍正年间景德镇官窑在仿烧钧釉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低温窑变花釉新品种。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清末及民国时期的发展,无论烧造工艺还是装饰艺术均不断承古开新,呈现出一个又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下面即以博物馆藏品为例,详细解析如下:

      ▌雍正时期

      雍正时期是炉钧釉瓷发展的初创阶段。烧造工艺较为复杂,需要两次烧成:先是在高温窑炉中第一次烧成素坯,然后挂釉,再入800℃低温彩炉中进行第二次焙烧。釉中含有粉剂,釉厚而不透明,呈现深浅不一的窑变红与窑变蓝等色。清(佚名)《南窑笔记》载:“炉均(钧)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因此,由“炉中所烧”而得炉钧釉之名。《陶成纪事碑记》载:“炉均釉,色在广东窑与宜兴挂釉之间,而花纹流淌过之”。

【清·雍正】炉钧釉鼓钉纹三足炉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雍正时期炉钧釉瓷器的造型较为丰富,传世品中即见有纸槌瓶、三孔花插、双耳簋式炉、三足炉等各种花器或陈设用品。其中,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三孔花插、辽宁省博物馆藏双耳簋式炉和胆瓶、北京艺术博物馆藏鼓钉纹三足炉等均为典型代表。釉色以红蓝为主,条斑交融,自然垂流,极富动感。蓝色斑晕似绿松石,蓝中泛绿。红色斑点似刚成熟的高粱穗,红中泛紫,故有“高粱红”之称,又名“红炉钧”“荤炉钧”。以北京艺术博物馆藏这件清雍正炉钧釉鼓钉纹三足炉为例,高5.7厘米,口径11.4厘米,腹径16.2厘米。洗口内敛,腹部扁圆,下承三个兽首形足,圜底。外腹部上下各装饰一圈凸起的鼓钉纹。外底部暗刻“雍正年制”四字双行篆书款。制作规整,造型端庄古雅。炉的内外通体施炉钧釉,釉面滋润,如缕如丝的松石绿条纹与高梁穗般紫红斑点相互交融,蜿蜒流淌,给人以变化莫测之感。

      ▌乾隆时期

     乾隆时期是炉钧釉瓷发展的繁盛阶段。早期承袭雍正工艺与艺术传统,釉厚而不透,釉中夹杂着明显的“高梁红”斑点。乾隆中期以后,炉钧釉瓷的烧造工艺与装饰艺术逐渐演变,开始形成了新的时代风尚。

     首先是造型工艺上创新,出现了方尊、象耳瓶、灯笼瓶等陈设用器。典型如灯笼瓶,文献中也称“二酉壮罐”,它是乾隆时期创烧的新造型,作为大运品种之一,在嘉庆、道光两朝都有烧造。

         ▌【清·乾隆】炉钧釉灯笼瓶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藏

       其次是釉色装饰上创新,出现了以蓝色为主的色泽。色调较深的青金蓝色与浅淡的松石绿色彼此相融,釉面形成蓝绿相间的丝絮状纹理,不见雍正时的垂流之势。这种流行于清代中期的无红色斑点的炉钧釉,也称“蓝炉钧”“素炉钧”。

       ▌【清·乾隆】炉钧釉象首耳瓶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以北京艺术博物馆藏这件清乾隆炉钧釉象首耳瓶为例,高15.5厘米,口径5.4厘米,底径7.2厘米,腹径11.3厘米。瓶为圆唇,粗颈,溜肩,鼓腹,圈足外撇。肩颈交接处饰凸起弦纹一周,两侧贴塑象首形耳。制作规整,造型雅致。通体内外均施炉钧釉,釉面流动性较小,蓝、绿二色相互渗透浸润,呈条状垂流,展现出独特的装饰趣味。

     ▌嘉庆时期

       嘉庆时期炉钧釉瓷承袭乾隆烧造工艺与装饰艺术继续发展,并带有鲜明的本朝特征。釉面又出现了蓝、红二色相融的色泽,但蓝色为深浅不一的松石绿色,夹杂其中的红色小斑点,面积较小,色调虽红中泛紫,但缺乏明快亮泽之感。

       ▌【清·嘉庆】炉钧釉灯笼瓶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以北京艺术博物馆藏这件清嘉庆炉钧釉灯笼瓶为例,高24.1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8.5厘米,腹径14厘米。瓶为撇口,粗颈,圆肩,长筒形腹,腹下内收,圈足外撇。上腹部两侧贴饰双扁瓶式耳。外底足内阴刻“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通体内外均施炉钧釉,釉面流动性小。与乾隆时期相比,造型整体线条不够优美流畅。釉面欠匀净温润,呈现出技术下滑的趋势。

     ▌道光时期

      道光时期炉钧釉瓷继续烧造,并形成了与前期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釉面变得较为稀薄,釉色仍以深浅不一的蓝色为主,但多为深蓝釉地上密布浅蓝色或月白色的油滴状圆形斑点。

         ▌【清·道光】炉钧釉塑螭虎纹瓜棱水盂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典型如北京艺术博物馆藏这件清道光炉钧釉塑螭虎纹瓜棱水盂,高4.5厘米,口径2厘米,底径4.5厘米。水盂为小口,鼓腹,平底。腹部为瓜棱式,口部堆塑一条螭虎。水盂通体内外施炉钧釉,螭虎身上饰酱釉,四爪为白釉,色调对比强烈而又相得益彰,显得格外玲珑可爱,雅致宜人。

     ▌清代末期

      清代末期炉钧釉瓷又颇具特色,分素炉钧与荤炉钧两种。素炉钧即不带红色的炉钧釉。其釉面的色泽仍是以深浅不一的蓝色为主,独特之处在于:其深色蓝釉地上密布着浅蓝色的斑点,不仅小如鱼籽,且布局绵密。

        ▌【清末】炉钧釉印盒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清末】炉钧釉碗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荤炉钧即带有红色的炉钧釉。其釉面特征为:在浅蓝釉或月白釉地子上密布着紫红色的斑点,斑点亦小如鱼籽,且布局绵密,形成细密而规则的时代特征。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炉钧釉瓷既承接清代传统,又在工艺技术上继续取得新的进步。民国时期炉钧釉仍分为素炉钧、荤炉钧两类。素炉钧是在蓝色釉地上装饰月白色鱼籽状斑点;荤炉钧则是在蓝色釉地上装饰红色鱼籽状斑点。蓝白或是蓝红两种色调均搭配协调,彼此交相辉映。但因釉质较比清末更为稀薄,使得蓝色地子上的白色或红色小圆点纹,外形轮廓更加清晰规整,给人以图案画上去的感觉。

       ▌【民国】炉钧釉洗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此外,民国时期盛行以炉钧釉为色地进行各种釉上彩绘装饰。典型如北京艺术博物馆藏这件民国时期炉钧釉描金佛像,其以炉钧釉为地烘托釉上金彩装饰,既新颖别致,又增添了富丽堂皇的装饰艺术效果。

       ▌【民国】炉钧釉描金佛像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综上所述,清代民国时期炉钧釉,虽非景德镇窑瓷器装饰艺术的主流,产品烧造数量也不多,但却凭借着仿古出新的艺术精神,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工艺技术进步与装饰艺术新成就,因此,对于古瓷研究与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汝窑高清图赏析
【瓷器】 极品汝窑(二)
【科普】丨“天青色等烟雨”描写的其实不是青花瓷,而是它们
「 汝窑 」
快速区分北宋和南宋的瓷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