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日出·印象》by 莫奈

2014年09月13日 作者:一天一件艺术品 

提起十九世纪下半叶独领风骚的印象派,就不能不提到它的领军人物莫奈,就不能不提到他的名作《日出印象》。


莫奈活了八十六岁,画了两千多张油画,五百多张素描,可谓精力旺盛,浩如烟海。而他作画精益求精,近于苛刻,亲手毁掉的自己的作品比十九世纪任何一位大画家都多。


《日出印象》并不是他最典型最杰出的,但是印象派的名称就由这幅画而来,所以它青史垂名,地位特殊。当年,一个摇唇鼓舌的评论家在冷嘲热讽以莫奈为代表的一批新兴艺术家时,引用了这幅画并贬称以“印象派”,没想到歪打正着,这个名称流传下来,成为人类绘画史上最著名的流派。


拂晓时分,一轮红橙橙的太阳缓缓升起,挣扎着冲出平静的水面,奋力地划破浓浓的晨雾,露出自己的面目。 朝阳,染红了天空,染红了云彩,染红了水面,染红了画布,染红了我们的视觉。


“莫道君行早”,三艘小船,早已扬帆,摇曳缓进,沿水而行,由远及近,慢慢行驶出重雾,渐渐淡入到前景,静悄悄的,好像不忍惊醒远方还在沉睡的港都,隐约约的,好像不敢干扰眼前正在凝视日出的观众。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新的一天开始了。


这就是三十二岁的莫奈给我们的日出印象。静谧的,朦胧的,深邃的,富有韵律,富有节奏的。一种素描的风格,一种诗的意境。


有谁没见过日出?许多人在专门的地点,专门的时节观看日出。为了看得清,他们选择金秋季节,天高气爽。为了看得远,他们登高爬山,披荆斩棘。他们身穿厚衣,全幅包装,提前一个几个小时,席地而坐,翘首以待,耐心等候,全为的是捕捉红太阳跳出地平线那一刹那。


本人也有过若干次这样的经历。


一直看到朝阳高挂,金光夺目,一直看到寒气退去,周身燥热,感慨着,兴奋着,激动着,回味着,那种情绪和看日落时的伤感,失落,惆怅完全不同。


观看日出给我们带来了人生感慨,而对艺术家是好的表现题材。红日冉冉上升,阳光由柔而强,大地迎来光明,一个个连续的变化的瞬间组成了动态的画面,由他们构思自己的图画,让他们表现自己风格。


而印象派绘画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捕捉动态大自然的一瞬间,把它定格,将它画出。


不再把自己关在画室里闭门造车,不再重现虚构的传说故事,他们带着折叠式手提画架,背着木制颜料盒,搭起遮棚,要着干粮,到野外去写生作画,把亲眼看到的搬到画布上,把实际发生的记录在作品中,把室内绘画变成户外艺术。


有人顾名思义,以为印象派就是凭想象,记忆或虚构作画,其实错哉谬矣,印象派画都是取材于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反映着真真切切的社会生活。这是他们对传统的绘画,追求理想主题的浪漫主义也好,追求绝对真实的现实主义也好,发动的一次革命。


在印象派画家中,雷阿诺以画裸女出名,德加以画芭蕾舞女著称,莫奈和毕沙罗是风景画家。而莫奈的风景画经常离不开水,他画河,画海,画水塘,画海滨,画船,就是画日出,三分之二也是水。


莫奈选择他观察日出的地点,不是一望无际的原野,不是山峦起伏的高原,而是他生活了多年的勒阿弗尔港口。他熟悉这里的海岸景色,他脊恋这里的水上生活,他甚至敏感这里的气候变化,所以这幅风景画充满了生活气息,人文的踪影。水光相应,烟波渺渺。几叶扁舟画龙点睛,给画带来了生气,船上的人若隐若现,给画赋予了灵魂。


在朦胧的晨雾中,天和水的界限模糊了。在鲜艳的朝阳下,实物和倒影的界限模糊了。在远方的混屯之中,右上方工厂的烟筒大船上的吊车也是模糊的。


诸位看官,如果你们可以点击这幅画的局部而把它的细节放大的话,就会发现莫奈用笔相当粗旷,刚劲有力,层层叠叠,厚薄不同,长短不一,基本是深浅不同的蓝色和桔红色两种。笔触分明,都是单一的纯色,一笔一笔的堆砌清晰可见,轻快分明。近看,粗糙而杂乱,而远看,画面上的小笔触和分割的色彩却在视网膜上混合了,成为了灰色的调子,成为了和谐的颜色,而且更加丰富,更加鲜艳,再现了阳光下色彩的立体感,跳动感和闪烁感!


莫奈把本来应该他在调色板上做的事,让观众在自己的视网膜上完成了。


这是对十九世纪法国化学家舍夫勒在牛顿“光谱色”原理上建立起的“色彩调和理论”高明的应用。


绘画不是摄影。照片是原封不动地反映外在世界,每一个细节,不管放大多少倍,都绝对真实,都忠于生活。而一幅好的画,却能做到高于生活,用独特的表现手法,经过观众自己视觉的参与,更加栩栩如生,更加活灵活现。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可惜我们多数人看画,还是偏爱形似的作品。看一幅画好不好,总是以画的像不像为标准。对一幅作品爱不爱,往往以画的细不细作评判。


我们常常更喜欢传统的经典的绘画,喜欢那匀和的色彩细腻的笔法,喜欢那维妙维肖,细致入微的表现。其实这往往是把绘画和摄影的功能混为一谈。而印象派,是对传统手法的反叛,小笔触,色彩分割的画法,近乱而远和,近粗而远匀,这开创了现代艺术的先河。此后,后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风起云涌,争奇斗艳,画家越来越注重于绘画的形式,而忽略甚至脱离它的情节内容。一直到了现代的抽象派,绘画成了纯粹的色彩组合,而其内容已经无从可知了。


这一切都起源于莫奈,他不愧为印象派之父,首先把自然的真实性降低于色彩表现形式之下,把理想化的主题排斥在绘画目的之外,他为着运用色彩去作画。从此艺术不再是描绘对象的附庸,而有着独立的品格和自主的权利。


印象派解放了色,莫奈是一个善于运用色的大师,不既如此,他还是一个善于运用光的大师。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物体的颜色是和光分不开的,是由物体对光,特别是太阳光的吸收和反射决定的。


太阳光线的影响是动态的。一天不同时分,一年不同季节,太阳的光线千变万化,同一个对象也就有了千变万化。


早晨的阳光经过晨雾的过滤,变成了橙红色。而在阳光没有照及的地方,处于阴影中的物体,则是它的互补色--蓝色。这种处理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在经典的画法里,迎光处都画成白色亮色,阴影都画成黑色暗色,莫奈的高明果然不同凡响。冷色和暖色的对比,明色和暗色的交融,都来自清晨阳光的作用。


如果太阳升起的高度不同,如果日出的季节不同,如果当时的气候不同,太阳的颜色,物体的颜色,水中倒影的颜色,也就完全不同了。


历史上没有一个画家,象莫奈那样自觉地运用这样的原理,针对同一主题,专门描绘不同季节,不同光线和不同天气状态下的色彩变化,这类作品被称之连作。他画干草垛,画白杨树,画卢昂大教堂,画泰晤士河畔眺望伦敦,每个主题都要画几幅,十几幅,甚至几十幅。他会在同一地点支上几幅画架,每天在依次特定的时间在特定的画架上作画,周而复始,来捕捉同一对象在不同时间下的不同色彩。


比如他画白杨树系列,每当阳光从一片特定的叶子移开时,他就要转向画下一块画布了。


他的最伟大的杰作,是在晚年买下住宅对面的一片地,自己设计,建造了一座日本式的水上花园,有拱桥,有池塘,有睡莲,旁边还有一个二百平米椭圆形的大型画室。他的最后二十年,深居简出,闭门作画,甚至和印象派的朋友们也断绝了联系。严重的白内障带来的失明危险,年老体衰带来的行动不便,都不能阻止他。他全力以赴,聚精会神,不画任何其他主题,只描绘这些睡莲,不同光线,不同季节,不同时辰,形成一个连续的整体,悬挂在椭圆大厅,这就是那震惊世界无与伦比的“睡莲”系列。


最后,他把这组壁画献给了法国政府,但是要求它们存放在他的画室里。


我得另外行文来介绍这个系列,而赶快结束这篇这篇拙文了。正在这时,我听到一种说法,说这幅《日出印象》画的不是日出,而实际上是日落。日出只是一个以讹传讹将错就错的笔误。这对我简直是五雷轰顶!如果真是这样,我前面那番冒充内行的评论不就全是胡言乱语,那些附庸风雅的吹捧不全是欺人之谈了吗?当然,现在的许多考证派都是在胡编滥造故弄玄虚耸人听闻,什麽曹操是女扮男装关羽是色狼啊,什麽秦始皇是侏儒莎士比亚并无其人啊,读者切不可轻信其言,但是这幅画是日出还是日落,我心里还真有点嘀咕拿不太准呢。


各位看官,如果你们有兴趣,请把这个问题研究一下。根据你们观看日出的经历,根据你们对光色理论的理解,甚至根据你们对法国当地气候风景的知识,搞它一篇论文。如果论的好,说不定功成名就,一鸣惊人。那时,可不要忘了我也有抛砖引玉之功啊。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以上文字内容,版权归李橦伯父所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阅读原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前,有一个画派叫作印象派
解读莫奈人生的三个时期
印象派是如何产生的?附作品赏析
【悦读】蒋勋:用颜色锁住阳光的诗人
解读《日出·印象》:莫奈为何要创作出这幅画,这幅画想表达何意
日出·印象[法国莫奈油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