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悠悠开讲】无竹令人俗

2014年05月06日 作者:關注右邊

【悠悠开讲】以后的日子里,我们的作者俞悠悠会给大家带来一些跟文物有关的故事,还会和大家分享有趣的文创产品和潮物。掌声响起来~


在中国,很多实体的植物动物会被人们赋予另一种意象,竹就是其中之一。从魏晋竹林里让人向往千年的七贤到“无竹令人俗”的苏轼,一线有意的文脉相传里,时代的变化,身份的不同都没有改变一点,那就是竹是作为脱俗君子的。在中国的文化中,竹因为这些咏竹画竹或者是和竹有关的士人成为汉民族固有文化印象里的一个重要意象。提到竹,我们会直接联想到君子,坚忍还有气节。

 

 【君为竹,竹为君】

   

  魏晋南北朝时朝野名士爱竹蔚然成风。东晋王徽之,王羲之第五子,生性高傲,放诞不羁,《晋书》里说他是“雅致放诞”。他行为乖僻,不爱做官,爱慕隐士,最最大的特点是爱竹成痴。

   

  《世说新语》里有王徽之那么一个让后世爱竹士人们无比崇拜的故事。吴中一士大夫家中有片好竹子,徽之狂喜,直奔吴中。主人洒扫竹林请他坐下,他亦不理不睬,对着竹林吟啸良久。又曾独自寄居在一废弃空宅中,命仆人在其周围种下大片竹子,友人问其何故如此,徽之回答说:“何可一日无此君耶!”

《新月帖》辽宁博物馆唐摹本,传为王徽之书写

   

  这是最早“不可无竹”的来历,此后君子也成了竹的雅称。

  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做这样的清语。王徽之出自豪门大家,没有他的父辈们有名,也没有留下任何咏竹的诗篇,但短短一句“何可一日无此君”就足以让后世爱竹的苏轼、白居易这些咏竹画竹的大家黯然。更不必说他雪夜访戴不惜“乘兴而行,兴尽而返”,此等光风霁月的风流不过是晋人才能拥有的风度,后世只有效仿的份了。

   

  白居易热爱到处宣扬自己到哪里都要种上竹子的癖好,说“见此溪上色,忆得山中情”,看到水边的竹子就想到归隐。还有他的《池上篇》中得意炫耀自己的园子“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树桥道间之”。苏轼甚至以看竹画来消解忧愁,“壁上墨君不解语,见之尚可消百忧”。到了明朝更有“斗竹”的习惯,文人雅士们觉得爱竹的各种表达已经让前人们表现的淋漓尽致,只好就在数量下表达下喜爱。竹子种的越多,园子里竹林一大片越能表达自己爱竹的心情,才能表达自己要成为君子的决心。  

      苏轼《潇湘竹石图》

   

  在计成的《园冶》里,“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成了中国私家园林的一种程式。苏轼那句“无竹不成园”成了后世士人的共识。

   

  逼格大师李渔曾经在《闲情偶寄》里指出一个园子的布置完全可以反映主人的格调,“一花一石,位置得宜,主人精神已见乎此矣”。但为什么没有竹子一个园子就没了格调呢,李渔又指出“能令俗人之舍,不转盼而成高士之庐”!没文化没格调的人想瞬间转变俗人的印象要怎么办,种竹子吧,因为有了竹子,即使是小小的庭院都能超拔不群。

  抽身仕宦,归隐田园也好园林也好,需要平衡现实的功利和精神的恬淡。竹为君,为归隐,为气节的意象标示着士人对远离政治的一种超越。曾经困于仕途,而今隐退如何表达志在超脱呢?在自己园子种竹子就很可以表示自己要矫正对权势的贪恋。“无竹不成园”其实强调的是竹子的意象功能,用竹来凸显挂冠者的一种精神。竹的高洁意味着意在山野不在仕途的实现。

  疏离方能论进退,竹子代表遗落世俗,意味着对君子境界的执着追求,以至于这种风向甚至影响了富商们。今天的苏州园林,譬如著名的个园,遍植竹子,这个园子的主人并非文人墨客,而是一个大盐商,可以说,士人在对竹子喜爱上强大的文化影响甚至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审美。

    雍正朝《十二美人图之倚门观竹》

   

【竹林七贤】

 

  从魏晋风流里走出的士人们把鄙弃世俗与竹为伴当成了一种时尚。即使他们当时是服着五石散,披头散发,衣冠不整,嵇康、阮籍等高士仍旧“相与友善,游于竹林”,组成了至今都令人向往的魏晋著名时尚组合“竹林七贤”。魏晋的风流千百年来都得以让后世士人如此痴迷向往,离不开这七位,更离不开他们在竹林中的这一形象。

 

  嵇康、阮籍、山涛、刘伶、向秀、王戎以及阮咸,在当时河内郡(说法不一,学者普遍认为是在今河南辉县一带)的竹林里饮酒、纵歌、清谈,或癫狂或肆意。虽然后来命途不一,但这短暂的聚会却成了后世不断歌颂向往的经典,至今都是文化史上不衰的亮点,也是后世画家极为喜爱的一个表现题材。

傅抱石《竹林七贤图》

 

  其实竹林七贤是否有过这样经典的聚会一直都是文化界争论不休的一个复杂公案。陈寅恪就曾经写过一篇非常震动文化界的文章用以探讨“竹林七贤”这一聚会是否存在过。他认为“竹林”其实取自佛教中“竹林精舍”的含义,而“七贤”这个意向则是来自《论语》之中“作者七人”的说法。“竹林七贤”在陈寅恪看来是后世文人的一种想象。

  这个文化命题太过复杂,至今都无法正确判断,但宋元时期这个经典的题材确实是未有任何的画家涉及,是到了明清,魏晋这七位士人开始频繁出现在了竹林里。明代的李士达、仇英都曾经画过《竹林七贤图》,到了清代,任伯年、沈宗骞都频频涉及这一题材,近代的傅抱石、张大千也爱用竹林中七贤聚会这一模式。

  

  竹林七贤已经成了一种文化象征,千年的渲染后直接代表了后世对魏晋风度的一种向往,成为了竹子和高士联系设定里最经典的部分。

  

  王徽之、“竹林七贤”,魏晋的风流时刻唤醒着士大夫归隐的渴望,而这种渴望通过对竹的歌颂借以表达出来,那些只能回望的历史,那些超逸,也只能在面对园子里一片竹林的时候望洋兴叹。千百年困于名利又不敢困于其中的文人士大夫努力需要汲取魏晋的风采在竹林下寻找安慰,指向归隐。(俞悠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思想解放时代为何狂风四起? 刘梦溪谈魏晋名名士
《红楼梦》中“梅兰竹菊”四君子象征什么精神
魏晋风度与竹林七贤(下)
魏晋玄学:不仅纠正了两汉经学的弊病,也成为宋明理学的哲学起点
魏晋风度:浅谈乱世背景下“士人美学”精神对后世的启发及影响
"竹林七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