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以解剖图法展现中国经典古建筑(一)

李乾朗先生於2005年起手绘,以解剖图法展现中国建筑史经典建筑,涵盖木构殿宇、楼阁、塔、城门、石窟、桥、民居等五十余座建筑。



1:唐大中十一年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简介


一、建造历史  
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公元471-499年)时期,隋、唐时寺况兴盛,声名远扬长安、敦煌等地,在日本、东南亚地区颇有影响。唐武宗(公元841-846年)灭佛法时,佛光寺遭到破坏,现存东大殿,为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77年)重建,殿内塑像、壁画、石刻,殿外墓塔、经幢,都是唐代遗物,价值连城。
二、建筑特色 
  佛光寺内殿宇高宏,布局舒朗,主从分明,整个寺院由三个院落组成, 五台山佛光寺(14张)一院最低,三院最高,二院花香喷溢,环境最美。寺内东大殿是唐代遗物,背依册踞高台,雄伟古朴,可俯览全寺。此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外观简朴,门窗、墙壁、斗拱、柱额等皆用朱色土涂染,设有装饰彩绘;大殿结构精巧,斗拱粗壮、梁枋嵌削规整;殿顶铺盖板瓦,脊料用兽开黄绿色琉璃瓦,屋脊两端矗立一对高大雄健的琉璃鸱吻。整个大殿显得劲健绮丽、气度不凡。
此图为东大殿,东大殿位于佛光寺内东向山腰。雄伟古朴,居高临下,俯瞰全寺,为寺内主要建筑。根据殿前石幢刻字与殿内梁架上题记核证,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在弥勒大阁旧址上重建。 殿前基址甚高,有片石砌筑,其上筑以台基。殿向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四阿顶形制。前檐当中五间安有大型板门,两尽间及两 山后间安直楼窗,便于殿内后部采光。殿内外柱上有古朴的斗拱托上部梁架和深远翼出的屋檐。殿内天花板将梁架分为明状(露明梁架)和草状(隐蔽梁枋)两部分。梁枋嵌消规整,结构精巧,局部还保存有早期彩绘痕迹。殿顶全用板瓦仰俯铺盖, 脊兽全为黄绿色琉璃艺术品,一对高大的琉璃鸱吻矗立在正脊两羰,使殿宇更加壮丽劲健。殿内佛坛宽及五间,满布彩塑三十五尊,比例适度,躯体自如, 面形丰满,线条流畅,都 是唐代作品;五百罗汉则为明代补塑。 各间皆有主像一躯,分别为释迦佛,弥勒佛,弥陀佛及普贤, 文贤,文殊二菩萨。主像两侧及前面各有胁待菩萨和供养菩萨,并有待者牵引狮象。佛坛两角,有金刚待立。 坛上还有施主宁公遇坐像和主持修建的愿诚和尚像。此殿规模宏大,气势壮观,是我国现存唐代木构建筑中的代表作。






2:北宋乾德二年 福建福州华林寺大殿

简介



福州华林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州鼓楼区北隅、屏山南麓,福建省人民政府东侧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吴越国王钱氏割据时,福州郡守为祈求国境安宁而建,初名“越山吉祥禅院”。  
  宋高宗赵构赐御书“越名“越山吉祥禅院”。宋高宗赵构赐御书“越山、环峰”,明正统九年(1444年)赐额“华林寺”。名臣李纲、张浚等均曾寓游于此。  
 华林寺历经几多春秋,仅存大殿,后增建山门、左右配殿和廊庑。大殿为抬梁式构架,单檐九脊顶,高15.5米,面积574平方米。大殿有18根木柱,柱子以上全由斗拱支撑,不用一根铁钉。其建造手法在全国唐宋木构建筑中独具一格,对日本镰仓时期(12世纪末)的“大佛样”、“天丝样”建筑风格影响颇大。 尽管福州地区多雨潮湿,白蚁繁生,木构建筑很难以存,但华林寺的主要构件却仍然保存九百多年前的原物,是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建筑寺院,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1983年被列为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殿虽经明、清两朝多次重修,增建周廊下檐,但其主要构件仍为千年原物,是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物。




3:辽统和二年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

简介


 独乐寺,俗称大佛寺,位于天津蓟县城内西大街。传说安禄山起兵叛唐,在此誓师,因他想做皇帝,“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而得寺名。古寺建于唐贞观十年,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是中国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为国务院1961年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津门十景之一。独乐寺现已列为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预备清单名录独乐寺远景独乐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现存最著名的古建筑之一,位于天津市蓟县县城内。独乐寺相传始建于唐,辽统和二年(984)重建
此图为观音阁,主体建筑观音阁,是一座三层木结构的楼阁;因为第二层是暗观音阁室,且上无檐与第三层分隔,所以在外观上像是两层建筑。阁高23米,中间腰檐和平坐栏杆环绕,上为单檐歇山项,飞檐深远,美丽壮观。阁内中央的须弥座上,耸立着二尊高16米的泥塑观音菩萨站像,头部直抵三层的楼顶。因其头上塑有十个小观音头像,故又称之为“十一面观音”。面容丰润、慈祥,两肩下垂,躯干微微前倾,仪态端庄,似动非动。虽制作於辽代,但其艺术风格类似盛唐时期的作品,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泥塑佛像之一。观音塑像两侧,各有一尊胁侍菩萨塑像,造型匀称,姿态优美。这也是辽代的原塑。观音阁下层的四壁上满是彩画,为十六罗汉立像和三头六臂或四臂的明王像,间绘山林、云、水和世俗题材画。此系明代画师之作,至今保存完好,画面清楚,色泽鲜明。观音阁内以观音塑像为中心,四周列柱两排,柱上置斗拱,斗拱上架梁枋,其上再立木柱、斗拱和梁枋,将内部分成三层,使人们能从不同的高度瞻仰佛容;梁枋绕像而设,中部形成天井,上下贯通,容纳像身,像顶覆以斗八藻井,整个内部空间都和佛像紧密结合在一起。阁内光线较暗,正面光线较足,像容清晰,背面仅可辨轮廓,从而加强了佛寺的神秘性。整个楼阁梁、柱、斗枋数以千计,但布置和使用很有规律。梁柱接杆部位因位置和功能的不同,而使用了24种斗拱。其大小形状,无论是衬托塑像,还是装修建筑,处理都很协调,显示出辽代木结构建筑技术的卓越成就。此阁虽历经多次大地震,至今仍巍然屹立。它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木结构高层楼阁,并以其建筑手法高超著称。
  观音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楼阁,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上下两层,中间设平座暗层,通高23米。大阁设计别具匠心。二十八根立柱,做里外两圈升起,用梁桁斗拱联结成一个整体,赋予建筑巨大的抗震能力。斗拱繁简各异,共计24种,152朵,使建筑既庄严凝重,又挺拔轩昂。三层楼阁,中间做成暗层,省去一层瓦檐,避免了拥簇之感,暗层处里外修回转平台,供认礼佛和凭栏远眺,既实用又美观。阁内耸立十一面观音像,阁下层四壁布满壁画。



4:北宋皇佑四年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

简介



隆兴寺位于距离石家庄15公里的河北省正定县城内,始建于隋朝,时称“龙藏寺”,唐朝改名为" 龙兴寺",至宋朝时落成为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之后历经多次修葺,直至清朝康熙年间,形成了东、中、西三路并举的建筑格局,规制日益完善,达到鼎盛时期。
  隆兴寺占地82500平方米,寺内有六处文物堪称全国之最:被古建专家梁思成先生誉为世界古建筑孤例的宋代建筑摩尼殿;被鲁迅先生誉为“东方美神”的倒座观音;中国早期最大的转轮藏;被推崇为隋碑第一的龙藏寺碑;中国古代最高大的铜铸大佛;中国古代最精美的铜铸毗卢佛。此外,寺内东北侧还建有集文物展示、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明清代园林——龙腾苑
隆兴寺主要建筑分布于一条南北中轴线及其两侧。寺前迎门有一座高大琉璃照壁,经三路三孔石桥向北,依次是:天王殿、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御书楼(遗址)、大悲阁、集庆阁(遗址)和弥陀殿等。在寺院围墙外东北角,有一座龙泉井亭。寺院东侧的方丈院、雨花堂、香性斋,是隆兴寺的附属建筑,原为住持和尚与僧徒们居住的地方
此图为摩尼殿,摩尼是梵语,意为珠、宝。佛经上说:“摩尼珠,投入浊水,水即清。”摩尼殿取此名,取其去浊取清、脱离尘垢、证得清静之意。摩尼殿内供释迦牟尼,平面布局为十字形,面阔七间、近深六间。长33.32米,宽27.08米,重檐歇山屋顶,绿琉璃瓦覆顶。与一般重檐建筑不同处是把外墙砌到副阶檐下,另在副阶四面正中各加一座山面向外的歇山顶抱厦,宋代称“**屋”。这种结构在宋画中屡见,但实物却为中国古建筑中的孤例。为隆兴寺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最高的建筑,也是寺中一绝。摩尼殿经1977年至1980年重修后,气魄更加朴实端庄。古老殿阁,再现青春光采。
尼殿的主体是一座进深七间,面阔七间的正方形殿堂,总面积达400多平方米。摩尼殿中的壁画、彩塑同样十分珍贵,其内容涉及有佛传故事、二十四尊天、四十八愿、西方胜境等。摩尼殿殿堂中央为一正方形内槽,这使得殿堂中呈“回”字形。在面南的壁上,为宋塑释迦牟尼和迦叶、阿难二弟子及明塑以璎珞宝珠,飞天彩带为装饰文殊、普贤二菩萨塑像。塑像高大、雄浑,气度不凡。东西两侧及大殿四周,除内槽东、西扇面墙内壁的“十二圆觉菩萨”和“八大菩萨”为清代绘制外,其余皆绘有明代成化年间所绘的壁画,场面宏大,四抱厦绘有佛教天神“二十四尊天”;檐墙内壁采用“分幅兼通景”的布局,生动地描绘了释迎牟尼降生、出家、苦行、成道、涅磐整个过程,称“释氏源流”。内槽东西扇面墙外壁分别绘“西方胜景”和“东方净琉璃世界”,画面长9.36米,高7米,构图宏伟。设色浓艳。保存较好的“西方胜景”,以西方三圣一弥陀、观音、大势至为中心绘佛、菩萨、罗汉、乐伎、圣众400余身。作者依据佛教经典,以丰富的想象和绝妙的技法把虚无漂纱的“西方极乐世界”刻画得活灵活现,加上沥粉贴金的艺术处理,更显得富丽堂皇、气势恢宏。整个殿内壁画以青绿色为主,间有沥粉贴金,人物众多且造型准确,笔法精细,线条流畅,神态生动,为壁画珍品,可惜的是很多已经脱落。
摩尼殿北壁的明代嘉靖年间重塑的通壁悬塑“五彩倒坐观音”又是寺中一绝。“倒坐”是指观世音不坐在大殿的正中央,而在后壁倒坐,表明观世音菩萨不渡尽众生,永不回头的大慈大悲。整面壁上俨然是一个极乐的世界:在一大片彩色悬雕上,模拟了大海以及海中的普陀仙山,上有修行的凡人,仙人和鸟兽罗列其间。山石突兀起伏,祥云缭绕其间,泉水喷涌,碧波鳞鳞。人物多样,山中静修的罗汉和威武的天神各具风姿。色彩鲜艳,光彩照人。而最令人仰叹的则是正中的观音像。 高3.4米的观世音菩萨头戴宝冠,身披璎珞,面目清秀,微露笑意。稍微下视的眼睛正好与礼佛者仰视的目光相交,设计十分独到。观音菩萨头戴宝冠,项饰璎珞,帔巾自肩下垂,身着红色长裙,一脚踏莲,一脚踞起,两手自然抚膝,右手搭于左腕自然抚着右膝,头微右侧,身略前倾,呈大自在状。表情闲适安逸、优柔端庄,美感无限。




6:北宋 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阁

转轮藏系南朝梁善慧大士(497—569年)始创,唐、宋、元、明、清各代皆有造立。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国内保存下来的实物甚少,主要有正定隆兴寺转轮藏阁的宋代转轮藏、四川平武报恩寺华严殿和北京智化寺藏殿的明代转轮藏、北京颐和园万寿山和山西五台山塔院寺大藏经阁清代转轮藏。其中,正定隆兴寺转轮藏阁内的宋代转轮藏则为现存轮藏中时代最早者。


7:金 山西五台山延庆寺大殿

简介



 延庆寺坐落于山西省五台县西北部阳白乡善文村,距东冶镇30华里,占地1040 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延庆寺大佛殿面宽三间,长约13 米,平面略近正方形。木结构,六架椽,歇山顶,在建筑形制上,耍头、补间、斜拱、驼峰的手法同境内佛光寺文殊殿相似,通长两椽的大托脚木和象下昂形状的耍头,又和塑县崇福寺弥陀殿、观音殿手法相似。据此推断可属金代所建。金末明初,曾经有过力求在结构上精简的阶段,最习见的是用减柱造的方法节省梁柱,大殿没有金柱,不能再减,但仍巧妙地节省下一条四椽,是一种新创的木构方式。寺前经幢,高7 米,分为四层,造型别致,结构紧密,上刻遵胜陀罗尼经,经末刊有“景二年岁次乙亥拾山西五台延庆寺[2]月辛亥朔拾五日□□□□(不详)时建”字样。


8南宋 明 福建泉州开元寺

简介



泉州开元寺,为黄守恭献地所建,遵奉黄守恭及其子孙为檀樾主。该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3年),改名开元寺。该寺名僧辈出,寺内有名闻中的东西二塔等景观。目前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十佳”风景区,亦是“泉州十八景”之一。
  泉州开元寺的檀樾主黄守恭,为轩辕黄帝子有熊氏之后。泉州开元寺风景照(16张)据《江夏紫云黄氏大成宗谱》记载,黄守恭为黄姓一世祖第一百一十二世子孙,生于公元629年,卒于公元712年。黄守恭为官泉州(另说,黄守恭家中种桑养蚕,为泉州最早的桑蚕业开拓者),成巨富,有地三百六十庄。有僧名匡护禅师,向黄守恭求地建寺,黄不给。匡护禅师遂朝来暮往,殷勤日久。黄守恭对匡护禅师说:“若欲吾地,待吾后园桑树开莲花。吾将舍地给你。”匡护禅师欢喜而去。第二天,匡护禅师又来,对黄守恭说,你后园的桑树开了莲花,请去欣赏。黄见花,颇不安,欲拂前言。僧飘然而去,并无踪迹。公即染病,三年不愈,桑树三年开花不绝。
开元寺的得道高僧,也有不少出国弘法。如清朝顺治年间的木庵禅师,漂洋过海,扬名东瀛,成为日本黄檗宗的第二世传人;新中国成立后的转逢老和尚,足迹遍及印度尼西亚、尼泊尔、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现任住待道元法师也曾应邀前往巴西弘法,禅风远播。   “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泉州开元寺以其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独特的规制,巧妙的建筑、珍贵的文物、优美的艺术和卓越的声誉,正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僧民信众和十方游客前来礼朝膜拜,旅游观光。


9:明万历三十四年 山西五台山显通寺无梁殿

简介


山西五台山“显通寺”原名“大孚灵鹫寺”是中国第二座寺庙,寺庙中轴线上有七重大殿,其中最为罕见的是一座汉白玉石砌成的“无梁殿”此殿整体砖石砌成没有用一根柱子结构奇特,充分运用了力学的原理,外观是两层结构,实际是个一层的穹窿拱洞,拱洞由一块块青砖垒砌,扶摇直上,边上边缩。通高达20.3米,面宽28.2米,进深达16.2米,为国内明代建筑中不可多得之瑰宝。到五台山旅游的人们来到这里首先看到的是这个建筑大殿门楣上方所嵌有七块砖磨匾额,依次为“发菩提场”、“普光明殿”、“仞地天宫”、“夜魔天宫”、“兜率天宫”、“他化天宫”、“逝多园林”。这七块匾额代表《华严经》上释迦摩尼讲过法的七处道场。据说释迦牟尼曾在这七处地方共讲经九次,因此该殿的建筑就暗含了“七处九会”的意思!  
 殿内供有释迦摩尼报身相卢舍那佛,报身在佛教中是智慧的象征,是佛施展才能时的面目。佛的智慧是无量的,所以这个大殿也叫“无量殿”。



10:北魏 嵩岳寺塔

简介


嵩岳寺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郑州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处嵩山南麓峻极峰下嵩岳寺内,初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塔顶重修于唐。该塔历经14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也是全国古塔中的孤例。嵩岳寺塔为砖筑密檐式塔,也是唯一的一座十二边形塔,其近于圆形的平面,分为上下两段的塔身,都与印度“stupa”相当接近,是密檐塔的早期形态。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简称“嵩岳寺塔”,位于郑州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处嵩山南麓峻极峰下嵩岳寺内。嵩岳寺始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原是宣武帝的离宫,后改为佛教寺院,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改名闲居寺。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改名嵩岳寺。唐武则天和高宗游嵩山时,曾把嵩岳寺改作行宫。现在塔前的山门和塔后的大雄殿及两侧的伽蓝殿、白衣殿均为近代改建。嵩岳寺塔远景(5张)该塔历经14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也是全国古塔中的孤例。嵩岳寺塔为砖筑密檐式塔,也是唯一的一座十二边形塔,其近于圆形的平面,分为上下两段的塔身,与印度“stupa”相当接近,是密檐塔的早期形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2010年8月1日审议通过,将“天地之中”8处11项历史建筑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包括少林寺建筑群(常住院、初祖庵、塔林)、东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和中岳庙、嵩岳寺塔、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




11:唐永徽三年创 长安年间重修 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

简介


大雁塔是西安市著名的旅游景点。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为藏经典而修建,塔身七层,通高64.5米。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内。因坐落在慈恩寺西院内,大雁塔原称慈恩寺西院浮屠(浮屠即塔的意思)。是中国唐朝佛教建筑艺术杰作。   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通高64.5米,塔身为
大雁塔塔身照(8张)七层,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在塔内可俯视西安古城。  
 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和著名古迹,是古城西安的象征。因此,西安市徽中央所绘制的便是这座著名古塔。   唐代诗人岑参曾在诗中赞道:“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大雁塔的恢宏气势由此可见。






12:唐宝历元年 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

简介


千寻塔耸立在云南大理县城西北崇圣寺内。崇圣寺,是国内外闻名的南诏名胜之一,是一座建于六诏时的古刹。现在寺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只有寺前三塔仍巍然屹立。千寻塔在三塔中最大,位于南北两座小塔前方中间,所以又称中塔。塔的全名为“法界通灵明道乘塔”,建于唐代南诏保和年间。塔心中空,在古代有井字形楼梯可以供人攀登。通体自上而下有两重塔基和塔身。塔身16层,每层正面中央开券龛,龛内有白色大理石佛像一尊。
  云南大理千寻塔崇圣寺千寻塔建于公元九世纪,在大理属南诏国,约当内陆唐代中晚期。千寻塔是砖结构密檐塔,檐数多达16层,高58米,是密檐塔中檐数最多者,也是比例最为细高者。塔的造型与唐代其他密檐塔近似,即底层特高,上有多重密檐,全塔中部微凸,上部收分缓和,整体如梭,檐端连成极为柔和的弧线。但千寻塔各层塔檐中部微向下凹,角部微翘;塔底层东为塔门,西开一窗,以上各层依南北、东西方向交错设置券洞和券龛,对于在此以前各密檐塔每层塔身上下直通开券洞的做法有所改进,较有利于抗震,造型上也更有变化。千寻塔东临洱海,西负点苍山,是南诏都城大理的标志性建筑。在千寻塔的西面,南北对称有两座八角平面砖砌密檐式塔,二塔形象和大小相近,高度均约40米,大约建于宋代。三塔峙立,为大理的秀丽湖山增添了不少美色
特色在于塔檐越往上间距越小,自第三、四层起逐层向内收束,最后集束于塔顶。因此塔身的外形轮廓不是僵硬地直线向上,而是微凸,形制与西安小雁塔相同。塔顶四角各有一只铜铸的金鹏鸟,传说用以镇压洱海中的龙妖水怪。塔下有明朝黔国公沐氏楷书“永镇山川”四个大字,每字纵横四丈,用文石凿成。塔的底层高约13米。




13:辽清宁二年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中国中西部的山西省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因其全部为木构,通称为应县木塔。塔总高67.31米,是中国现存唯一的纯木构大塔。 
  中国辽代高层木结构佛塔。在山西省应县城内西北隅佛宫寺内。因塔内供释迦佛,故名。又因塔身全是木 制构件叠架而成,所以俗称应县木塔。佛宫寺建于辽代, 历代重修,现存牌坊、钟鼓楼、大雄宝殿、配殿等均经 明清改制,惟辽清宁二年(1056)建造的释迦塔巍然独存, 后金明昌二至六年(1191~1195)曾予加固性补修,但原 状未变,是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全木结构高层塔式 建筑。1933年中国营造学社对木塔进行考察研究,1935 年实地测绘,1962年文物出版社又曾予以补测考察,古 建研究专家陈明达编著了《应县木塔》。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结构特点 


 塔身构造是逐层立柱,柱间额贯联,纵横 施以梁枋,其间有斗垫托,夹层撑设斜材,自下至上 逐层叠架而成。每层随塔身内外设柱子两周,遂致各层 构成塔室、围廊和平座。每面分隔 3间,有门额、立颊、 地□结成框架稳固柱身,围廊绕塔室形成八面排列的桁 架。各层外檐柱上下之间的衔接,有斗和草承托,上 层柱根较下层柱向内收进半径,既可形成塔身外观轮廓 收分的曲线美,又可保持上下层柱的稳定。塔身斗□依 其部位、结构和形状分类,达54种之多,可谓集中国古代建筑之大成。   塔身梁架是承重塔体荷载的骨架。1~4层外槽用乳 和草乳内外贯固,内槽南北向用六椽两道,各角抹角一根,两根六椽之间用三缝足材枋相联,两六 椽当心又施一单材枋顺连接。平座夹层外槽设承重 枋和草乳直角相交,当心立柱,两向设有斜撑,枝樘 固济。第 5层梁架是塔顶结构,外槽有乳和草乳,上 置方墩承平。内槽南北向用六椽和六椽草,其上 方木墩垫架四椽、承椽枋、抹角和平梁,铸铁刹杆 插入其中。六椽之间施八角攒尖藻井。
  塔刹系铁铸部件组合而成。刹下砖砌莲台式基座。刹 高9.91米,有仰莲、覆钵、相轮、露盘、仰月及宝珠等。 8条铁链系于戗脊下端,久经风雨,完好无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2)
中国现存50大古建筑 这才是华夏的文明和底蕴
七彩云南之佛都三塔
中國古建築(一)【41P】
中国二十五大名塔
隋·唐之建筑特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