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鉴赏与市场] 皇家遗韵 璞玉霓裳——宜兴紫砂自然之美

紫砂地矿图


清乾隆描金筋纹瓜式壶

仿清乾隆款青灰泥圆壶

仿乾隆玉柱紫砂画珐琅壶

清乾隆款玉柱壶

纯矿降坡泥仿乾隆款提梁壶

一、大自然蕴育宜兴紫砂

宜兴紫砂素有东方明珠,国中瑰宝的美誉。它发端宋代,兴盛于明清,弘盛于当世,以至于在江苏宜兴黄龙山上赫然矗立着一块标牌“世界只有一把紫砂壶,她的名字叫宜兴”我作为紫砂文化研究的学者非常认可,如果用最简单的词语为宜兴紫砂定义,那就是指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黄龙山及周边地区,富含铁、石英、云母,一种特别矿物成份的粘土矿。其制作技艺是用手工拍打成型和泥片镶接成型,并且在高温下形成特殊的纹理(显微镜下可见鳞状排列纹理,双重气孔和丰富的云母亮片)也正是宜兴紫砂中含有大量云母,使得宜兴紫砂壶具备了珠玉的特质,既经泡养后具有珍珠的光泽及玉石的温润。是其它地域的类紫砂矿所无法比拟的。宜兴位于长江金三角西陲,在黄海与东海之滨,苏、浙、皖三省交界的太湖西岸,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丘陵山区,东部为太湖渎区,西部为低洼圩地。远古宜兴是聚江、河、湖、海多种地貌,经数亿年地球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地震等)和大自然外力作用(洪水、风暴、海啸、洋流等)相互作用使宜兴地貌形成丘陵、盆地和山脉。山体内聚集了质地较坚的页岩,砂岩、泥岩和溶岩,这些沉积岩含大量黏土矿物,呈薄叶状和鳞片状层理,黏土矿物经压实、脱水等作用而形成。这些沉积岩不易透水,在低平地区,形成沼泽和湿地,所以古代宜兴也称为荆溪。远在晚白垩纪末,距今一亿年左右,古宜兴地区有恐龙活动的遗迹。蕴藏在宜兴黄龙山、青龙山及周边地区的紫砂矿就是远古地壳变化形成的页岩和砂岩的粘土矿,矿物成分主要是石英颗粒、水云母、高岭石、蒙脱石等衍生后,矿物中含有丰富的铁成分,石英颗粒(沙子)形成淡褐色或红色,主要含硅、钙、黏土和氧化铁。三亿年左右宜兴一片汪洋,各种无脊椎动物包括各种螺类和贝蚌类极为丰富,在地壳内外力作用下这些海洋生物形成了页岩呈鳞片状叠加,其粘土矿物成分具珠玉的特质和矿物油脂感,这就是分布在宜兴不同矿脉层下的紫砂原矿,也正是宜兴的岩溶地貌,构成特殊的地理结构,使得宜兴紫砂具有大自然的造化之美。

宜兴自古山清水秀,有着“万古灵迹”之美誉,位于丁蜀镇西南的善卷洞发育于张渚盆地的螺岩山中。据地质学家考察,它们已形成将近100万年。洞中琳琅满目的石钟乳、石笋、石帘、石瀑布,形成上、中、下三层洞系密集交织,洞中暗河,流水潺潺,据《三国志》中记载,公元276年八月,阳羡(宜兴古称)发生一次强烈地震,震前有地声、地光现象发生,将善卷洞后面的离墨山顶的一块巨石竖起,地震还使善卷洞开裂30米,露出巨大的溶洞石室,当时阳羡县令将此天象呈报朝廷,三国末东吴孙皓视其为祥瑞,派人到离墨山举行封禅仪式,并改离墨山为国山,撰文刻碑记述。这是江南地震最早的文字史料记载,由于地震出现灵异及封禅壮举见于诸多文献记载,善卷洞与国山碑成为历代明贤雅士,诗人画家的胜览之地并留下了一篇篇千古绝唱的诗文石刻。宜兴善卷洞也是千古地貌变化的古代遗迹。

二、宜兴紫砂文化的史迹

上述文字表述了宜兴紫砂矿形成的地理环境和自然因素,也正是宜兴这得天独厚地质地貌条件才创造了“卖富贵”的传说,宜兴制陶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据1959年初春,浙江嘉兴南湖乡天带桥马家滨地区发现大量的兽骨和陶器,其中以夹砂红陶为主,还有泥质红陶、灰陶及黑陶,基本是手工捏制,马家滨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新时期时代的文化标志,而宜兴位于长江下游的太湖之滨,其文化发展脉络应以马家滨文化一脉相承。1976年在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发现古窑址,出土大量紫砂茶具残片,以壶、罐类为主。经南京博物院考古专家考证定为北宋中期,但是紫砂陶土的利用则始于更早时期,2009年5月江苏省考古队在宜兴紫云山北麓一带,发现了25座六朝(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出土了一批“阳羡青瓷”其胎质使用的是宜兴白色、灰色紫砂土,这种陶土多储藏于宜兴紫砂矿表层,可见至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紫砂土就已被宜兴人普遍开采利用。对于紫砂无论是宋代起源说还是明代普及说,我们都应该尊重历史是一个不间断的发展过程,笔者曾在土耳其一个博物馆看到公元前2世纪(西汉时期)的类似紫砂的红陶壶,很像宜兴紫砂合欢壶的造型,我当时很惊奇,但是一看说明,便知道它是用来点油灯照明的,只是壶盖上有个孔,盖子不能拿下,其造型与我们饮茶的紫砂壶极为相似。由此说明人类文明是沿着人们生活所需要的轨迹而发展的。所以说茶文化的兴盛推动了制陶业中茶具的发展。

据《华阳国志》载:约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所产的茶叶作为“纳贡”珍品,春秋时期《晏子春秋》中记有“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茶叶已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用。并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三国时期,史书《三国志》中记载了吴国君主孙皓(孙权的后代)“密赐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记载。到唐代中期,饮茶之风盛行全国。从宫廷上层社会走进寻常百姓生活中,唐代科举时,朝廷为怯除应举士人的疲乏,故送茶汤入试场,称为“麒麟草”,因此饮茶风俗渐及于文人。宜兴古称阳羡,唐代就有阳羡茶作为贡茶的记载,陆羽在《茶经》专门品评阳羡茶山所产之茶“芬芳冠他境”,唐代诗人卢仝饮茶成癖,曾在《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写道:“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赞昌、陈继儒、文震亨等。都钟情于紫砂壶与当时制壶名家时大彬交往甚密。《阳羡茗壶系》中记载时大彬“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壶,后游娄东(今江苏太仓市),闻眉公与琅琊太原诸公品茶、施茶之论,乃作小壶”。 眉公即指陈继儒,琅琊太原诸公则指王锡爵、王衡父子及王士骐、董其昌、项元汴这些达官显贵,明季以来,项元汴家族宏富的收藏富甲天下,项元汴在嘉兴,广交山僧钓叟,日与往还,吟诗品茗,乐在其中。董其昌在谈及项元汴交游说:“……所与游,皆名韵风流,翰墨时望,如文寿承、休承、彭孔嘉、丰道生辈……”②。而陈继儒则是终生不仕,明末与董其昌齐名。工诗文,擅绘水墨梅花、水仙、奇石等,书法在苏、米之间,尤酷好东坡诗文,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称:“眉公之名,倾动寰宇。远而夷酋土司,咸丐其词美阳羡贡茶。到宋代,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元年(1107)亲著《大观茶论》全书共二十篇,记述了茶的产地、采制、烹试、斗茶风尚等,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瓷器烧制转入以烧制茶具为主,北宋文学家苏轼任职常州,曾写下“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对宜兴山水十分眷恋,曾在丁蜀镇北隅山麓购买田园,准备在宜兴颐养天年,苏轼一生仕途荆棘,忧国忧民,但他寄情于茶道,品味人生,其诗《水调歌头》云:“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 苏轼居宜兴时,亲自设计一款提梁式紫砂壶,烹茶审味,怡然自得,题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历代文人笔下所描述的“紫泥”、“砂罂”、“提壶”、“紫瓯”都是对宜兴紫砂的形容赞美之词。到元代画家赵孟頫的《斗茶图》中,可依然看到延续宋代的饮茶之风。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设茶司马,专事茶贸易。

又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9月发布诏令,废团茶,兴叶茶。从此贡茶由团饼茶改为芽茶(散叶茶),不但对炒青叶茶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从此改变了人们的饮茶方式,用壶泡茶之风兴起。

1966年4月在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油坊桥,出土了一把完整的紫砂提梁壶,是在明嘉靖十二年(1533)司礼太监吴经墓中发掘的,这是一件极为珍贵且有年代可查的最早的紫砂壶。在明代内宫宦官设有编制,十二监,官位品级可到正四品 ,关于吴经,《明史·宦官传》有传。他是明武宗朱厚照宠信的宦官。负责掌管皇家古今书籍、名画、绫纱等库存,执掌皇家婚丧祭礼、光禄司供应皇宫筵宴等事务。吴泾是一个得宠而专权的太监,嘉靖皇帝即位后,才被“执送都察院鞠治”,后“发孝陵卫充军”,嘉靖十二年(1533年)死葬南京。① 明朝太监擅权,是一个普遍现象,而陪葬之物一般都是死者生前最珍爱的东西,从而可知紫砂壶不仅以贡品进入皇宫,而且得到官宦文人的珍藏和青睐。

从吴经提梁壶看紫砂制作工艺已经非常讲究,此提梁壶作成海棠形,流与壶身的连接处加饰一个柿蒂纹片。壶款与明画家王问的《煮茶图》中金属壶极为相似,明早期的提梁壶是为了将壶悬于火上,或置于竹炉上,方便提携而创制的,当时壶的器型有:方形、圆形及象生形状,如松、梅等为紫砂壶增添了许多文人情趣。

三、文人画家与帝王的珍藏推动宜兴紫砂的艺术价值

宜兴山明水秀可谓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有荆溪十景:阳羡茶泉、画溪花浪、铜峰叠翠、周侯古祠、龙池晓云、玉潭凝碧、蛟桥夜月、张公福地、国山烟寺等。明、清时期江南汇集了众多的文人画家和收藏家,饮茶之风自古在上层社会的盛行,影响尤其巨大。到明嘉靖、万历年间一批官宦文人和书画名家如项元汴、屠隆、董其章;近而酒楼茶馆,悉悬其画像。甚至穷乡小邑,鬻粔籹、市盐豉者,胥被以眉公之名。”③陈继儒的声誉远涉周边少数民族,近为酒楼茶肆、布衣百姓们所爱慕。因江南商品经济发达,带动了苏州文人士大夫丰厚的文化资本的消费,特别是明末清初,这些官宦文人因满清政府入主中原,许多遗民画家,因国破家亡而心灰意冷,隐居避世,为保他们的民族气节隐逸到江南吳江一带,相约遁迹林泉,寓情于品茶论道,琴棋书画,营造园林、文人书斋成为当时达官文人所追求的的奢华时尚,苏州园林中的亭台楼阁自然成为文人雅聚的场所,品茗鉴画更需要好茶具,文人饮茶追求“茶灶疏烟,松涛盈耳,独烹独啜,故自有一种乐趣。”所以就有了文人品茶,壶以小为贵,自斟自饮各得其味,文人画家对紫砂壶的喜爱,促进了紫砂器的繁荣发展。自然也提高了紫砂壶的价值,在《阳羡茗壶系》中还有这样的记载:“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据万历十八年(1590)屠隆《茶说》评述饮茶器具:“器具精洁,茶愈为之生色。用以金银,虽云美丽,然贫贱之士未必能具也。若今时姑苏之锡注,时大彬之砂壶,汴梁之汤铫,湘妃竹之茶灶,宜成窑之茶盏,高人词客,贤士大夫,莫不为之珍重,即唐宋以来,茶具之精,未必有如斯之雅致。”宜兴紫砂具有防腐透气之效果,除了饮茶煮水之外,藏茶也是紫砂器的一大功用。

四、皇家御用“宫廷紫砂”令紫砂艺术品收藏价值永恒

茶叶冲泡改变了饮茶方式,紫砂壶的使用大大普遍,只是那时还没有完全掌控紫砂壶烧制温度,紫砂矿料加工和泥坯醒泥时间不够长(紫砂原矿加工成泥坯后,要醒泥,时间越长紫砂矿中的矿物油脂会返现出来)加之制壶纯手工捏制,还没有普遍使用明针,明针用牛角片制成,专门用于壶坯表面的精加工,所以明初紫砂壶烧制温度应该在1000度左右,从出土最完整的的吴经提梁壶看,其造型已经非常精致,但壶身更多显现是陶瓦的质地。紫砂虽然已经进入皇宫使用,但还没有专门为皇宫定制,此时紫砂壶器型多仿金、银、锡壶的器型,与当时文人画家王问《品茶图》、唐寅《事茗图》中壶的器型相仿。到明万历年出现了不少制壶名家,其中以时大彬最赋盛名,他生活在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时大彬游历于华亭、娄东地区达官显贵们之间,深受这些文人显贵们的影响,所做壶品工艺精湛、雅致文气,在常州、太仓、华亭地区,多有朝中为官地方显贵,为迎合皇帝的喜好向宫廷进贡紫砂器物及紫砂文玩,为让紫砂壶更显奢华,故有在紫砂胎施釉、包漆、包银、镶玉等工艺。北京故宫旧藏的时大彬雕漆方壶,很可能就是地方官员敬献给宫廷的,从雕漆文饰看正面是松荫品茶图,背面是高士策仗行隐图,是典型的明末江南文人热衷的题材。从另一把残破的雕漆紫砂壶胎质看,此时对紫砂窑温烧制温度大大提高,紫砂珠玉的光泽显现出来。

清代康熙皇帝最爱紫砂画珐琅,在宫中创烧了“康熙御制”款的紫砂胎画珐琅彩壶,康熙皇帝对传教士,传授的基督教义不感兴趣,但很喜欢西方科学,他在皇宫内跟传教士们学习数学,天文学,医学。特别是对珐琅彩工艺尤为青睐,为了便于研制珐琅彩瓷,康熙下令将珐琅彩瓷的烧胎与烧彩分两地进行。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康熙授意,让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成功瓷胎画珐琅彩和紫砂胎画珐琅彩。纹饰多为花卉,石竹等。并在珐琅彩所绘花卉内篆书“万”、“寿”、“长”、“春”等吉祥语句。

雍正皇帝的审美情趣,崇尚自然质朴,简约素静,但格调要高雅,精工细作,此时珐琅彩工艺比较成熟,宫中造办处研制的彩料更为丰富。雍正珐琅彩纹饰多为山水、竹石、花鸟等景物,配以相应的诗句,追求优雅含蓄之美。

乾隆时期使用的宜兴紫砂茶具都是成套定制的,由宜兴窑定烧素胎,进呈宫廷由造办处,再经漆器作、珐琅作、描金,彩画、上漆等,乾隆皇帝崇尚华美,所制紫砂器,造型浑厚,彩绘华丽,甚至金碧辉煌,反而掩饰紫砂壶原有的质朴之美。清代宜兴窑作为江苏地方窑,当时受到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的重视,并享有皇家御窑的同等待遇。乾隆年间紫砂矿料选择精细纯净,烧制出的紫砂壶珠光玉润,特别烧出茄皮紫色,被称之为天晴泥,据说此矿料已经绝迹,我们期盼着,宜兴某一地层还会蕴藏着这种独特矿料。宜兴紫砂经历了明清两代为宫廷烧制御用陶艺的历史过程, 呈现了宜兴窑历史上鼎盛时期的辉煌成就。也正是因为紫砂壶跻身于皇宫,才被记录在《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造活计清档》里,记载于清宫《陈设档案》内,并陈设在皇宫中的各个殿堂,被皇帝宠着喜欢着。

紫砂昔日的魅力不减,是她以数两盈盈的载体凝聚了太多的文化元素,她涵盖了地质地貌学、人文历史学、陶艺美学、包含了茶文化 、养生文化等等,我们作为一位学者不仅要探寻紫砂文化更深的奥秘,还有责任把具有皇家文化元素的紫砂陶艺传承光大。笔者痴迷于紫砂纯矿的质地之美,守璞求真追求皇家遗韵,用宜兴黄龙山纯矿设计并制作的紫砂陶艺,如彩衣霓裳,正可谓“荆砂蕴含千古秀,璞玉腾辉四时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PP162 宜兴紫砂陶-提梁壶
紫砂起源之后的发展
紫砂壶的三大体系!各有风采,气韵独特!
逐渐成为古人首选茶器的紫砂壶
【茶友话茶】泡茶终极“武器”
宜兴紫砂泥知识普及(1)宜兴紫砂的起源与发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