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爱我鄂尔多斯】鄂尔多斯文物之最(一)

鄂尔多斯高原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具特色的鄂尔多斯古代文化,使之成为民族优秀文化的宝库,世界文明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鄂尔多斯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大地上,遗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生命印迹和历史、民族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延续的见证,文化命脉的标志、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提高人们创新能力的动力和源泉。这些鲜为人知的考古发现帮助我们抹去岁月的尘埃,解读鄂尔多斯历史的敦厚久远,品味鄂尔多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文化遗产的深邃魅力!


以下信息均转自鄂尔多斯文化遗产网,由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杨泽蒙编写,特此感谢!由于篇幅限制,小编在各名录具体介绍上只摘取了部分内容,感兴趣的朋友请登陆鄂尔多斯文化遗产网查看完整介绍。


1、最早掀开亚洲古人类史研究帷幕的神奇河流 —— 萨拉乌苏


萨拉乌苏虽然拥有如此与众不同的特征,处处洋溢着撩人的神奇色彩,但在历史的岁月中并没有引起世人太多的关注,直到九十年前 “河套人”的发现,才使其突然间蜚声世界。鉴于萨拉乌素流域在古地质学、古气候学、古人类学、古动物学等研究领域的特殊地位,萨拉乌素作为鄂尔多斯地质公园三大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11年11月13日正式通过国家评审,成为国家级地质公园。


2、最早揭示远古时期东西文化交往的经典遗址 —— 萨拉乌素文化遗址


这里发现的古人类体质特征属人类进化史上的晚期智人阶段,其生活年代距今14~7万年间。所发现的石器整体上归属“周口店第一地点(北京人)一峙峪系”大系统,但具有鲜明的自身特征,故被称为萨拉乌素文化。


3、中国最早命名的古人类化石——“鄂尔多斯(河套)人”


1923年,科学家们在整理萨拉乌素考察资料时,惊喜地发现一枚幼儿的左上外侧门齿,经当时体质人类学研究的权威、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学系主任、加拿大人类学专家步达生研究,命名为“the ordos Tooth”(鄂尔多斯人牙齿)。这是中国境内发现的第一件有准确出土地点和地层纪录的人类化石,也是中国第一批有可靠年代学依据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存,在中国乃至整个远东地区古人类学及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史上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鄂尔多斯最古老的猎人、解秘亚洲现代人起源的钥匙 —— “鄂尔多斯(河套)人”


根据“鄂尔多斯(河套)人”使用的工具种类、形态等可知,他们从事的是以狩猎为主的经济形态,因此,“鄂尔多斯(河套)人”不仅是鄂尔多斯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祖先,同时也是生活在鄂尔多斯大草原上最早的猎人。


5、鄂尔多斯远古世界最神奇的窗口 —— 萨拉乌素大剖面


萨拉乌苏大剖面的平均高度高达六七十米,不仅集中形成于晚更新世以降,而且各个地质时代的界面较齐全,界限较清楚,所反映的信息比较多,是世界范围内也不多见的界面如此延续完整,包含自然、人文信息量如此众多的地质剖面。


6、最早以鄂尔多斯牧民命名的哺乳动物——王氏水牛


王氏水牛属哺乳类洞角科水牛属动物,因角的横截面呈三角形而别具特征。1923年,在萨拉乌苏大沟湾进行的古生物考察活动中,参与考察活动的当地牧民旺楚克的女婿不幸因意外塌方事故身亡,为了永久纪念这位为科学献身的牧民,考察组便将当时新发现的这个已经灭绝了的水牛新种属,命名为“王氏水牛”。


7、唯一以鄂尔多斯地名命名的动物群——萨拉乌素动物群


上世纪20年代,桑志化等人在萨拉乌苏发现古人类化石的同时,还发现了包括34种哺乳动物和11种鸟类在内的众多动物化石,这也是前所未有的重要发现,遂以她的最初发现地命名为“萨拉乌苏动物群”。


8、最早以鄂尔多斯命名的哺乳动物——鄂尔多斯大角鹿


学术界也将其翻译为河套大角鹿,肢体高大,鹿角呈扁平扇形,形状奇特,在鹿类中独一无二。由于是在1922年萨拉乌素流域的科学考察活动中首次发现的一个古鹿新种属,因此便以萨拉乌素所在地鄂尔多斯命名。


9、最先由鄂尔多斯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活动遗址——乌兰木伦遗址


乌兰木伦遗址是继1922年萨拉乌素及水洞沟遗址发现以来,鄂尔多斯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遗址属于距今7~4.5万年的古人类活动遗址,出土内涵十分丰富,与萨拉乌苏遗址、水洞沟遗址有一定的相承之处,更多的是自身的独有特征,是一种还不被学术界所了解的文化类型。乌兰木伦旧石器制品在技术与类型上同欧洲旧石器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生动范例。乌兰木伦遗址的发现,对于东亚史前史和第四纪硏究领域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0、鄂尔多斯荣获的首个“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项目——乌兰木伦遗址科考项目


鉴于乌兰木伦旧石器时代遗址在考古学、古生物学、古地质古环境学等研究领域的重要价值,获评“2011年度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这是鄂尔多斯历史上首次获此殊荣的考古发现。

11、最耐人寻味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乌兰木伦遗址群


乌兰木伦遗址“1号地点”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出土遗物数量众多,在一个面积不到30平方米,迄今仍为做到底的探方中,便出土石制品13000余件,骨制品、动物化石15000余件,还有大量炭屑等遗物,丰富程度实属全国罕见。


12、鄂尔多斯最具时代感的文物保护项目——乌兰木伦遗址总体保护规划


2010年遗址一经发现,不仅立即终止该区域已经规划并正在施工的景观河建设,下拨专项经费开展工作,使乌兰木伦遗址的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不仅得以顺利进行,而且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准,并一举入选“2011年度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同时高瞻远瞩,及时启动对遗址的科学保护规划工作。目前,鄂尔多斯托中国文化遗产院编制的《乌兰木伦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12-2030)》和《乌兰木伦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已通过初步论证,遗址综合保护、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建设等将陆续展开。


13、鄂尔多斯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历史最经典遗址——水洞沟遗址


在鄂尔多斯市南部明代长城脚下,鄂托克前旗与宁夏接壤处,有一处与萨拉乌苏遗址几乎同时发现、同样驰名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那就是著名的水洞沟遗址。


14、鄂尔多斯大地旧石器时代最后居民—— 水洞沟人


水洞沟人,和“鄂尔多斯(河套)人”一样,仍从事着以狩猎为主的社会经济,虽然在长期的狩猎活动中,人们掌握了更加娴熟的狩猎技巧,除了采取在湖边沼泽地带围堵、在动物经常出没的地带挖置陷阱等方法捕获猎物外,随着弓箭技术的出现,使人们的狩猎成功率大大提高,但由于气候干旱、寒冷,动物数量少,因此捕获的猎物数量仍然是越来越少,以至科学家们今天发掘时,在人们生活的营地内很难发现较大的动物骨骼,和萨拉乌素文化时期遗址内动物骨骼到处都是的情景形成明显的反差。


15、最早开启草原文化滥觞的北方先民——水洞沟文化


水洞沟人继承了“鄂尔多斯(河套)人”包括小石器在内的许多文化特性,并进一步发展,虽然距离典型的草原文化的标识物——细石器文化,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它所包含的已经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细石器,不仅数量上较萨拉乌素文化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且打制工艺、器物形制上也都产生了质的飞跃。如此,他因拥有大量成熟的欧亚草原地区特有的石叶形石片,而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叶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即将开启在人类历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北方草原地带细石器文化的滥觞。水洞沟文化这些特有的文化属性,不仅对我国华北地区同时期的远古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整个欧亚草原地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法国著名考古学家波德曾指出:水洞沟文化“很可能是西伯利亚类型的旧石器文化的先驱”。


16、鄂尔多斯最古老农业居民的世界 —— 阳湾遗址


鄂尔多斯地区冰后期气候趋暖的历程,整整比中原及东北辽河流域大约滞后了1000年,由于环境因素制约了早期从事原始农业经济的古人类在本地区的发展,因此,距今约6 500年前的阳湾遗址,便成为鄂尔多斯地区迄今所知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存。


17、中华大地时代最早的石板墓葬——坟土焉石板墓地


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大路峁乡敖伦布拉村东的坟土焉石板墓地,为一处相当于距今约6 500年新石器时代中期(与阳湾遗址居民生存的年代相当)阶段的古人类墓地。

18、原始社会单间面积最大、装饰最豪华的居所 —— 阳湾大房址


考古工作者在阳湾遗址发现了一座间宽、进深各10米,单间面积达100平方米的大房址建筑,不仅面积巨大,建筑技艺高超,而且还在房址的室内墙壁上,发现了镶砌整齐的陶质装饰砖。如此大面积的单间建筑以及陶质内墙砖镶嵌技术的使用,不仅在内蒙古地区绝无仅有,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中也十分罕见。


19、鄂尔多斯远古文明最真实的见证—— 喇叭口尖底瓶(酉瓶)


它是“海生不浪文化”时期(距今约5800—4800年前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阶段),生活在鄂尔多斯地区的古人类使用的一种器皿。

20、夹砂褐陶敛口鼓腹罐 — 鄂尔多斯最早农业居民的炊具



21、泥质红陶圜底钵— 鄂尔多斯最早农业居民的食具


22、泥质红陶折唇壶 — 鄂尔多斯最早农业居民的汲水用具



23、磨光石斧— 鄂尔多斯最早农业居民的砍砸工具



24、长方形穿孔石刀 — 鄂尔多斯最早农业居民的采集、收割工具


25、石磨盘、磨棒 —— 鄂尔多斯最早农业居民的农作物加工工具



26、石楔、石锛 、石凿—— 鄂尔多斯最早农业居民的木作加工工具



27、磨光石铲 — 兼有人、神魅力的表象



28、陶、石纺轮 — 鄂尔多斯最早农业居民的捻线工具



29、琢制石镞 —— 北方地区远古居民特有的狩猎工具



30、瓦窑遗址 — 鄂尔多斯最早发现的著名古人类活动遗址


位于达拉特旗树林召乡瓦窑村罕台川东岸的台地上,时代上起距今约5500多年的海生不浪文化(仰韶文化晚期),历经春秋、战国,延续到汉代。发现有古人类居住的房址和用于贮存东西的窖穴、烧造陶器的陶窑以及埋葬小孩的瓮棺葬和成人的竖穴土坑墓等。


31、位于鄂尔多斯的远东地区金字塔 — 寨子圪旦遗址


寨子圪旦遗址位于准格尔旗窑沟乡百草塔行政村荒地自然村东北南流黄河西岸的一处高地上,东部濒临黄河陡峭的绝壁,南、北分别被小鱼沟及另一条大沟环绕,仅有西部由陡峭的斜坡与外界相连,地势十分险要。遗址由石筑围墙环绕,依山顶部的自然地形而建,平面形制不大规整,略呈椭圆形,面积约1.5万平方米。在遗址的中心地带,有一覆斗形高台建筑基址,其性质应该属于主要履行宗教事务的祭坛遗址。


32、最后的尖底瓶— 喇叭口圜底瓶



33、永兴店文化— 最凸显鄂尔多斯原始社会末期文化面貌的遗址


永兴店文化上承当地具有鲜明特征的“海生不浪文化”,与著名的相当于夏商时期的“朱开沟文化”具有大量的亲缘关系,承袭、延续发展脉络清晰可辨,在研究整个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原始社会晚期以及青铜时代早期历史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34、大袋足陶鬲 — 鬲文化之母



35、大口遗址— 鄂尔多斯地区最早开展考古试掘的青铜时代遗址


该遗址是鄂尔多斯地区最早发现并经试掘的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古人类遗存,曾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被称为“大口一期文化”和“大口二期文化”。由于试掘面积较小,所揭示的文化面貌不够全面,故以后该文化分别被开展工作更为充实的“永兴店文化”和“朱开沟文化”所取代。


未完待续……

(来源:微鄂尔多斯)

欢迎 关注康巴什新区官方政务微信

通过我们分享你想说的话

请直接在微信中回复内容 @康巴什新区发布 官方微博

意犹未尽吗?请点击菜单栏【微关注】【微官网】了解更多更新的新区动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鄂尔多斯高原在史前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萨拉乌苏遗址与河套人(音频版)
内蒙古萨拉乌苏遗址“河套人”发现100周年——一次跨越亘古的相遇
一个发现的百年遗响
鄂尔多斯博物馆古代史陈列
河套人(内蒙 萨拉乌苏河)(转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