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历代精品陶瓷高清赏析

陶瓷,是文明的象徵。從採石製泥、拉坯成形、施釉敷彩,至入窯燒成,軟泥轉變成了堅硬的陶瓷,恍如質材幻化。每件作品背後的文化因素,讓造形、釉色和裝飾紋樣呈現出豐富多元的面貌。帝王、監造者、工匠和使用者,共同形塑出時代的風格。陶瓷器吸引人之處,在於它們呼應著淵遠流長的歷史記事脈絡,同時也從窯業發展網絡中反映出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現象。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陶瓷器,多數承接自清代皇室典藏,再輾轉播遷來台。這些來自北京、熱河和瀋陽三處皇宮的陶瓷器,皆有清楚的典藏號可以追溯出它們原來陳設之所在,形成與其他公私立博物館截然不同的特色。例如:宋以前的陶瓷器,本院收藏不豐,然而卻擁有傲視全世界的宋代名窯、成化鬥彩、盛清的瓷胎畫琺瑯,以及明清各朝的官窯瓷器。本展覽乃根據本院典藏切入,觀察各個時期、各個窯口的不同釉彩變遷,及官樣裝飾在不同階段的發展。整個展覽依序分成「陶與瓷」、「新石器至五代」、「宋~元」、「明」和「清」五個展區展出。「陶與瓷」是導論區,引導認識生活中處處可見的陶瓷。「新石器至五代」呈現陶瓷器由原始到成熟的階段。宋金元時期則從生活美學的角度,來看各個窯口瓷器的裝飾與美感。明朝部分旨在陳述景德鎮御器廠的成立,燒造瓷器成為國家大事,而地方民窯亦與之競爭市場。清朝部分,呈現康雍乾三朝皇帝親自指揮御窯廠,官樣影響發揮至極致的現象;隨著國勢式微,終導致晚清的官樣作品混合著民間趣味。

1陶与瓷


陶器和瓷器,都是取土和水、摶揉成形、火燒烘煉而成的器類,改變了泥土的物理性與化學性,是遠古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的重要發明,至今不歇。

陶器取土容易,不需太高溫度便可燒成;因此世界各個古代文明多能製陶,各具特色。陶器胎體多半粗鬆,即使有的外表施有瑩亮的低溫釉彩,也仍會滲水,敲扣之聲音瘖濁。古代中國常用為建築用材、隨葬明器、醬醢酒水的容器。

瓷器選取高嶺土類細膩瓷土成形,外表施有玻璃質光滑的釉料,高溫燒成,輕輕敲扣,會有清朗響脆的聲音。中國因瓷土豐富,最早發現瓷器窯燒的奧妙;並逐漸製作出青瓷、白瓷,乃至各類釉下、釉上彩料的繪染,刻劃、模印、堆貼等裝飾,繽紛豐富,多為餐飲、貯存、陳設賞玩之用,也供作祭祀、禮儀之器。

陶瓷器的胎釉經火燒結,不易在時光流變中風化消蝕;因此古代遺址中常見有陶瓷破片,記錄了人類文化的軌跡。研究者也常透過觀察燒造痕跡,瞭解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陶瓷製作技術。

2新时期到五代



新石器時代晚期,各地陶器紛作,呈現初民活潑盎然的生命力。如黃河上游的仰韶文化的彩陶,以紅、黑、白色彩繪鮮明的幾何圖樣;黃河下游龍山文化的黑陶,則光澤黑亮、細薄如蛋殼;大汶口文化的白陶器皿,也端整工細,足見選土作器、窯燒技術的進步與多樣的美感。陶器也在中國「事死如事生」的喪葬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隨葬的人俑、明器,常以陶土塑成。藝匠們捏塑堆貼出儀仗、宴樂的生前景象,和趨吉避邪的死後靈界;這些形形色色的伎樂、僕從、文官、武衛,或雞犬牲畜、樓臺宅院,多見古代社會風貌和審美情趣。陶器外表也常加上低溫釉彩的裝飾,如漢代喜愛綠釉、褐釉,古拙沈靜;唐代則常黃、綠、褐釉諸彩並施,鮮豔淋漓,後者遂有「唐三彩」之稱。帶釉的高溫硬陶在商代已能見及,至春秋晚期的浙江地區已發展出釉色勻亮的青瓷禮樂器皿。不過瓷器的大量燒造還自三國兩晉起,有國家工師參與製作,也迅速為高官、雅士所喜愛,「瓷」字也開始見於詩賦吟詠中。隋、唐以後,窯業技術普及,瓷器成為無分貴賤通用的器皿,窯場廣佈各地,南方越窯青瓷、北方邢窯白瓷最受喜愛,而定窯、長沙窯等瓷器也大量銷售鄰邦,遠及埃及、兩河流域

3宋到元


宋、金、元時期,瓷器的燒造普及,著名的瓷窯通常以地名稱呼,造形、釉色、裝飾技法、製作技術,各勝擅場,各具獨特的風格樣式。此時的白瓷作品,北方以河北的定窯、南方以江西的景德鎮窯為中心;前者釉色牙白,後者青白,二者皆擅長以流暢的刻劃或規整的模印為飾。黑釉瓷以福建的建窯最享盛名,釉間結晶如兔毫。花釉瓷則以河南鈞窯為中心,在乳濁青色中流淌出藍紫變化的色彩。此外,同樣運用氧化鐵為著色劑,卻燒出不同色系的青瓷。如耀州窯的橄欖綠、汝窯的天青、官窯的粉青及龍泉窯的梅子青,韻味各異。此時期的瓷器釉色素樸、典雅,造形簡潔、優美,裝飾紋樣上則多見擷取生活及大自然題材的風尚,深受皇公貴族、平民百姓,甚至海外市場的喜愛。本單元依瓷釉色系、窯口和時代的區分,將展品結組成白瓷、黑釉瓷、青瓷及花瓷等不同的組群,依序陳列瓷器在釉色、紋樣、器形及技法上的發展與演變。


北宋汝窯 蓮花式溫碗

高10.4公分,口徑16.2公分,足徑8.1公分, 深7.6公分,重465公克

此碗呈十瓣蓮花式,碗腹壁稍呈圓弧,直口稍斂,口緣花瓣流暢貫連,圈足稍高。整件器物由底至口厚度均勻,釉薄不透明,釉色呈青藍,有細開片。全器滿釉,圈足內底以五支釘墊燒,支釘點極細,支釘痕胎土呈灰黃色。




北宋定窯 白瓷嬰兒枕

高18.8公分,底徑31X13.2公分

瓷枕在唐朝時,一般可見到的有三彩、褐釉、黑釉、長沙銅官窯等釉色,而造型則有睡枕及脈枕等。到了宋朝,瓷枕造型更是多樣化,特別是陪葬用者,器型增大、樣式與紋飾都以含有寓意者為取。此件嬰兒枕應為日常生活用品。造型活潑可愛,健康兒穿著衫褲及套上有花紋的錦緞長背心(北京故宮博物院亦有一件造型相同,但背心則素無花紋),趴在錦墊上,雙腳往後交叉,一副悠哉狀,令人疼愛。此枕以前、後模壓製而成,再以刀剔刻臉部五官及衣著線條,使其表情更生動明確。器底平整,左右挖有二小圓洞,這是為避免燒造時因密閉的器內,空氣熱漲而爆裂。釉牙白略帶灰。定窯在燒造時因以煤炭為燃料,窯內為氧化燄氣氛而使釉色泛黃略帶灰。在器底有幾處流釉現象,此即文人們所形容的「淚痕」。此件器底刻有乾隆癸已三十八年(西元1773年)春之御題詩款。



元鈞窯 天藍紫斑如意枕

高13.4公分,面最長30.8公分,面最寬19.7公分,底最長28公分,底最寬19公分

枕形作如意狀。周壁前低後高,枕面中心略凹,平底,底刻清高宗乾隆皇帝御製詩,從詩末丙申年署款,得知詩作完成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兩側周壁各有一葫蘆形開孔,器內中空,胎骨厚重。全器罩施天藍色濃釉,施釉至枕身底部,近底處積垂厚釉。枕面周邊釉薄處出現一周褐色邊,器面開大紋片,天藍底釉上並且浮現由銅紅元素所構成的紫紅色彩斑,圖案自然成趣,不禁令人對釉彩的變化感到驚奇。枕身周壁椶眼十分明顯,露胎處皆呈褐色。如意形枕在宋朝時已經出現,有三彩及白地刻花等作品傳世,乾隆皇帝賞鑑此枕時也以為「是枕猶北宋」,並且大有睹物思古的想法。然而,比對傳世所見如意形枕,發現「天藍紫斑如意枕」成形的線條較宋代作品更為簡潔、利落,其刻意突出枕面尖端的作法,也讓如意形枕縱向加長、橫向縮短,似有往正方形發展的趨勢。而此或是元代如意枕有別於宋代的作法。

元哥窯 高足碗

高10公分,口徑13.2公分,足徑4公分

高圈足碗,碗體寬廣,撇口、弧形壁;圈足瘦高,上窄下寬。全器施米色青釉,表層泛灰白,釉面滿佈清晰的開片;黑色線紋間淺褐細線,具傳世哥窯所謂「金絲鐵線」的釉色特徵。口緣釉薄呈黯褐色。高足裡釉色稍青,製作的輪痕明顯。足緣平削無釉,剝落處露灰黑胎。 「哥窯」是一種淡色青瓷,開片多而細碎,有「碎器」之稱,一般認為是仿官窯系列的作品,也可能出自龍泉窯。不過直到元末才有文獻紀錄這個窯名,可能是其盛行期。 高足杯、碗大量出現於元代﹐足瘦高﹐宜於擎拿;江西高安窖藏出土的一件青花高足杯書有詩句,暗示其為酒器的用途。從版畫看來,高足碗類型的器皿也是桌上盛放果子、饅頭等的容器;有的捧果子的侍者手上所執容器也作高足碗式。元代墓葬或窖藏所出土的高足碗數量甚多﹐而這件具宋代傳統的的官窯或龍泉窯系列釉色的青瓷,竟也燒成馬上民族習用的器形﹐正可見外來用器習慣在元代統治期間已快速的風行各地﹐並影響而成為後來明代官窯瓷器中一種重要的造形

4


陶瓷燒造是明朝的國家大事。明初,浙江龍泉窯和江西景德鎮都是陶瓷產業的主流,產品行銷全國各地,廣佈海外市場,同時也供應官方使用。明初景德鎮正式設立御器廠,奠立了此後五百年景德鎮官窯的規模與制度。此時的官窯,政府直接發下樣式遣官管理,常制下品質與產量都有一定的控管,成品揀選後直接送至朝廷供皇室與官府使用。明朝官窯在永樂時開始在瓷器上書寫皇帝年號,成為往後多數時期官窯的定制。明朝官窯產燒的永宣青花、成化鬥彩、嘉萬五彩,都可說是後代難以匹敵的成就。此時一般民窯仍生產瓷器,官窯、民窯兩者在品質、產量、窯爐形式,作坊運作模式乃至作品風格上,都有相當大的差異。明晚期政治、經濟變遷,社會多元價值併起,官窯雖有優良的原料,但管理鬆懈,技術無章,民窯反是與官窯互為競逐消長。


明永樂青花人物扁壺

高29.7公分,口徑3.6公分,足長12.0公分,足寬8.0公分

小圓口,細直頸,溜肩,扁圓腹,橢圓足,平底微凹,頸附雙如意弓形耳。頸畫蕉葉紋一周,上下加飾青線七道,肩及底邊各畫仰覆蓮瓣紋一周,腹部主紋則繪山水園景,一面三人,一面二人,各持樂器,歌舞其間;樂人面貌、服飾皆異族相。青花濃重,多處帶褐綠及鐵褐疵斑,斑處微下陷。白釉泛青,耳邊聚釉處則顯湖綠色。胎骨勻輕,質堅細膩,胎釉一線呈淺橘色。 扁壺又稱抱月瓶,其型制仿自中東,但裝飾紋卻為中國式樣,山水風景畫的繪法為傳統水墨形式,只是人物為外邦異族。明代永樂開始,青花瓷器裝飾擺脫了元代繁複細密手法,注重留白的視覺效果,白地青花更顯其清麗風格,世稱明代官窯「永樂人少」,此為永樂官窯中無論釉色、繪畫都極為精妙的一幅山水人物圖畫。


明宣德寶石紅僧帽壺

通蓋高19.2公分,口徑長16.1公分,口徑寬11.2公分,足徑7.6公分,深16.6公分,重880公克

壺口沿呈三階漸高邊,形似僧伽帽,故名。尖流,扁把,把兩端刻如意形飾,一端貼於腹間,一端貼於帽沿並有突棱豎起與口沿平立。直頸,碩腹,圈足,附寶珠鈕蓋,蓋面三層呈傘狀,一邊有繫孔,一邊凸出與流口密合。器外通體施紅釉,釉色鮮紅並帶類似橘皮上的針孔氣泡眼,口、足、帽沿邊等出筋處,呈現白邊,內部及底白釉泛青。胎骨勻細,圈足露胎,細膩潔白,間帶鐵質斑點。器無款,底刻乾隆御製詩:「宣德年中製,大和齋裡藏。撫摩欽手澤,吟詠識心傷。潤透硃砂釉,盛宜沆瀣漿。如云僧帽式,真幻定誰常。」「乾隆乙未仲春御題」鈐印二:「古香」「太璞」。另僧帽壺座上亦刻有「雍邸清玩」款識,可見其受雍正、乾隆兩位皇帝的賞愛。宣德寶石紅為世所稱,口、足或轉折棱邊常見留一道「燈草邊」白邊,為紅釉普見現象。寶石紅僧帽壺,深受清宮帝后喜愛,清佚名畫「胤禛妃行樂圖」之四幅中,雍正妃傍的立櫃格上即置有寶石紅僧帽壺,與其他青銅器、汝官窯等器陳列一起,其珍貴可想而知。

明成化鬥彩雞缸杯

高4公分,口徑8.3公分,足徑3.7 公分

此器作侈口,淺弧形壁,淺圈足,器表彩繪兩組子母雞圖。圖中公雞、母雞率領小雞覓食於野地,母雞低頭欲啄蟲,小雞展翅雀躍,即使在細小如斯的畫面中,依然令人感受到溫馨可愛的情境。又,畫中的牡丹、蘭草與湖石恰如其分的隔開兩組圖案,杯內純白無紋飾,底以青花書「大明成化年製」六字楷款,款識之外並加畫雙方圈。此足以傳達天倫和樂的子母雞圖,或因帝王的喜愛而深受文人雅士的青睞,故至晚明無不以為「成窯雞缸杯,為酒器之最」。以及明神宗萬曆皇帝桌上之成化雞杯「值錢十萬」之說,遂不逕而走

5



清朝官窯的產燒,由皇家主導掌控,改善了窯廠制度與窯工待遇,因此使得官窯產品能一直維持當時代最佳的質量。盛清時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帝王親自指揮和督陶官勉力監造下,產造出技術、釉彩、造形、紋飾皆一時之選的官樣作品,氣勢非凡,有滿州王朝致力融入漢文化脈絡的仿古與創新,亦見融合當時東西洋異趣的裝飾風格。乾隆晚期,御窯廠委交地方官監督管理,官樣風格逐漸淡去,民間大眾化的趣味增加。嘉慶、道光時,雖仍承襲盛清風格,但數量、樣式不復盛清生動、活潑的創造性。咸豐以後,內亂紛起,景德鎮御窯遭兵毀停燒;同治年間太平天國亂後,一度復甦,掌政的慈禧太后積極經營個人用器,用色鮮麗。光緒後期,窯廠交由民間經營,所謂「官窯」,隨著宣統帝退位、清代滅亡而結束。


清康熙寶石紅觀音尊

高25.6公分,口徑7.3公分,足徑11.1公分

清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1705-1712),江西巡撫郎廷極奉派前往景德鎮御窯廠管理燒造事宜,生產的瓷器中有一種遙仿自宣德的紅釉器,色澤鮮豔,特別引人注目。因是郎廷極監造之下的產物,所以稱為「郎窯紅」。此瓶形制和觀音手持之淨瓶相似,故又有觀音尊之稱。瓶口不規則的脫釉,則是郎窯紅作品的典型風格。



清雍正琺瑯彩藍料山水把壺

高9.2公分,口徑7.5公分,足徑8.1公分

寬圓直口,壺身較低呈短圓身,曲把,管形流,平底凹足,帶平頂寶珠形蓋,紐側一氣孔。壺腹部兩面開光,各畫不同的藍料山水圖畫。一面有墨書題「樹接南山近」,下描紅「山高」一印。另一面題「煙含北渚遙」,下亦有紅料描繪「水長」一印。隙地及蓋面彩繪四季花卉紋的錦地花紋飾。胎薄透光,質地細膩,山水畫工精美,釉彩富麗脫俗。壺底藍料書「雍正年製」二行四字仿宋體款字,外加雙方框。雍正御用茶壺,喜愛簡約大方造型,此類壺身較短,壺口略大的茶壺為雍正時期仿宜興壺形制而作,單色釉如霽青、茶葉末琺瑯彩瓷茶壺,均為相同造型。本件在道光十五年《琺瑯、玻璃、宜興、磁胎陳設檔案》內名為「雍正 磁胎畫琺瑯青山水白地茶壺,壹件」。

清雍正琺瑯彩山水碗

高 6.9公分,口徑 14.9公分

相較於康熙時期的琺瑯彩瓷,雍正官窯的作品,逐漸往視器面如同畫面的方向發展,此時彩色底釉漸為白釉所取代,畫琺瑯人彷彿在素白的紙或絹上作畫,無論是由宮廷畫家親自執筆畫圖,或者只是提供畫稿讓畫匠來依稿繪製,在追模文人書畫雅趣的訴求下,琺瑯彩瓷的圖繪愈發精緻細膩,完全以比照院畫水平為能事。此品侈口窄唇,弧形深壁,矮圈足。薄胎白釉,弧形碗壁一面彩畫藍料山水,畫中山崖石壁上由細筆描繪出來的線條,為表現陰陽向背所暈染出來濃淡色澤,與凝聚於山頭的苔點,以及溪旁的林樹、舟渚、茅屋等無不精細入微,大有提供觀賞遊覽之功能。另一面以墨書題寫:「一江綠水浮嵐影,兩岸青山夾翠濤」,題句前後並以紅料描畫「壽如」、「山高」、「水長」三印。底素白,中心以藍料書「雍正年製」,四字宋體款。



清乾隆粉彩開光花鳥雙連瓶

高20公分,最寬8.2公分,口徑4.2公分,底徑5.9X2.8公分

瓶作扁圓形,為凸顯別出新裁的造型,兩隻扁圓瓶以前後錯開但腹部相連的形制出現。口作唇邊向內斂收,短頸、長方形矮足,胎骨厚重,瓶面滿飾藍、紫錦地圖案,錦地之上再彩畫各式纏枝花卉。雙連瓶腹部中心兩面開光,分畫梅花、喜鵲及水仙、鵪鶉,由於兩器相連,故前後兩面的開光,皆因交錯之故而各出現圓形與半圓形的作法,此變化亦與藍、紫兩色釉彩的交叉出現共同形成有趣的對應與變化。器內及底皆施湖綠色釉,底以青花書「大清乾隆年製」六字篆款。雙連瓶的形制,已見於乾隆之前的官窯和民窯。乾隆官窯為表現其卓越的承造能力,故於前人的基礎上無不儘力燒造「雙管瓶」、「三級瓶」、「四喜瓶」、「五岳瓶」、「六孔瓶」和「七孔花插」等,同時足以展現技術與想像的瓶式。



清乾隆粉紅錦地番蓮碗

高7.6公分,口徑15.9公分,足徑6.9公分

此碗侈口、深弧壁、矮圈足,外壁施淺粉紅色底釉,其上再錐劃蔓草及回紋。粉紅釉彩之上,又以各色彩料畫出纏枝番蓮花,近口緣加飾一圈藍料回紋,碗心彩畫秋葵花一簇,器底以藍料書「乾隆年製」四字楷款。整件作品壁薄如紙,繁花似錦,敷彩淡雅,線條清晰,不失為乾隆官窯的代表作。乾隆官窯善於製作繁密的瓷繪,如「粉彩花卉瓶」已極致地表現出琳瑯滿目的花朵。相較於「粉彩花卉瓶」,此件作品似乎更為考究,淺粉紅底釉遠看似一層薄的素色底釉,近觀才發現釉面已先以針狀工具逐次剔除底釉,營造出錦地紋。再於織錦的底紋上彩畫各種花卉,表現出錦上添花的多層次裝飾風格。依據造辦處檔案的記載,御窯廠曾燒造綠地、黃地、白地、紅地、月白地「錦上添花」的瓷胎琺瑯,此此可見錦上添花紋飾流行於乾隆朝的情形。



清乾隆黃釉粉彩八卦如意轉心套瓶

高19.5公分,口徑6.1公分,足徑6.8公分

此件作品在器型上,同時匯集套瓶、轉心和交泰的技法,在紋飾上,則融合雕鏤與錦地紋於一器。整支瓶子的結構相當複雜,外瓶能拆解成頸和身兩個部分,而內瓶上部與頸相連,下底則運用卡榫組合的方式和外瓶的內底套接,如此才能形成轉動瓶頸即能轉動內瓶的功能。特別是,瓶身中央上下交錯並且實際切開的如意雲紋,其看似分離卻又彼此相連的關係,正式交泰瓶的精神所在,具有上下交通、國泰民安的含義。


清嘉慶描金萬福連連紅地罐

通高16.5公分,口徑6.7公分,底徑6.7公分

這件可能用來裝茶葉的蓋罐,可真是富麗堂皇,紅色的地子上由上到下,都描上滿滿的金彩。蓋身紋飾還象徵「萬福連連」,你聯想到了嗎?規整的蕃蓮花以卷草的枝葉相連結,「萬」字符號與蓮花中心的「福」字,代表「萬福」,蓮花諧音「蓮」,而纏枝蓮又可寓意「連綿不斷」,你說這是不是件吉祥滿貫的茶葉罐?使用起來應當會更順手吧!



清光緒大雅齋款 紫地粉彩花卉盒

高19.5公分,口徑29.5公分

清晚期在內廷長期掌政的慈禧太后,大家都聽說過她奢華享受或是喜愛翡翠的故事,不過你可能不知道,以「大雅齋」為記的艷麗瓷器,為供其御用所造。這些「大雅齋」款的作品,雖然是承繼了盛清時期琺瑯彩的用色,但是在色彩的配置上,更出新意。例如,在過去紫色通常用來描繪圖案,未見用來作為地色,但此件紫地粉彩花鳥盒,大膽地以紫色為背景,搭配紅花綠葉,色彩鮮明搶眼。是不是和慈禧太后喜好奢華的風尚相合呢?


清光緒綠地魚龍圖花式瓶

高51.6公分 ,口徑28.6X25公分 ,寬33.5X26公分

相信大家看到這件大瓶,一定眼睛為之一亮吧!高又厚的大瓶,卻有個婀娜的八瓣花形身軀,上頭還滿佈鮮豔的黃綠色釉,是不是相當具有現代感?器身兩側貼塑獸耳銜環,腹部前後有菱花式開光,框欄裡浮雕魚龍圖,五爪龍遨遊彩雲間,鯉魚從波濤中躍出,帶魚躍龍門、出人頭地的吉祥意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5亿天价“瓷母”,现代高科技无法复制必须得看看!
镇馆之宝 | 瓷母瓶
为什么说乾隆釉彩大瓶意义超凡
中华瓷王 | 各种釉彩大瓶
藏品/陶瓷/各种釉彩大瓶
故宫陶瓷馆清代陶瓷(七)乾隆朝瓷 0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