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地方志源流(上)
2016-01-05 于棣市方志办 年鉴之家

何谓地方志?阅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志者,记也”。那么地方志即是记录某个区域事物的著作。

中国历史文化悠长博深,作为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地方志历史也同样源流长久,本文即从地方志渊源言起,向大家讲述中国地方志发展历史之梗概。

1

方志渊源众说

方志渊源历有众说,若详统不下数十种,其中在方志界有影响的约十几种。

01

[《九丘》说]元代集贤殿大学士许有壬言:“九州之作,谓之《九丘》。……志之由来当矣。”(《元一统志·序》)明代陈霖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称:“古者,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聚此书。《九丘》亡,而后岁时记于荆楚,风土述于周处,方舆载于祝氏,虞衡笔地石湖。与大名贤者有录,花石有谱,各具丘之一也。而外史之遗意,今志之大凡也。”(正德《新市镇志·序》)

02

[《山海经》说]当代方志学家傅振伦先生认为:“我国方志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记载古代地理的《山海经》和《禹贡》。前者记载山川、形势、土性、物产、古迹,恰似今天的地文地理。后者记载方域、地质、物产、贡赋、政治,略似今天的人文地理。后世的地方志,即胚胎于此。”(《地方志漫话》)

03

[《禹贡》说]元代学者张铉在其修纂的(至正)《金陵新志》后的《修志本末》中指出:“古有九州有志尚矣!书存《禹贡》,周纪《职方》,春秋诸侯有国史,汉以来郡国有图志。”清人邹汉员在《黄阳山水图记·叙》中也言:“《禹贡》一书,为千古地志之祖。”当代目录学家王重民先生,在《中国地方志》一文中指出,《禹贡》是一部最早的全国性区域志书。当代档案学家刘光禄先生认为:“《禹贡》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它记述了全国的区划,将全国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在每州之下,记载了该州的山川、土壤、田等、物产、贡赋、交通等。按照行政区划,记述一地的山川、贡赋等,就地方志书的体例来说,《禹贡》已经是基本上奠定下来了。”(《略谈我国古方志体例的演变》)

04

[《周官》说]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最早提出志书源于《周官》。其在《河南志·序》言到:“《周官》有职方、土训、通训之职,掌道四方,九州之事物,以诏王知其厉害。后世学者为书以述地理,亦其遗法也。”(《司马温公集》卷六十六)

05

[百国春秋说]汉代郑玄谓“志,记,谓若鲁之《春秋》、晋之《乘》、楚之《榛杌》,”(《周记注疏》)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亦持其说。其在《湖北方志叙例》中言:“百国春秋,实称方志。”近代文豪梁启超赞同此论,并作出进一步阐述:“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如《孟子》所称晋《乘》、楚《榛杌》、鲁《春秋》,墨子所称周之《春秋》、宋之《春秋》、燕之《春秋》,《庄子》所称百二十国宝书。比附今著,则一府州县志而已。”(《饮冰室文集·清代学者整旧学之总成绩—方志学》)

06

[《国语》《战国策》说]近代学者金毓黻认为:中国地方志“启于《国语》《国策》以国列为史,继于《华阳国志》,大成于各省州县方志。”(《〈文心雕龙〉史传篇证》《中化文史论丛》1979年第1辑)

07

[古之图记说]元代卢镇言:“古者郡国有图,风土有记,所以备一方之记载,今之志书,即古之图记也”。(《重修琴川志·序》)

08

[《汉书》说]清人李世祐在《襄陵县志·序》称:“班固《汉书》有地理、沟洫等志,为史中之体,与表、传分刻,此则郡县志之滥觞。”

09

[《南阳风俗传》说]《隋书·经籍志·序》载:“后汉光武始诏南阳撰作风俗传,故沛、三辅有耆旧节士之序,鲁庐江有先贤之传。郡国之书,由是而作。”清人张学都在《太平县志·序》中说:“东汉地区,有南阳风俗、襄阳耆旧之纪,而志郡邑者始备。”

10

[两汉时期说]当代历史学家史念海先生认为:方志的含义到两汉时期才明确起来。“……《后汉书·西域传》中所提出的‘二汉方志’。当时不仅有方志的名称,而且方志著作也是相当的繁多了,现在传世的尚有《三辅黄图》和《三秦记》等,虽属辑本,大体可见一斑。”(《论历史地理学和方志学》《中国地方史通讯》1981年第5~6期)

11

[《越绝书》《吴越春秋》说]清儒洪亮吉持此说。其于《重修澄城县志·序》称:“一方之志,始于《越绝》,后有常璩《华阳国志》。《越绝》先记山川城廓冢墓,次以记传,实后世志州县者所仿。”当代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亦说:“东汉会稽郡人赵晔著《吴越春秋》,又有无名氏著《越绝书》,两书专记本地典故,开方志之先河。”

12

[汉代图经说]历史学家谭其骧先生认为“地方志的渊源,确乎也可以追溯到汉朝。从《华阳国志·巴志》里可以看到,东汉恒帝时,定郡太守的疏文里提到《巴郡图经》,可见在此以前已有图经。图经就是一方的地图加上说明,这就是方志的前身。”(《地方史志不可偏废旧志资料不可轻信》《中国地方史通讯》第5~6期)

13

[《畿服经》说]清人谢启昆《广西通志·叙例》谓:“晋挚虞依《禹贡》、《周官》作《畿服经》,其州郡及县分野、封略、事业、国邑、山陵、水泉、乡亭、城、道里、土田、民物、风俗、先贤、旧好,麾不具悉,凡百七十卷(以上为谢录《隋书·经籍志》),实后世方志之祖。”

14

[《华阳国志》说]清代学者刘光漠称:“方志之书,始于吾蜀。《华阳国志》其鼻祖也。”(《章石斋文钞·县志分篇议》)

上述方志渊源之说不仅皆是方志界大家,而且立言有据,可以作为研究方志起源的重要参考。就个人而言倾向于章学诚、梁启超之观点———春秋起源论。

2

方志之发端

目前有文字记载的方志可以追溯至周王朝。《周礼》(也称《周官》)记载,周代两职史官所掌,“小史掌邦国之志”,类似后代全国性的志书;“外史……掌四方之志”,类似后代分区性的志书。所谓四方之志,即地方志,亦称方志,是当时概括性的称呼。孔子周游列国,得见“百二十国宝书”,当也是这类方志。具体到各列国,名称却有不同,《孟子·离娄(下)》云:“晋之《乘》、楚之《祷杌》、鲁之《春秋》,其实一也。”概言虽然几大诸侯国的史籍命名相异,但其同为史籍的性质是一致的,都是记载这些郡国的地方类的史书。周代的所谓国,法制是周王朝下的各个诸侯封域,相当于后世郡县的各个政区,所不同的是地方执政者有世袭和临时委派之分而已。故《乘》《祷杌》《春秋》等“百二十国宝书”,即春秋战国时期的方志。

春秋战国时期,还有诸如《禹贡》《山海经》等舆地图经,也是方志的一类。《禹贡》作者已不可考。据顾颉刚等历史学家考证,该书约成书于战国时期。从内容上看,《禹贡》采用分区之法,将全国分为九州,记述了当时黄河流域的区域、地质、物产、土贡、田赋和风俗等,内容虽然简明,但记述范围广褒。《山海经》共有18篇,由《山经》《海经》《大荒经》三部分组成。据考其中14篇为战国时作品,《海经》4篇为西汉初期著作。内容记载了山川、形势、土性、古迹及道里、民族、药物、物产、祭祀等。这两部是春秋战国时期侧重于记述地理方面内容的方志,是后世方志中地记、图经类地理书的发端。

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秦王朝推行郡县制度,在全国设置了36个郡。秦统一后,面对前期诸侯割据、战乱频繁的状况,出于统治的需要,一方面加强思想统治,“焚书坑儒”,使诸如“百二十国春秋”等大部分方志经籍毁于一旦,是中国方志史上的一大损失。然另一方面,为了了解各地情况,秦王朝曾颁令全国,要求地方将舆情详细上报,便于朝廷掌握各地情况作为加强统治的参考。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载,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入关,诸将争掠咸阳金帛府库,独丞相萧何先取秦府图籍,因而“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由此可见,各地上报秦廷的舆地详情,既有图,又有文字记载,其内容包含地理形势、民俗、户口、物质、经济等情况,较之以前的《周官》等方志和《禹贡》《山海经》等地理书,在体例内容上有了很大发展。但因秦王朝时间短促,且焚禁书记,加之项羽入关,焚烧咸阳,秦一统前后的本国典籍毁于大火,故有秦一朝史籍难知,有关秦朝方志方面的情况,只能从此窥知一斑。

汉朝建立统一的政权之后,疆域扩大,地区性渐趋复杂,生产虽然恢复,但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也是呈现着地方上的巨大差异,“广谷大川异制,人居其间异德”。(《隋书·经籍志·序》)汉朝为了巩固政权,加强统治,“是故疆理天下,物其土宜,知其利害,达其志而通其欲,齐其政而修其教。”(同上)为了掌握全国经济、地理和地方向朝廷输运贡赋情况,命令各地方政府把记载当地物产、贡赋和交通等资料随同天下计书既庋存于太史今,副本还要送丞相府作为行政的参考。其后由于地方文献的汇集编录,这类图籍随之而发展成为地志、地记。

汉朝撰述地志、地记的人较多,书名亦很多。如《三秦记》《上党国记》《上党记》《代都明记》《三晋记》等等。据《隋书·经籍志·序》记载:“(汉)武帝时,计书上于太史,郡国地志,固亦在焉。而史迁所记,但述河渠而已。其后刘向略言地域,丞相张禹使属朱赣条记风俗,班固因之做《地理志》。其州国郡县山川夷险时俗之异,经星之分,风气所生,区域之广,户口之数、各有攸叙,与古《禹贡》《周官》所记相埒。”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史记·河渠志》《汉书·地理志》的资料来源,多是郡国地志和地记。班固的“地理志”,其条例明晰,内容翔实,是一部地志佳作。范晔在《后汉书·郡国志·序》中赞言:“记天下郡县本末,及山川奇异,风俗所由,至矣。”自此志问世,不但正史以其为范本,地方志也都仿此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清人李世祐称“班固《汉书》有地理、沟洫等志,为史中之体,与表、传分刻,此则郡县志之滥觞。”(《襄陵县志·序》)可以说,《汉书·地理志》对地方志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东汉初期,还有两部地方志名作,即《越绝书》和《吴越春秋》。《越绝书》15卷,由会稽人袁康、吴平于东汉建武二十八年(52年)所撰,是记越国复仇之书,记述了春秋战国时期越国(今江浙部分地区)的地方历史沿革、城市、山川、人物、特产和风俗习惯等内容。《吴越春秋》为东汉人赵晔撰,记叙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的兴衰始末。全书15卷,今存10卷。前5卷叙吴国,起自周文王之子太伯,迄于吴王夫差;后5卷记叙越国,始于夫余,终于越王勾践。虽然记叙的史事与《越绝书》相似,但该书只记人物,不载地理及都邑、特产等,就对方志发展的影响而言,因其在体例、内容上比不上《越绝书》的充实周备,故其远不如《越绝书》影响深远。清代方志学家洪亮吉即赞“一方之志始于《越绝》”(《重修澄城县志·序》)。

汉朝地志、地记盛作之时,又出现了图经的萌芽。有王逸纂《广陵郡图经》和《巴郡图经》等。“图则作绘之名,经则载言之别。”(《玉海·十四》)据《周官》所记:司徒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司险掌建九州之图;职方掌天下之图,主上方职贡;土训掌是地图九州形势,山川所宜,告王以施其事。由此可见,在秦汉之前,图经为各官分掌,故图经分载。到了秦汉图经已是左图右史,二者合而为一。这为隋唐时期图经类地方志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汉时期后汉光武(刘秀),注意地方文献掌故,“始诏南阳撰作《风俗》,故沛、三辅有耆旧士之序,鲁、庐江有名德、先贤之赞。郡目之书,由是而作。”(《隋书·经籍志·序》)一时仿效之作而起,各种“耆旧传”“先贤传”“风俗传”“风德记”以及异物、水道、山水等记纷纷而出。这些著书内容,一般都各自侧重而突出彼此的相异。“耆旧、先贤”多记乡里先贤耆旧之事,以表彰风德,以利教化,实际是一方的人物志。“风俗、风土、山水”等则记一方风土,如疆界地域、山川土地、道里户口、民情风俗等。另外,还有一些记载城廓、宫阙、苑囿、观阁、仓厩、陵庙、坊市之作。可以说两汉时期的地志、地记、图经,以及风俗传记、耆旧传、风土记等体例章法,虽各自为体,散而不统,但形成了方志的雏形,尤其《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其体例为后世地方志所取法,影响较深。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政治大分裂、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当时社会动荡,政治演变复杂,学者文人多失志于仕途,转而潜心于著述。这时,两汉期间的独尊儒术思潮开始衰落,代之以学术上的百家争鸣,尤其是史学,十分繁荣,出现了8家《后汉书》、19家《晋书》,还有家乘、族谱、行状、志铭等。方志方面则涌现出地志、地记、图经、风俗、异物、山川等多个门类,勇敢地跻身于学术之林,与史学、地理学相互影响,竞相发展。但由于当时书写工具艰贵,各种文籍数量稀少,加以兵焚水患频仍,文籍损佚惊人,至今能幸存者寥若晨星,仅陆广微《类地记》等数种粗保原貌,其余非亡佚则残缺,仅书目录于《隋书·经籍志》。

《隋书·经籍志》地理类述山水者凡8种,述风俗者凡6种,述建筑者凡7种,述物产者凡5种,述坟墓者凡1种,其中多为魏晋南北朝时作品。除地志范畴单一的书籍外,南齐陆澄集《山海经》以来160家,编《地理书》149卷,录1卷;梁朝任防于陆书之上新收84家,编《地记》252卷;南陈顾野王复抄众家言撰《舆地志》30卷,这3种皆为地志总汇。在图经方面,西晋裴秀绘《禹贡地域图》18篇,以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每幅地取方丈,是今所知世界最古的历史地图集。其余以州、郡地区的书籍共398种,从其中如常宽《蜀志》,晋《三辅故事》和《大魏诸州记》等书目看,性质应属方志类著作。但由于上述书籍未得传世,有目无文,无内容可查。从这些书的书目看,多数卷数甚少,其记述的内容必不全面,说明此时记述地区性著述,十之八九内容单一、形式简短,言其为后世成体之方志可谓勉强,应属方志的一部分。即使如是,这些著述对中国地方志发展起到了承前续后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堪称成体方志的,以后世标准当得三书要议的,当首推西晋挚虞撰《畿服经》和东晋常璩撰《华阳国志》。《隋书·经籍志·序》记载:“晋世挚虔依《禹贡》《周官》,作《畿服经》,其州郡及县分野、封略、事业、国邑、山陵、水泉、乡、亨、城、道里、土、民物、风俗、先贤旧好,靡不悉具,凡百七十卷,今亡。”从上述记载中可知《畿服经》不仅记述了地理,而且还记述了特产、风俗、人物等内容,是一部综合性的志书。然文已佚,无法从记述的内容中核其良莠。《华阳国志》12卷,门目分为《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公孙述、刘二牧志》《刘先祖志》《刘后祖志》《大同志》《李特、雄、寿、势志》《先贤士女总赞记》《后贤志》《三州士女目录》等。其时限上起远古、下迄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内容少许涉及全国的统一、割据,详细记述地方政权的兴亡,其余如地望、物产、风俗、人物、道路、关隘、民族、大姓等皆有记述。如果细分,《华阳国志》一卷至四卷主要记载梁、益、宁三州的历史地理,类似后世方志中的地理篇;五卷至九卷以编年体形式记述公孙、刘焉刘璋父子、蜀汉、成汉4个地方割据政权以及西晋统一的历史,略似后世方志中的本纪和后世史书中的大事记,但较之详繁;十卷至十二卷记载三州自汉至东晋初年的“贤士烈女”、“望族大姓”,相当于史籍中列传和后世方志中的人物传。从内容上看,《华阳国志》史实、地理、人物三结合;从体裁上说,是地理志、编年史、人物传三贯通,为中国方志编纂之首创。其书钞传世翻刻既久,文字虽复多衍逸窜讹,但能传世于今,成为西南地区考史之重要依据,实属现存最早最典型之方志。故唐刘知几《史通·杂述篇》,称其说“详审不朽”。宋吕大防在重刻此书的序文中称“蜀记之可观,未有过于此者。”而清代刘光谟更是奉其为方志之源,称“方志之书,始于吾蜀。《华阳国志》其鼻祖也。”(《章石斋文钞·县志分篇议》)东晋常璩不仅编撰不朽之作《华阳国志》,而且对方志的价值和作用也有精辟的见解。其在《华阳国志·序》中言:“夫书契有五善:达道义、章法式、通古今、表功勋,而后旌贤能。”这也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对方志理论的最早阐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即出现了大批私撰地志。自东汉开始,出现了一些私人撰书的州郡地志。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地志的数量激增。甚至出现郦道元《水经注》这样传世不朽的地理志著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古代方志编纂概况
方志的起源
历史上著名的志书有哪些?
稀见地方志提要2
地方志的学科属性及历史演变
方志学的诞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