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聊蜀派古琴,一定离不开这本写了100多年的琴谱


司马迁写《史记》用了15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27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用了34年,而这些对于耗时100多年才成书的《百瓶斋琴谱》来说都太小儿科。

你一定会好奇,100多年写完一本琴谱?是内容多还是作者懒?


小编想说,这不是一本没有故事的古琴谱,看完文章你或许就会明白前人在写此谱的用心了。



 

一直以来,关于《百瓶斋琴谱》,流传着两个谱本:一为硬笔书写本,一为毛笔全写本,均为顾梅羹书写。


关于顾老先生的手抄琴谱,他的原话是这样的:

解放后,余应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特约,赴北京与旧社友修水查阜西同编修琴史,乃得专一心志,重理旧业。幸童年趋庭受学,督责藄严,原谱各曲,咸已卒业,且未敢有一音一拍之讹,四十年来,谨守不忘,因于挥弦之后,逐操绎写,更承旧社友招学庵、周吉荪、沈伯重、查阜西诸君,将曩年曾从先大父原本所钞存者,先后寄示,俾与绎写之本,详为校雠,于是复成完壁,顿还旧观。


由此得知,我们现在所见的《百瓶斋琴谱》是顾梅羹老先生在战后重新抄写的,那么这本从清咸丰六年就开始书写的原稿去哪儿呢?



为此,我们有必要先从故事的开头聊聊。


此琴谱成书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前后,由张孔山嫡传弟子顾玉成辑订而成,并以其斋名命名。后经其子顾隽、顾荦以及其孙顾梅羹的增录和校对,遂成谱。


从成书的1856年,到《平沙落雁》终曲后,有文字如下“公元一九六一年长夏,雨后风凉,梅羹识于上海音乐学院池畔琴室之南窗”。我们看到这部曲谱确实是历经100多年才完成,而且是在顾氏三代人的共同努力下才完成的。


顾玉成首先从其师处习得琴曲,完成曲谱雏形,并增加《忆故人》一操,再由其子顾隽、顾荦增加《渔歌》、《阳光》两曲,最后由其孙顾梅羹校对、编写而成。而最初由顾玉成老人楷书亲写的琴谱,多次付诸梨枣未果,后在战乱中不幸罹劫,终成琴界一大遗憾。



顾梅羹老人原话如下:

卷外三曲之由来,顾梅羹先生撰写于“公元一千九百六十年庚子冬月”之《百瓶斋琴谱·跋》前说:“先大父百瓶老人手订琴谱,缉于清咸丰六年丙辰,精楷亲书,计指法一卷,曲操二卷,曲目二十有一,嗣又增益《忆故人》一操,每欲付诸梨枣,不果。遗传于先父哲卿公、先叔卓群公,复收录《渔歌》《阳关》两曲”。


而最终,如前文所说,在顾梅羹先生的努力下,他据家学以及多方收集原本钞存,最终还原了这本川派古琴标志性的琴谱。

《百瓶斋琴谱》历时一百多年才最终成书,其原因小编认为有三:

(仅为个人思考,不喜勿喷)

1.在那个时代,琴人是通过老师的口传心授习琴,转而以笔墨记之。即便有成谱,不同的老师也有不同的理解和改动。

2.由于交通、通讯不便,学习一首琴曲需要行千里之外才能学到,比如著名的《忆故人》就是顾玉成老人在官迁湖南后和与同在同地为官的庐陵琴人彭筱香以《普庵咒》易得。

3.历史的大环境造就了顾玉成的手写稿不仅没有付诸梨枣,反被战火化为灰烬,而后才有了顾梅羹历尽千辛万苦还原的《百瓶斋琴谱》。


 



《百瓶斋琴谱》是川派琴学的集大成者之一,早于《天闻阁琴谱》二十年,是清咸丰六年前后,由张孔山嫡传弟子、成都华阳人顾玉成辑成,并以其斋名命名。因顾氏官迁湖南刊行未果,成为家传抄本,该琴谱对泛川派琴学的影响至关重要。有琴谱目录 、指法谱字详释、卷上琴曲10操,下卷琴曲11操,卷外琴曲三操。


琴谱三卷立卷,卷上、卷下和卷外,共收录了二十四首广泛流传的琴曲。卷首为指法谱字详释;卷上有《高山》《流水》《良宵引》等10首琴曲;卷下收录琴曲《秋塞吟》《普庵咒》《醉渔唱晚》共11首琴曲;《渔歌》《忆故人》《阳关三叠》三首琴曲收录于卷外。前有江宗翰作序,后有顾梅羹做跋。每曲都用朱笔点板,用工尺谱一旁对应,间有间跋,包括琴曲出处、作者考证以及音乐情感表现、下指须知等方面,其跋文的写作方式将琴曲序跋体例水平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部分曲目附有顾梅羹先生增录的考证分析文笔或演奏记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中六老师——《百瓶斋琴谱》出版前言
琴箫 |《玉楼春晓》古人踏青抚琴,好不自在
古琴曲里渔歌声
古琴老八张作品欣赏之《岳阳三醉》乐瑛
中国各朝代的古琴名曲析赏
古琴曲欣赏《欸乃》演奏:魏圩 乐曲音调悠扬,清新隽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