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广州最具特色建筑:骑楼的百年风采!
走在广州古旧的街区,你会惊讶地发现:窄窄的街道两旁,一幢幢房子好像长了脚,被柱子架在半空。再仔细看,底层的房子似乎往里掏空了两三米左右,而且在街左右两旁各形成一条宽敞的人行走廊,这条走廊,长可达数百米甚至几千米。这些被柱子架在半空的“长脚”房子,便是广州最有特色的近代建筑之一——骑楼。




骑楼街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如今,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这些骑楼仍然鲜活地存在于广州人的现实生活中,在荔湾、越秀等老城区,骑楼仍处处可见。游走在那些骑楼街巷时,你便沉溺进了广州古老而深邃的似水流年里。




欧风美雨与实用主义


骑楼在广州的出现,并不算久远,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还不过百年。但这不过百年的骑楼,为什么却深受广州人的宠爱?说起来,这与骑楼所具有的“欧风美雨”特色,以及它极其符合广州人的“实用主义”生活哲学有关。




广州濒临南海,邻近香港和澳门,是一座较早接受外来文化、跨入近代化进程的城市,在很多方面都都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上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也体现得十分鲜明。比如说——骑楼。鸦片战争后,欧式骑楼传入广州,与广州传统的飘檐式建筑相结合,演变成为轻巧通透的骑楼。骑楼堪称是广州人将西洋建筑风格和岭南建筑传统完美结合的产物,是典型的既取法“欧风美雨”,又“中西合璧”的建筑。



广东旅游局发布的资料在骑楼前面加上了“商业”两个字。因为,在当时,这种修在公共场所的敞廊式商业建筑的产生与古希腊商业发达和气候炎热多雨密切有关。敞廊能为顾客和行人提供遮阳挡雨方便,提供良好的步行环境,适应商业的需要。而广州属于亚热带气候,和希腊非常接近,既潮湿多雨,又炎热高温。另外,广州是一个非常讲究实用主义的城市,广州人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生活智慧——那就是务实赚钱。


广州人对于自己的城市在别人的评价中是否有品味,并不那么在乎。他们在乎的是很实际的事情,因此他们有一句口头禅:“不过是为了赚钱。”广州人在商言商,在这种实用主义的生活哲学引领下,其灵活务实的精神把外国敞廊式的商业建筑桥廊,演变成了广州独特的商住两用、具有了一种平易近人的市井气质和浓郁生活气息的骑楼建筑。




这些洋溢着市井味道的骑楼建筑,多数为2到4层的砖木混合结构,底层前部为骑楼柱廊,向街敞开,柱距是4米,进深是4米,净高是五、六米,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与商店、茶楼、酒家、旅馆、戏院等相连,而后部是工场、货仓、生活用房等,楼上用作民居,商宅结合,亦市亦居。


一是首层可避风雨,防日晒,方便行走和购物;二是连续的商业长廊可以装饰各种橱窗,陈列商品和招徕顾客;三是,楼上的采光设计和通风效果俱佳,与地面保持一定距离则可以减少广州霉雨天气带来的“湿气”,居住适宜。由于骑楼是居住、经商结合的场所,还为路人遮阳避雨,所以广州人赋予了它一个美名——“风雨廊”。广州人喜欢这样赞叹骑楼:“落雨,无有洗惊(不用担心),有骑楼;出太阳,无有洗惊,有骑楼。”



骑楼这个务实的“风雨廊”,既方便商家,也方便市民,因此深得广州人的喜爱。20世纪初,当时的广州政府开始推进“都市改造运动”,大力推动建筑骑楼,并制定了相关的兴建骑楼的法规。1912年,广州市政府了颁布《取缔建筑章程及施行细节》,其中有一规定:“凡堤岸及各马路建造屋铺,均应在自置私地内,留宽八尺建造有脚骑楼,以利交通之用……”并且,“骑楼两旁不设用板壁竹笪等类,遮断及摆卖什物阻碍行人”。


依此条文,建造“有脚骑楼”,是沿路建房者应尽的义务,而且骑楼下面是公共通道,不能私自占用。1918年,市政府对骑楼的材料、形式、施工、构造等细节,进一步作了规定。于是,骑楼开始在广州城里雨后春笋般涌现,当时的主要商业街道几乎都采用这种骑楼建筑形式。




一栋栋的骑楼建筑并肩联立而建,形成了连续的骑楼柱廊和沿街建筑立面,也就是骑楼街。到1937年,当时广州市区内骑楼街路段共有36条,总长20多公里,集中于1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最著名的,骑楼最集中的街道有:上下九路、第十甫路、中山路等。好睇好用的骑楼街,一时风靡全城,形成了广州街景的主格局。

 


时髦洋式店面,古典中式情调


广州骑楼是深受“欧风美雨”影响的产物,所以,在整体建筑的装饰上,也呈现出很浓郁的西化风格。临街立面的处理上多为为西式造型或中西结合,比如,由一块块细小的彩色玻璃组合而成的满洲窗,是最具有中式建筑的特色;而楼顶的山花、女儿墙和楼身上的欧式小阳台,则是西方古建筑特有的元素。满洲窗与山花、女儿墙、欧式小阳台相结合,形成了颇时髦的“洋式店面”。




在广州每座骑楼建筑的楼顶,都可以看到山花和女儿墙。山花是立面上一种缓坡的三角形山墙的花饰,有意设计成曲线和半圆形。骑楼建筑中的山花,成为屋顶的重点装饰部分,有些是极具现代感的直线条形,有些加入西方柱饰、带有欧洲风格,有些则在上面雕塑着各式各样的图案。山花两边的矮墙便是女儿墙,又称“压檐墙”,出现在天台边缘以及檐口以上的位置,圆的、方的、弧线形等等都有。




因为骑楼都是由屋主自行建筑设计的,所以,早期的骑楼设计建造者大都不是职业建筑师,而是普普通通的工匠。他们开始在建造骑楼时虽然流行“拿来主义”,理解的只是外表的装饰和构造,模仿出来的事物往往也还显得生硬。但聪明的广州人总是善于掩饰不足,在陌生的外来文化上添加自己的传统,如,有的在廊道天花板上,吊装一个流行于民国时期的老灯;有的则在钢筋水泥的欧式建筑上安装上满州窗,透出一种幽远神秘的韵味;有的楼顶,还采用多重瓦檐,使用青色琉璃筒瓦,建起四角翘起的凉亭子等等。



至于骑楼的墙面装饰,那就更千姿百态了。建筑细部的檐口下、窗眉、窗台下以及门套等部位,都巧妙地装饰着花饰,其图案样式有岭南特色的佳果、吉祥纹饰以及具有中国古典卷草情调的图案。我曾经在第十甫路看到过老字号“陶陶居”酒楼,墙面不仅布满了满洲窗,而且还刻满了很多色彩缤纷的浮雕图案,计有《牡丹亭》、《西厢记》、《贵妃醉酒》、《八仙过海》、《白蛇传》、《穆桂英挂帅》、《张飞战马超》等,恍惚就像在欣赏一幕幕流动中的中国传统戏曲,有种穿越了时空之感。




正因为工匠们对西方建筑创造性的模仿和大胆的改良,成就了广州骑楼活泼而有特色的建筑风格,并被中西合璧成了仿哥特式、古罗马卷廊式、仿巴洛克式、现代式、中国传统式和南洋式等六种典型骑楼。




在这里,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南洋式骑楼。“下南洋”曾经是广东非常流行的一个语汇,那意思说的是广东人去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南亚、东南亚国家谋生计的事。他们很多人回乡后,又把南洋文化带了过来,南洋骑楼是其可见的最直接的影响。南洋式骑楼一般在屋顶的女儿墙上开有一个或多个圆形或其它形状的洞口,为的是减少沿海台风对建筑物的冲击。

 


“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广州有句俗谚:“东山少爷,西关小姐。”意思是说,东山是权门显宦的聚居地,出入的多是官家子弟;而西关是商业繁华区,出身富商之家的小姐,花飞蝶舞,招摇过市。而有意思的是,对广州骑楼,人们也喜欢划分为两个典型的流派:西关骑楼和东山骑楼。


西关骑楼是早期骑楼的代表,外观上追求山花、罗马柱、卷曲花纹、中式清水砖材料、窗户多为清代满洲窗等繁复的装饰元素。而东山骑楼形成年代较西关骑楼稍迟,舍弃复杂的符号化装饰,趋于现代和简洁,如:线条繁琐的罗马柱变为简单的方柱、圆柱;细石米墙代替了西关那些早期的清水砖墙;几何图案增多,而卷曲图案减少等。




每当走在东山骑楼下,看见那些简洁明朗的西方现代主义情调,仿佛就眼见着了那些俊朗的官家子弟,正在上演着:一杯红茶、一个壁炉、一栋洋房、一个侨归东山少爷的典型生活。而每当走在西关上下九、第十甫路等的骑楼下,望着那纷繁琐细的清代满洲窗,你会想到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的一个西关美人,正在上演着:一盆兰花、一笼画眉、一手厨艺、一个地道西关小姐的精致态度。




对于地道的广州人来说,他们更喜欢西关骑楼的古意。尤其是老西关恩宁路段的一些骑楼,更是原汁原味,粗大的梁柱,长长的吊扇,铺满阶砖的路面,这里的人们仍然习惯在骑楼的廊柱之间,拉起一根长长的铁线晾晒衣服,推着自行车进出的大伯操一口正宗的白话跟熟人打招呼,小店里的大妈则叮嘱在玩耍的孩子:“要行骑楼啊!”因为骑楼不怕高空落物,不怕车辆冲突,能向路人提供这么一份安全感的,没有什么建筑能比得上骑楼了。




只是,从20世纪40年代初,当时的广州市政府颁令规定:部分马路人行道必须用于绿化,禁建骑楼。此后开辟的马路中也不再推动骑楼政策,骑楼开始出现衰落的迹象。到90年代开始,骑楼遭受了更大危机,成为建设阻碍,开始被拆迁。骑楼成为了一种“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尴尬建筑。




不过,大多数广州市民对给他们遮风避雨的骑楼,依然情感深厚。而这一份深厚之情也让一直徘徊在拆迁还是保留之间的骑楼焕发出了新的生命。从2002年开始,广州对很多骑楼开始进行整体装饰,比如,对人民路、上下九至龙津西路连成一整体的骑楼街进行整修,形成了一条长逾两公里的完整的“骑楼通道”等。


如今,广州很多骑楼已脱胎换骨,已经“花”得很现代了,柱廊里贴上了很多大牌明星的脸,骑楼街上还摆上了供人小憩的雕花凳子……有空有闲的日子,到骑楼街走走也成了广州人的一种习惯。走在骑楼街,想想那些远去的西关小姐与东山阔少,只觉得眼前的花骑楼,不仅“花”得富足,而且“花”得时尚亮丽。




选自:东方独家


阅读推荐

70张图看懂中国五千年建筑史(附梁思成手稿)

中国四合院的详细解读,满满都是文化!

中国最美五十家民宿院子

读懂中国各地的民居,只需10分钟

行走在城中隐藏的小巷,仿佛穿越上下五千年!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乡土

乡愁 · 乡音 · 乡情

欢迎关注:乡土人文地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广州骑楼的历史渊源
老广州建筑之——骑楼建筑在广州
岭南建筑文化赏析
原来广州有这么多民国建筑,广州人把岭南文化藏在这八条老街和老建筑里!
竹筒屋、明字屋、西关大屋、东山洋房……看广州传统民居的历史演变
历史与地理织就的城市肌理:老广州的生长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