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酒文化(二)
2017-06-14 樊志民 农史研究

中华酒文化(二)


二、酿酒技艺

自然发酵  酿酒不可能是个人的创造,而是原始人类在长期实践中,看到粥、饭(或水果)自然发酵后会产生酒味,受到启发而创造的。晋人江统(250?一310)《酒诰》说:“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日杜康。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这话是很有道理的。据考古报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比已出土了酒器。这样看来,中国人工酿酒即使萌芽于更早的时期,也只有到了原始社会晚期,由于有了比较经常的剩余粮食,由于酿酒技术的进步,酿酒业才有真正的发展,而传说中的“仪狄”或“杜康”,则可能是对人工酿酒技术加以总结和推广的人。

用蘖作醴  商代是酿酒业十分发达的时代。商人以嗜酒闻名。所用青铜酒器有觥,卣,彝、尊、壶、垒,觚、觯、杯、勺、爵、角、斝、盉等十多种,其种类和数量之多,在古代世界中是没有先例的。商代酿酒,使用“蘖”。《尚书·说命下》:“若作酒醴,尔唯麴蘖。”所谓“蘖”,就是发芽的谷物。《说文》释“蘖”为“牙米”,《释名·释饮食》“蘖,缺也,渍麦覆之,使生芽开缺也”。由于谷物中的淀粉不能直接接受酵母的作用而发酵成酒,必须经过糖化阶段,才能进一步酒化。谷物发芽时产生一种酶成为糖化的酵素,使谷物中淀粉糖化以供发芽生根之需,我国古代也曾经使用发芽谷物作酿酒原料。《尚书》、《诗经》中是酒、醴分言的,醴的出现可能较酒为早,最初是只有蘖不用麴的。如《吕氏春秋·盂春纪·重己》谈到了“昔先圣王,其为饮食配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高诱注:“醴者,以蘖与黍相体,不以麴也,浊而甜耳”。大概是指一种酿造时间较短、度数较低、汁滓相将的甜酒。

蘖麴兼用  所谓“麴”就是发霉长毛的谷物。《释名·释饮食》:“麴,朽也。郁之使生衣朽败也。”用麴酿酒是中国古代一项重大创造。酒曲中不但含有能促成酒化的酵母,而且含有能促成糖化的丝状菌毛霉,从而把谷物淀粉糖化和酒化两个步骤合在一起进行。欧洲直到十九世纪末,经过巴斯德等人的研究,才从我国的酒麴中得出一种主要的毛霉,从而建立起著名的“淀粉发酵法”。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曾出土一块重达8.5公斤的酒麴,证明我国商代确实用酒麴酿酒了。不过,由于这时麴的质量还不大高,还需要用“蘖”作酿酒原料,即麴蘖兼用。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周代。例如《礼记·月令.仲冬之月》谈到酿酒时就提出“麴蘖必时”的要求,我国的酿酒工艺这时尚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

    《诗经》中咏酒的诗句不少,《周礼》中又有“酒正”、“酒人”、“鬯人”、“ 郁人” 等职,都与酿酒活动有关。其中“酒正”“掌酒之政令,以式法授酒材,辨五齐之名:一曰泛齐,二曰醴齐,三日盎齐,四曰醍齐,五日沉齐,辨三酒之物,一曰事牺,二日昔酒,三日清酒”。有人认为,所谓“五齐”是指酿酒过程的五个阶段:发酵开始时二氧化碳气体把部分谷物冲到液面上来,为“泛齐”;逐渐有薄薄的酒味儿,为“醴齐”;气泡很多,还发出一些声音,为“盎齐”;颜色改变,由黄变红,为“醍齐”;气泡停止,发酵完成,糟粕下沉,力“沉齐”。“清酒”是把糟粕去掉的洒浆;“昔酒”是储藏了些时日才饮用的酒,由于酯化而增加了香味;“事洒”大概是一种普通的酒,也许还连糟在一起。

    《礼记·月令》还对殷周以来的酿酒技术做了归纳与总结:“乃命大酋,秫稻必齐,麯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酒官监之,无有差贷。”把当时酿酒技术中要注意的问题都指出来了,原料要用充分成熟的秫(粘粟)稻,要及时作好麯蘖,在浸渍和炊煮原料过程中保持清洁,采用好的水泉和陶器,同时还要掌握适宜的发酵温度。

用麴酿酒  汉代酿酒技术最大的进步在于酒麴质量的提高,从而形成了我国酿酒在世界酿酒中的独立体系。先秦时代酿酒是麴蘖并用的,但从汉代的有关酿酒记载看,基本上是单用麴而不用蘖。这表明汉代的麴除含有可促成酒化的酵母菌外,一定含有糖化能力较强的霉菌,从而能不依靠蘖的帮助,使酿酒时糖化和酒化的两个过程同时完成,这在酒类生产中被称为“复式发酵法”。这种方法在汉代已被普遍采用了。汉代麴的种类和名称已不少。现在仍通用的饼状酒麴,至迟东汉时代已出现了。汉代人已注意到“作酒即有米曲之数”,米曲之数是指原料和酒曲之间的比例,这个比例是视酒曲质量和对酿酒的不同要求而异。王莽时“一酿用粗米二斛,麴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这种酒米曲比例为2:1,原料与成酒比例为1:2.2。看来酒曲的质量不高,成酒的度数是比较低的。

九酝春酒  提高酒的质量的重要办法之一是反复多次酿制。这种方法先秦时代已出现了。如《礼记·月令·孟夏之》“是月也,天子饮酎(宙音)”,郑玄注:“酎之言醇也,言重酿之酒也”。东汉末年郭芝创造一种“九酝春酒法',“用麫三十斤,流水五石,腊月二日清曲,正月冻解,用好稻米,漉去曲滓,使酿法饮。日譬诸虫,虽久多完。三日一酿,满九斛米止”④。酿九斛米,用三十斤麴,用麴量大为降低。这反映了酒曲质量提高,糖化和酒化能力增强。同时在酿造过程中采取分批追加原料的办法,使糖份能保持一定的浓度,造成酵母菌充分发酵的有利条件,使酿成的酒更为醇厚。这种方法,现代称为"喂饭法"。在发酵工程上归为“补料发酵法” (Feed-batch fermentation )。 "九酝春酒法"就是在一个发酵周期中,原料不是一次性都加入进去,而是分为九次投入。这个方法是酿酒史上,甚至可以说是发酵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补料发酵法。

葡萄酒  西域的一些民族还以善酿葡萄酒著称。如《史记,大宛列传》称,“(大)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张骞通西域后,葡萄传入中原,汉人饮用葡萄酒亦陆续见于东汉文献。魏初曹丕在《诏群臣》中把葡萄称为“中国珍果”,极为赞美,接着提到:“又酿(葡萄)以为酒,甘于鞠蘖(曲蘖),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曹丕说的这种葡萄酒应是用产自中原的葡萄所酿造的。中原开始酿造葡萄酒当在曹魏以前,而它的不用曲、蘖的酿造技术(无曲发酵法)则应是从西域少数民族地区引进的。

神曲笨曲  魏晋南北朝时期,《齐民要术》中有八例制曲法,四十余例酿酒法。所收录的实际上是汉代以来各地区(以北方为主)的酿酒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酿酒技术总结。反映了公元六世纪中国酿造技术水平已达到一定高度。《齐民要术》把酒曲分为神曲和笨曲两大类。神曲形体小,“一斗杀米三石”,用曲量只占原料总量的2—3%,类似于近代的小曲。笨曲是在木框内踩成一尺见方、二寸厚的块曲,“笨曲一斗,杀米六斗”,用曲量占原料总量的1/7,类似于近代的大曲。。有的曲还加了“药”,如桑叶、苍耳、艾、茱萸等,使酒有特殊风味,并借以促进霉菌的生长。

烧酒  "烧酒"一词,最初出现于唐人的诗句中。由于诗句中并没有说明烧酒的具体制法,具体含义不清,留下千古之谜。实际上所谓"烧酒"就是一种直接加热的方式,而并不是蒸馏的方式,即“实酒满瓮,泥其上,以火烧方熟,不然不中饮”。火迫酒的做法与上述的烧酒相同,《北山酒经》叙述其过程,是在酒瓮底侧部钻一孔,先塞住,酒入内后,加黄蜡少许,密闭酒瓮,置于一小屋内,用砖垫起酒瓮,底部放些木炭,点火后,关闭小屋,使酒在文火加热的情况下放置七天,取出后供饮用。人们采用这种做法的目的是通过加热,促使酒的成熟,促进酒的酯化增香,从而提高酒质。煮酒  煮酒可能就是从唐代的"烧酒"演变过来的,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唐代的烧酒是采用明火加热,宋代的煮酒是隔水煮。《北山酒经》中较详细地记述了煮酒技术,其方法是:将酒灌入酒坛,并加入一定量的蜡及竹叶等物,密封坛口,置于甑中,加热,至酒煮沸。

蒸馏酒   从元代开始,蒸馏酒在文献中已有明确的记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起始创其法。”又有资料提出“烧酒始于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年)”。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我国蒸馏酒形成了几大流派,如清蒸清烧二遍清的清香型酒(以汾酒为代表),有混蒸混烧续糟法老窖发酵的浓香型酒(以泸州老窖为代表),有酿造周期多达一年,数次发酵,数次蒸馏而得到的酱香型酒(以茅台酒为代表),有大小曲并用,采用独特的串香工艺酿造得到的董酒,有先培菌糖化后发酵,液态蒸馏的三花酒,还有富有广东特色的玉冰烧,有黄酒糟再次发酵蒸馏得到的糟烧酒。此外还有葡萄烧酒,马乳酒烧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酒知识与制作工艺
图说丨传统手工小酒坊掠影
我国古酒的起源和制酒技术
唐宋期间的酿酒技术
酿酒的酒曲是怎么制作的?
懂原理就不会失败【绝色醇酿红麴米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