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战汉时期蟠螭纹镜精品赏析(图录)



中国铜镜由滥觞期到发展期、鼎盛期,再到中衰、繁荣、衰退,发展曲线呈马鞍状,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战国镜、汉镜和隋唐镜。这几个阶段或是在铸造技术上有创新,或是器形种类、纹饰内容及表现手法上独具特点。总的特点是产量大,铸造精美,风格不断更新,生动活泼。在青铜文化日渐衰落的大背景下,铜镜制作和使用上都呈现了一种繁荣的景象,不仅仅是客观上延续了我国青铜文化的生命,而且与世界铜镜文化比较来看,也具有相当深厚和独特的文化蕴涵。因此日本学者梅原末治在《古镜概说》中说:“以铜为主要成分的金属镜制作,在近东、南欧等古文化圈诸国早已存在,……但东亚以中国为中心的铜镜,其形态以及材质之精良、铸造之精致,几乎前者不可比肩;它与所谓鼎彝器的容器一样,是古代中国值得夸耀于世的一种工艺品,这也是明显的事实。”

本期我们展示的是战国时期蟠螭纹题材铜镜,首先我们可以了解下战国铜镜发展的文化背景:

铜镜发展至战国,仅从铸造地域上看已远远超过了以前的任何一个时期。由于西周晚期时制度已近乎礼崩乐坏,王威陵夷的同时,诸侯间却热衷于搞强权政治,《战国策·秦策》曰“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莫敢不听”。这种局面至春秋后期,随着南方吴、越等国的壮大,争霸中原的斗争更加激烈。争当霸主,首要条件是增强自身的实力,因而各国也相继进行了一些政治和经济的改革。《吕氏春秋·上农》记载“凡民自七尺以上,属诸三官。农攻粟,工攻器,贾攻货”。改革的结果,使各诸侯国的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这种进步主要表现在手工业和商业两个方面,而此后铜镜文化的发展,也得益于这两个方面。

从手工业来看,首先,青铜铸造再也不是王室的专利,冶铜和铸铜范围有了空前的扩大。目前在内蒙古大井、湖北铜绿山、湖南九曲湾、安徽木冲、山西侯马、河南洛阳和新郑等地都发现有大型冶铜遗址。据此分析,当时青铜成品的产量应该也很多,这在现代考古上已得到了证明。其次,量变引发了质变,主要表现为青铜铸造工艺有了质的飞跃。在手工业的带动下,各诸侯国的商业日渐发达,冲破了“工商食官”制度的束缚,出现了许多私商。而战国中期开始青铜镜数量的大大增加,也使铜镜商品化成为可能。辽宁、内蒙古、巴蜀、甚至两广地区等地,都出土过不在少数的与中原地区风格一样的青铜镜,说明青铜文化圈随着商人的流动而扩大,这也是政治力量所不能及的。

接下来我们了解下战国铜镜的概况: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处于剧烈变革的时代,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文化艺术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此时,商周以来青铜器中占主导地位、具有等级象征的礼乐器逐渐衰落了;而日常生活用器却得到了普遍发展,特别是铜镜。铜镜在战国时期,至少在统治阶级中已经普遍使用了。古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战国人使用铜镜的记载,如《韩非子”现行篇》说“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楚辞·九辩》“今修饰而窥镜兮”;《战国策·齐策—》“朝服、衣冠窥镜”。今河南和湖南是战园时期南、北两个重要的铜镜产地。湖南是楚国领地,它制作的铜镜轻薄、精美,图案多作双层处理,一般是在精细地纹上再加各种主题浅浮雕。河南是二晋(韩、赵、魏)届地,它以铸造精美的金银错纹镜而著称。战国铜镜能够取得大的发展,主要原因是:第一,青铜冶铸技术进步,随着铁工具在铜器制造业的使用,为作坊内部更细密的分工、创造新技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第二,经过商周以来的发展,至战国时期铜镜的合金比例已趋于科学和稳定,大大提高了实用效果。战国铜镜以它那规范化的形制、精美的装饰纹饰,标志看中国古代铜镜已经从早期的稚朴走向了成熟。

战国时期在铜镜铸造历史上是一个大发展时期,也是铸镜历史的第一个高峰期。战国时期的铜镜题材丰富,所涉猎的北荣也更为广泛,出现了许多极为经典的题材,本期我们给大家展示的为此时期极为经典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铜镜题材:蟠螭纹镜。

我国古代铜镜上的装饰图案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因时代不同而各具特色,其中以龙纹(包括螭龙纹)为题材,尤为突出、(之前我们在铜镜群讨论龙纹题材的时候也有所涉及,具体内容可参照【青铜文化】图文链接)战国时期出现的蟠螭纹铜镜,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何谓蟠螭纹?“蟠”是盘曲的意思,“螭”在古代文献中有多种解释,《说文解字》中说:“无角曰螭”,意即无角之龙;螭,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对其形态特征,古代文献有多种说法,大多数认为螭是龙的一种。《说文》称:“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从虫,离声,或无角曰螭。”《广雅》称:“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汉书·司马相如传》有“于是蛟龙赤螭”之语,文颖的注解称“龙子为螭”(传说螭是龙生九子中的二子),张揖的注解则认为“赤螭”为雌龙。汉武帝时有人进言,说螭龙是水精,可以防火,建议置于房顶上以避火灾,这就是后来在宫殿楼阁等建筑顶上常见的“螭吻”。因此,螭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也就是所谓早期的龙,学者统称之为蟠螭。

 在古代文献中,常出现“螭魅”一词,如《左传·文公十八年》有“投诸四裔,以御螭魅”之载,杜预注称:“螭魅,山林异气所生,为人害者。”《左传·宣公三年》称:“螭魅魍魉,莫能逢之。”其中的“螭”字,有注解认为是兽形的山神。显然,这里的“螭”和龙属的“螭”并非同一种动物。古代艺术品上的螭纹,应该为龙属的“螭”。春秋时期青铜器上的螭纹,是以蟠螭纹的方式出现,“蟠”有互相缠绕重叠的意思,蟠螭纹是以四方连续的方式组成大面积的装饰,没有凸起的主纹,在青铜器表面组成繁密的图案。这种纹样既与周代以带状连续为主的纹样结构不同,也与汉代只有盘旋而无重叠的“云气纹”不一样,是春秋时期具有独创性的纹样之一。
  战国时期,蟠螭纹开始应用在铜镜上,并称为此时期极为经典的题材,并且衍生出来的品类非常丰富,此种纹饰风格一直延续到西汉早期。秦汉时期流行的变形蟠螭纹镜,与战国时期的纹饰风格略有不同,并多搭配的有铭文,常见到的有“愁思悲铭”,“大乐富贵铭”,“大乐未央铭”等等。下面给大家展示部分西汉早期蟠螭纹题材铜镜。

圆形,伏兽钮,绕钮两瑞兽环绕。其外双线方框内铭文为“大乐富贵得所好,千秋万岁,延年益寿”。主题纹饰为规矩纹与八条蟠螭纹规则有序的排列,从而形成繁缛秀丽的艺术特色,蟠螭身躯蜿蜒盘旋,构成连绵不断,变化万千,神秘诡异的艺术效果。近缘处一圈陶索纹,素窄缘。此镜版模精细,纹饰内容少见,纹饰内容为早期规矩镜成熟期的样式。

伏螭龙纹钮座。钮座外围双弦纹圈,圈内有铭文及鱼纹,文曰:“大乐未央,思亲勿相忘”。主纹饰以四叶片型纹饰分隔成四组,每组皆饰有抽象线条的蟠螭纹,线条流畅,蟠螭纹多做弧形盘曲。

圆形,伏兽钮,蟠龙纹钮座。座外两周弦纹之间的内圈铭文为“愁思悲,愿君忠君不说,相思愿毋绝”,铭文内容有省字。主题纹饰为战国至西汉早期流行的蟠螭纹。

镜版模细致,近缘处饰一周动物纹,品种特殊,尺寸巨大,裂修。伏螭龙纹钮座。钮座外为双线方框,框内有铭文,文曰:“大乐贵富,得所好,千秋万岁,宜酒食”。一周屈曲盘绕的螭龙纹为主纹,线条流畅,扭结形态不一。一周动物饰于外圈,动物以写实手法描绘,动物毛发细腻可辨,为此镜特殊之处。

战国时期蟠螭纹镜展示:

圆形,三弦钮,圆钮座。其外两周栉齿纹之间环饶一周凹面宽带。主区纹饰由地纹与主纹组合而成。地纹为规整的菱格纹内饰以细密清晰的卷云纹,纹饰古朴华丽。主纹为宽平突起的粗折线组成的三组螭龙纹。龙纹屈曲盘绕,尾部形成菱格纹相互勾连环绕,素卷边。铜镜铸造精细,纹饰华丽典雅,黑漆古,品相完美。
蟠螭纹指盘曲略有变形的龙纹,是春秋战国铜器上常见的纹饰之一。历史上,对蟠螭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黄色的无角龙,另一种是指雌性的龙,在《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就有“赤螭,雌龙也”的注释,故在出土的战国玉佩上有龙螭合体的形状作装饰,意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汉之际,青铜器、玉雕、铜镜或建筑上,常用蟠螭的形状作装饰,其形式有单螭、双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种。或作衔牌状,或作穿环状,或作卷书状。蟠螭纹镜作为春秋战国时代最流行的一种铜镜形制,从战国中期一直延续到了汉代。

圆形,三弦钮。钮外环饰一周精细繁复的云雷纹,其外为一周凹面形环带。主区纹饰由地纹与主纹组合而成。地纹为细密的云雷纹,纹饰古朴华丽。主纹为宽平突起的粗折线,环绕镜钮勾画出三条屈曲盘绕的龙纹。素缘,卷边。铜镜铸造精细,纹饰华丽典雅,黑漆古,品相完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铜镜之美 照鉴古今
唐代青铜镜有没有收藏价值及 唐代青铜镜如何辨别真假
简述中国历代青铜镜的特点
liebao news
带你走进神秘莫测的古铜镜世界
大美青铜境,气韵东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