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五大蒙古学学院



一、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是培养蒙古学和相关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和进行科学研究的机构,成立于1995年12月12日。蒙古学学院由蒙古语言文学系、新闻出版学系、旅游管理系(筹)、公共课教学部等教学机构和蒙古语文研究所、蒙古史研究所、内蒙古近现代史研究所、周边国家研究所、蒙古文化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组成。

    蒙古学学院现有106名教职工,其中有34名教授、28名副教授、26名讲师、8名助教。师资队伍中有14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7名博士生导师、47名硕士生导师。

    蒙古学学院现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门史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新闻学、宗教学等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蒙古语言文学、新闻学、编辑出版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旅游管理等5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本科生774名,硕士生247名,博士生93名。

    蒙古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门史为自治区重点学科,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为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

    蒙古学学院与蒙古、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土耳其、匈牙利、波兰、捷克、芬兰、澳大利亚、乌克兰等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

二、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学院

    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学院组建于2001年11月,是由过去的蒙古语言文学系、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所、蒙古史研究所(宗教研究所)等三个单位合并组成的。蒙古语言文学系始建于1952 年,属专科,1959 年由专科升为本科。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本院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为适应学校蒙古学发展的新形势,1979年组建成立专职科研机构“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所”。2000年8月原内蒙古教育学院蒙古语言文学系的并入,对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注入了新的活力。

    蒙古学学院下设有蒙古语言文学系、蒙汉双语系、新闻学系等三个系和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所。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所内设现代蒙古语研究室、《蒙古秘史》及文献研究室、蒙古文学研究室、蒙古民间文学与民俗研究室等四个研究室。此外,还有挂靠在我院的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古籍文献研究所、内蒙古师范大学亚细亚民族溯源研究所、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语应语言学研究所和内蒙古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所等四个研究机构。

    全院共有教职工50 名,其中,专任教师有36名 ,专职研究人员有8名,教辅人员有6名。教授 14 名,副教授 15名,讲师14名,助教1人,其他系列的3人。博士 21名,硕士 26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院校名师1人,入选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2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111人才工程》3人。

    全院拥有全日制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即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与教学论以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1986 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学科,2005年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蒙古学学院是培养蒙古学方面的高级人才和为八省区民族中学培养合格师资力量的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通过60年的发展历程,在本科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对外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共培养全日制本、专科生4000余人,本、专科函授生4000余人,研究生300余名,留学生120余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有800余名,本、专科函授生100余名,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有136名,专业硕士研究生有17人,留学生40名。

     蒙古学学院与蒙古国、日本、俄罗斯和英国等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有着良好的教学、研究方面的合作关系。

    六十年来,以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为重点的学术研究持续深入发展,研究领域日趋拓宽,新的专业生长点不断生成,极大地推动了全校的蒙古学研究,使其久已成为我国蒙古学研究的三大基地之一。

三、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

   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有40年的发展历史,现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和“汉语言文学”(蒙授)两个本科专业,“中国语言文学”、“民族学”两个一级学科所下“中国少数语言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少数民族史”、“民族学”等4个硕士学位授予权点,3个研究基地、一个研究所。

    学院下设蒙古语言教研室、蒙古文学教研室、蒙古历史文化教研室、文艺学教研室、汉语言教研室、汉文学教研室等教学机构。 1972年,在原中国语言文学系设置了蒙古语言文学专业。1977年,成立了蒙古语言文学系。 1988年,创办了蒙汉双语专业。1998年,获得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又获得了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成立蒙古学学院。1991年创建了科尔沁文化研究所。2008年建立“内蒙古东部经济历史文化研究基地”(自治区政府宣传部),2009年建立内蒙古自治区大专院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自治区教育厅),2011年建立“蒙古族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国家民委)。

     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是我国东北地区创建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的少数民族教育基地,几十年来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毕业生绝大部分投身于内蒙古、吉林、辽宁、黑龙江、青海、新疆等省区的高、中等师资队伍中,还有一部分毕业生从事翻译、编辑、秘书等其它相关行业,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大部分已成为领导、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和业务骨干。

     学院现有43名教职工,兼职教师7名,其中有12名教授、14名副教授、8名讲师、5名助教。师资队伍中有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自治区杰出人才奖获得者、2名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名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员、1名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其他语言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自治区教学名师,14名硕士生导师、18名博士研究生(占教师总数的46%)、20名硕士研究生(占教师总数的51%)。

     蒙古学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525名,硕士研究生71名。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为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2006年,蒙古语言文学专业被评为自治区品牌专业,2012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被评为自治区品牌专业,2009年“现代蒙古语教学团队”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2012年“科尔沁非物质文化研究学术团队”被评为自治区优秀学术团队。

     蒙古学学院与英国剑桥大学、日本滋贺县立大学和蒙古国国立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

四、赤峰学院蒙古文史学院

蒙古文史学院简介

  (一)、历史沿革

   蒙古文史学院有36年的发展历史,1978年9月,在原林东师范学校蒙文科的基础上设置了蒙古语言文学专业,1980年11月,成立了昭乌达蒙族师范专科学校蒙古语言文学系。1999年,增设了蒙汉双语方向,1987年,在原政史系设置了蒙语授课政史专业。2003年合并组建赤峰学院,同年蒙古语言文学专业成为第一批招收本科生专业之一,2005年始招收了蒙汉双语方向和蒙授历史专业本科生,2006年蒙古语言文学系和原历史系蒙授历史专业合并成立蒙古文史学院。目前,在全国12所设置蒙古学学院或蒙古语言文学系的院校中唯一的同时设置蒙古语言文学专业和历史学专业的二级学院。

 (二)、专业设置现状

    现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历史学(蒙语授课)两个本科专业、旅游管理(蒙语授课)一个专科专业、挂靠研究机构有赤峰学院蒙古学研究中心、蒙古汗廷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现设蒙古语言文学师范类、蒙汉双语师范类和蒙汉翻译(非师范)等三个方向。2005年、2010年始分别与蒙古国国立大学、蒙古国国立师范大学联合招收合作研究生。学院下设语言学教研室、文艺学教研室、蒙古文学教研室、汉文学教研室、专门史教研室、史学综合教研室、大学蒙古语文及技能教研室、翻译学教研室等教研机构。资料室藏有蒙、汉、满、日、基利尔文文史类图书杂志1万多册。

(三)、人才培养

    三十六年来,培养了1675名本专科生,其中本科生478名、专科生1197名;在我院学习过的学生还有国家计划内招在职干部和社会青年153名、合作研究生60多名、日本、蒙古国留学生30多名。毕业生绝大部分奔赴到全国八个省、自治区的教育战线上,还有一部分毕业生从事翻译、编辑、记者、宣传、秘书等其它相关行业。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大部分已成为业务骨干,其中也涌现出享誉全国、自治区的知名专家、学者、作家和诗人。

   现有在校本科生438名,另有合作研究生10名。2008年以来,有70多名学生考取了蒙古国国立大学、蒙古国国立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院校的硕士研究生。

   我院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十二五”期间,深化教学改革,探索试行“文史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和完善学分制,逐步实行完全学分制。现有大板蒙古族中学、宁城蒙古族中学、乌丹蒙古族中学、海拉苏蒙古族中学、喀喇沁旗王府博物馆等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和专业实习基地。

(四)、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现有教职工44人,其中专任教师41人中有教授11人,副教授7人,讲师20人,助教及待定3人;博士16人、硕士15人;在读博士后1人、在读博士7人;思政人员中有2名研究员。另有校内兼职教师8名。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较合理,教学科研水平高,整体力量雄厚。中年以上大部分教师曾到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蒙古国国立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修访问;青年教师中绝大多数毕业于全国各高等院校的硕士研究生;现有8名中青年教师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攻读博士学位或入站研究。教学队伍中有1名自治区级教学名师、3名校级教学名师,1名自治区级精品课程主持人,8名校级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主持人。

    乌力吉图、莫德乐图、庆昭日格图、宝音德力格尔、德柱、宝音、鲍音、雅鲁克森巴特尔、额尔敦巴根、拉给苏荣等一批老一辈专家、学者曾在此任教,对蒙古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我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2006年成立蒙古文史学院以来,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科专业和本科专业先后于2007年、2009年先后被评为校级品牌专业和自治区级品牌专业;胡格吉乐图博士主持的教学成果《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蒙古语言文学品牌专业建设与实践》,于2014年3月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2013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于2014年8月被评为自治区普通高校首批19个重点建设专业之一。

     敖敦教授被评为赤峰学院第一届教学名师和自治区级教学名师,还涌现出敖拉、白初一等校级教学名师,常晓琴等多名市级、校级教学能手、师德标兵、“三育人”先进个人、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

     德力格尔教授主持的《蒙古语修辞学》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拉给苏荣教授主持的《文学概论》、敖敦教授主持的《写作学》、敖拉教授主持的《北方民族史》等8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

    敖敦教授领衔的蒙古文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12年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014年被评为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我院教师先后曾主编、参加26部全国蒙古文本专科统编教材,其中多部教材荣获省部级优秀教材奖;现承担主编《蒙古语修辞学》等3部“十二五”规划教材、《比较文学概论》等7部全国蒙古文统编教材。

(六)、学科建设与学术交流

     “蒙古学”学科为校级第一批重点学科之一,现有蒙古族文学审美特性及地域文学研究、蒙古语修辞与应用语言研究和蒙古族历史文化研究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目前正在建设蒙汉文学比较研究方向。

   《蒙古族文学跨文化比较研究创新团队》2013年被评为校级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在科研方面,先后出版30多部学术专著和编著,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创作“索龙嘎”奖和赤峰市首届、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共13项。

    承担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项、自治区规划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教育厅高校项目3项,校级重点项目1项、校级引进人才项目3项;我院教师多次应邀出席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全国、全区性学术研讨会;我院多次承办了“昭乌达历史文化蒙古学学术研讨会”、“《乌力吉图文集》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等全区性学术会议;也成功举办和承办了新时期东方文学与比较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第八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全国高等院校蒙古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第八次协作会议”等有较高水平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近年来,先后邀请19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我院进行了学术交流,并与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保持正常的交流和联系。(截止到2014年9月1日)

 

五、西北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化学院

    蒙古语言文化学院的前身是1951年设立的语文系蒙文专业,是我校最早设立的特色专业之一。1979年建立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蒙古语言文学专业。1993年成立了蒙古语言文学系。2004年6月更名为蒙古语言文化学院。是西北民族大学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之一。学院面向内蒙古、青海、新疆、甘肃等省区招生,已培养专业人才4000余人,其中研究生80余人。现有各类在校生650余人,其中本科生417人,硕士生35人,博士生5人,成人教育学生100余人。蒙古语言文化学院现已发展成为以研究生教育为龙头、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成人教育为补助的多层次办学格局,成为西北蒙古族地区培养蒙汉兼通高素质专门人才的摇篮。

    学院现有中国少数民族(蒙古)语言文学甘肃高校省级重点学科、甘肃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心各1个,2009年7月我院中国少数民族(蒙古)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被确定为甘肃省优秀教学团队,2009年9月又被确定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省级精品课程6门,校级精品课程7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1年全国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招生变动分析
学好语文走天下:中文专业五大就业方向
广西艺术学院(Guangxi Arts Institute)
独秀青年 | 肖宝莹:用教育的理想实现理想的教育
专业解读|文学专业不是培养作家,就业比较多元化
汉语言文学考研整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