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艺海拾珍】中国治玉工艺简史(五) 春秋战国至秦汉治玉变革

导读


玉器的研究和欣赏,不外乎料、工、形、纹四个方面。其中料、形、纹三方面均可通过多看、多读书得以辨别与掌握,唯有工,涉及到从古至今的治玉技术,专业性很强,相关论述也较少,所以易让行外之人觉得难以入手,只能对着巧夺天工的成品玉雕叹为观止。本系列文章,即从专业的角度,对中国有史以来的治玉工艺、工具以及治玉机构作以简单探讨。


战国铜鎏金龙虎嵌玉龙剑首

(玉与金属结合工艺)

治玉工艺的进步,总是最大程度地表现在治玉工具的革新上。春秋中晚期铁器的应用,对于治玉业来说是又一次工具变革。


由于青铜工具硬度不高,治玉过程中极易磨损,因此商周时期的治玉业很难做到对玉石的精细加工,一些已经发明但难度较大的工艺也因此始终无法普及和发展,比如活链、活环工艺,器皿掏膛工艺等。


据目前考古发现,最早人工冶铁的铁器出现在春秋时期,战国中期以后则遍及七国,并广泛应用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农业、手工业中。由于锻铁有着良好的锻造性能,可以打制适合治玉的各种形状的工具,比青铜工具在形制上和耐磨性上也前进了一大步,因此战国到汉代的玉器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铁工具的使用标志着中国琢玉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标志着中国玉雕工艺技术的进步和成熟。


与之相应的,这一时期的治玉机构,也较前朝有着明显变革。


首先,春秋战国时期,王城及各诸侯国宫廷皆有治玉作坊,其中尤以楚国为先进,其玉器无论数量还是造型、纹饰皆远远领先于其他各国,并对以后汉代玉器的制作有着较大的影响。


秦代由于国祚短促,遗世的玉器数量较少,但从史料中依然能窥得当时皇家帝国的繁荣治玉业,甚至还使两位玉工青史留名。这也是我国玉器发展史上最早留下姓名的两位玉工:孙寿和烈裔。


汉代大一统帝国社会稳定,玉作业发展迅速,并自上而下形成了三个完备的治玉体系。其一为皇家中央治玉,甚至专设了制作葬玉的机构——东园,专司“陵内器物者”,世所罕见的“金缕玉衣”便基本都出自这里。汉代第二个重要的治玉体系是地方诸侯国宫廷治玉,它是国家治玉的重要补充。汉代的第三个治玉体系是民间治玉。但这并非是指普通老百姓制作玉器,而是相对于皇室和诸侯国治玉而言,专门服务于贵族、富商的带有一定商业性质的玉作。


此期的治玉工艺,如商周一样依然有开料、成型、雕刻、打磨和抛光等几大主要工序,但不同时期的治玉特点也明显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割据一方,局面“礼崩乐坏”,所以对人有约束性的玉礼器明显减少,佩饰玉大量增加,璜、管、环、璧、玉龙佩、玉虎佩等各种造型的佩饰玉层出不穷,并且形制纹饰富于变化,形象生动。


秦国玉器数量不多,但风格突出,与前一时期各诸侯国都完全不同。秦玉常以规则的几何形阴刻龙纹为主体纹饰,阴刻线条简练,密布器体表面,排列繁复。


汉代玉器则将战国玉器的造型、纹饰发展到了极致,又充分利用大一统帝国的优势,使玉器造型向大件、雄伟、气势磅礴上发展,纹饰布局看似对称,实则灵活多变。


汉代发达的丧葬用玉和装饰用玉,代表着中国古典玉雕艺术的一个高峰,也是中国玉器由神秘主义走向实用主义的开始阶段,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玉文化的高峰——春秋战国玉雕艺术赏析】
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简史: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两代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纹饰艺术
春秋战国至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器的雕工(上)
玉器文化史上的一页辉煌篇章
玉之春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