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考古通论】Vol.6 | 黄、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梳理



本期综述


本期主要梳理黄、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黄河流域是史前考古学文化发现较为集中的地区,因此在新石器时代文化区系理论中占有重要比重。辽河流域因为发现了一支独具代表性的史前考古学文化(红山文化),复习时也需重点关注。复习时既要有宏观思维,也要能够对这一流域考古学文化面貌有具体认识。命题方向大多数学校偏向简答论述。建议结合《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中国考古学十八讲》(张彦宏)、《考古学概论》(栾丰实)等相关学术著作学习。


本期梳理


Ⅰ、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

0
1


一、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


渭河流域

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


老官台文化 距今7200—6300年


代表遗址:秦安大地湾、宝鸡北首岭、华县老官台、临潼白家等

文化特征:屋中灰坑形制不规整,容积较小;葬式多仰身直肢;生产工具较远时,石器、骨器、陶器等;反映为锄耕农业初期,生产力水平较低,文化内涵较少


仰韶文化 距今6100—4400年


仰韶文化早期以对偶婚为主,仍有群婚,社会形态处于母系制繁荣阶段;中晚期建筑方面,半地穴式减少,地面建筑增多,开始出现分间和套间房屋;葬制方面,早期多人二次合葬和同性合葬到晚期已绝迹;氏族血缘纽带开始松弛,男子社会地位发生变化,开始由母系向父系制过渡。


●半坡类型

代表遗址:西安半坡(早期)、临潼姜寨(一期)等

文化特征:生产工具有石、骨、陶器;石器分打制和磨制,磨制为主;直接打击法;主要有泥质和夹砂红陶;关中东部,半坡类型的彩陶多且复杂;尖底瓶;鱼纹陶片、鱼镖等较多;关中西部,半坡类型的彩陶较少;尖底瓶不似东部为尖底,而是底经较小的平底瓶;鱼镖较少,多狩猎工具。半坡聚落多为半地穴式;房屋形制有圆形(多小型)和方形(多大型);墓葬分土坑墓和瓮棺葬,盛行多人二次合葬和同性合葬;考古人员在半坡类型的陶器上发现有刻画符号。


史家类型

代表遗址:陕西史家、临潼姜寨(二期)、陕县三里桥等

文化特征:通体磨光石器增多,有少量穿孔石器和打制石器;泥质和夹砂红陶,少量泥质灰陶;房屋为方形或圆形半地穴式,较浅,面积大;墓葬多多人二次葬。


庙底沟类型

代表遗址:陕县庙底沟,华县泉护村,洛阳王湾等

文化特征:以磨制石器为主,通体磨光石器数量增加,钻孔技术较普遍;陶器以细泥红陶最多,其次夹砂红陶;除半地穴外,有一定数量的地面建筑,形制有方形、圆形、长方形;墓葬多单人仰身直肢葬,多数无随葬品。


●西王村类型

代表遗址:西安半坡(晚期)、芮城西王村等

文化特征:生产工具有石、骨、陶器,以石器为主;磨制石器多通体磨光;钻孔技术较进步,出现单面穿孔;泥质和夹砂红陶最多,灰陶次之,泥质黑陶最少;建筑方面,分间房屋已出现,地面木构建筑较多且面积大;墓葬有土坑竖穴墓和瓮棺葬,前者多为成人,单人仰身直肢葬,多无随葬品,后者多是幼儿夭折用。


庙底沟二期文化


代表遗址:华县泉护村、芮城西王村等

文化特征:以半地穴式房建筑为主,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单/双室,铺白灰面;窖穴多口小底大;墓葬多排列整齐,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单人仰身直肢葬,多无随葬品;有发现表示男性崇拜的陶祖;父系制已确立,逐渐向阶级社会过渡。


豫西和晋南地区

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史家村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庙底沟二期文化→陶寺文化(三里桥二期文化)


三里桥二期文化陶寺类型


文化特征:早期多以磨制石器,有斧、锛、铲等为主;陶器以夹砂和泥质灰陶为主,黄陶次之。晚期出现了蚌刀和有肩石铲;陶器仍以夹砂和泥质灰陶为主,泥质磨光黑陶数量增加;发现由猪的肩胛骨做成的卜骨。


陶寺遗址内的城址分早期小城、中期大城,小城位于大城内的东北部。陶寺遗址可作为探索夏文化的重要对象


豫中及周围地区

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大河村五期→王湾三期


裴李岗文化 公元前5400—公元前4900年


代表遗址:新郑裴李岗、临汝中山寨、长葛石固等

文化特征:以泥质红陶最多,夹砂红陶次之;房屋均为半地穴式,以圆形房屋为主,门朝南,有阶梯式门道;墓葬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男女性墓随葬品有区别(表明裴李岗时期,男女有明显的劳动分工)。

王湾类型(王湾三期)


代表遗址:洛阳王湾、偃师灰嘴等

文化特征:陶器以灰陶为主,少量黑陶;生产工具有石器、骨器和蚌器;王湾类型叠压在二里头文化之下,表明其与二里头文化有直接承袭关系。


冀中、冀南和豫北地区

磁山文化→后岗一期 大司空一期文化→后岗二期文化


南庄头类型 距今10500—9700年


文化特征: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北部,具体在今天保定市徐水县。遗址的底层堆积为湖相沉积,陶器类型单一,主要是罐(圆方唇,有折沿,颈部有附加堆纹,平底,底部有烧烤痕迹),有动物骨骼出土,部分上有烧烤痕迹。


南庄头遗址是迄今在华北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这一遗址的发现对研究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农业起源、家畜起源、陶器产生等有重要意义。


磁山文化


文化特征:一农业工具出土较多,说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进入到“锄耕农业”阶段;发现了较多的碳化粟,说明当时人们过着以种植粟为主的农业经济生活;有猪狗等动物骨骼,说明家畜饲养得到发展;有骨镞、鱼镖出土,说明渔猎生产依然是辅助性经济部门。


磁山一期文化:

陶器以夹砂褐陶最多;石器磨制为主;房屋为圆或椭圆的半地穴式建筑,多无门道,部分有台阶或坡道;窖穴多长方形,四壁规整


磁山二期文化:

陶器以盂和支架数量最多,罐和三足钵次之;房屋比一期文化时进步,开始出现阶梯式门道的圆形房屋


后岗一期文化


代表遗址:安阳后岗、同乐寨等

文化特征:石器磨制为主,部分器形只在刃部磨光;房屋为半地穴式;灰坑多为椭圆形;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


后岗一期早期:

少量彩陶;炊器以鼎为主;早期无豆;有支架、盂、三足钵等,含有磁山文化因素


后岗一期晚期:

不见彩陶;鼎减少,出现灶和甑;出现圈足镂孔豆;出现小口高颈双耳壶


大司空一期文化


代表遗址:安阳大司空村、邢台柴庄等

文化特征: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少量骨器和蚌器;少量彩陶,彩绘多为红色、赭色。


后岗二期文化


代表遗址:安阳后岗、八里庄等

文化特征:石器有磨制石斧、石锛、石镞;房屋多是圆形“白灰面”建筑,房屋附近、墙基下、柱洞下都发现婴儿墓,部分有瓮棺;人们已掌握凿井技术;陶器以泥质和夹砂灰陶为主;墓葬多单人仰身直肢葬,无随葬品。


二、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


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


后李文化


代表遗址:临淄后李官庄、章丘小景山等

文化特征:出土石器形制有石磨盘、石磨棒、石斧、石凿等;陶器用含细砂的沉积土直接烧制,不经淘洗,有少量较粗的沙粒,可能羼砂;建筑为半地穴式,部分地面墙壁有烧烤痕迹,门道多朝南;墓葬有土坑竖穴墓、土坑竖穴侧室墓两种,均为单人仰身直肢葬,随葬品极少。

北辛文化 距今6700—5600


代表遗址:山东滕县北辛、泰安大汶口、兖州王因下文化层等。

文化特征:生产工具有石器、骨器、角器、牙器等,石器有打制和磨制;墓葬多单人仰身直肢葬,头朝东,随葬品少;以夹砂陶数量最多。


大汶口文化 距今6700—5600


文化特征:农业定居,粟作为主;较发达的家畜饲养业,种类有猪狗牛羊。

文化分期:

早期阶段:

代表遗址:兖州王因、泰安大汶口(下层)、滕县岗上村等

文化特征:生产工具有石、骨、角器及少量陶器;以夹砂和泥质红陶为主,灰、黑陶较少但较北辛文化增多;墓葬头朝东,少数朝北;单人葬为主,也有较多合葬。


中期阶段:

代表遗址:邹县野店、泰安大汶口(5、6期)、江苏花厅村等

文化特征:生产工具制作精致;夹砂红陶最多,泥质黑陶和灰陶次之,泥质红陶和夹砂灰陶最少;墓葬头向多为东或东北;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有一定数量的合葬墓,有同性合葬、成年男女合葬、大人和小孩合葬。


晚期阶段:

代表遗址:泰安大汶口(7-9期)、曲阜西夏侯、胶县三里河、日照东海峪等

文化特征:生产力水平较中期有较大发展;制陶业有较大发展,轮制技术用来生产大件陶器;作为防御性设施的城堡开始出现;出现较复杂的刻划符号;墓葬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少量合葬墓,合葬多成年男女合葬。


山东龙山文化 距今2200—1900年


代表遗址:山东城子崖、日照两城镇、东海峪、胶县三里河等

文化特征:陶器以三足器、圈足器为主,平底器次之,器身多有流、盖等附件;石器多为磨制,穿孔技术发达;制玉工艺已达很高水平,反映出玉质礼器制作的专业化;冶铜业已开始出现;墓葬方面,集中分布排列有序的墓葬群较少,说明群族纽带逐渐松散。


城子崖类

分布在鲁中丘陵、鲁西平原以东地区;灰陶数量较多,黑陶数量较少。

两城类型

分布于鲁东山地和滨海地区,以黑陶为主。

●青昌堆类型

分布在鲁西平原、豫东、苏北的黄淮平原;灰陶为主,黑陶数量较少。


龙山文化的分期:

早期:以东海峪的中文化层墓葬、大范庄的部分墓葬和呈子的上文化层为代表;陶器以夹砂黑陶、褐陶为主,泥质黑陶数量较少。

中期:以东海峪的上文化层、呈子文化层和三里河部分墓葬为代表;泥质黑陶数量增加,轮制为主,龙山文化的典型器型均已出现。

晚期:以姚官庄遗址为代表;以泥质、夹砂黑陶为主,细泥黑、灰陶次之,少量橙红陶和黄白陶;作为防御性设施的城堡增多,主要有章丘城子崖、邹平丁公、临淄田旺等。


龙山文化的社会形态:

农牧业和手工业水平比大汶口时期有显著提高;轮制陶器技术普遍推广,蛋壳黑陶和大型磨光陶大量生产,反映制陶业的水平超过了同时代的其他文化;制石、制玉手工业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社会上财富增加,掠夺战争增多,设防城堡普遍出现;礼器以及体现奴隶主阶级意识形态的饕餮纹和云雷纹出现。


三、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

洮河流域

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


马家窑文化


●石岭下类型

石岭下类型是一个过渡类型,介于仰韶庙底沟类型与马家窑类型之间,兼具二者文化因素,是马家窑文化的早期阶段。

代表遗址:天水杨家坪、罗家沟,临洮马家窑等

文化特征:泥质红陶为主,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陶次之


●马家窑类型

代表遗址:临洮马家窑、兰州曹家嘴、王保保城等

文化特征:磨制和打制石器,以磨制为主;红陶为主,少量泥质灰陶;二次葬、仰身直肢葬、瓮棺葬。


●半山类型

代表遗址:青海柳湾、兰州青岗岔等

文化特征:红陶为主,少量灰陶;生产工具包括石斧、锛、凿等;多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建筑,附近有窖穴和陶窑;早期多仰身葬,晚期多侧身屈肢葬;随葬品一般很少,少数墓较多,出现贫富分化。


●马厂类型

代表遗址:甘肃马家湾、永昌鸳鸯池等

文化特征:红陶为主,灰陶次之;生产活动以农业为主,农具大量发现;房屋内多有袋装窖穴,标志私有财富出现;葬式主要以仰身直肢葬为主,也有屈肢葬、二次葬、俯身葬;墓葬规模大小和随葬品的多寡悬殊的现象较突出;晚期出现人殉、人祭。


齐家文化


代表遗址:广河县齐家坪、乐都县柳湾、武威皇娘娘台等

文化特征:主要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多长方形或方形半地穴式建筑,屋内多有白灰面铺设的居住面,中间有圆形灶,门道一般朝南;墓坑多为长方形竖穴,头向西或西北;仰身直肢葬、屈肢葬、俯身葬等;普遍成年男女合葬墓和殉人墓,随葬品多寡悬殊,贫富分化及阶级对立十分显著;农牧业、制陶业及其他手工业发展较大,特别是冶铜业的发展,反映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氏族制已趋瓦解,文明时代到来。


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

0
2


辽河流域

新乐文化→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


新乐文化 (距今6200年左右)


文化特征:陶器以夹砂红褐陶最多,火候较低,胎质疏松;泥质陶器表多有纹饰,多属篦纹系统的竖“之”字形纹;石器以细石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三种,以细石器为主;房屋多半地穴式,门向南。出土一系列农业生产和谷物加工工具,说明当时有了定居农业;较多细石器、石镞、网坠的发现说明渔猎经济仍占较大比重。


兴隆洼文化 (距今6200年左右)


代表遗址:内蒙古兴隆洼、老矿遗址等

文化特征:陶器均为夹砂陶,火候较多,内壁多经磨光,均手制,器表多纹饰,为五六种纹饰组成的复合纹;石器有打制、磨制、压制、琢制四种,打制最多;房屋多半地穴式,多呈东南-西北方向排列。


红山文化


文化特征:陶器分夹砂褐陶和泥质红陶,前者较多;夹砂陶,手制,火候低,质地疏松;纹饰有纵横“之”字纹、纵横“之”字点纹,多为篦纹系统的“之”字形纹;石器有细石器、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细石器最多;房屋多半地穴式房屋,靠墙处有小型袋状窖穴;过着一定程度的农业定居生活,渔猎仍是重要经济部门。


牛河梁遗址

牛河梁的积石冢分布在近30个山巅、高坡上,与牛河梁的女神庙和东山醉的祭坛遥相呼应;有主室、侧室,陶塑残块中有体型较大的主神;积石冢内随葬了众多精美玉器。


富河文化 (距今4600—4800左右)


文化特征:陶器以质地粗疏的黄褐夹砂陶为主,内壁多黑色,皆手制,泥条盘筑为主;生产工具有细石器、大型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骨器;房屋有方形圆形,皆借山坡建成,门开在南面,中央有灶。


本期名解


★★★红陶: 

红陶在中国出现最早,红陶烧成温度在 900 度左右,根据考古发掘资料 ,黄河流域距今 8000 千年的裴李岗文化和距今 5000 年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时期 ,都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褚陶为主。

 

★★★彩陶:

彩陶是仰韶文化的一项卓越成就,是用赭、红、黑和的等色绘饰的陶器。彩陶艺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是在陶器未烧以前就画在陶坯上,烧成后彩纹固定在器物表面不易脱落。有的在彩绘之前,先涂上一磕白色陶衣,使彩绘节纹之前,先涂上一层白色陶衣,使彩绘花纹更为鲜明。彩陶花纹主要是花卉图案和几何形图案,也有少数动物纹。几何形图案主要有:弦纹、网纹、锯齿纹、三角纹、方格纹、垂幛纹、旋涡纹、圆圈纹、波折纹、宽带纹,并有月亮、太阳、北斗星等纹样。动物纹样,常见的有鱼纹、鸟纹、蛙纹等。兽纹较多的是猪纹、狗纹和鹿纹,有的奔驰,有的站立。这些动物形象的出现,反映出当时的渔猎在原始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人物纹样较少见,1973 年在青海大通县出一件陶钵 ,其口沿内壁上画有三组跳舞的人群,五人一组,舞人动作整齐,姿态优美,精美异常。植物纹样,在距今 6800 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陶器上,发现有稻麦粒、枝叶、花瓣,甚至有些已概括成为几何形体,并和几何形纹混和在一起构成纹样,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别有一番情趣。

 

★★★黑陶:

出现于龙山文化时期。黑陶的烧成温度达 1000 度左右,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 。这种黑陶的陶土经过淘洗 ,轮制,胎壁厚仅 0.5-1 毫米,再经打磨,烧成漆黑光亮 ,有“蛋壳陶”之称,表现出惊人的技巧,饮誉中外。这时期的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带纹饰的较少,有弦纹、划纹、镂孔等几种。

 

★★★灰陶:

灰陶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斐李岗文化遗址中已经出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都有一定数量的灰陶,特别是用于蒸煮的器皿,多为夹砂灰陶。到夏代(二里头文化早期)以灰陶和夹砂陶则占据主要位置。


★★★白陶:

白陶是指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陶器。它是用瓷土或高岭土烧制成的,烧成温度在 1000 度左右。白陶基本上都是手制,以后也逐步采用泥条盘制和轮制。白陶器出现于龙山文化晚期,商代为鼎盛时期。商代后期白陶大量发燕尾服 ,安阳殷墟出土数量最多,并且制作相当精致。到了西周,由于印纹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较多烧制与使用,白陶器即不再烧造了。

 

★★★硬陶: 

硬陶的胎质比一般泥质或夹砂陶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而且在器表又拍印以几何形图案为主的纹饰,所以统称为“印纹硬陶”。西周是印纹硬陶发展的兴盛时期,其胎质原料根据化学组成分析,基本接近原始青瓷。因印纹硬陶所用原料含铁量较高,胎色较深,多呈紫褐、红褐、黄褐和灰褐色。印纹硬陶坚固耐用,绝大多数是贮盛器。商代印纹硬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有发现。西周至战国时期印纹硬陶主要盛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南方的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釉陶: 

汉代出现了一种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剂——铅的釉陶,又称“铅釉陶”。铅釉陶的制作成功,是汉代制陶工艺的杰出成就。釉料中加入铅,可以降低釉的熔点 ,还可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正光滑,使铁、铜着色剂呈现美丽的绿、黄、褐等色,但经绿釉为最多,绿如翡翠,光彩照人。墓葬中出土的铅釉陶器表面,有时了现层银白色光泽,有人误称为“银釉”。根据考古工作者的科学研究发现,“银釉”形成的原因是由于釉面长期受潮,釉层表面析出多层次的沉积物,在光线的折射下,产生的银白光泽。


★★瓦店遗址:

夏代早期的都城级遗址。1979 年发现,遗址面积达 45 万多平方米。遗址主要包含龙山文化早、中、晚期遗存,并以晚期遗存为主。文化层堆积厚度一般在 2 米 ,最厚处达 4 米,内涵丰富。出土有:陶鼎、罐、甑、斝、鬹、觚、瓮、刻槽盆、豆 、圈足盘、罍、石刀、卜骨,以及玉鸟、玉璧、玉铲等,并发现有大量的房基、灰沟 、奠基坑、窖穴等遗迹。其中陶酒器、玉器、大卜骨等,是目前河南境内最为精致的龙山文化时期代表性器物。它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主要成果,是龙山文化晚期全国面积最大的人类聚落遗址之一 。 


★★★大汶口遗址:

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区大汶口镇,大汶河东西贯穿,将其分为南北两片。遗址总面积 80 余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 2~3 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大汶口遗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距今 4500~6400 年 ,为新石器时代遗址。三次的挖掘发现,遗址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出土的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都异常精美 。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器皿,分彩陶、红陶、白陶、灰陶 、黑陶几种,特别是彩陶器皿,花纹精细匀称,几何形图案规整。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而骨针磨制之精细,几可与今针媲美。墓葬以仰卧伸直葬为主,有普遍随葬獐牙的风习,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一般认为,早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中、晚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齐家坪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年代约公元前 2000 年左右。齐家坪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总面积约 1.5 平方公里。遗址内发现有多处房屋、窖穴、墓葬遗迹,出土物包括石器、陶器、骨器、玉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此外,在遗址中还出土有铜镜一面,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铜镜。齐家坪遗址是齐家文化的命名地,它的发现揭开了黄河上游史前文化研究的序幕。

 

★★★贾湖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的舞阳县。年代约公元前 7000 年~公元前 5000 年。贾湖遗址总面积约 55000 余平方米,是河南省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中保存最好、面积最大、文化面貌最为丰富的遗址,并具有中心聚落的性质。经过多次发掘,遗址的揭露面积已达 2300 多平方米,共计清理房址 45 座,陶窑 9 座,灰坑 370 座,墓葬 349 座,瓮棺葬 32 座,埋狗坑 10 座,以及一些濠沟、柱洞等。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等数千件。出土物中以七音阶骨笛、成组随葬并装有石子的龟甲及其契刻符号最为引人注目。此外,还发现了具有原始形态的粳稻栽培遗迹。贾湖遗址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提供了结合黄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间新石器文化关系的一个连接点。


★★★裴李岗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的新郑市。年代约公元前 5500 年~公元前 4900 年。裴李岗遗址总面积约 2 万平方米。经勘查得知,遗址东半部为村落遗迹,西半部为氏族墓地。1977~1979 年先后经过 4 次发掘,共计发掘墓葬 114 座、陶窑 1 座、灰坑 10 余个以及几处残破的穴居房基。出土各种器物 400 余件,包括各种石器、陶器、骨器等。已发掘墓葬的墓坑多呈长方形,死者葬式绝大多数为单人仰身直肢葬。随葬品主要为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该遗址的出土器物具有独特的文化面貌,故被命名为'裴李岗文化'。裴李岗文化命名地,为探索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发展及其与中原仰韶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填补了仰韶文化以前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段空白。


★★★姜寨遗址:

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位于中国西北部陕西省的临潼县。年代约公元前 4600 年~公元前 4400 年。姜寨遗址是一处与西安半坡遗址同时期的原始社会部落遗址,遗址内存在仰韶和龙山两种文化遗存,总面积约 5 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约 1 万平方米。遗址内出土的石器、陶器、铜器、骨角器、蚌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 1 万余件。陶器纹饰中的'蛙图',被称为中华始祖女娲时代的'图腾'。此外,在遗址内仰韶文化层中还首次出土了黄铜片。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对研究中国文字的起源也有着重要价值。姜寨遗址是迄今为止发掘面积最大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的发掘 ,对研究当时的社会形态、生产技术、婚姻制度、文化艺术、墓葬习俗和意识形态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大地湾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的秦安县。年代约公元前 5800 年~公元前 3000 年。大地湾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总面积约 110 万平方米,已揭露面积达 13700 平方米。共计清理房址 238 座、灰坑 357 个,墓葬 79 座、窑 38 座、灶台 106 座,出土各种骨器、石器、蚌器、陶器、装饰器及生活用具 8000 余件。遗址内的房屋建筑遗迹不仅规模宏伟,而且形制复杂,有的房屋内部还有人与动物构成的地画及防火设施。此外,室内陆面的硬度几乎可与现代的水泥相比,令人叹为观止。大地湾文化命名地,该遗址对了解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


★★★城子崖遗址:

新石器时代城址,位于中国北部山东省的章丘市。年代约公元前 2500 年~公元前 2100 年。城子崖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遗存,总面积为 22 万平方米。遗址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包含有龙山、周至汉等几个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出土了大批各时代的文化遗物。在遗址内还首次发现了一种以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最初称之为'黑陶文化',后以遗址命名为'龙山文化',现在专称为'山东龙山文化'。此外,在遗址的周围还发现一处平面为长方形的板筑夯土围墙遗迹,可能是当时的城墙基址。城子崖遗址是龙山文化命名地,也是中国史前城址的首次发现。它的发掘,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由此揭示出来的龙山文化,对于认识和研究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后冈遗址:

新石器时代至商代遗址,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的安阳市。年代从公元前 4000 年~公元前 1100 年。后冈遗址是殷墟的重要遗址之一。1934 年,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在遗址内发现了著名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文化的'三叠层'地层关系,从而解决了三者的年代顺序问题,轰动了中外学术界。根据该遗址内的'三叠层',首次判明了中原地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三种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后冈遗址的殷商文化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一脉相承,为探索商代文明乃至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兴隆洼遗址:

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位于中国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敖汉旗。年代约公元前 6200 年~公元前 540O 年。兴隆洼遗址总面积约 20000 余平方米,它是西辽河流域和内蒙古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截至目前,考古工作者已先后对其进行了近 10 次发掘。发现有聚落房址、环形壕沟、墓葬、灰坑等大量遗迹。其中,遗址中心的两座房址面积达 140 平方米左右。除出土有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蚌器外,还发现了中国迄今年代最早的玉器。陶器中的陶塑作品也十分具有特色,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的首次发现。兴隆洼遗址是中国迄今发现的,保存较好,时代最早的一处聚落遗址。兴隆洼文化的命名地,为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北首岭遗址:

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陕西宝鸡市金陵河西岸。发现早期新石器文化与仰韶文化遗存,年代为公元前 5150 ~ 前 3790 年。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存命名为北首岭下层遗存,出土的彩陶钵、鹅蛋形三足罐和双联鼎等陶器富有特征。仰韶文化遗存有房子、墓葬与陶器、石器等。其中墓葬 451 座 ,包括长方形土坑墓与瓮棺葬,一般都有陶器等随葬品。一件器表绘黑彩水鸟啄鱼纹的船形壶,是难得的彩陶艺术珍品。


★★大河村遗址:

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在河南省郑州市大河村。遗存分属于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秦王寨类型及早期龙山文化,而以秦王寨类型为主 。秦王寨类型的遗存包括房址 21 座,形制有方形或长方形的单间房 , 也有套间及多间相连的连间式建筑。 陶器有彩陶盆、罐、鼎、大口尖底器等,特征鲜明;彩陶花纹约有六角星纹、太阳纹、 ∽纹、X 纹等,也别具特色。有人以这里的遗存为代表,将秦王寨类型改称为大河村类型。 陶器中的背水壶 、尊和锅,分别与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类似,表明此处当时与邻近地区存在密切的交往。


★★西水坡遗址:

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遗址。位于河南濮阳。发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东周时期的遗存。其中最重要的,是出土前所未见、用蚌壳摆塑的人物与动物图案 ,年代约距今 6400 年 。蚌图分成 3 组,直线式排列,却不相连。第一组图中间有男性骨架,头朝南,两侧摆塑龙虎图形;第二组在第一组南面,蚌图为龙、虎、鹿和蜘蛛;第三组位于第二组南面,摆塑人骑龙与虎等。三组蚌塑中都有龙、虎图像,生动逼真,是中国迄今已知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时期龙虎图形 。


★★老官台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亍陕西省华县城西南,渭河支流西沙河的东岸。1959 年试掘。在清理的两个灰坑中,出土的陶器具有显著特征,器形以罐居多、钵、碗、杯和小口鼓腹平底瓮次之,鼎极少,纹饰以划文为主,其次是绳纹,也有少量的线纹、锥刺纹、附加堆文、陶质有夹砂陶和细泥红陶两种,前者多为桔黄色或砖红色,有的内壁呈灰色,后者则多为桔红色,少数黑色,也见有个别白陶。出土陶器均手制,胎壁较薄,反映制陶技术已有很大提高。同时还出土有石器、骨器等、关于老官台遣址的住质有专家提出这一遗址是同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具有一定渊源关系的一种新的文化遗存。但也有不同意见,有待今后进一步考证。




我们的文博考研交流群:

235470280

欢迎小伙伴们进群交流~

笔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石器时代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大盘点—分清文化类型与遗址的区别和联系
新石器时代考古(十一)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大溪文化
紫砂陶器的起源与创始
国兆文化——历史人物精编之古代原始社会(二)
中国古代陶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