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中国的民族与国家——蜀国

 

蜀人,先秦时代族名。原居陕南汉中盆地及岷江上游。相传黄帝后代蚕丛、柏灌、鱼凫代为蜀王,与夏商多交往,随周武王伐纣,封于蜀。
  西周时蜀王杜宇建都今郫县。疆域北 至汉中,南到今青神,西达天全、芦山,东抵涪水。春秋时代建开明王国,移治今成都。 居川西平原,从事农业。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秦灭蜀,其地置蜀都。

  (一)、蚕丛
  相传为蜀王的先祖﹐教人蚕桑。
  蚕丛何许人也?他是“蜀”的化身,是中国华夏第一个把山上野蚕变为家蚕的人。是古蜀国第一个蜀王。他“衣青衣,劝农桑,创石棺”,以其伟大的胆略和超群的智慧,在成都平原发展生产和经济,铸就了古蜀国的历史辉煌。瞿上城,是蚕丛在成都平原立国治蜀建立的第一个都城。是蚕丛王创造辉煌古蜀国历史的第一个“指挥所”。
 

 蚕丛王究竟是啥样?蚕从王又是怎样到的瞿上及当时到瞿上立国的情景如何?四千年前,古蜀历史没有文字记载,更没有留下任何图片文献。广汉三星堆发掘出众多贴金纵目人面像,有说那个长长眼珠的就是蚕丛王的化身,但也有学者予以否认。蚕丛王究竟啥模样?所有这些都成为蜀人一道千古之谜。
  岷江是个“太史公”,神笔书写天地史。岷江奇石通灵,理解人间后来必有人要考证,必然会将蚕丛王的当时身影感应石上。这块干干净净的石面上,青白线条相间。那挫落有致的青色线条中明显呈现出一个古蜀人图案。夕阳西照,这古蜀人高高个子,穿着青衣,后脑匀上一束长长翘起的头发,脸部上两眼纵目,双手曲拱,连夕照的身影都表现了出来。看那神情,他在瞿正拱手向一座山峰相拜,像是在默默地述说:“四处辗转,我终于到了我该来的地方!”庚即向随从传言,“立国此地也,名瞿上,意为我到了我该来的地方!”
 

 四川著名历史学家李澄波考证,瞿上城在双流县南牧马山九倒拐。实地查看,'九倒拐'山势特殊,暗藏玄机。山前,八百多米宽的历史洪江古河、杨柳河汇合后,浩浩荡荡从九倒拐山脚下流过,江中有丰富的鱼群;洪江对面,是一马平川的平地,沟河纵横,土壤肥沃,可供种粮,发展农业生产;山后,山峦重叠,绵绵起伏,两条九弯八拐的山沟从山脚通向山顶,与其它山地交汇。在那茂密阴深的山地中,野免、野羊、野狼成群,还有老虎出没,可以狩猎,为这里生存提供肉食蛋白之源;两沟间的半山腰,是一块梯度平地,山势就象一把巨大的交椅稳稳安放在两山沟壑之间;两侧,绵绵山峦伸向远方,就象一只巨鹰的双翅。如果把两沟间半山腰那块梯度平地比着一只鹰身,前面那块山包比着鹰头,后面的诸山比着鹰尾,从历史洪江对面远看过来,这里地势就象一只将要离地腾飞的巨膺。从山体的石质看,多为砂石岩,是开山凿洞居穴和生息繁衍的好地方。地势可进,可退,可守,方便外界联系,让人一看,这里就是一块'风水'宝地。蚕丛王率部驾着木筏顺着岷江洪江古河道考察,或沿着岸边长途跋涉来到牧马山脚下,一眼看中九倒拐这块地方,决定在此立国治蜀,并取名'瞿上'。意为纵目人建立蜀国治所选择的最好的地方。四川省文史馆已故李金彝先生认为'瞿上'可作'瞿到'解,说瞿父之山的人到过这里,尤今言'上街'可言为'到街'。前辈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民国二十九年考察双流牧马山后得出结论说:'这是平原西部的一座开头的山,虽甚低小,而冈阜萦回,仿佛城垣一般,防守极便,立国在这里可以控制平原,山上又好耕种,足以自给。假使我是当时的王者,走到这个形胜所在,也不肯把它放弃的'。'我敢臆断,牧马山定是一块好地方,蚕丛和杜宇的都城遗址有寻得的可能,古墓更有大批发掘出来的希望'。
  

该石甚奇,翻转背面,石上还呈现一幅图案,在急流湍急的江面上,一位古模样的人正手挥竹杆撑筏靠岸,其意又合蚕丛当时是率部是从岷江上游顺江水上到的瞿上。把该石定名为《蚕丛王瞿上》再合适不过了。

  (二)、柏灌
  柏灌之名,晋人常璩的《华阳国志》、六朝《文选·蜀都赋》、宋朝《太平御览》皆云蜀国“次王曰柏灌”。唯独《蜀王本纪》记载的叫“柏濩”(音货)。唐人在《艺文类聚》中说得更玄,“蜀王始曰蚕丛,次曰伯雍”,把柏灌换成了伯雍,不知道根据是什么。由此可见,柏灌的生平,虽然没有记载,其名字却仍然是历代史官争论的焦点。也许,他们也曾急切地想揭开这个接近无解的谜团。
  1、柏灌姓名之谜
  为何关于柏灌的名字会有如此多的分歧?究其原因,历史上,在文字产生之前,古人一般用史诗记载本族的历史。部落的祭司是这些史诗的保存者,一到祭祀、施法时,便吟唱出来,祭司死后,将史诗背给继任者,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古文献对于远古历史的记载,常常依据这些口传下来的史诗。西汉扬雄的《蜀王本纪》大抵也不会例外,当时的蜀人大抵还会流传着一些先王的传说。据此,扬雄写道,“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去”,“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时蜀民稀少”。在这里,扬雄笔下的蜀王,都是一些神仙。不过,他并没有单独论及柏灌,由此可以判断,自西汉以来,关于蜀王柏灌的记载或传说,便鲜有人闻,扬雄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到了两晋,蜀人常璩根据《蜀王本纪》、《本蜀论》等史料写成《华阳国志》。也许是手中史料更多的缘故,常璩补充了蜀王蚕丛的生平,他说,“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时间虽错了,却仍不失为宝贵的原始史料。然而,让后人诧异的是,关于柏灌的记载,常璩的记载非但没有增多,反而减少了,只剩下了“次王曰柏灌”一句话。常璩并没有沿用扬雄的观点。这不禁让我们陡生疑惑:为何常璩不沿用扬雄的观点?在两晋,关于蜀王柏灌的争论,似乎空前激烈过。
  

常璩的反常让我们觉得柏灌很是可疑,他究竟是否存在过?他究竟是怎样一位蜀王?对照史料和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我们不妨对柏灌做一次鉴定。古蜀的历史,始于蚕丛。一般的观点认为,蚕丛是岷江上游的古羌人,其年代上限大约距今3600年左右,大约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朝。《蜀王本纪》说“此三代各数百岁”,证明三代蜀王各自延续了数百年左右。商代末期,鱼凫王派兵伐纣,反被土著偷袭得手,蜀国由此灭亡。商朝灭亡是在公元前1046年,距今约3050年,从3600年到3050年,其中有550年的时间。柏灌的“数百年”,应该有充足的时间。
  从考古学上看,自1986年以来,成都平原陆续发现了几处遗址。金沙遗址的年代大抵距今2000多年左右,与柏灌时间不符;三星堆遗址的古文化年代,延续了大约800年,可以分为四期,中间曾经有过嬗变,如果正如某些考古学家所云,三星堆早期跟蜀王蚕丛有关的话,三星堆遗址很可能也是柏灌的国度。蜀王柏灌在考古学上也是说得通的。

  在史料和考古学上,我们都不能对柏灌加以否定。在3000多年前,这位蜀王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统治着古蜀,不给我们留下一丝痕迹?

 

2、柏灌原来是柏鹤
  

柏灌的历史缘何古史无解?或许,这跟他的族属有关。
  考古学上,不少考古学家曾经把蚕丛、柏灌、鱼凫称为蜀族,说他们是一脉相承的。蜀族是古羌人的一支,古羌人从甘肃、陕西一带迁徙至岷江上游,击败戈基人,历经磨难,在岷山站稳脚跟,并更名为蜀族。因此,学者任乃强猜测,柏灌跟蚕丛、鱼凫同属蜀族,当年曾是岷江上游赫赫有名的蜀山氏。任乃强把蜀族的历史,划分成了三个阶段。最早的蜀族,生活在岷江上游;自蜀王柏灌以来,蜀族开始向外迁徙;到了鱼凫时,从彭县海窝子进入成都平原,建立蜀国。任乃强撰写《四川上古史新探》时,三星堆遗址尚未发现,因此,三星堆遗址与蜀族的关系,他并未论及。
  在另一本《雾中王国》中,作者刘少匆补充说,商朝时期,蜀王蚕丛不屈服商朝人的迫害,领导蜀人奋起反抗,结果弱不胜强,战死岷山。蜀国国破,蜀人四处逃散,他们的一支,“从茂汶盆地的东面翻过与岷山相连的玉垒山脉进入四川盆地的西北沿”,蜀人此举,志在伺机复国,因此不愿意远离岷山。然而,商朝人却迟迟没有给蜀人复国的机会,岷山一带仍然处于商朝人的压迫之下。战不能胜,经年累月的等待让进入四川盆地的蜀人感到绝望。他们不得不放弃了在岷山复国的梦想,转而向盆地腹地进发。
  

不过,并非所有的学者都赞成这个观点。段渝就认为三代蜀王的来源各不相同,进入成都平原的时间也不一样。段渝说蚕丛是氐族的一支,鱼凫是羌人的一支。不过,他并没有论及柏灌的族属。只引用了民族学家蒙默的观点,“柏灌可能是成都平原西北地区今都江堰市‘灌口’、‘观坂’一带的土著”。成都平原上的土著,有冉人、濮人等等,大大小小,蒙文通认为其土著部落多达百数十个,究竟谁才是柏灌?
  相比较而言,任乃强、刘少匆则勾勒出了柏灌的族属与地域,甚至得名的原因。蜀人来到彭县,这里“高山下白水河与白鹿河分别汇聚成小溪,流入湔江。白水河和白鹿河两岸层峦叠嶂、竹林茂盛,有很多宜于放牧和耕作的台地。”尤为重要的是,此处还有丰富的铜矿和玉石、陶土,是蜀人走向文明必不可少的原材料。蜀人暂时安居了下来。
  白水河和白鹿河的高山上有不少大柏树,上面经常栖息着许多吉祥的灵鸟、白鹤。此时,蚕丛已死,蜀人大抵是认为再继续叫蚕丛,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刘少匆认为,蜀人看到柏树白鹤,觉得新鲜,就把自己的部落改为柏鹤氏。但是,他们的口音有问题,常常把“鹤”念成“濩”,在别人听来就是“柏濩”。到了西汉,蜀人扬雄根据蜀地口口相传的传说,写成《蜀王本纪》,记载的其实就是“柏濩”。扬雄另著有《方言》十三卷,加上他又是蜀人,记载的“柏濩”,当是蜀人原话。至于为何以后的古文献中出现的都是柏灌,可能是后世史官的眼误。不过以讹传讹,后人都用柏灌来称呼这位第二代蜀王了。
  从蚕丛、鱼凫的事迹来看,我们其实也可以看出此说的合理性:“蚕丛”两字,跟蚕有关,而蜀王蚕丛的功绩就是教民蚕桑;“鱼凫”二字,跟鱼有关,鱼凫的政绩便是教民渔猎。由此来看,蜀王的名字,当与其生平有关,由此推测柏灌得名,出于“柏”和“鹤”,并不为过。今日的彭县,仍然有村庄叫“白鹤村”,其来历似乎可以说明其与柏灌部落的丝丝联系。或许,传承的正是柏灌部落的名称。
 

 此时,蜀族返回茂汶故土的希望已经彻底破灭了,他们在彭县一带安居下来,并一度试图南下。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玉石器上有鹤的模样,料想可能跟柏灌部落有关。他们的势力,似乎一度渗透到了三星堆一带。
  如果柏灌是蜀族的一支,流落到彭县、乃至三星堆的话。另一个问题便迎刃而解了:蜀人在柏灌王时,隐居彭县,伺机复国,处于守势,并未形成一个国家。因此,柏灌的事迹与生平,也绝少为外人知晓。史书中说,蚕丛“教民蚕桑”,鱼凫“教民渔猎”。蜀王柏灌并无此等让人久久铭记之功绩。或许,这两个原因,就是柏灌无史可载的原因。
  3、柏灌迁到了山东
  柏灌的族属和生平无史记载,他的命运,更是个谜团。今天的温江寿安镇长青村,有座方圆4亩,高3米的圆形土丘,当地人叫它“八卦山”或“八卦墓”。古人有崇拜八卦的传统,认为八卦蕴藏着乾坤,司马迁的墓也叫“八卦墓”,本不足奇。然而,《温江县志》却记载说,此地“历代相传为蜀王柏灌之墓”,八卦是柏灌之讹。《温江县志》之说,不知源于何处。
  柏灌王的命运到底如何?学者谭继和还提出了一个猜测。这个观点不仅揭示了柏灌部落的命运,还可以解释为何柏灌典籍无载之谜,不过这个猜测,却已经将柏灌的年代拉到了4000多年前的夏代。

  (三)、鱼凫氏
  鱼凫氏是古蜀国五代蜀王中继蚕丛、柏灌之后的第三个氏族。从文物考古发现来看,人们注意到了广汉三星堆自第二期文化开始,就出现了与鸟有关的器物,这当与柏灌氏取代蚕丛氏有关。而第三期所出的大批器物上不仅有鸟图案,而且同时还有鱼图纹饰。这一变化则反映出三星堆第三期文化与鸟族和鱼族密切相关,或者说,它反映出鱼凫氏取代柏灌氏的历史事实。
  

鱼凫的“凫”字有好几种通假字。《读史方舆纪要》说四川彭山县:“鱼凫山在县东北二里,或曰鱼凫津也。”《四川通志〈舆地〉》:“南溪县鱼符津,在县北三十里”;《后汉书〈郡国志〉》:“南安(今乐山)有鱼涪津。”;《山海经〈大荒西经〉》:“有鱼偏枯,名曰鱼妇”;《左传〈文十六年〉》杜预注:“裨、攸、鱼庸三邑。鱼,鱼腹县”;贾谊《服鸟赋》中的“服”字即“鵩”字,也即凫的假借字。以上的鱼凫、鱼符、鱼涪、鱼妇、鱼腹、鱼服、鱼鵩,实为一事,都是指的鱼凫。凫是本字,而符、涪、妇、腹、服、鵩则是凫的假借字。
  1、鱼凫架桥
  温江万春镇境内有条马坝河,在古时候非常大,河宽三百六十丈,水深看不见底。那时,河的南北两岸有两个王国,百姓们都靠打鱼为生。在南边的这个王国里,有个中年人,既聪明又勇敢,渔民们都很佩服他,就拥戴他当了打渔头。这个王国的大王凶残贪婪,捐税一次比一次重,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恼火。打渔头也忍不住了,心一横,带领老百姓推翻了那个大王,重新建立了一个王国。因为大家都是打鱼的,打鱼要用渔网、鱼叉,还要靠喂的鱼老鸹下水逮鱼,鱼老鸹是一种野鸭,古称凫,因而这个王国就取名叫鱼凫国,那个打渔头当了大王就称为鱼凫王了。
  

从此以后,渔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了,鱼凫王的心也越来越大了,想扩大自己的地盘。手下有人对他说:“大王,不如把河的地盘抢过来吧!”鱼凫王听了就召集人马,悄悄地开始练兵。一天晚上,突然就打过河去了。河那边的人还没有弄清楚是咋回事,就输了。鱼凫王打了胜仗,接着又把现在郫县那边的犀浦、花园、德源占了。
  鱼凫王每次回来,路过马坝河,都要在河边休息,所有的马匹就跑到河边喝水,一喝把河水都要喝干。
  后来,鱼凫王打下了彭州,又带人马去打绵州。绵州那边十多个小王国联合起来对付他,鱼凫王这回打了败仗,带起人马丢盔弃甲地逃,后面追兵跟着撵,直撵到马坝河边。当时马坝河边又没有渡船,鱼凫王急得没有办法,谁知正在他危急之时,突然,河面上一道金光,一下子飞来满天的鱼老鸹,浮在河面上搭成了一座桥,他们赶紧从这桥上跑回去了。等到追兵撵拢,鱼老鸹又飞了,没法过河,只有退兵。
  后来,鱼凫王一来为了感谢鱼老鸹搭救之恩,二来为了方便两岸百姓的往来,就在马坝河上修了一座桥,取名就叫鱼凫桥。
  

2、封树定界
  鱼凫王以鱼凫故都(今成都市温江区)土地上种植地域最广,易成活,易识别,好看且独具风格的柳树作为鱼凫古城的疆界。古蜀人开始广植柳树,春天伊始,万树吐绿,柳丝摇易,万柳迎春,今天的温江城区也叫柳城。
  3、大战饮马河
  鱼凫王在温江建都以后,为了扩大疆域,又带领一些人到湔山去种他未下山前开垦过的土地。这时,川西坝上出现了另外一支人马,为首的叫獠仡子,勇猛剽悍,不知是从哪里打过来的,他趁鱼凫王不在国中,攻占了鱼凫城。
  鱼凫城北面有一条河,鱼凫王时常到河边放马饮水,大家都叫它饮马河。鱼凫王得到獠仡子攻占鱼凫城的消息后,立即率领人马赶回国来。刚到饮马河边,鱼凫王想:“俗话说兵不厌诈,我不如这样吧……”想到这里,就命令他手下兵卒,装成老百姓,晚上在河边烧香点蜡,大声呼喊:“鱼凫王呀鱼凫王,你快点回来吧!獠仡子的人马都打过来了!
  獠仡子听到呼声,以为鱼凫王真的没有回来,就叫他的人马连更晓夜凫水渡河,想再占领饮马河北岸土地。哪晓得刚刚渡了一半人马,鱼凫王的队伍突然从河边冒了出来。鱼凫王一声令下,只杀得獠仡子人仰马翻。獠仡子昏昏浊浊就打了败仗,只得收拾残兵败将,朝南边逃跑了。

 

 鱼凫王这一仗大获全胜,非常高兴,回到鱼凫城后,立即下令奖赏:官兵酒宴三日,战马放饮三天。

 

(四)、杜宇时期
  1、建立国家
  在杜宇之前,统治古蜀的是鱼凫一族,据史书记载,鱼凫有一天前往湔山(今四川灌县境内)打猎,但却在那里突然“仙去”。亦有认为周代早期位于渭水上游的(弓鱼)国即是鱼凫族人后裔。
  鱼凫死后,扬雄《蜀王本纪》记载杜宇从天降至朱提(今云南省昭通市),一名名叫“利”的女子,也从江源(今四川省崇州市)的井中冒出,杜宇在娶利为妻后,便在蜀地称王,填补了在鱼凫去世后,蜀地突然缺少的统治者空位。但《华阳国志》的记载却正好与之相反,谓杜宇为蜀王,女子梁利从朱提迁来,二人联姻。杜宇建国后,除将国都定在郫(今四川省郫县)外,尚把瞿上(今四川省双流县)定为别都,以有效管理其他地区[1] 。
  2、开辟疆土
  杜宇在建国后,认为自己的成就会比蚕丛、柏灌与鱼凫这三个在此建国的君主来的高。因此,他积极的开疆扩土,使得国土领域向东可达嘉陵江,向西可至今芦山、天全一带,向北可到汉中,向南可抵今天的青神县。此外,他还把领土中的汶山建设成牧场,今天的四川省宜宾市、云南省、贵州省一带变成花园。
 

 3、外交表现
  在杜宇统治蜀地的同时,他和当时位处中原的周朝也有往来,并献上许多贵重礼物,以和周朝交好。
  4、禅让隐居
  杜宇虽擅长于农耕,但对于治理洪水并无办法,因此,在他一百多岁时,命当时的宰相鳖灵,治理岷江的洪水,而在鳖灵治理洪水的期间,杜宇趁隙与鳖灵的妻子私通(另有一说,杜宇并未与其妻私通),杜宇后来于心有愧、认为自己的德行不如鳖灵,将王位禅让给他,隐居于岷山。传说其死后,每逢农历三月,便化为杜鹃,以叫声催促蜀人趁农时播种。
  亦有说法,称杜宇其实际上是被鳖灵推翻后逃亡,因复位不成,怨魂化为杜鹃。
  传说,当时的四川,在三峡一带尚处淤塞,四川盆地是一个近乎全封闭的围嶂。川内又有岷江、涪江等大河,川西雪山过来的大水无处排泄,于是盆地内经常洪水横流,巴蜀人民终年挣扎在避水逃难中。杜宇虽然竭尽心力,筑堤开堰,又带领人民上山躲避,但治标不治本,依然不能平息灾难,杜宇因此忧心忡忡。
  后来,从下游的湖北地区,来了一个叫鳖灵的人。他胸怀大志,胆识过人,才略出众。望帝杜宇见了非常高兴,于是任命他为相。鳖灵担任蜀相之后,主持政务,兴利除弊,将蜀地治理得更好。此时常年的洪水依然是川内的主要灾难。鳖灵经过观察,决定把巫山的峡道开凿清理,让川内的河流得以顺峡谷而出,不再四处泛滥。于是他率领川中健儿,在巫山一带开凿石壁。经过数年千辛万苦的努力,终于将今天的巫峡开凿畅通,使得原本淤塞横流的川内江河,都从巫峡顺势而出,一泻万里,形成奔流不息的滚滚长江。
  

鳖灵为了治水,不辞辛劳,废寝忘食,甚至数年之间不曾回家探望。通过治理水患,他在民众中也建立了很高的威望。望帝杜宇见状,便按照当时的惯例,主动把君主之位禅让给了鳖灵。鳖灵成为蜀地新的君主,号“开明”,又称为“丛帝”。
  望帝杜宇禅位之后,退居西山。昔日统治全蜀的君主,如今成为闲居的老人,自然难免一点点惆怅。谁知道太平日子没过多久,四乡竟然传来了流言,说杜宇把君主之位禅让给开明,是因为在开明率众治水期间,杜宇同开明的妻子发生了私通,所以才羞愧让位的。
  流言传来,望帝杜宇是又气又急。想不到一番好意竟然落得这样的诬蔑。那会儿虽然没啥“封建伦理束缚”,但道德指责的帽子还是很重的。杜宇原本就上了年纪,又在长期的为政中殚精竭虑,损害了健康,受此打击,很快一病不起,含恨逝去。
 

 他的魂魄不忍离开蜀地人民,于是化身为鸟,昼夜鸣叫,声音凄切。而川中人民,也没有忘记他们的君主,把这种鸟叫做“杜鹃”,以表达对望帝杜宇的怀念。杜鹃鸟的别称很多,如“望帝、望帝魂、杜宇、杜宇魂、杜魄、杜宇魄、蜀王魄、蜀帝魂、古帝魂、蜀鸟、蜀魄、蜀魂、蜀鹃”等,都是源自这个故事。而用“望帝啼鹃”比喻冤魂的悲鸣;“杜鹃啼血、子规啼血”等指杜鹃鸟的哀鸣,并表哀怨、愁思之意,也由此而来。

  (五)、开明朝
  开明是华夏族记载中的古蜀朝代名称,其历任君主均称“开明”,共十二世,其时代大约为中原的春秋至战国时期。对应于今日考古发现的晚期蜀文化(约前770年至前316年)。根据华夏族记载,九世开明帝开明尚接受中原文化,去帝号称王,传至开明十二世时,于前316年为秦国所灭。
  1、丛帝(一世)
  丛帝,原名鳖灵,是首位开明帝。鳖灵原是蜀王杜宇之相,因治水有功,使蜀国“民得安处”,后杜宇禅让,称丛帝[3] 。一说鳖灵兵变,逼死杜宇,自立。杜宇冤魂不散,即成杜鹃鸟。
  楚国有个叫鳖灵的人,有一天不小心失足落水被淹死,尸首不是顺流而下,而是逆流而上,一直冲到郫。更奇怪的是,刚打捞起来,他便复活了。望帝听说有这样的怪事,便叫人把鳖灵叫来相见,两人谈得很投机。望帝觉得鳖灵不但聪明和有智慧,而且很懂得水性,是个人才,便叫他做了蜀国的丞相。

  鳖灵任丞相不久,一场大洪水暴发了,原因是玉垒山挡住了水流通路。这场洪水之大,和尧时暴发的洪水差不多,人民沉浸在水潦里,痛苦不堪。鳖灵带领人民治水,把玉垒山凿开一条通路,让洪水顺岷江畅流而下,由是解除了水患,人民得以安居乐业。鳖灵治水归来,望帝因他治水有功,自愿把帝位禅让给他。
  鳖灵接位后,号称丛帝,又称开明帝;以后他的儿子继承帝位,也都称开明帝。
  2、蜀卢帝(二世)
  蜀卢帝,又作蜀成帝,开明朝第二任帝。曾经进攻秦国至雍城 。
  3、蜀保子帝(三世)
  蜀保子帝,又作蜀褒子帝,开明朝第三任帝,曾攻青衣,国威扩张。
  4、蜀王开明尚(九世)
  开明尚,是蜀国君主,开明第九任帝,在现在四川一带。开明尚接受中原文化,立宗庙,去帝号称王,以酒曰醴,乐曰荆。迁徙国都至成都] 。
  5、芦子霸王(十二世)
  芦子霸王,是古蜀国末代君主,开明第十二任君主,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更元9年,秦国为获得巴蜀地区富足的物质、人力资源、继续东向伐楚与统一天下,派遣大夫张仪、将军司马错率师从石牛道伐蜀。蜀王迎战与葭萌(今广元市的昭化),蜀军战败,后为秦军追杀,秦遂灭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古蜀文明的兴与衰
甲骨文上的辉煌(十九)——探秘三星堆之古蜀国盛衰篇
我们查了史书为古蜀国写的日记,解密三星堆的前传续集
山海经与古蜀国的传说
揭秘三星堆(5):中华文明不只5000年,而是50000年!
古蜀国的「国都」到底在哪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