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陶泥文明||第三章 中国陶泥时代 第一节“世界第一陶片”与疱牺之世(下)





这两个字在陶文中都可看到:

            

(双墩遗址陶文刻符)     

 

   (河南殷虚出土陶器刻符)


河南殷虚陶文刻符看得更为清楚,鱼和网都在其中,第三行左数第五个符号是网,而第四行从左向右数最后一个刻符是田,两者的写法是完全不同的。

从陶图到甲骨文,都可以看出,网字与田字是区别清楚的,所以甲骨中的网字应当肯定,田字方正,与田字相比,网字形多样,字形一般不是方形,常有开口或是表示拉索的笔划附加在上。

这里要顺便提到关于良渚文化陶文的一段考证,下图是浙江余杭南湖1987年出土的黑陶罐,编号是873-658。也是良渚文物。上边有八个符号。陶文释读是:

 

      朱旗戔石,网虎石封。

 

其释读的根据是:第一个符号从形状上判断与甲骨文中的“朱”字类似。因为上端作枝叶形,下端作根形,有膨大部分,中间用三横笔标识。第二个符号上端作枝形,下端仅有膨大部分而没有根形,中间向右有一长方形,形如旗,与甲骨文“旗”字接近,只不过在甲骨文中这个字没有右边的“其”部。第三个符号象两个戈形兵器相对,左方的形制完全,与良渚文化的钺相似。右方的较为简略,前端朝下,这个符号的结构像甲骨文中的“戈”字。第四、七两个符号形状相同,都是上曲下直的弓月形,这个符号与中国博物馆所藏的琮底部符号相近,应当释为石。联系到商代妇好墓所出石磬上的铭文“妊竹入石”中的“石”字,形状大抵相同。第四至第五符号之间的直竖锯齿状线,被认为是分隔符号。第五符号是方格网形,与甲骨文的“网”字相似。第六个符号是兽形,状同于甲骨文的“虎”字,只是甲骨文中的“虎”字单耳两足,而这个符号是四足而已。其四足朝天,表示被网获。第八个符号,上端为枝形,下端有膨大部,曾见于弗利尔美术馆所收藏的良渚文化壁和大汶口文化的陶器,释为“封”字。这样,李学勤先生解释为:

 

“朱旗”是红色的旗子,在此可能为族名或人名。“戈”读作“践”,意思是行、往。“石”是地名。“封”,训为境。所以“朱旗戔石,网虎石封”的意义是:朱旗去到石地,在石的境界网捕老虎。用网捕方法捉虎,见于甲骨文,如《殷虚文字缀合》387。1

笔者曾经对于余杭黑陶刻符发表过不同的看法。对于所释的八个字,笔者认为,如果从象形文字,也就是与商周甲骨文不同的文字系统(商周文字是表意文字系统)出发来看,这二组刻符从罐口向下看,从右向左可以分别释为两组:

 

(第一组为)男  女  孩  釜   丝,

(第二组为)网  犬  玉  箭。

    

这其实是两组相联系的文字而非图形,表达了完整意义的语句而非文字画。上组是五个文字,一个男人,一个女人,这两个形象之间的区别十分明显,女性形体较小,而且有不同的饰品,男性体格较大,刻符也不同。中间一位是一个大人与儿童,大人与女性刻符相同,只是坐状,表示是老人在照看儿童。这个字可能有普遍性,与中国古代文字中的“孩”有相近之处,表明各民族的思维与表达是相近的。第四为古代的家居生活最基本的用具釜。最后一图是“丝”,表达出吴人很可能当时已经有了丝织活动。这一组总体上是家居生活场景。下组是四幅图,依次为:一张网;一只犬;一块石刀,一枝箭,表达了狩猎与捕鱼活动,可以说是吴地渔猎生活的典型。3

聪明的读者可以看出,笔者这里所突出的是渔猎生产状态,以刻符来解释,而不愿以成系统的文字来释读。此外,将图中动物看成是犬而不是猛兽。

现在笔者对这幅图及李学勤先生的解释作一个补充,从典籍记载来说,网捕猛兽是完全可能的,特别是在渔猎时代,人类尚处于自然界中的弱势,各种猛兽会危及人类安全,而当时尚没有强有力的武器,以网捕之也是重要手段。所以李先生的解释是完全有道理的,与笔者的解释并不冲突,可以互相说明。

无论南方与北方,这些遗址共同之处在于:主要生产形态是渔猎,我们可以想象,在中华大地星罗棋布的文明,特别是在黄河长江流域,已经具备了相当发达的渔业与猎狩,人类在自然中不再受到野兽的威胁。我们在各文明遗址中,没有发现被野兽所伤害的人类骨骼,也没有发现与人类同在一起的猛兽骨。这说明,当时的社会中,人类已经基本控制了自然,可以自由的居住生活。

同时,也可以看到,农作物的栽培与陶器同时产生,遗址中有野生水稻与栽培水稻两种植硅石,这也是最早的农业栽培记录,中华民族的先民们是在栽培水稻的同时,开始了陶器制造。这是黄帝与神农氏时代发明种植、制陶和蒸煮熟食的文明证据。

遗址较多为山洞,是从穴居向房屋的进化过程之中,这是中国的特色,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与中国不同,其房屋建筑较早,陶器与房屋几乎同时出现,在距今9000年到5500年的耶莫文化(Jarmo Culture)中,我们可以看到与中国相近的粗糙早期陶器,只不过这里的房屋建筑已经相当发达,村落形成。两河流域的陶器直到3000年后才出现了突变,从粗糙陶器转变成了精美的陶器,这就是哈拉夫文化(Haraf Culture)的出现。

这是一个从石器和骨器向陶器过渡的时期。当然,石器与骨器并不会随着陶器的出现而完全不用,但是,陶器的出现将会在相当大程度上取代石器与骨器,两者之间并不对立,当然存在一个石器、骨器与陶器并用的时代。这一特点不仅出现于中国,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古代印度文化也基本相同。

最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陶器比较粗糙,烧制简单,又有三个共同点:其一,陶窑的出现是陶器历史上的重大技术进步,烧陶从平地烧制或是封土烧制转为窑烧,意味着专业烧窑的出现。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陶窑是在裴李岗文明遗址发现的,这是一种横穴窑,堪称中华第一窑。不过至今10000到8000年前的多数陶器不是窑烧的,是平地烧陶,这是最早工艺的特征之一。其二,陶土不纯,陶土中含砂,这说明当时陶工选料受到条件的限制较大,就地取土,比较随便。陶土中含有砂土或有机质,所以烧后的陶中有夹炭和砂石。这也说明,陶器制作是自发的,首创的,不是利用了外来的经验。

陶泥文明,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初露端倪,在其中期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注:

1 李学勤:《良渚文化的多字陶文───吴文化历史背景的一项探索》,见吴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吴地文化一万年》,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213页。

3 参见笔者为吴恩培《勾吴文化的现代阐释》一书所写的“吴文化起源与文化对话(代序)  ”,吴恩培《吴文化的现代阐释》,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关于这一组文字的解释,笔者在有关吴文化研究的其他文如“于吴文化的源起”,(《寻根》,大象出版社,2002年,第6期)等处讨论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双墩刻划符号:中国文字源头之一
汉字的起源
汉字最早是东夷人创造的吗,有哪些相关依据?
比甲骨文更早也更容易书写的古文字——陶文
国家博物馆藏陶文,高清欣赏~
筹策、八卦、结绳与文字起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