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史论 | 建筑】(二)远古巨构:构木为庐

构木为庐

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说过:

建筑是“人类抵抗风雨的遮蔽物”


那么在建造房屋之前人们是怎样遮挡风雨的呢?

据说在远古时代,

我们的祖先曾在树上“构木为巢”,以躲避野兽侵害。

中国古籍上曾多次提到:

“太古之民,穴居而野处。”


这就说明古人曾利用天然山洞栖息。

这些住人的山洞一般都

离水源比较近,地势较高,适宜于居住。

比如我们已知的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居所,是北京猿人住过的周口店猿人洞

洞内发现了大量石器,

还有明显的用火遗迹,

燃烧留下的灰烬厚达几米。

当然这种山洞不能算住房。

等到人们从岩洞里出来,

或是从树上下来,

摆脱了天然的穴居野处环境,

以最简单的方式造出了房屋。

这时建筑就产生了。


木构建筑


早期的木构建筑都是些棚屋,用树枝、木条搭建成茅庐、帐篷一类简易建筑。这些简易建筑建造的基本方式是:先用木头做个框架,然后在倾斜的或平坦的木架上覆盖能遮风蔽雨的材料。

1977年,有些热衷于弄清早期建筑建造秘密的实验考古学者在法国复原了一座古屋,是根据7000年前的一处遗址重建的。


他们复原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插桩。剥去木头上的树皮,插入坑内,用沙土和砾石培紧;

第二,安梁。将3米长的横梁架在木桩上,固定牢;

第三,造墙。将一些细枝条树立在四周,再用水、草、泥混合成的革泥涂在枝条上;

第四,建顶。草泥风干后用木板条造屋顶,再用芦苇铺顶,并在顶层涂一层黏土,以防雨水冲刷。


复原这幢建筑的人不是专业的建筑工人,

而是发掘这个遗址的考古学者。

他们用这种方式来探索先人构木为庐的奥秘。


1854年,一场大旱使瑞士苏黎世附近的一个湖旱得见了底,

附近居民惊奇地发现湖底有许多木桩。学者们经研究后认定,

这些木桩是用来支撑建在湖上的房屋的。


苏黎世考古学会主席科莱尔注意到

“这些木桩排列得很紧,上面平铺着树干和木板,形成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就是建造房屋的坚实地基。显然建造这些水上桩屋是为了保护居民的生命财产不受敌人的侵犯。”

这些建于新石器时代的木屋墙壁用的是涂有黏土的木板,屋顶铺了茅草,还通过圆木长桥与湖岸相连。后来在意大利、法国不少地方都发现了类似的湖上桩屋遗址。

对早期建筑的了解除依靠考古发现外,还可以通过对现有原始民族的生活来考察。法国人类学家隆吉注意到,原始民族的居民造房子,会到树林里找些树枝。

他们挑四根粗壮的树枝,立起来围成一个正方形,然后在这些树枝上面又立起一些细点的树枝,让它们相互倾斜在顶端交叉,最后在顶上覆盖上树叶,这样房子就建好可以住人了。

而北美印第安人的小屋更简单,就用几根木棍在顶端交又,裹上兽皮,帐篷小屋就建成了。这种房屋建造简便,便于迁徙,有时整个印第安部落都会跟随着庞大的野牛群迁移。

中国的木构建筑

中国大约是在进入原始社会的氏族社会后才开始营建房屋的。由于地域辽阔,自然条件、民俗风情多有不同,“北方人穴处,南方人巢居”,所以建的房屋也有地域上的差异。大体上在北方地区是由穴居转为“掘地为穴”,建造半地穴式房屋,上面以木柱支撑、草泥覆盖的屋顶蔽风雨,并逐步发展为地面建筑。


半坡建筑遗址


【名词解释】

西安半坡村发现的原始村落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这一类型的代表。现在发掘出来的居住区里有40多个房基,中间有一座地穴式的大房子,大概是氏族成员集会的场所。半坡村遗址的房屋有方形和圆形的,都用伞架式木结构。屋顶是尖的,从屋顶到四周的墙体骨架用一根挨一根的木头搭在四周的木柱上,木料之间用藤条绑扎。屋顶和墙壁敷着厚厚的草和泥土。屋内有个火塘,用来取暖、照明和烹煮食物。


河姆渡建筑遗址


【名词解释】

在南方则由巢居下降到地面造屋。浙江河姆渡发现的原始建筑遗址(距今约7000年)是这一类型的代表。据在河姆渡发掘出的三栋木构住屋实物分析,这些都是底层架空带有前廊过道的长屋,在建房时先把桩木打入地面,承重的地方用方柱,围护部分用板桩或圆桩。河姆渡的木构建筑,在仅有石器和骨器的条件下就制作出了精巧的榫卯构件,是建筑史上的奇迹。

后来房屋布局逐渐发生变化,每间房子面积缩小,房间数量增加,不仅有单间,还有了前后相通的双间。有些盖在地面的房屋四周立柱,正中架梁,形成前后两个坡面的屋顶。这些早期建筑的基本样式也逐渐演变为木骨泥墙,主体墙基竖立多根木棍作骨架,用藤条缠结,在木骨外涂抹草泥。在墙体表面加工修饰好后,再用火烧烤呈现出砖红色。这种木骨泥墙样式后来成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雏形,有着结构上“墙倒屋不塌”的特点。这就有点像现在的框架结构了。

猛犸骨骸房屋


除木构建筑外,

原始民族建房造屋都会注意利用当地的建筑材料,

使他的房屋适应所处的自然环境。

比如

居住在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会用冰块建造冰屋,以适应极地气候。

居住在北非沙漠中的阿拉伯人,自然就会住在帐篷中。


在乌克兰的平原上,曾出现过用猛犸骨架构的房屋,则是因为在远古时期这里是猛犸生活的乐园,后来猛犸灭绝了,它们留下的尸骸就成了特殊的建筑材料。在基辅附近的梅日里奇,发现了一个有15000年历史的古村落遗址,这个村落现存的五间房子全是用猛犸骨建的。最大的腿骨被用来建造承重墙,搭成人字形,较小的骨头则排列在承重墙上,构成墙壁的上半部,屋面铺猛犸皮。

设计史论资料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末推荐】从洞穴到3D打印屋,一眼看懂人类三万年居住演变史
【重走西安】半坡遗址及出土文物
壮族民居
屋顶风水的好坏:“寒肩屋”不利于财气聚集
一座满是纯白的小镇,保留着千年的斗笠房屋,被称作“天堂小镇”
奸笑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