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醉龙涎·作家专栏】尚永琪老师:狮子衔草纹与金狮子传说——狮子文化溯源之十八

莲花上的狮子——内陆欧亚的物种、图像与传说 

以狮子影像东来之路为主要线索,将雄猛的狮子与宁静的莲花相牵,将智慧与慈悲相连,讲诉欧亚文化交流中宽厚相容的一面。


狮子衔草纹与金狮子传说

——狮子文化溯源之十八

尚永琪


在隋唐的狮子图像和纹样中,有一种口衔草叶的狮子图案。图案中的狮子全然没有一点猛兽的凶悍,看起来温婉可爱、楚楚动人。

敦煌莫高窟隋代壁画中的《对狮图》,就是“狮子衔草”的代表性图像。


▲衔草叶的对狮图,莫高窟第292窟人字披顶西坡的龛下

这幅《对狮图》绘制在莫高窟第292窟人字披顶西坡的龛下,在褐黄色的背景上,中间位置是一个三角形的绿水盈盈的宝池,在宝池中生出的莲花、摩尼宝珠两侧,一对雄狮口衔忍冬草相对而坐蹲守着。雄狮鬣毛蓬松,尾巴高翘,圆头圆脑,双目炯炯,脖子上戴了挂着铃铛的项圈。

与早期的狮子形象相比,这对可爱的雄狮蓬松的鬃毛颇有质感,已经具备了亚洲狮的一些自然特征,但还不是十分写实,造型有强烈的装饰意趣。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这对雄狮口中各衔着一枝忍冬草叶,微露牙齿,憨态可掬、意趣盎然。这样的安排,使得原本以凶猛著称的狮子,顿时平添了祥和与调皮的气氛。

忍冬草纹样,并不是某种特定植物叶子的写实,而是图案化效果极强的一种幻想出来的草叶纹。

在雕塑、壁画或器物装饰中,忍冬草往往被画成交缠或不相交缠的一组蔓草,呈波纹状,用作主题图案的边饰。这种波纹状蔓草纹样源于西亚,是曾经流行于印度与中亚的典型装饰图案,在那里的艺术作品中融汇、变化,并随着佛教艺术而在4—5世纪传播到中原地区。

从西汉到东汉,古罗马被中国文献称作“大秦”,所以这种自西域传来的草纹,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又被称作“大秦之草”。

狮子衔“大秦之草”纹的西方传统,我们可以从来自萨珊波斯的金银器装饰图案中看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是现藏于陕西省博物馆的唐代“鎏金双狮衔枝纹银碗”。

1970年10月,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基建工地出土了一批唐代窖藏文物1000多件,其中金银器就有270件。其中的一件“鎏金双狮衔枝纹银碗”,高3.7cm,口径12.6cm,重201克。碗为侈口、圆底,锤揲成型。碗的腹部均匀地捶打出十朵火焰纹。碗的内底焊接一圆形银片,银片边沿是有索纹、弦纹构成的一周圆圈,里面是双狮衔枝纹,纹饰采用捶打手法制成,并全部鎏金。


▲鎏金双狮衔枝纹银碗,陕西省博物馆

这对锤打成型的浅浮雕式鎏金狮子,脑袋略呈三角形,口衔忍冬纹草枝,草梗交缠、草叶向两侧下垂,罩在双狮子头顶;狮爪下面也是一对交缠在一起的忍冬草叶纹,恰似大地或彩云一样托起这对狮子,使之有所依凭。两狮子正面相对,各举起一前爪做相扑状,后爪用力向后蹬出,尾巴如忍冬草叶纹一般向上翘起,与忍冬草叶相呼应。看起来有草枝摇曳、狮尾轻摆的舞蹈之感。这是一种动感极强的图案,整个画面充满了欢畅、喜庆与灵动的气氛。

从这种典型的萨珊银器的装饰风格上,可以看出“狮子衔草枝纹”图案对唐代艺术品的影响。

 

▲骑狮的少年,片岩浮雕,白沙瓦博物馆

与此相类似的是,在犍陀罗出土的片岩浮雕《骑狮的少年》也有狮子衔草的场景。这是一块创作于2—3世纪之间的作品,一个头发卷曲、戴脚镯与手镯的少年手托器物,侧身骑坐在狮子背上,狮子尾巴上翘,后腿蹬地、前腿抬起,正昂首阔步呈前行状;在狮子的前方,是另一个同样戴脚镯与手镯的、体型浑圆的少年双手端起一个宽口盆,将盆中的一束阔叶草送到狮子口边。

▲《释迦牟尼佛与十八罗汉》中的狮子座,唐卡,私人收藏

来自西域的“狮子衔草枝纹”作为艺术装饰图案,在唐宋以后中国化的狮子图案中并没有产生广泛的影响,以至于我们都忽略了“狮子衔草”这个母题。我们在一幅晚清时期布本设色的唐卡《释迦牟尼佛与十八罗汉》中的狮子座上看到了这样的图样:在狮子座的两侧,是两个相向回首、欢畅活泼的白狮子,口中衔着长长的草枝。这样的纹样,在隋唐以来壁画或雕塑的佛陀狮子座上非常罕见。


▲鹿口衔莲花供养图,莫高窟第17窟

其实,在佛教题材的动物画中,鸟、鹿等口衔草枝的图案都比较常见,如莫高窟第158窟中唐时期的涅槃经变壁画中,当佛涅槃之时,各种动物都发出悲鸣。大雁从远处飞来,口衔莲花,向佛作鲜花供养,表示哀悼与敬仰之情。而在莫高窟第17窟的晚唐壁画中,一对跪伏在地上的鹿口衔鲜花,向佛作花供养。那么,佛教壁画中口衔草枝的狮子可能也含有这样的供养之意。

但是从萨珊波斯银器上的狮子衔草装饰图案来看,狮子衔草可能还有另外的含义。

从狮子作为自然界的猛兽来看,它是肉食动物,它们跟草的关系最直接的就是他们生活在热带草原与森林中,不过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6个月以下的小狮子都是非常顽皮的、喜欢玩耍的小家伙。它们常玩的一个小游戏是将树枝之类的草棍衔在口中,佯装拉来拽去,在地上来回翻弄、折腾,直到玩腻为止。当然,这个口衔树棍、草枝玩耍的小动作,狮子一到6个月以上就不会再玩了。所以,狮子口衔草枝的图案或纹样的来源,跟狮子的本来习性应该没有太大关系,不会是一种狮子生活形象写照的延续和演化。

▲口衔树棍玩耍的小狮子

既然如此,作为典型的热带肉食性猛兽狮子,为什么会被塑造成那么调皮而可爱的口衔草叶、欢畅奔放的形象呢?难道这表示佛教的狮子被赋予素食的寓意?

 

▲口衔葡萄枝的熊,金质短剑剑柄,阿富汗国家博物馆

在阿富汗地区出土的2世纪的一件金质短剑剑柄上面,是一个笨拙可爱的立熊的图像,它的三角形的脑袋和圆圆的耳朵是正面头像,而身体躯干则是侧面,看起来像是在舞蹈之中。它的嘴里衔着一个葡萄枝,圆圆的葡萄粒是用绿松石镶嵌出来的。研究者认为这个口衔葡萄枝的立熊,是制造者特意将熊这样一个肉食动物塑造成了一个“快乐的吃葡萄的素食者”。

同样来自古代伊朗地区的“狮子衔草”的经典图样,也应该同这个短剑上的熊一样,表示的是一个“快乐的素食者”。这样的寓意,就消减了狮子作为草原上最厉害的肉食动物的凶残形象,使之成为一个可爱、祥和的吉祥动物。

在《贤愚经》中,就记载了一个名叫坚誓的食草狮子,食果吃草,不害群生。由于它躯体金色,所以又被称作“金狮子”。释迦牟尼佛向弟子们讲述了金狮子一心向辟支佛问道,后来被贪心猎师所害的故事。

《大方便佛报恩经》卷7《亲近品第九》对这个故事的记载比较详细。故事说古代印度个叫波罗奈的国家,人民炽盛,国土丰熟。国中有山名仙圣山,常有五百辟支佛僧人和神仙住在山中,所以很多猛禽巨兽也受到佛法感染。有一头师子名叫坚誓,它身披明亮耀眼的金色毛皮,有大威武,发声哮吼,飞鸟堕落,走兽隐伏。它游行山泽之间,遇见一个威仪清净的辟支佛僧人,心生欢喜,日日亲近,听这位辟支佛沙门诵经说微妙法。

这时候,仙圣山附近的一位大猎师看到这头威武的金毛狮子,贪念顿生,有了一个坏念头,他想:“如果猎获了这头身披金毛、威武无比的狮子,将它的金色毛皮献给国王,国王一定会因功而封我高官厚禄,我的子孙们世世享尽荣华富贵。”想到这里,猎师狂喜不已,他暗暗盘算道:“这头坚誓师子是兽中之王,我很难靠近,弓箭远距离不能伤到它,捕鸟兽的网也不能制服它。我必须设出一个不同凡响的计策来,才能达到目的。既然坚誓师子最尊敬的人是山中修道的僧人,我何不扮作僧人,它若看见穿袈裟的我,必来亲附。等它靠近我了,便用毒箭头射杀它。”计谋已定,猎师便回家向家人说:“我家祖先已来,历世相承常为猎师,但没有听说过有金毛狮子这样奇异的动物。如今我见到了金毛狮子,打算将它猎杀,所以需要剃须发、穿法服,假扮僧侣。”等打扮妥当,他就返回山中,坐在一大树下等待。

果然,金毛狮子见到僧人打扮的猎师,心生欢喜,腾跃亲附,前来卧在猎师身边。猎师大喜,暗暗拿出藏在袈裟下的弓箭射向金毛狮子。狮子被毒箭所伤,剧痛万分。它狂怒吼叫,奔腾跃起,本想扑向身穿僧服的猎师,但是心中突然又升起慈悲的念头,金毛狮子想:“此人身穿僧人法服,我若毁坏法服,就是对佛法的不敬;我若夺其性命,便是违背佛陀慈悲不杀生的教导;人世间常有善恶不分的人和事,此人是恶人,怀毒阴谋要来害我,我如果再将他扑杀,冤冤相报,与那荼毒生灵的恶人有什么分别?修忍之人,一切爱敬。不忍之人,众所憎恶。我要学会忍,不应该再生这种毁坏生灵的恶心。”想到这里,金毛狮王坚誓就吟出一首偈言以明志:

    愿自丧身命,终不起恶心。

      向于坏色服,愿自丧身命。

      终不起恶心,向于出家人。

说完此偈,金毛狮子即便命终。猎师喜不自胜,脱了僧服,持刀剥下狮子皮,下山献给了波罗奈国的国王。国王见到毛色如此奇异的金毛狮子皮,果然欣喜异常,对左右大臣说:“我从生来,未闻狮子身毛如此明亮金色,今日亲自眼见,奇哉怪哉!”然后国王又问猎师:“你是如何猎杀这样雄猛的狮子王,获得其皮呢?”猎师于是一一将他设诡计猎杀狮子王的过程及狮子王所吟偈言告诉国王。

国王闻言,顿时心生忧恼,犹如被食物噎在喉咙,既不能下咽,也无法吐出,难受异常。他非常懊悔地对左右大臣及诸侯人等宣示说:“诸君当知,我曾听大智大勇的贤者说过这样的话:若有狮子身毛金色必是菩萨。今日,这个恶猎师设诡计捕杀金毛狮子王,就是杀了兽中的菩萨。我今天如果以高官厚禄、金银珍宝赐给这个作恶的猎师,岂不也成了一个屠杀菩萨的万恶之徒了吗?”于是国王即宣布将那个猎师处以死刑,以示惩戒。随后,国王又亲自背负狮子皮来到金毛狮子被杀的那棵大树下,以牛头旃檀木为柴,火化了金毛狮子的皮骨尸骸,并建了舍利塔常作供养。

佛陀讲完这个金狮子与猎师的故事,就告诉阿难等身边的弟子们说,那个金狮子就是他自己,而猎杀狮子的猎师,就是他的堂兄提婆达多。提婆达多是个“恶比丘”,处处与佛陀作对,破坏僧团。

▲口衔葡萄枝的熊,金质短剑剑柄,阿富汗国家博物馆

这个故事情节,在敦煌壁画中也有反映。莫高窟85窟晚唐壁画,就表现了《大方便佛报恩经》所记载的猎师为了得到国王的赏赐,用计诱杀金毛狮子的故事。画面上,狮子正腾身跳起,扑向猎师,狮子动势逼真,鬃被夸张成蓝色。

由上面的故事可以推断,敦煌莫高窟隋代壁画中的《对狮图》和何家村“鎏金双狮衔枝纹银碗”,所表现的就是佛经故事中的“金狮子”,它们是食草吃果、不害群生的吉祥狮子,所以艺术家就塑造了它们“快乐衔草”的可爱形象。

狮子吃草而生,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望,也是对佛法无边、化度猛兽的生动描写。在汉译的佛教文献中,有黑狮子、黄狮子、白狮子、青狮子。在泰国的佛教传统中,则有四种狮子,即以食草为生的草狮子、体型类似黑牛也食草为生的黑狮子、以食肉为生的黄狮子、擅长做狮子吼的长毛狮子。那么所谓的草狮子、吃草的黑狮子和佛经中所说的“金狮子”,显然是“狮子衔草”的创作源头。



作者:尚永琪,1969年出生,甘肃民乐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走过1200年,敦煌的美,终结了
金毛狮子
卷草纹:明式家具纹样中的 NO.1
忍冬纹、卷草纹、缠枝纹的区别
中国近代银币专业名词(6)忍冬图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