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 | 中华文明何时跨入礼乐文明? — 中华文明的起源(二十二)

中华文明何时跨入礼乐文明?

— 中华文明的起源(二十二)

孟维


,应该说从原始社会就存在。女娲造人神话故事中,女娲造的小人一成活就喊她“妈妈”,这就是最初的“礼”。在母系社会中,人只认其母,并且围绕着母亲组成家庭,然后又有了以母亲为核心的团体,再后,团体增大了,就成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氏族内有辈份,有管理者,有分工,就需要用“礼”来确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达感情,和建立秩序。


当人类从“食物采摘者”变成“食物生产者”,开发了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在有河流的平原定居的时候,就进入了父系社会,进入了私有制社会,也可以说进入了权力社会。社会中的尊卑亲疏、权力划分、财物分配、祭祀活动,都需要定规矩,讲秩序,于是,“礼”进一步得到了规范。


按照古文献的说法,中华文明中第一次明确制度“礼”制的人是三皇时期的伏羲氏。


伏羲制定了当时中国的嫁娶制度,实行男女对偶婚姻,并规定用鹿皮为聘礼,结束了原始社会的乱婚、抢婚制。


伏羲发明了姓氏,以区分不同的家族、氏族。人们或以动物为姓,或以植物、居处、官职为姓,并规定同姓不婚。这些都属于“礼”的范畴。


     

“礼”是什么?


最初的“礼”是“亲”,原始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情;而后有了“敬”,“敬神致福也”;再而后是礼仪,“礼,体也。”;到文明进入氏族社会后,“礼”是规制。


《礼记·王制》上说:

“脩六礼以节民性。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发展到部族、方国、王朝时代,“礼”则是秩序,是阶级、等级、尊卑的体现。


所以,《礼记》说:“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五帝、夏、商时期,都有自己的“礼制”,都用“礼”治社会,用“礼”推动着中华文明向前迈进。


商王朝是一个鬼神泛滥的王朝,它的“礼”就有许多神权的烙印,不适应新兴的周王朝,也不适应中华文明的发展了。因此,周武王去世后,他的弟弟周公旦辅佐周武王幼子成王时,重新制定了“礼”,把“礼”制成一整套的“礼乐制度”,使之适合周朝的封建制、宗法制。


“周公制礼”制定的“礼”,强调的是“别”,区别,强调“尊尊”,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分尊卑、别贵贱。社会不仅分阶级,还分阶层,王在最顶层,下面是分封的公、侯等等,不同的阶层,“礼”的待遇是不同的。


如何区别呢?周公想到了一个办法,用“乐”。就是音乐、歌舞。



中华文明很早就有音乐。考古人员在距今8000年前的河南省贾湖遗址中,就发现了一枚骨笛,骨笛有七个孔,说明还处于旧石器时代的中国人就懂七阶音律了。


周公的“礼”规定,不同阶层的人享用的音乐、乐器、歌舞的种类和规模不同,“乐”就被升华成一种待遇,一种秩序的象征。例如歌舞,天子的歌舞人数是八列八行六十四人,诸侯如果用了这样的阵容,就是僭越,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大事。


“礼”强调的是“别”,即“尊尊”;“乐”的作用是“和”,是“亲亲”。有别有和,周王朝就建立了一个从上到下有序和谐的社会。


“礼”、“乐”,造就了周王朝全新的意识形态,形成一种包括饮食、起居、祭祀、婚丧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新文化,形成了孔子所景仰的“郁郁乎文哉”的礼乐文化。这是中华文明的飞跃,从商王朝的“神”和人文明飞跃到以人为本的礼乐文明。


说周公的礼乐制度主要用来维护统治者的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当然对。但客观上也使得社会和谐有序,人民生活循规蹈矩,安定融乐。


从中华文明发展的角度说,周公制定的分封制先进于夏、商时代的方国制。分封制的意思是,国土归周王所有,只是把部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向周王缴纳贡赋,周王有予夺之权,所以,最初的封地都不是国家。



礼乐制度以“乐”确定“礼”,使社会以“亲亲”、“和和”确立“尊尊”,虽然等级森严,但也使社会井然有序,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使中华文明向前跨进,跨入了“礼乐文明”时代。


周公制礼,使周王朝上下能够安分守己,社会安定,政治、经济、文化稳步发展,呈现繁荣景象。


礼乐制度,或者说礼乐文明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的精神塑造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总体来说,中国人具有“温良恭俭让”的精神,其源头就是“礼乐文明”。


后世儒学的精华部分也可以说来自这个“礼乐文明”。如儒家学说中的“尊礼”、“正名”、“大义”、“和和”、“中庸”等等。孔子十分景仰西周时期的礼乐文明,赞以“郁郁乎文哉”。孔子痛心东周春秋时期的“乐崩礼坏”,他一生都在奔走呼号“克己复礼”。


总之,周公制礼形成的礼乐文明,使中华文明跨进了以人为本,以礼为规,以乐为亲的现代文明。礼乐文明辉煌了中国三千年的农耕文明,它有别于西方的海洋文明,商业文明。虽然在中国的农耕文明走到了尽头的时候,它不适应于近代的文明了。


但笔者相信,

礼乐文明的精髓,“礼”、“乐”、“尊”、“和”以及“秩序”、“温良恭俭让”等,还是和现在的社会,现在的人,现在的文明相融的,相辅相成的,是需要的。



侨居澳洲商务中心
澳洲热门新闻 | 政府政策更新 | 社区消息 | 分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没有媒体跟进吗?夏朝的存在似乎已经被官方确认了
揭秘《山海经》【12】 云台山是华夏祖源地(一)
中华文明来自天上?《周易》与河图是破解华夏文明起源的密码
元圣公执政7年奠定中华文明根基
展览撷英丨黄河流域的青铜
夏商周三代的遗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