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大名窑的“前世”美篇,太有知识了!


        首届中原国际陶瓷双年展在河南博物院展出,展出了《前世今生--五大名窑古代精品及当代创新展》本篇就五大名窑之'前世'作以特别介绍,今生就不介绍了。      

         本篇作者:开心自由冬子

         高端串讲:陈彦堂处长  

         对谈式讲解:关军老师

         摄影:刘俐老师


        先了解一下瓷器'前世'的'前世'。

        原始瓷盉,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宫殿区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这是实至名归的明星展品,它将世界上瓷器产生的年代提早到了二里头时期(也就是大众通常理解的夏朝),也就是有了国家政权的时候,瓷器就开始进入到高层级的生活用品里面去了。

        从胎面上看,是灰胎,烧结度非常好,孔隙率很低,釉层非常均匀,这些都说明这个时期,瓷器已经非常成熟了。按现在的吸水率、烧结温度、硬度和施釉的工艺等等几个方面和现在的瓷器进行比对的话,基本上能满足现在瓷器的标准。所以原来我们叫他原始青瓷,实际上我们叫他瓷器也未尝不可。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瓷器,器型非常规矩,施釉工艺以及釉面的整洁度非常均匀,非常了不起。


       《前世今生》展介绍宋代五大名窑的前世今生,这件'原始瓷盉'给我们解决了两点困惑,一是瓷器是怎么起源的,二是瓷器是在哪儿起源的。

        在'原始瓷盉'出现之前,这件出土于郑州商城遗址的商代的瓷器,一直是我们认为的世界上最早的瓷器。这件瓷器是由所有的碎片拼对修复而成,外表的色泽不太一样,这不是烧结的问题,而是因为碎片埋藏的土层不太一样,造成的侵蚀也就不一样。其釉面非常均匀,敲击的时候发出的声音和陶器完全不一样。陶器敲击的时候声音发闷,没有悠远的回响,这两件明星展品敲击起来的声音悠扬悦耳和陶器明显不同。虽然有人曾提出从陶到瓷的过渡,但实际上陶从来不能过渡成瓷,陶就是陶,瓷就是瓷!他们用的原料不一样当然工艺也不一样,就像人是由猿演变的,而猴子永远不可能变成人,这是一样的道理。

为什么从瓷器的诞生到普及经历了那么久的时间呢?因为虽然当时制造瓷器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是局限于材料的开采和对窑炉的要求比较高,并没有形成大批量生产的条件。制瓷在当时就是高科技!只有上层人士才能享用。到了后来对原料的认知深化了之后,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才形成大范围生产。

         一直存在一种说法:原始瓷器的产地在南方,中原及北方地区是没有的。但当我们在郑州商城,商代的堆积层里发掘出残次品、废品后,就说明他就是在这生产的,如果从南方进口过来,那就没必要进废品,只需要进成品就可以了。因此现在学术界基本上认同这些原始瓷是北方生产的。但是非常非常遗憾,虽然现在发现的最早的原始瓷器都在河南,在洛阳偃师二里头,在郑州商城,但是迄今为止在河南没有发现一处烧造青瓷的窑址,我们现在发现的烧造青瓷的窑址都在南方,比如江西、浙江,有商代的窑,非常的成熟。


       五大名窑展--'前世'部分汇集北京、上海、河北、浙江、河南各省市博物馆馆藏'五大名窑'精品文物70余件。


         一、汝窑


        宋朝当时的文人,在评论全国各地生产的青瓷器时,列为魁首的就是汝窑。而20世纪最终形成的宋代五大名窑概念,通常也将汝窑列为第一。由于汝窑生产的时间并不长,现在存世的汝窑传世品,总数尚不足百件。

         要确定一件瓷器是不是汝窑,一定得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故宫从宋代开始收藏的汝窑传世藏品,把我们发掘的与之对比,才能确定是不是汝窑。

本次展览从故宫博物院借来了几件传世藏品和出土发掘出来的进行比对,以发现他们的一致性和不一致性,根据文献记载'为供御拣退,方许出卖',烧的好的直接进宫了,烧的不好的有些留存了,说明有一部分可以在市场上出售,所以在窑址里发现的这一部分不太好的,就是当时宫廷里拣退的还没来得及出售的汝瓷。


     先看清宫旧藏传世汝窑标准器

     汝窑天青釉洗,清宫旧藏,现藏故宫博物院。

汝窑天青釉盘,清宫旧藏,现藏故宫博物院。

       1987年至201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河南宝丰清凉寺进行了十多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汝窑瓷器,证实了北宋汝窑所在地。

 

       和上面的传世标准器开始对比吧。

       汝窑天青釉圆洗,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窑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汝窑盘,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窑址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汝窑以玛瑙入釉,很润。汝窑的窑址清凉寺的旁边能捡到玛瑙矿石,玛瑙的 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铝和钙。

        在清凉寺汝窑窑址发掘之前,我们对汝窑停留在'雨过天青'这个概念上。宋代是文人政治,官吏从上到下基本上都是文学家、艺术家,有独特的美学定位。宋代与唐代不同,内忧外患,无论北方还是南方,政治与文化都面临着挤压和威胁,这个时候的人更注重内心的忧思,内心的感应上升到哲学层面,表现在:君子以德孜孜以求,要求一种纯洁的心灵,所以宋代不以造型取胜不以装饰取胜,纯粹从釉色反应深邃和纯净。这些都是以前的基本认知。直到我们发掘了清凉寺之后,才陡然发觉不完全这样,清凉寺发现有印花,虽然颜色还是这种冷色调,但是采用了多种工艺印花、浅刻甚至贴塑。

故宫里收藏的汝窑瓷器给我们留下了传统的观念,清凉寺的发掘让我们对汝窑的认知上升到另外一个层面。北宋在统一的意识形态之下,还有多种思维,装饰艺术也是很丰富的。

        汝窑淡天青釉刻花鹅颈瓶,通体施青绿色釉,釉面布满疏密有致的开片,瓶颈、腹部均刻有缠枝莲花。整件器物造型端庄典雅,线条优美流畅。釉色温润柔和,恰如雨过天青。刻花装饰自然淡雅,若隐若现。开片晶光闪闪,集釉色、形体之美于一体。

汝窑淡天青釉酒台,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窑址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汝窑天青釉钵,宝丰清凉寺出土,淡天青色釉泛灰,釉面有细碎开片,裹足支烧,支烧的支钉痕呈很小的细长形,称为'芝麻钉'。这件钵的足心有5个支钉痕。钵的外壁刻划水波纹,内底刻划龙纹。

        北宋末期汝窑素烧莲花式盘,河南省宝丰市清凉寺村窑址出土,现收藏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对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和分期研究后,发掘者将此区的遗存分为两个阶段:汝窑的初期阶段和汝窑成熟期。 素胎器物出土于成熟期较晚的地层中,是汝窑的一个重要的技术革新,表明从这时开始出现了厚釉工艺,这是在青瓷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技术进步。

        1987年,在宝丰市蛮子营发现了一座瓷器窖藏,出土了几十件瓷器,经考证这里应是一个存放商品瓷器的窖藏。这表明,汝官窑烧造的性质是贡御窑,其产品由官府派人挑选出好的、合格的以供官用或宫廷使用,剩余的产品还可以出售。这里展示的一组瓷器就是在蛮子营瓷器窖藏出土。

北宋末期汝窑青釉圆洗,河南省宝丰县蛮子营窖藏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二、钧窑


        钧窑瓷器不以雕琢的装饰见长,而以雅致的天青色乳浊釉和多彩的窑变倍受人们的喜爱。

        在钧窑的产品中,最受人瞩目的就是陈设类花器,也被称为'官钧'瓷器,西方人称为'带数目字钧瓷,特指戳印或刻有汉文数目字一至十的出戟尊、各式花盆和盆托等钧釉制品。通常底部数目字相同的可以配成一套使用。

清宫旧藏的钧窑瓷器以这种器物为多,五大名窑的钧窑也主要指这类器物。

先看清宫旧藏钧窑标准器

         天青釉渣斗式花盆,清宫旧藏,故宫博物院藏。

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及盆托,清宫旧藏,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钧瓷天蓝釉花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钧窑的中心窑场位于河南省禹州市,主要有位于禹州市区的钧台窑址和位于禹州西南乡以神垕镇为中心的众多窑址。

       北宋末年至金代钧釉菱口碗,1978年河南省长葛市石囿窖藏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其天青色釉微泛灰且有星散的铁斑,菱瓣处凸起部釉层较薄,呈肉红色,口部釉薄处呈褐绿色,匀净光亮,局部有小气泡,布满小块开片,露胎部施棕黄色护胎釉。此类碗仿金银器造型,模制成形。北宋末期,钧窑在极高的水平上创烧,以精致生产为特点,主要生产小件器物,但制作精良、规整。

北宋末至金代钧釉矮梅瓶,1972年河南省禹州市扒村老寨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金代前期钧釉红彩菱口折沿盘,1976年河南省方城县拐河菜园窖藏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金代前期河南地区受到宋金战争的重创,钧窑的生产进入衰落期,但北宋末期高超的工艺技术仍有所沿用。与北宋末期相比,钧釉器的釉色变化较大,天蓝色不似之前匀净淡雅,开始出现较强艳的釉色,且一器上釉色的差别较大,显得斑驳、多彩。这件瓷盘之内出现大面积玫瑰紫色彩斑,流畅自然,具有行云流水般的装饰效果。钧瓷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带有高温红彩装饰,是用氧化铜作为呈色剂,在还原气氛下呈现的色彩。与纯净的蓝灰釉自然交融,形成了'夕阳紫翠忽成岚'的意境。

蒙古时期至元代前期钧釉花口长颈瓶,河南博物院藏。

         元代钧釉天蓝釉贴花兽面纹双耳连座瓶,北京市西城区元代遗址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明代钧窑紫红釉出戟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仿青铜尊的样式,颈、腹、胫部分别饰有长方条形扉棱,俗称'出戟'。在其底部涂酱色釉,中心有一圆孔,刻'五'字。

        出戟尊是明代独有并流行的花瓶式样,其与香炉、香盒形成组合,为宫廷、官宦及文人阶层庭院、厅堂、书斋的悦心养性之具。

明代钧窑月白釉出戟尊,上海博物馆藏。

下面是一组钧瓷瓷片标本

非常明显的'蚯蚓走泥纹'


         三、官窑


         在宋代的陶瓷生产当中,存在着民窑,贡窑(官窑)和官窑(御窑)三种管理体制。官窑是由官府亲自设立并掌管的窑场,其产品应主要为国家重大典礼和其他一些祭祀、供奉等礼制性活动中使用。其釉色淡雅、光泽晶莹,胎釉很薄,往往具有鱼鳞状的开片。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官窑共有三处:第一是北宋官窑,即文献中宋徽宗设置的'京师官窑',地点应在北宋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市)或附近,由于黄河的淤理,开封城宋代的地面在今天地面以下的十余米处,所以至今尚未发现窑址。

第二是南宋初期,在都城临安城(今杭州市)皇宫附近修内司营范围内建造的窑,称'修内司官窑',即文献所说的'内窑'。窑址在杭州市凤凰山麓万松岭南面的一处约2000余平方米的称为老虎洞的山岙平地处,海拔约90米,因此也称为老虎洞窑。

        第三是修内司官窑之后在郊坛下别立的新窑,称为'郊坛下官窑',由于在杭州市乌龟山发现了其遗址,也称为'乌龟山官窑'。

先看清宫旧藏官窑标准器

         粉青釉葵口盘,南宋郊坛下官窑,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盘呈六边形,并有六条凸棱为纹饰。青灰色釉,布满小块开片。盘口部由于釉薄呈现出棕褐色,具有'紫口'特征。

        南宋官窑青釉圆洗,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在其青灰色釉局部略呈天青色,布满大小不等的开片,局部有鱼鳞状开片。釉质光洁润亮,裹足支烧,底有两圈支钉痕,外圈粗大,里圈细小。这种使用两圈支钉支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烧成时出现塌底的现象。


南宋官窑青釉葵口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官窑青釉葵口盘,故宫博物院藏。

杭州老虎洞窑址,又称修内司官窑。

        南宋官窑青釉盘口长颈瓶(纸槌瓶),杭州市老虎洞窑址出土,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藏。

北宋末期汝窑折肩瓶,河南省宝丰县蛮子营窖藏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对比一下上面两件瓶子,一个是北宋清凉寺窑址出土,一件是南宋老虎洞窑址出土,何等相似。

       宋高宗南渡时,把开封的工匠全都带走了。工匠们已经形成了清凉寺的烧窑习惯,'只把杭州当汴州',这些在杭州老虎洞烧制出来的瓷器,器型上和北宋的基本上是一样的。区别在于釉色发生了变化,一是原料产地只能在当地,二是窑炉采用龙窑,'龙窑'和北方的'馒头窑'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技术系统。


        再看几件老虎洞窑址出土的南宋官窑瓷器,均收藏于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

        官窑青釉盏托


官窑青釉梅瓶


        官窑青釉套盒(牙盘),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收藏,既是日常所用的食具,也可用于礼制性活动中的祭祀、供奉。由于烧制时窑炉内出现了氧化气氛,使铁元素呈现出黄绿的颜色,称为'窜烟',未达到礼制性活动所需的青灰釉的颜色而被遗弃,所以这是一件未达标准的次品。这些次品往往会被有意打碎后埋入窑址附件的坑中。



官窑青釉鼎式炉


官窑青釉渣斗式花盆

        官窑青釉洗,和上面的标准器对比一下,釉色差了些,没被选中,免不了砸碎掩埋。

杭州'郊坛下官窑'亦称'乌龟山官窑'

杭州市乌龟山郊坛官窑窑址出土,杭州市南宋官窑博物馆藏。


         四、哥窑


        哥窑是我国南方青瓷产品发展到宋代的杰出代表之一。最具特点的是遍身布满大小开片,大开片纹深缝大,呈铁黑色,细小开片则呈金色,被称为'金丝铁线',又叫'文武片',古人称'百圾碎'。这是由于胎体和釉的热膨胀系数不同,在冷却过程中釉层爆裂所至。这本是瓷器的一种缺陷,而哥窑由于巧妙地利用了纹片深浅色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天然的缺陷美,倍受珍爱。

'金丝铁线',实际上是脏东西的积淀,但也是我们作为年代测试的手段,现在市面上出售的哥窑都是假开片,用开片里面进入的溶解物测年就能够明确他的年代了。

        哥窑分为三类:一是故宫和各大博物馆所藏的传世哥窑瓷,这是目前人们对哥窑认识的主要来源。二是以杭州老虎洞窑址元代层出土的器物为代表的仿哥窑瓷,三是龙泉哥窑的黑胎瓷器。



       先看传世哥窑标准器

       南宋哥窑青釉葵口碗,清宫旧藏,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南宋哥窑青釉双鱼耳炉,清宫旧藏,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南宋哥窑双贯耳八棱瓶,首都博物馆藏。

       南宋时期,花瓶的制作突破传统的胆瓶、梅瓶和专用的花瓶造型,出现了仿古代青铜器和玉器造型的瓶式。这件哥窑双贯耳八棱瓶造型仿汉代青铜投壶的样式,又有所创新,是古为今用的典型器物。这种瓶仅在官、哥二窑生产。


南宋哥窑葵口盘,上海博物馆藏。


元代哥窑米黄釉鼎式炉,清宫旧藏,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元代哥窑胆式瓶,1952年,上海


下面的图片展示:杭州老虎洞窑址元代层出土的器物为代表的仿哥窑瓷。

元代哥釉青釉葵口碗,杭州市文物考古所藏。


元代哥釉葵口曲腹盘,杭州市文物考古所藏。


元代哥釉葵口折腹盘,杭州市文物考古所藏。


元代哥釉鬲式矮炉,杭州市文物考古所藏。


         2011年,专家们发现了龙泉市小梅镇瓦窑路窑址,随即进行了全面的发掘,从出土的大量瓷片来看,具有哥窑的特征。这使哥窑再次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南宋前期青釉杯,浙江省龙泉市小梅镇瓦窑路窑址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所藏。

       杯里外满施釉,器身施釉较厚,开片较大,为'冰裂纹';口沿施釉薄,开片细小而密集,形成一种无规则的蜘蛛网线,即'百圾碎',并因釉下垂呈现出紫色,足边无釉呈铁黑色,俗称'紫口铁足'。

        南宋前期青釉八方杯,浙江省龙泉市小梅镇瓦窑路窑址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所藏。

          南宋前期青釉长颈瓶,浙江省龙泉市小梅镇瓦窑路窑址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所藏。

        南宋前期青釉葵口盘,浙江省龙泉市小梅镇瓦窑路窑址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所藏。


        五、定窑


        定窑窑址位于河北省曲阳县灵山镇境内,曲阳县宋时属定州,且定州是曲阳所烧瓷器的主要集散地,因此称为定窑。

定窑以生产不施化妆土的精细白瓷而著称。它的产生,标志着精细白瓷生产的完全成熟。定窑典雅纤丽,挺拔脱俗。在器物上使用刻花、划花、印花等装饰,是定窑的特点。

         定窑从晚唐直到金代后期,一直是一个贡御窑场,也是宋元时期文献记载最多,贡御时间最长,产量巨大的窑场。

 白釉凤首壶,河北省曲阳县洞磁村唐晚期至五代墓出土,河北博物院藏,是晚唐时期定窑白瓷的精品。

        壶口略似微开喙部的凤首,细长颈,圆腹,下为喇叭形高足,手柄部有结带;壶盖以刻划的折线、弧线,以及小圆圈来表现羽毛。一只凤眼点饰黑釉呈棕褐色,炯炯有神。壶身釉色白中泛青,壶身光素,仅在上腹部划刻三道极浅的弦纹。这种近似胡瓶样式的凤首瓶在盛唐时期比较流行。这件器物的底座部分与塔式罐相似,应该是一件专门用于随葬的明器。

        北宋定窑白釉人物诵经壶,1963年北京市顺义县辽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净光舍利塔基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壶整体为人物端坐诵读经书的样式,人物头顶着小冠,着交领广袖长袍,身前有绦带,足登靴。小冠中心开孔为壶的入水口,双手捧着翻卷的经卷,为出水的流,设计十分巧妙。

        人物形象的注壶十分稀少,但都是各窑的精品。这件壶一直被学界称为童子诵经壶,但从人物的衣着看,应为品官或豪绅的服饰,不是童子,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茶圣陆羽的象形壶。


         金代白釉'尚食局'款印花摩羯花卉纹盘。清宫旧藏,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北宋后期至金代,定窑生产了大量的带有'尚食局'、'尚药局'、'东宫'款的瓷器。'尚食局'是北朝以来服务宫廷膳食的机构,而东宫为太子所居。这都是定窑向宫廷贡御用瓷的重要实物资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陶瓷双年展|赏析五大名窑
宋代五大名窑简介及宋瓷特点
宋瓷“五大名窑”靠不住的常识!
宋瓷:极致的审美
神韵精绝说宋瓷 【王春城】
中国古陶瓷的历史与鉴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