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代铜镜纹饰研究及对现代设计的启示(上)



引言


早期人类是以水为鉴的,把水放进一个容器中,利用平静的水面映出人的影子。这种对美的追求,使镜子的产生得以可能。



 中国铜镜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走过了四千年。铜镜的发展 有着明显的逻辑和变化规律,它的造型及装饰纹样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政治、经 济和文化的变迁而呈现出特有的风格和艺术特色。铜镜从出现到结束,历经了各 个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铜镜艺术文化,在我国的文化体系中占 有重要地位, 汉代铜镜是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汉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强 盛时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幅员辽阔,贸易频繁,生产力的进步也带动了手 工制造业的发展。从我国现出土的铜镜数量来看,当属汉代铜镜最多,使用也非 常普遍,此时的铜镜艺术种类繁多,制作精良,纹饰极为丰富,强烈地反映出当 时的思想观念,文化内涵,审美意趣和价值取向。汉代铜镜“丰满奇异”,包含 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和多彩神秘故事,反映出时代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从铜镜 的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可以看出,汉代的铜镜是我国铜镜发展中非常重要 的时期。 



汉代铜镜纹饰除了沿用战国镜纹饰外,流行的纹饰有:动物纹镜;植物纹镜有草叶纹镜、花卉镜;几何纹镜有素面纹、星云纹、连弧纹、规矩纹(TLV 纹); 神话灵兽镜有蟠螭纹、蟠虺纹,龙、凤、虎纹,四神纹,神话故事纹。《淮南子·原 道训》中说“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标八极。”“四方八极”的观念也开始出 现在铜镜的装饰上。这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四时思想的体现。 



至于文字铭文铜镜,有个别实例早至战国,但是,文字铭文镜的盛行是在两汉,这是由大量的考古材料可以确定的,铭文在铜镜中的广泛出现,应是汉代铜镜的一个重要特点和创造。若要研习中国古文字,最好从汉代入手。汉代铜镜铭文实为汉代韵文的一种,尚未引起文学史研究者的充分注意。罗振玉《古镜图录》云:“刻画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辞旨之温雅,一器而三善备,莫镜若也。”汉代镜铭历来引起金石学家研究。镜铭可作为乐府诗的补充,其中遣词用韵,对于研究两晋的古音流变,尤有裨益。 



铜镜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历史文物,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兼具实用性和艺术美的产物承载着古人对美好事物的祈愿和向往。实际上研究铜镜艺术也是对一个国家社会发展史的研究。所以说,研究汉代的铜镜其实也就是在研究汉代历史、政治和文化。



对于铜镜的研究,前辈的著作很多。如孔祥星、刘一曼的《中国古代青铜镜》较为著名,在该书中,作者对铜镜的形制和纹饰、铭文、铸造工艺,特别是汉镜 纹饰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是铜镜研究方面的经典之作。施正东的《鉴识古镜》,介绍了古镜的仿制与作伪等,以及从夏商周到明清铜镜各个时期的纹饰特点。 其中汉代铜镜断代史的研究如冈村秀典的《西汉镜的编年与样式》、《东汉镜的编年》。关于两汉铜镜铭文研究,有罗振玉《汉两京以来镜铭集录》、梅原末治《汉三国六朝纪年镜图说》、裘锡上《昭明镜铭文中的“穆”》,林素清《两汉镜铭初探》,周世荣《湖南出土汉代铜镜文字研究》,李新城的博士论文《东汉铜镜铭文整理与研究》,邱龙著《西汉镜铭文字研究》(2012年)鵬宇的博士论文《两汉镜铭文字整理与考释》,复旦大学,(2013年)日本东方学报载的《中国古镜研究班,前汉镜铭集释》等。对于两汉铜镜纹饰研究有周世荣编的《铜镜图案》,车正萍的硕士论文《试论汉代铜镜的纹饰》(2004)等。与之相关的两汉铜镜文化史研究,有王纲怀,《止水集一一王纲怀铜镜研究论》(2010年),清华大学汉镜文化研究课题组;《汉镜文化研究》(2014年),张金仪的((汉镜所反映的神话传说与神仙思想》等。总之,前人研究铜镜的著作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汉代铜镜的纹饰,在继承战国时期铜镜纹饰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品种,可谓异彩纷呈。 



因此,我在写作论文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和成果上,通过对铜镜的发展概述,引出汉代铜镜在铜镜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运用考古学及器物分类学的研究方法对汉代铜镜的纹饰进行较为科学的分类,尤其对铭文镜做了较为全面的分类, 以方便研究者对照和使用;通过分析汉代纹饰的组织形式、布局方式以及形式美对汉代纹饰做一个深度的艺术剖析;在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下,提炼出汉代铜镜的文化内涵,以体会汉代铜镜的艺术特征。本文从以上方面深入研究,试图提炼出汉代铜镜纹饰的艺术价值,以此给现代艺术设计打开一个新的思路和视角。 




第一章 中国铜镜简史


1.1 远古崇拜期——齐家文化铜镜

青海贵南尕马台的齐家文化墓地,出土了一面的七角星纹铜镜,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铜镜。此阶段发现铜镜的地区有甘肃、青海、数量:较少,考古发掘资料齐家文化3面。齐家文化出土的铜镜为圆形,直径10厘米左右,镜纽呈条形,镜身较薄,厚约0.2~0.4厘米,镜面较为平整或微凸。齐家文化铜镜纹饰几何纹居多,合金成分多不稳定,制作较粗糙,是中国青铜镜的源头。 

1.2 早期萌芽期一商周铜镜

殷商时期的铜镜目前出土有五件,都是出土于河南安阳。商代铜镜纹饰体现出独立的工艺传统,有别于当时的其他青铜器纹饰。殷代的铜镜纹饰似乎是与太阳崇拜有关,与当时的生活、劳动相关。1976年在安阳小屯段王武丁配偶妇好墓出土了四面铜镜,其中的一面,直径125毫米,厚4毫米,镜纽呈条形,镜面微巴,饰弦纹等几何纹等,应该是殷代青铜镜纹饰的典型风格。周代铜镜绝大多数为素镜。 

西周铜镜到现在发现的并不多,形制多为圆形,且以素面镜为主。西周的铜镜镜体直径多在10厘米以下,普遍不大,镜身较薄,镜的边缘较平直,镜钮呈橄機型和条形等,镜钮无座。西周的铜镜纹饰除了素镜外,还有重环纹镜和鸟兽纹镜。用单线条勾勒的鸟兽纹是到西周后期开始出现的,这时的镜背纹饰有了较大的变化,新出现的这些动物纹饰,形态简洁,线条简单古朴,是青铜纹饰的一个创新,铜镜的边缘开始从平转而凸,并且上卷。 

我国发现最早的一面禽兽纹镜出土于河南,是1957年在三门峡市上村岭號国墓出土的铜镜,应为西周晚或春秋早期镜,镜背上有鹿纹和鸟纹,用单线勾出, 镜中的兽纹呈两侧对称,对后来我国古代铜镜传统纹饰的影响非常大。 

1.3 发展流畅期——春秋战国铜镜

从春秋到战国时期,尤其战国中晚期,社会的发展,青铜冶造技术也有了提高,铜镜的纹饰开始变得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多层次纹饰取代了殷周时期的质朴风格。春秋战国时期是青铜镜制造的第一个高峰期,这时候的纹饰询丽多彩, 形态精致灵巧,铸造工艺也很精美,尤其在铸造方法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浅浮雕、缕空雕和金银错等工艺。 

战国铜镜,镜体轻薄精致,钮以弦纹钮最多,边缘是多卷缘,纹饰多主纹与地纹结合,纹饰有植物纹、动物蟠纹、几何形山字紋、菱形纹和神话龙凤鸟纹等纹饰。春秋战国铜镜多精灵轻巧。各个时期略有区别: 

第一个时期,春秋中晚期到战国早期。这一时期出现的铜镜镜身较薄,造型规矩,许多铜镜上都有镜沿,形制上既继承了西周圆镜的传统,也打破了铜镜圆形的形制,开始出现了方形镜。这一时期出现和流行的铜镜纹饰有全素镜、单圈凸线纹镜、双圈凸显纹镜、山字镜和草叶纹镜,比之前的仅用阳线勾勒的纹饰更加丰富。大量出现的草纹和羽状纹饰,体现出这个时代的特色,也给战国铜镜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第二个时期,战国中后期。这一时期的纹饰变化更加丰富,种类繁多,出现的花叶纹、云雷纹和四山纹镜的纹饰更加繁。镜背纹饰山字纹间配有花纹, 长叶纹、绳纹,并出现了五山纹镜和六山纹镜。折叠菱花纹镜、连弧纹镜、婚嫁纹镜、禽兽纹镜、饕餮纹镜也相继出现。 

11.4 奇诡鼎盛期——两汉铜镜

从我国现出土的铜镜数量来看,当属汉代铜镜最多,使用也非常普遍,从镜的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可以看出,汉代的铜镜是我国铜镜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时期。汉代铜镜的纹饰和内容都很丰富,强烈地反映出当时的思想观念,文化内涵,审美意趣和价值取向。汉代铜镜纹饰除了沿用战国镜纹饰外,流行的纹饰有:动物纹镜;植物纹镜有草叶纹镜、花卉镜;几何纹镜有素面纹、星云纹、连弧纹、规矩纹(TLV 纹);神话灵兽镜有蟠纹、蟠虺纹,龙、凤、虎纹,四神纹,神话故事纹。铜镜纹饰的表现形式地纹逐渐消失,突出主纹,四分法的纹饰布局。出现了高浮雕的神兽镜、画像镜,还有以四神为中心的灵异瑞兽,其中规矩镜的纹饰布局突破了流行的“心对称”设计,成为当时最精美的布局类型,新风格也从此产生。汉代铜镜“丰满奇异”,即非常丰富、多彩神秘,包含有很多 

的内容和故事。铜镜中出现各种内容的铭文镜,铭文成为铜镜纹饰的一种,这应是汉代铜镜的一个重要特点和创造。后期纹饰趋于形象化、写实化,“透光镜”的出现,是汉代青铜镜制造工艺的巅峰。 

1.5 承上启下期——三国魏晋南北朝铜镜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长年的战乱对整个社会经济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铜镜与长期兴盛繁荣的汉代铜镜有着不同的时代特点。此时的铜镜镜纽趋于扁圆与厚重,十分突出,占据镜背中心的很大位置,成为这个时期最为显著的特征。三国两晋期间铜镜镜体厚重,现在的考古发现多是精品,佛像题材纹饰开始出现。其中吴国铜镜中纪年铭文最多,可与文献相勘。 

1.6 繁婷富丽期——隋唐铜镜

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统一了全国,社会相对稳定繁荣,经济和生产力有了较快的发展,手工制造业也得到了创新和发展。铜镜在工艺制作和纹饰装饰方面有了积极的变化,在纹饰内容方面也有了创新,其中隋代铭文镜气势宏大,当时流行的诗赋作为镜铭的主要内容,具有较强的时代特色。 



唐代继汉代后,成为中国铜镜发展史上另一个高峰期。较之前有了新的发展,隋唐铜镜既美观又适用,工艺技术不断提高,制作工艺中提高了锡的用量,使得铜镜的质地更加银亮,唐代铜镜呈现出浓郁的“盛唐气象”,自此,铜镜进入了一个富丽繁婷的全新的时代。 

唐代鼎盛时期,交通发达,与各国往来频繁,使得多国的文化和艺术形式在这里交织汇融,铜镜的工艺技术和装饰造型也随之有更大的创新和发展。铜镜的镜形和镜钮有显著的变化,镜形继之前的圆形和方形,又出现了葵花形和菱花形, 都较为厚重;镜钮的造型也丰富起来,出现了兽和龟钮,多以半球形为主,纽座有圆形、连珠形、花瓣形。纹饰更加细密复杂,如题材新颖的菱花纹饰和厚形鸟兽葡萄纹镜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纹饰的内容以山水花鸟等反映美好生活的纹饰开始盛行,这一系列的变化使铜镜进入富丽绚烂的时代。唐代铜镜纹饰丰富多彩的繁荣景象富有生活气息,既有中国传统的民族风格,又融入国外的艺术精华,这些图案纹饰华美,金银错镜、螺钿镜等工艺镜纹饰绚丽,工艺精细繁舞,体现 了盛唐高超的艺术水平,彰显出唐镜极具魅力的时代特点。我国铜镜在此时又进入繁荣期,达到了新高度。 

隋唐铜镜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隋代和初唐铜镜。此时的主题纹饰以瑞兽为主,唐镜的主题纹饰从此拉开序幕。瑞兽葡萄镜是这个时代最具独特的镜种。



第二阶段是唐中时期。铜镜纹饰上涌现出很多新风格和新题材,出现的宝相花、人物故事等纹饰更加接近自然,贴近生活。 

第三阶段是晚唐时期。流行的铜镜纹饰有盘龙镜、对鸟镜、瑞花镜等。

1.7 简朴实用期——五代宋元明清铜镜

五代宋元明清时期铜镜再没达到唐代的高峰,铜镜制作和艺术都开始走下坡路。 

五代以后至于宋代铜镜形式更加多样化,带柄的铜镜开始出现,铜镜的外形突破了唐代的特征,出现了钟、鼎、瓶等形状。五代时期,铜镜纹饰趋于简单,已经失去了唐代铜镜富丽堂皇的特色。这时的纹饰以花卉较为流行,镜体变得轻薄纤秀,继续以圆形为主,但素镜比例占的很大。 

宋代以后的铜镜将铅的比例上调,锡的比例下降,所以镜子都比较软,宋代注重铜镜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宋代铜镜纹饰题材更为广泛,反映生活场景和趣味, 出现了很多山水、小桥和楼台纹饰。不过,铜镜纹饰中花卉和花草图案占的比例还是很大的,禽兽纹也较多见。宋代的铜镜有官府经营,也有私家经营的,在众多的铭文铜镜中,铸有商标字号的居多,如湖州地区的石家镜,铭文有“湖州石十郎真炼青铜照子”、“湖州真石三十郎家照子”、“湖州真石念二叔家照子”等多种款识,可见宋代石氏是一个以铸镜为传承的造镜世家,镜体现出的是宋 

代生活的简至与宁静,南宋诗文镜开始流行,是饶有文学意趣的文物佳品。

辽代铜镜受汉族的传统文化影响较大,与宋代铜镜纹饰大致相同。铜镜薄而小,其契丹文铭文镜具有本民族特色。 

金代铜镜艺术具有极强的民族风格,女真族在铜镜的制作上吸收了很多汉文化,题材内容上借鉴了很多中原流行的纹饰,不过表现手法有些不同于中原地区, 有着自己民族的特点,此时出现的双鱼镜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元、明、清时期,铜镜更注重实用功能,传统吉祥图案、文字是铜镜纹饰的主流,繁复的宫廷镜沿用了唐代的螺卻镶嵌工艺,秘戏镜当是民间镜的异品。 


第二章 汉代铜镜


汉代经历了400多年历史,封建社会制度在这一时期逐步完善,生产力的发展使国家逐渐强大,汉代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此时政局稳定, 经济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大力发展,也带动了手工制造业和装饰艺术的提高。青铜器、织绣品、漆器、陶瓷等手工艺都有了很好的发展,从遗留下来的画像石、画像砖和瓦当纹饰能看出来汉代非凡的想象力和高超的工艺制作水平。汉代的工艺品中很多,每个工艺品种都有其独特的装饰风格和特点。汉代铜镜的装饰有别于其他青铜器,其风格自成一体,彰显出汉代古朴、浑厚、宏大而又活泼的装饰风格。 

2.1 汉代铜镜的分期

汉代铜镜的发展趋势,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西汉时期,王莽时期,东汉时期。 

2.1.1 早期一西汉时期

西汉时期铜镜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西汉早期,战国楚式镜的风格继续流行。如草叶镜、蟠螭纹镜等。

第二阶段,西汉中期,也就是汉武帝当政时期,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此时的铜镜逐渐变的厚重,镜纽多呈半球形,镜缘以素边宽缘为主。纹饰内容也有新的变化,以四乳钉为基点分布的纹饰形式在这一时期出现。此时的主题纹饰改变了战国时期细密严谨的风格,纹饰变得素朴简单,整体图案开始突出主纹,地纹逐渐消失。铜镜主题纹饰开始出现铭文镜,而且大量出现,逐渐成为的铜镜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阶段,西汉晚期,青铜镜主体纹饰精美,出现了神话灵兽纹、规矩纹(TLV纹)等新形式。此时的纹饰开始注重铜镜的镜缘装饰。其中四神纹饰开始出现, 铭文内容逐步丰富,排列上也灵活多变,此时开始出现纪年铭文镜。 

2.1.2 中期——西汉晚期王莽东汉早期时期(王莽时期)

王莽时期阴阳五行说极为流行,人们信奉得道升仙的思想,大量出现神话灵兽纹,如“四神”纹饰开始在铜镜上大量出现,纹饰中还出现羽人、东王公、西王母等神人纹饰,另外,镜中的铭文内容丰富,种类变得多样化,铭文与其他纹饰配合的相得益彰,当时普遍采用的铭文装饰构图形式是:内圈饰以纹饰,外圈饰以铭文。这一时期铜镜的最大特点就是纪年铭文镜,出土数量较多,这位鉴定 

铜镜的时代提供了便利。王莽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方格规矩镜”,也就是纹饰上饰有T、L、V形状的纹饰开始大量流行。 

这个时期的铜镜制作精良,边缘纹饰逐渐突出,纹饰趋于繁复杂,四神、禽鸟以及瑞兽图纹饰的出现,为铜镜纹饰中主题纹饰的发展变化开辟了崭新的途径,这种方格一直延续到东汉以后。 

2.1.3 晚期一东汉时期

东汉时期的铜镜南北都有出土,数量多、分布广,形制和纹饰图案在继承新莽时期的特点上又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镜形大多圆形,偶有方形镜。 

从东汉中期开始,神兽镜和画像镜纹饰异军突起,大胆的将神和人以及神兽并存在铜镜中,纹饰更加丰富多彩,既有车马歌舞,又有历史人物,小小的铜镜中纳入这个时代的生活气息,表达了人们的思想追求和理想。此时的画像镜立体感很强,多采用浮雕技法。形制方面,圆形镜钮有加大趋势,多呈乳状型半球镜纽,也有呈扁平的圆形;钮座有圆有方,变化较多,如连珠纹、四叶纹等;镜缘除平缘和斜缘为主,还有少量的三角缘。 

特别是东汉中期以后,纹饰种类更加繁多,题材内容更为广泛,纹饰结构也更为复杂,纹饰布局上也出现了“轴对称”式的纹饰。纪年、纪氏、纪地铭文镜更为盛行,受当时道家思想影响,铭文镜上的吉语及神仙思想极为盛行。 

2.2 汉代铜镜的纹饰分类

对于汉代铜镜纹饰的分类,一直以来就有学者进行研究。

孔样星、刘一曼在《中国古代铜镜》中,将汉镜分为15大类:1、蟠螺纹镜类2、蟠虺纹镜类3、草叶纹镜类4、星云镜类5、连弧纹铭文镜类 6、重圈铭文镜类 7、四乳禽兽纹镜类8、规矩纹镜类、多乳禽兽纹镜类 10、连弧纹镜类 11、变形四叶纹镜类 12、神兽镜类 13、画像镜类 14、夔凤(双夔)纹镜类 15、龙虎纹镜类。 

程林泉、韩国河的《长安汉镜》将汉镜分为“素面镜、蟠螭(虺)纹镜、彩绘镜、花卉镜、草叶纹镜、螭龙纹镜、羽状纹镜、星云纹镜、四乳铭文镜、四乳禽兽纹镜、三角几何纹镜、三乳连弧纹镜、日光镜、昭明镜、清白镜、铜华镜、日有熹镜、重圈铭带镜、云雷纹镜、博局镜、七乳禽兽镜、君宜高官四兽镜、连弧纹凹面圈带镜、变形四叶纹镜、夔纹镜、龙虎纹镜、铝镜、铁镜”共 28类。 

车正萍《试论汉代铜镜的纹饰》汉镜的分类一章中将汉镜分为:动植物纹镜、规矩星云镜、铭文镜、神仙灵兽纹镜、其它,共计5类。 

汪鹏飞在《安徽地区出土汉代铜镜研究》汉镜的分类一章中分为:素面镜、蟠螭纹镜、草叶纹镜、星云纹镜、四乳铭文镜、四乳四虺镜、四乳禽兽纹镜、日光镜、昭明镜、清白镜、重圈铭文镜、日有熹镜、连弧纹镜、铜华镜、其他铭文镜类、丹阳镜、博局镜、画像镜、多乳禽兽镜、神兽镜、龙凤虎镜、其他镜类 21类。 

《长安汉镜》分类细致,但也有些不太合理的地方,有些分类重复,容易使人混淆。这些学者的分类或有的重复,有的实用性不强,在具体碰到铜镜时不容易归类,造成研究上的不便,现根据实际研究的需要,和一些约定俗成的称谓重新将汉代的铜镜进行分类,对于兼有二种纹饰的,那么我们就以这二种纹饰来给铜镜命名,这样会比较方便,现在求教于大家。 

12.2.1 动物、植物纹镜

在已经发现的汉代铜镜中植物、动物纹通常是一起出现的。也有纯粹的植物纹镜,但发现的数量较少,我们暂归为一类,称之为“植物动物纹镜”,并在这一类中将二者进行了细分。 

(一)、动物纹镜

常见有装饰各种动物的纹饰镜,起源于战国铜镜纹饰,汉代动物纹往往见于中国北方地区。有猴、禽鸟、龙虎、鱼等动物形象,不过,由于龙虎又多和神话传说相关,所以又可归到神话灵兽镜类。 




图2-1,2-2 这两面四猴纹镜现存于上海博物馆。图2-1,此镜直径11.9厘米,圆形,圆纽,三线方格纽座,纽座四个方向均有一猴,猴子程逆时针方向侧面爬行,纽座方角对应处各饰有一花苞,形成猴和花苞一一相间,底纹填以繁密的钩连雷纹。 

图2-2此镜直径10.85厘米,三弦纽,双线圆纽座。主纹是四只长臂舒展的猴纹,曲足作跳跃姿势,情态生动。四候与四朵四瓣花一一相间,空隙处以雷纹为底。 

青铜器中饰猴为寿徵,不过猴纹极少见。《初学记·猴第十五》引《抱朴子》玉策记日:“山中中日称人君猴也,猴寿八百岁。” 

(二)、植物纹镜

西汉以后,铜镜上出现了花叶纹和草叶纹的植物纹镜,植物的花、叶、藤、果或一种或多种组合成的纹饰,在汉镜中得到了广泛而灵活的运用。其中大部分汉镜多为“草叶纹”饰。草叶纹镜是四方装饰对称的草叶形,有的象花瓣,有的象草叶,装饰性很强。 

1、草叶纹

有学者认为“草叶纹”可能就是“麦穗纹”,也有学者认为其为“火焰纹”。

草叶纹应该来源于人们的日常劳作,反映了汉代朴素的中国古代农业观,常间以四个乳钉纹来进行纹饰的划分,这样我们称之为“四乳草叶纹镜”,还有一些变形的草叶纹,我们称之为“变形草叶纹镜”,铸有铭文的我们称之为“草叶纹铭文镜”, 对于其铭文研究,可以将之归为铭文镜。如图2-3,圆纽柏蒂纹,方形钮座,镜缘为十六连弧纹,从纽坐到镜缘部分的均匀分饰三个乳钉纹,主题纹饰都是草叶纹,每个钉纹上衣是两个类似于麦穗的纹饰,从四个纽座的方角向外延伸出的是四个草叶纹,从视觉感受上看呈侧面状,叶子对生装饰,铜镜的整体纹饰呈放射状,图24与23的纹饰比较相似,镜呈圆形,侧面的草叶纹中间有类似于花苞的纹饰,而在图25中将草叶纹和花卉纹结合在一起装饰。 





2、花卉镜

花卉镜,也有将之归类为花叶镜。与草叶纹镜的特点不同的是,花卉镜中的花卉纹饰更加清晰明确,花卉纹饰一般呈正面形象,中有花蕊,花瓣围绕花蕊正面打开。而草叶纹镜中的纹饰几乎都为侧面的叶子形象。如图2-6,镜座呈圆形, 

镜缘为十八连弧纹,围绕着镜座饰有四朵花头,花头中有圆形的花蕊,四个心形的花瓣围绕着花蕊打开,花头与花头之间用圆形窄纹连接。图2-7 28中的花纹饰均为正面打开的花卉纹饰,而图2-8中是花卉纹和草叶纹的综合使用,花卉纹和草叶纹间隔排列,呈现出一种节奏之美。 





2.2.2 几何图案纹镜

1、素面改鏡

汉代的素面纹镜面往往只是饰以几个同心的弦纹,没有装饰图案,这类铜镜发现较少。 

2、星云纹镜

星云纹镜纽座外为星云一周,主题纹饰是数目不等的小乳丁,其形状类似于古代的天文星象,所以称为星云镜,也有的将之称为百乳镜。它的主要特征是圆形,星纹多少不等,用似云的纹饰连成天文星象图案,所谓星纹其实也有可能是山峰的缩影。这与汉代的神话、长生不老思想的有关。缘饰以内向连弧纹,那我们就可以称作“星云连弧纹镜”。见图2-9, 2-10,2-11,三面星云镜均以连弧纹饰镜缘,其內的星云纹饰都各有其特点,布局灵活,组合方式各不相同,有的繁密,有的简单。整体来看,星云镜相对厚重,做工也是汉镜中比较精良的。 






3、连弧纹镜

汉代连弧纹镜,镜背以凹面宽带连成圈,用圆弧线内向连接成一圈一圈的纹饰,连弧纹在汉镜中多用在镜缘部分作为装饰,也有围绕镜纽做装饰的,如图 

2-12,条形钮,围绕镜座饰儿连弧纹,镜缘用宽而厚重的十连弧纹装饰,中间饰以素面带状纹饰,纹饰简洁,却有极强的纵深感,连弧纹的负形如太阳光芒般向外发射。 

连弧的数目多为双数,如八连弧纹、十连弧纹、十二连弧纹、十六连弧纹、二十连弧纹,也有单数的连弧纹,如图2-13 就是七连弧纹饰。与连弧纹铭一起装饰的有其他纹样或铭文,若连弧纹在镜中只是作为镜缘装饰,内部的主题纹饰非常突出,那就以内部纹饰命名,也有镜背纹饰以连弧纹和铭文为主,可以称之为 “连弧纹铭文镜”,可以放到铭文镜研究。 




4、规矩纹(TLV 纹)镜

也有学者称为“博局镜”,认为铜镜图案与战国时期流行一种“六博棋”有关。

如图2-14,柿蒂纹的铜镜纽座外有一窄边方形栏,栏外有“一”、“一”、“L”规矩形符号,把铜镜分成了四方八区,并配置各类纹饰,中外许多学者称其为规矩纹(又称 TLV 纹)镜。像这类由 TLV 纹组成的图纹,称之为“TLV纹”铜镜应该是比较科学的。

“TLV纹”铜镜是汉代出现的典型纹饰镜。在“TLV 纹”之间的空间处,常装饰有四神纹、乳钉纹、龙虎纹、羽人或几何形等饰纹。有的间以铭文,为汉镜典型器,纹饰复杂,多铸造精良。出土的精美“TLV 纹”镜很多,这种镜子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较多,可以研究的空间也很大。如有四神图案的称之为“四神规矩镜;有鸟兽纹的称之为“鸟兽纹规矩镜”;几何纹的称之为“几何纹规矩镜”;还有简

化了的规矩镜称之为“简化规矩镜”。这类镜子于西汉晚期、新莽和东汉时期最为常见,也最为流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代铜镜纹饰的分类
汉代铜镜的制造工艺,以及各类纹饰的内涵
汉代铜镜流行镜式浅论
铜镜传奇
容斋笔记 | 中国古代铜镜纹饰鉴赏
国家-汉代铜镜概况(公元前220年~206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