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鋻古録》(四十)戰國青銅劍研究

前言

有别於任何时代,战国青铜剑鋳造逹到了一种巅峰,令后来者所望尘莫及。古人之称“寳剑”者,其特言一“寳”字,非无由也,今见诸出土战国青铜,尤其是南方水坑所出者,其鋳造、镶错等工兿之精湛,实在令人嘆服!龙渊、太阿,湛卢、工布,干将、莫邪,此千古之寳剑名,为世人交口所讃,良有以也。

有一种情况是,过去此纇古兵器出土并无多见,故史书载房玄龄之见张华,引至密室,睹龙泉太阿,剣气冲牛斗,光芒夺星耀,此非尽是虚言,寔言其感服之深也,嘆其良工制作夺天地造化,惊鬼泣神,此之谓也。近世诸多出土者,公私皆存。而坊间诸器,因无考古学报告可以凭证,復因其制作之精湛,匪夷所思,即很难令世人相信此为二、三千多年前古人所制。甚至,大多数战国错金银铜剑,其工兿态之完美,即使现代高科技精密加工也未必能做到。本篇将専以分析、探究其制作工兿,阐述其古物鋻定学原理与论证依据。

①唐人为避高祖李渊讳,改“渊”为“泉”,因称“龙泉。”笔者下篇将从文様学解释“龙渊”或“龙泉”、“太阿”、“工布”等剣名之由来。

②欲知龙渊,観其状,如登高山,临深渊;欲知太阿,観其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欲知工布,从文起,至脊而止,如珠不可衽,文若流水不絶。”(见《越絶书 外传记 宝剑》) ③《战国策 齐策五》:“今虽干将莫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刿矣”,则知干将莫邪之剑名,当时已为世人所共知。或有传説之言干将莫邪夫妇为越王鋳剑,久鋳不得,相继以身蹈炉殉剑,而得鋳成,故以此夫妇二人名雌雄之剑,又有曰“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而成”,莫衷一是。 

④明·酉阳野史《续三国演义》:“众夫散出,焕密啟其函,见其光芒射目,乃是寳剑二口,靶上刻有字号,名曰龙泉太阿。”

現象分析

工兿特徵

世人皆有主観意识,先入为主,或以为机械加工及合金鋳造属於现代技术,殊不知战国时期中国古人即已发展出相当完善之机械加工及合金鋳造技术。这里有许多现代人难以想象之处,包括其制模、合范技术,其镶错、打磨加工技术,其合金态形成,等等。而出土之战国古剑,虽经千年深埋地下不生銹,剑刃依旧锋利如新,吹毛断髪,此皆属难以思议,令人费解。

本篇研究主要从馆藏j-002王孙故解剑(见下图及局部图a、b)起。该剣剑身呈崭新錚亮,几无銹痕。器表有近似现代机械加工态,平行打磨拉丝痕,故此器凡人见之,即多存疑。


▲館藏 j-002 王孫故解劎

局部圖

a、


b、


分析一: 

战国青铜剣是范鋳法鋳造的,这一観点已开始为人们所接受。近人之研究者,取様分析其合金成份,则知,一般青铜器锡比例在12-14%,而取様分析之战国青铜剑含锡比例竟逹到16-17%。由于含锡比例之提高,熔液流动性增加,更易於青铜器范鋳成型,且青铜器内部残留气泡相对亦减少,所以,战汉青铜剑一般很少见表面之气泡残留,但这也不是絶对的,只要是范鋳法成型,多少会有残留之微孔於器表,证明其为范鋳法鋳造。

下图,凸起之剣脊此处见毛细微孔,应是浇鋳铜合金熔液时,气泡未排尽,残留於剣表者。战国青铜剣在范鋳法上取得了顕著之进步,一般商周青铜器表面容易产生气泡残留(或缩孔)之缺陷,在战国青铜剣鋳造上基本已被克服,但这柄剣凸起之剣脊处,却明顕地留下很细微之气泡孔。


館藏 j-004 李侯子申剣  局部  剣脊凸棱

有一点须説明,后来有失蜡法出现,以相对工兿简化之故,遂逐渐取代范鋳法。从鋻定学特徵上讲,失蜡法与范鋳法表面特徵,区别还是明显的。一者,是所谓“范綫”(或浇鋳口)之有无?二者,是表面起砂点(俗称“疣”),还是现微孔毛细气泡?三者,蜡模翻范縁口与陶模翻范之不同呈现,此将在别篇详以论述。

有一种高级别战国古剑,世人称作“礼剑”,剑身鋳有繁復之纹様,纹様呈微凹之状,最典型的是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出土战国越王剑(今藏湖北省博物馆),但这柄号称“天下第一”之剑,其菱格纹様如同大多数出土古剑一様,凹槽銹封严重,并不能十方清楚地看明纹様槽地之原始状态。

此j-002剑局部(见下图)却清楚呈现原始状态,微凹浅槽地,显示出清晰之范鋳态,表面有自然分布之微孔结构。通过仔细観察,可以清楚地看出,战国青铜剣剑身微凹纹様应是分型合范铸造完成的。

▲館藏 j-002 剣身局部

先分开各部位,分别制模成型,在剣身素模上,将刻成鏤空纹様之薄片贴在泥模上,在薄片鏤空处再贴压泥层,即会沿薄片縁口形成如下图那様的有规律排列,如牙印一般整齐(见下图),却非机械加工态之泥层贴压痕。


▲館藏 j-002 剣身局部  紋飾周邉牙印壓痕



▲館藏 j-002 剣身局部  紋飾周邉手工痕迹

起初,笔者先観察到如上图那様,纹様縁口有规则排列细小手工痕跡,曾以为是錾刻所致。放大之后,即见上图所呈现出的是用工具有规律地沿纹様縁口,贴压泥层所造成,至此,战国古剣剑身纹様工兿大致已明(有研究者称另有绘纹或金属膏涂层工兿者,除馆藏部分北方干坑器有所谓“豹斑飞银”者,或系染锡所致,其他称“绘纹”或“金属膏涂”者,目前笔者所采様本并未観察到,此暂不评论)。

有学者见微凹剣身纹饰及铭文槽之两坡近乎垂直,且较凹深,以通常所见刀剣之合范模式(正反二合范),推论此不能脱模,笔者却以为不然。古人范鋳机制,今人或未尽解了。笔者设想一种多型合范模式(示意见下图,四型合范),虽合范技术相对复雑,理论上却属于可行。此纇古剑鋳造,虽外范合范技术要相对复雑些,但比较容器纇铸造,却无须制作内范,只需関注制模、翻范,外范修事、焙烧等工序即可。包括纹饰剣格呈左右二斜坡面,亦应是采用多型合范技术鋳造。

▲戰國古劍鋳造  四型合范截面示意圖

下图,或此剣所错金已脱落,或此剣本来就未完成最后镶错工序。然而,却可以清楚地看出,剣身铭文亦是范鋳法成型的,铭文凹槽两坡成微小之坡角,符合范鋳原理(便於脱模),且槽地平整,无錾刻痕。相对剑身纹饰,要凹深许多,以便于镶填金银丝。


▲館藏 j-009  共王孫支剣  銘文  局部

“天下第一越王剣”之菱形纹様(局部见下图),凹槽不深,亦未镶填金银。馆藏様本,有多柄战国古剣剣身纹様凹槽填错金银,故“天下第一越王剣”,从工兿上説寔未臻至极美,只是此剣有完整之考古学报告,为官方机构所藏之故。


▲湖北博物館藏  越王剣  局部

▲館藏 j-064 越王工布剣

局部圖

a、

b、

c、

分析:

图a,其错金线转折处未见充切痕迹,转进柔顺,顕系范铸法。图b,金线周縁接近开刃处,可见镶错金线有一定之深度,虽未如错金銘部位。

古物鋻定學意義

観察剣身微凹纹様槽底鋳态存在与否?即能排除现代电刻或激光刻图案之可能性。以古代范鋳法鋳剑,从制模、贴压纹様,翻范、焙烧、熔鋳、镶、错金银、机械加工,打磨等,其工序之复雑繁多。一般容器纇鋳造,泥模制好后要翻范。翻范之后,将原泥模外表再刮去一层,充做内范(所刮去之厚薄即器壁厚度),而曰“一模一器”(或曰“一范一器”),然古剑之鋳造,由其器形特点决定,无须制作内范,故陶范成型后,合范浇铸,或能重復使用(实践中如能克服“粘范”现象),原理上更接近于青铜镜鋳造。然剑身器形之修长,在制泥模、泥范、翻范等技术上,相对却要难许多。这种极度复雑,高水凖,高投入等特点,即决定了现代仿制者所难以企及。故観察纹饰底槽,发现其手工压贴泥模之痕迹,明确其范鋳态存在,对於鋻定古代青铜剑是很重要的,可以説一旦明确其为范鋳手工成型纹様,即属“具眼”,即可判断该器之真伪。

有些器物,微凹纹様底槽范鋳法手工压贴痕或不太明显(如下图),但经过细致放大観察,縂能找到一些细微特徵存在。


▲館藏 j-004  局部

①见董亚巍《越王勾践剑鋳制工艺中的几个问题研究》,2016-02-08,公众号“望野博物馆”。

②“礼剑”一词,乃今人所提出,以其合金成份中锡含量显著提高,或据此推论其韧性之下降,实战性能或受影响,而提出战国古剑礼仪用途居多。笔者研究战国古剑铭文篇将对此作専门之分析、阐述。



戰國古剣各部位名稱圖


分析二:

剑身微凹纹饰形成,是先在制好的泥模上,贴上鏤空纹様之薄片。笔者考虑古人需重復使用,当先事制作一种薄片,有一定之柔韧性者,待贴压泥层完毕,即将薄片剥离。当时之工兿今已很难復原,但从图馆藏 j-002局部图犹可看出,应该是有一种纹饰薄片存在,事先刻好柔性纹様片,贴在泥模上。

▲此處見館藏 j-002劍身纹様一直從劍身延伸至劍格側面,證明劍身、劍格是同時鋳造完成的,當時應該是用了相對復雑的分型合范技术。

纹様片有一定的厚度,然后在纹様片鏤空处填贴泥层,而馆藏 j-002局部图所见之牙印整齐排列,应为工具压贴泥层所致,亦即会形成如上图这様,纹饰一直延展到剑格之侧面。

又,有研究者曾以战国剑剑格与剑身之间有所谓“清角”来推论剑身与剑格是分开鋳造的,但像此剑这种整体一起鋳造也是存在的(见下图)。从范鋳原理上讲,整体鋳造虽然较分开鋳造再插接更复杂些,却也是可行的。古代工兿,因地域之不同而变化,或多种工兿同时之存在,或以用途等级之不同,故不能以偏概全,一概而论。十松鋻古,提倡科学精神,注重论证之严密性,而曰:多做分析,慢下结论。

館藏 j-002  局部  剣格與剣身整體浇鋳

还有涉及剣格、剣茎,以及剣首是否属于范鋳之问题,此不一一详述,今仅就剣首之范鋳工兿略以阐述。有一种称“同心圆”剣首者(见下图),现代人要仿制亦很难。


▲館藏 j-029  劍首同心圓

战国同心圆剣首有一种近似车牀加工者,其寔亦是属范鋳法完成,只是同心圆剣首器性特点决定其范鋳法可以“无模制范”,在制剑首泥范时,当以一种特制之金属圈套压入泥坯,再在旋机上旋修,然后趁泥坯未乾透,取出金属圈套,即会形成如图之数深凹圈同心圆槽道或凸棱,以及旋机旋坯痕蹟,犹如车牀加工之态。(见下图


館藏 j-007  任侯劍  同心圓劍首  局部

战国时期,各国制造业或有不同之发展状况,故今之所见战国古剣鋳造技术各有区别,并无一定。除管套旋泥范法,管套加压贴范泥亦为常见(如下图),今特就此作一简单阐述,同心圆剣首图片经放大以后(下图),有三种特徵呈现:一者,寛圈平底,底部较平整者,明顕见鋳态之存在;二者,牙印圈,见细密牙印规律整齐排列之圈,粗看似刀刻状,放大之后见是工具压泥之痕迹;三者,是平底寛圈之间有一道或数道深细之圈(或凸棱,即金属圈套压入所致)。此三种圈道,在放大之后,皆见浇铸态之存在。此篇重在鋻古,技术层面笔者不多叙説,仅此阐述其工兿之復杂性,高难度,高水凖,明确其鋳态之存在,即能为鋻古者作“具眼”也。

▲館藏 j-029  劍首同心圓局部


分析三:

见下图,此為馆藏 j-001之局部,可以看到铭文凹槽应该有一定的深度,且镶错之金丝是通过锤打向端点伸展的。在这张局部图可以看到两端金丝伸展之未足够充分。这种本来属于工艺上未尽完美处,却保留了明确之手工态,对于鍳定者,从鍳定学角度説,或许属于非必要性,但对于支持真品判断,则增加了论证理由。在许多情况下,这种放大镜下観察到的局部特徵可以成為鋻古之“具眼”。


館藏 j-001 銘文局部


分析四:

今人推想了古人机械磨剑开刃(见上图),理论上或可行,然笔者却以为,固无须如此周折,只需専门制作一些工具,将剑身夹紧,固定在一个角度,再用専门之磨具(异型磨刀砖),即可手工磨制剑刃。另外,从采様之战国剑刃口看,打磨非常之精细,若轮机开刃,或转轴颤动,即不可能磨制出精细之剣刃。撇开如何开刃不谈,战国古人机械加工态已趋完善,却是个不争的事寔。


研究者指出,战国青铜剑有所谓“直开刃”(亦有称作“横打磨”,而笔者认为此开刃法垂直于剣刃,还是称“直开刃”比较妥当。若言横竪者,则以剣格为水平横向为参照,此就刃言,当言“直开”)者,即垂直于剑身方向打磨开刃,使得刃口在高倍放大镜下见如锯齿状(如上图),但这种锯齿状呈现并不一致,有明顕属于粗砂石磨制的,也有属于细砂石磨制的(如下图),但都属于“直开刃”(另有横开刃及斜开刃,下篇将进一步陈述之)。


区别於战国南方楚越系“礼剑”之直开刃(一般开刃比较寛薄),北方坑口还有一种“厚开刃”者(愚意,此即古人所称“剣锷”,锷字从二“口”,言二次开刃口也),如下图,即於正常南方薄开刃再退后开一细刃,使得剑刃锐度减小。虽然减低了锋利程度,但却提高了剑刃之抗击性,笔者后篇将进以述之。


館藏 j-010  劍锷(厚開刃)  局部

剣身之打磨,多如下图,呈现直綫细密之拉丝痕,非常接近现代车牀加工态,古人究系用何种工兿完成如此匀净细密之表面加工?笔者有一种设想,利用范鋳之陶坯(有如磨刀磗),制成与剣身弧度高度吻合之形,固定在一个模具上推拉完成,即能形成如此整齐平行之打磨拉丝纹。


                                                          ▲箭头指范綫 

分析五: 

古剣一般是以范鋳法鋳造,确认其鋳态存在,几可立即论断真伪。相对纹饰贴压泥层寻求鋳态存在,一般更容易於剣柄,茎与箍之间找到双侧对称之范綫,有些还能找到鋳口(有称“鋳眼”者,以其形似眼目,见下图),但需要注意的是仿制者相对亦比较容易模仿范綫和鋳口,故当审看范綫是否清利、坚挺?通常一些暴露在明顕部位之范綫古人会打磨去,而剣柄茎箍之间范綫因有握裹包住,古人通常即不会磨去。但有些古剣鋳造,合范非常之精致,范綫会很细,不容易被发现。上图箭头所指即正常之范綫,略有些错落。

箭头指范綫                                 ▲箭头指鋳眼  

古剣范鋳模式是多様的,有些剣是整体鋳造,采用復杂之多型合范技术,这种一般级别较高。常见的则是分鋳各部件,然后插接组拼完成,如上图见茎侧范綫与箍是连通的,则知此剣茎与箍属整体鋳造。下图,则明顕可见茎之范綫与箍不连通,隠约可见箍与茎插接态之存在。又,剣茎之様式亦多种多様,一般以圆茎具多,亦有喇叭形,四方柱形,或六角或八角柱形,等等。所以,不能一概而论,每种鋻定学现象皆当据理推排之,分析审详之。找到“具眼”,方可确信,方做结论。


                                                           ▲箭头指范綫 

▲館藏 j-049 勾踐王越劍

分析六: 

除了范鋳法鋳态面确认,镶错工兿,皮壳、握裹之外,古剑本身銹蚀程度亦可作为鋻古学论证依据。如馆藏 j-049,青花黑皮壳,剑首鋳铭(见下图)。

剑刃有多处豁缺。観察有二种鋻定学现象可以采取,一者,见层次分明之透体銹(见下图),或称“酥壳”;二者,器表有泛起之微泡,俗称“起泡”。


水坑之器多有此種者,骨地已成酥透之銹,外皮即會泛起微泡。透體之銹,大概是因爲長期淹埋地下所造成,器表雖皮壳光亮,内陆却已酥透還原,此種鋻古學所采現象,即可作爲論證依據,爲現代人所無法仿制,即能成爲“具眼”。“起泡”現象一般應和酥壳相関連,笔者曾見現代仿制青銅鏡者,亦能仿出“起泡”,但銅鏡本身質地却并未酥透,故此“起泡”現象僅可作参考,未足“具眼”。


▲館藏 j-064

分析七:

 j-064及j-065为典型北方干坑器,水银皮,厚开刃。厚开刃之剑,虽未如南方薄开刃剑锋利,却更利于实战对抗。北方之器多会生有緑銹,当注意緑銹之结晶态,以及土銹堆积之层次。観察是铜銹否从器身自内向外生出?或有起泡、脱壳处(如下图),如见其銹色透里,即多属真品。现代仿制品緑銹一般是掺胶水之铜緑粉涂抹,或以酸碱包裹闷出,这二种情况,銹皆浮松。有一种简单之试験,是挑刮一些表面之緑銹,点火看是否能燃烧,一般胶水有机物皆属易燃,很容易区别。

館藏 j-065  局部  脱壳


此柄 j-64,经细审(见下图),铭文字口槽底,明显可见鋳态存在,故此剑亦属范鋳法鋳造。

▲館藏 j-064  局部

失蜡法鋳造与范鋳法鋳造之区别,铭文上亦很容易表现出来。以商周青铜器铭文,一般是在内范泥芯上筑泥条成文,故铭文一般在器里面,隂文,此由范鋳原理决定。若失蜡法,只须在蜡模上直接铭刻文字,从工兿之便利讲,其铭文多刻在器身外部,隂文。商代流行之铭文法,或直接在泥芯上筑泥条成文,再将泥芯上文字进行修事,或稍稍压平一些,故今之所见商代铜器铭文即有此种特徵,周人后来则省减此道工序。此剑铭槽底未见修事痕迹,但鋳态却非常明显,区别於蜡模上刻字,而呈现颗粒状鋳态。若在蜡模上刻字,以蜡之细柔故,当作不同之呈现。而観察剑身、剑格、剑茎、剑箍到剑首,可於剑茎左右二侧见明显之范綫,剑茎、箍之角度皆符合范鋳法倒模之需要,故此剑明确是整体鋳造成型的。

又,与 j-064同坑之 j-065局部图,分析其剣首与茎,箍,剣格之间,明顕见整体之成型,且観察其表面磨痕,剣身是平行细直之拉丝痕,至剣格处变为横向拉丝横(见下图)。

館藏 j-065  劍身與劍格結合部位  局部

剣箍、首亦如是(见下图),当时应有特殊定制之异型磨具(笔者推想是専门制泥坯,焙烧成一种异形磨刀磗)加工磨制的。

▲館藏 j-065  局部  剣茎與箍結合部位

▲館藏 j-065  局部  剣茎與剣首結合部位

皮壳特徵

1、

▲黑漆古

2、

▲黑壳黄金皮

3、

▲茄皮紫

4、

▲干坑枣栗红

5、

▲竹皮黄

6、

▲竹皮黄

7、

▲黛青皮(皮蛋青)

8、

▲老竹黄

9、

▲舊木

10、

▲蟹壳青

11、

▲烟青

12、

▲五彩皮

13、

▲紫磨金(銀)

14、

▲紫磨金

15、

▲青花黑皮(西瓜皮)

16、

▲白银皮

17、

▲秋水寒

18、

▲水蝦青

19、

▲梧桐

20、

▲寒潭水色

21、


▲黄金皮

22、

▲水银皮

22、


▲玫瑰

23、

▲乌龟裂

分析:

皮壳亦是鋻古所必闗注者,然战国青铜剑皮壳因合金成份之变化,以及所出坑口地层情况之不同,而呈现各种各色,在帰纇上比较难以全面把握,故仅就馆藏之器作一大致之分纇。

  1. 见图1),黑漆古,此种一般出南方水坑,为最常见者。通常会有一层垢结在表面,犹如黑銹,比较难清除,图之器,j-001,擦拭许久,方现出黑亮之光泽,此即所谓“黑漆古”,久久擦拭以后,将会透亮黑色,光亮犹鋻。

  2. 见图2、21),金皮,此种亦在擦去表面黑垢(黑壳)之后,会呈现犹如金色之光泽。

  3. 见图13、14),紫磨金(或银),金银之色而雑诸红紫。

  4. 见图8),老竹黄皮,黄而略透灰黑泛红之色,犹如砍下之竹子,用久之后黄里泛红,如图,与镶金银纹様配合,非常靓丽美好。

  5. 见图5、6),竹黄皮,犹如砍下之竹,用久泛黄,唯不如金皮者亮。

  6. 见图9)舊木黄,接近一般木器用久之後本色。區别於老竹黄者,即未如老竹黄之發亮,或玩久之後即如老竹黄一様。

  7. (见图3),紫红皮,又称“茄皮红”,一般有一层坚结之皮壳存在,擦不去,或很难檫去,越擦越亮,色犹如茄子皮。

  8. 见图22),玫瑰,接近“茄皮红”,但玫瑰之色更灎丽,佳者如华绽开。

  9. 见图12),五彩皮,姹紫嫣红,此亦极美之品。

  10. 见图7),黛青皮,深青色近黑,如寒潭渊深之色。

  11. 见图10),蟹壳青,犹如阳澄湖生蟹蟹壳之色。

  12. 见图11),烟青,犹如炉烟乍起之色,此水坑生坑有之。

  13. 见图19),梧桐,有如梧桐树(吴地称“青桐”)树干之緑色。

  14. 见图15),青花皮,黑皮夹青緑花。

  15. 见图18),水虾青,又如水虾之色,淡淡黯青。

  16. 见图17、20),秋水寒,皮色如寒潭秋水,沉寂古蕴。图19,整体剑深是寒潭水色,局部有些地方可称作“虾青”。此数种色可一概称“秋水”。

  17. 见图22),水银皮,区别於白银皮,略带水黯之色。俗称与白银皮皆作“白银光”。此皮壳为北方干坑器所常见。

  18. 见图16),白银皮,皮色犹如用久之老白银,铮亮透光。

  19. 见图23),乌龟裂,有这种皮壳的一般都属于坑口不佳(或北方乾坑),有些铜质已经氧化还原成非常疏松的状态。而剑表即呈现这种龟裂痕者。此标本还被好事者后刻了一些銘文,即因此种铜剑质地已经还原疏松之缘故。

另外,水坑器還有瓜皮,豆青等色,色彩非常之豐富。北方乾坑之皮壳,有一種泛銀光者,寔是含铅、錫較高之缘故,又有枣皮红、栗红(如图4)或孔雀藍等色呈現,多有硬緑之结晶態存在,更有起皱、起晕,豹斑、虎文、龍文,飛金、點銀,流水、绽花,等等,不一而足,以笔者館藏之采様有限,恕不能一一詳論。

综合要素

从古物鋻定学来説,主要在於求取“具眼”。一旦找到“具眼”,即可作出相应之真伪判断。当然,这种所谓“具眼”之论据,应足够充分、必要,具有一定之排他性。然鋻古之要素愈多,则仿制难度亦愈高,所作论断即愈权威。雪墨所指鋻古之权威,非指机构或个人地位者,而指鋻古论据之充足,论证之严密。理性和顕白即是权威之所在,此即所谓“理性主义”者是也。

●图

1、

▲原始木劍鞘  正反二片

2、

▲原始握裹

3、

▲原始劍柄  绳結  握裹

4、

▲原始握裹  外包丝绢

5、

▲原始握裹外層多呈黑褐色,剥開後見裡層爲本色絲黄

分析:

握裹,绳结以及剣鞘状态之研究亦有助於鋻古断真,然许多水坑出土之古剣,剑柄握裹及剣鞘多已腐朽不堪,或刚出土时虽完好,风乾之后即败壊,故不能保存者居多。馆藏 j-035越王剑,幸得完好保存其剣鞘木质部分,寔属难得,细看其手工斫削之精良。原来之握裹,外面应有绳结系紧。握裹绳结一般都有程度不同之腐朽。放大局部,可以见到其层次之分别,裹在外面的绳或丝绢呈黑褐色,内里则相对浅色(見圖片5)。握裹绳结作为鋻古之参考依据,对於断真是有帮助的。有一个论点是,鋻古要素越多,仿制难度就越高。

縂结

战国青铜剣,特别是南方水坑所出者,其美品为多种復杂工兿完成,其鋻古学原理,主要还是観察鋳态之存在与否。在高倍放大镜下,一般能於剣身纹様微细部位提取到鋳态证据。有些,诸如皮壳之色泽,剑柄握裹、剣鞘腐朽程度,等等,可以作为鋻古之辅助,亦有助於论断之正确性。

 从目前之研究看,战国青铜剣鋻古之“具眼”即为范鋳法鋳态面之确认。有一种情况须注意,许多高级别之器(今人称“礼剑”),其制模倒范,修事之精细,或许手工贴压泥模痕迹不甚明顕,但放大镜放大之后,即一定会有所顕示。 

综合之考察、研究,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必要的,特别是随着人们对战国古剑之认识度提高,市塲价位必定会快速提升。所以,目前来看似乎不很现实之范鋳法仿制,也许在那一天会出现,故而,综合全面之考察是必须的。各种因素之考察完毕,诸如皮壳、握裹、剣鞘腐朽,还有铭文文法之研究,等等,再做具体之结论。很难想象,这种包括制模、倒范,焙陶,鏤刻,错贴,打磨,绳裹,匠削,以及铭文文法等高水凖,高综合工兿技术,高手工难度之战国青铜剣能被现代人完全逼真地仿制出。

附録

辨僞

目前战国青铜剣仿品,大致有数种,取様分析,则明顕可辨别真伪。世人之惑於战国古剣赝品者,多属畏惧心理,或属瞒昧盲从,人云亦云,自不开眼,亦未析理。或懐疑古人是否能做出如此精美之器,或对古代工兿了解不足,不敢确认。具体来説,未於古物鋻定学作深入之研究,对战国古剣“具眼”之体认不足,此所以裹足不前。今试擧目前仿制比较到位之战国剣二种,分析如下:

様品

 一、

▲館藏様本 j-059

局部圖

a、

b、

c、

d、

e、


f、

▲古劍泥模貼壓纹饰片截面示意圖



分析一:

今人推想战国古剣剣身截面呈弧度,乃砂轮打磨所成(见上图),而笔者通过研究其范鋳态存在,即否定了这种観点。 笔者之研究,顕示战国古剣多为范鋳法鋳造,先制好剣身泥模素坯,在上面贴纹饰片,再贴压一层泥(见图f),剥离纹饰片,即成有微凹纹饰之剣身泥模。待泥模隂乾以后,再入炉焙焼成陶模,然后再倒成泥范。泥范焙烧成陶范之后,即可进行剣身鋳造。

馆藏诸器,及见诸公私所藏战国古剣,剣身有纹様者多系微凹隂文,设想古人之制泥模,若以纹饰片贴倒模即成泥范,此最易实现。若剣身起阳文,则纹饰片须压入素坯,或在外范上直接贴纹饰,再贴压泥层於外范,此皆不易成型也。故范鋳原理决定了剣身之纹様必须是微凹隂文。另外一个原因是,微凹之纹饰,原来即为填贴金银所预留,馆藏有多柄此种剑身纹饰布满金银镶错者(见下图)。


▲館藏 j-042  任侯錯銀工布剣  局部

此j-059,剣身起貫通之微凸之陽紋飾,從范鋳原理上即已不合理。

再放大看其细部(见图b),微凸之纹饰表面及周邉都非范鋳态,而是翻砂态(或失蜡法),呈均匀密布之细泥沙面,无范鋳之微细毛孔。范鋳和翻砂或失蜡法鋳面之区别在于其鋳造原理之不同。失蜡法是先事制好与器身一様之蜡模,然后外裹细泥沙。由于失蜡法先制蜡模,外裹范泥预热后,形成空腔,故不能如范鋳法那様翻范、修范,外范细泥沙之微细颗粒面会倒模在蜡模面上,故而浇鋳之后,其鋳面即为细泥沙态呈现。而传统范鋳法不一様,先是制好泥模,再倒成泥范,翻范之后可以修范,故泥范之表面会处理得比较光洁,故浇鋳所成之器,表面只会留下微细之气泡孔或收缩孔(见下图j-002局部,通常是由铜熔液内残留微小气泡造成)。下图比较图b,两者区别非常之明顕。


▲j-002局部

分析二:

此器与様品二大致相同,剣柄未见战国古剣应有之范鋳法痕迹,剣茎及箍与剣首成整体失蜡法鋳造态(见图d),光素而无范綫以及插接缝。

 剣格亦非纇,从其圆转处明顕可见机械加工态(见图c),大概是翻砂或失蜡法鋳造之后,因成型粗糙,再用电动工具加工所成,与战国古剣由范鋳法,陶范浇鋳出之形态截然有别。

此剑剑首亦是同心圆(见图e),然放大后槽底未见修刮按压泥模之痕迹,虽凸起细棱及厚棱邉縁都有近似范鋳披缝之存在,实际是失蜡法倒蜡模所致,以蜡之柔性,决定了倒出型范之时,会将蜡模邉縁稍稍带起,而形成这种近似范鋳披缝之存在。比较下图真品古剑范鋳法成型剑首同心圆,两者之差异还是可辨别的。

▲館藏 j-029  劍首同心圓局部

这柄仿制品,与别他物件一起收入,当时即已判伪,但收入后一段时间却一直不敢定性,其实是因为此剑之剑首同心圆制作相对比较接近古器,经严格之排查、分析,最后才断定,做结论。

様品

二、

▲fj-003

局部图

g、

h、

i、

▲館藏 j-61 戰國  越王工布劍

分析:

様品二和様品一,其表面非范鋳态,而是细泥沙面或颗粒沙面呈现,或失蜡法或翻砂法鋳造,或经喷砂处理,其区别於范鋳法成型之陶范鋳态表面是明显的,一般肉眼即可辨别,若放大镜下看之则更清楚。様品二疑为喷砂处理,故表面之沙粒状更明显,而纹様则是其黄铜本质。

 战国剑茎有所谓“纹饰箍”者(见图i),如何范鋳成型?有各种推想,笔者不予评説,大概古人是分开单独制好纹饰箍,再与剑茎合鋳,此应无譌。其工兿之复雑性,故今人除非用失蜡法,不然很难仿制。目前取様这二种皆避免采用纹饰箍,而是光素圆茎。剑首剑茎古人是采用插接的,但从様品看,是整体一起完成的。

小結

現代人仿制战国古剑,工兿上尚有许多瓶颈难以突破。主要是战国古剑采用复雑的范鋳法分型合范技术或成品插接技术,这种工兿之开发是古人在长时间实践过程中,逐渐完善改进而来的,有许多细莭今人尚未完全弄明白,故今人虽亦仿制古器,却很容易被鋻别识破,其要在微细工兿特徵之辨别。 

有一点须申明,凡真品或伪品,皆不宜做草率之论断。或有器物,乍看似伪,后则断真;或有器物,先前认真,后即识伪。故此,必不急于下结论,除非论据充足,“具眼”顕明。

旧作戊戌立冬重发

转载自 收藏家报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战国水坑剑之鉴藏
湖北省博物馆让我目瞪口呆的宝物们(一)(越王勾践剑、曾侯乙铜尊盘、曾侯乙编钟,多图展示细节预警)
青铜器铸造工艺
《古代兵器基础知识》
“陶范法”和“失蜡法”铸造出来的铜器有何工艺特点
古代的青铜器是怎么铸造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