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海丝钩沉】浅谈南海I号的文物保护与文物修复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定义
文物保护指以延长文物的寿命、防止自然老化或意外破坏为目标的一切操作行为。文物修复被视作像外科手术那样,除去外部增生、替换损坏或缺失的材料,直到恢复器物的原始状态。文物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持久保存文物、延缓甚或阻止材料劣化进程,而文物修复更侧重外观形象的复原,便于人们对文物欣赏与理解(表1)。其中,文物保护又可分为“预防性保护”和“干预性保护”两类(表2)。
类别
是否有意改变文物现有外观
目标
状态
文物保护
持久保存文物
预防自然老化、人为损坏,稳定现有状态。
文物修复
恢复文物原貌
清洗污渍;修补缺损;复原、修饰缺失部分等,为了便于还原、展示、欣赏与理解,尽可能尊重其美学和历史信息。
表1 文物保护与文物修复区分
虽然文物保护和文物修复操作的出发点有所不同,但两者都是直接关注于文物本体材料,在实际工作中,保护和修复的许多操作环节也兼具保护与修复的功能性,二者的界限并不是一定要“泾渭分明”。如:文物清洗工作,既有清除病害的保护意义,同时也恢复了文物的部分原貌。可见,保护和修复有区别,也有关联,在操作方法上有重叠。
类别
分类
定义
文物保护
预防性保护
针对文物本体损伤原因,进行“间接”干预,采取的干预手段尽可能与文物的社会用途相符合。包括正确的取放、运输、使用、存放、展示方法等。
干预性保护
针对文物本体损伤后果,采取“直接”的干预,如对器物进行表面封护、缓蚀操作。主要是为了稳定状态、延缓病害加重而对文物采取的直接行为。
表2 文物保护分类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准则
为尊重文物的真实性并确保其持久保存,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必须要遵循基本的工作准则:
01分析与诊断
对文物的分析与诊断是制定保护修复计划的基础。包括分析文物的现状,如文物的结构材料、病害的类型和程度等;评估文物的文化价值,在全面了解文物所承载信息的基础上,认识文物的人文、科学价值,如研究价值、教育价值、美学价值、历史价值等,进而确定开展保护修复行为的目的和手段(图1)。
图1 文物修复档案——文物评估
02稳定性
①、所用保护修复材料的稳定性;
②、保存环境的稳定性,确保文物本体材质和保护修复材料处于良好的保存环境之中。需要注意的是,与修复材料和环境稳定性相比,保护修复材料的可逆性和相容性更为重要。
04相容性
直接与文物接触的保护修复材料(图2),例如粘接剂、加固剂、保护涂层、填补材料等,必须与器物的原材质相容,并不会互相排斥或者破坏文物本体。
补配材料
冲口,裂缝等粘接剂
作色材料
图2 文物修复材料
04可逆性
指文物保护修复操作的可逆性,其中也包括材料的可逆性。可逆性可以理解为,对文物实施的所有干预性操作均能被安全解除,不会对文物造成任何影响和变动,加载到文物本体的修复材料能用无害的方式去除,将文物恢复到保护修复前的状态。当然,这种“理想”的可逆状态,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和现有的工作实践中,很难完全被满足。在实际的工作中,可逆性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一条指导保护和修复的基本原则而不是硬性的指标或标准。
05可辨识性
可辨识性也是文物保护、修复的一条指导性原则,在保护、修复操作中不能遮盖文物的现实状态,也不能抹去文物的历史痕迹(图3)。
器物修复(碗内侧)
器物修复(碗外侧)
内侧满足展示需要,外侧达到可辨识要求
图3 可辨识性修复
06文档记录
建立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包括文物基本尺寸规格、外观检查记录、检测分析、病害评估、保护/修复实施计划,可以采用文字、绘图、照片等形式描述或记录(图4)。
图4 文物基本信息档案07最小干预
首先,要明确干预操作的必要性,提出充分的理由,确保保护修复的目标,做好预期保护效果的预判,正确规划保护修复所涉及的范围,在实际操作中,每一工作步骤都要把控好所涉及的范围。其次,慎重选择所用材料和方法,评估它们对器物材质可能造成的影响,从而保障干预操作会尽量少地影响文物材质以及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技术、艺术信息。
以图4的瓷器为例,其原始状态是口沿缺损,属于稳定性病害,修复过程中,要规划好修复的范围、控制修复材料覆盖的部位。实现最小干预是文物修复的原则要求,也直接关系到器物的修复质量,修复范围过小,起不到复原和遮盖缺损的效果,修复范围过大,又可能会遮盖到文物本体,甚至会造成文物的二次损伤。对器物缺损部分进行补配后,还要对补配的部分进行打磨,使补配区域与器物外形相融合,如果修复方案需要对补配部分作色处理,在作色过程中,应避免作色区域不能过度遮盖器物本体(图5)。一切对文物本体施行干预性的操作,都要求操作者对工具、材料有极强的控制能力,做到最小干预,确保文物本体安全的前提下,忠实地复原并展现出文物自身的历史、科技、艺术信息。
瓷器补配
瓷器作色
图5 瓷器的补配、打磨和作色
预防性保护的重要性
文物修复属于对器物本体材料的干预性操作,而预防性保护强调的是对文物保存环境的干预,在器物保存状态良好或完成修复保护的前提下,预防性保护是未来文物安全保存的发展方向。
预防性保护是文物安全保护的起点并贯穿于文物全寿命始终的动态保护保存过程。通过对文物保存环境的有效监控,使环境处于有利于文物保护的状态,控制存放文物的库房或展柜达到适宜存放文物的最佳条件。文物材质种类多样,在建设标准化文物库房时,要针对不同质地的文物分类存放,以便对存放不同材质文物的库房环境进行控制。库房内配备标准的收藏柜架、恒温恒湿系统、安防、消防设施设备等,文物库房应具备良好的防火、防盗、防虫、通风、除湿效果,这样才有利于对馆藏文物的科学保护。文物寿命尽可能地延长,文物保护事业也就会事半功倍!
南海I号出土文物的基本情况
南海I号出土的最大宗的文物,除了船体本身属于有机质文物之外,另两类材质是铁器和瓷器。其中,属于有机物的船体,残存长度接近25米、宽度接近10米,初步估算残重至少在30吨以上;船载的铁器重量目前已达130吨,瓷器10余万件。
图6 船木受病害侵蚀严重,普遍存在木材纤维素降解、硫铁盐侵蚀及船体结构性损坏等病害
根据对南海I号文物的病害评估结果显示,船体木材处于严重降解和高含水状态,内部浸润有大量的含有硫、铁离子的有害盐分,对木材进行的微生物取样培养实验结果提示,木材存在多种微生物菌群活动迹象(图6);瓷器,由于长期的海水侵蚀、海相沉积环境对瓷器的浸润、挤压破坏,瓷器普遍存在裂隙、侵蚀、破损、缺损、盐析、釉面损伤等多种病害(图7);海水平均含盐量约为3.4‰,其中大部分为氯化盐,氯离子是危害铁质器物,引发铁质锈蚀的最主要的一种有害离子,南海I号出土的铁质文物的锈蚀、凝结情况非常严重,出土的大部分铁质器物呈锈蚀凝结状态(图8)。
图7 由于保护瓷器的包装物已腐烂殆尽,船舱内码放的瓷器呈密集挤压堆积状态
图8-a 锈蚀凝结成一体的铁条
图8-b 锈蚀凝结成一体的铁锅
南海I号保护发掘阶段文物保护的基本技术路线
在南海I号发掘阶段,现场开展的文物保护工作,主要是通过文物保存环境控制、文物基本状态控制,使文物达到安全保存的要求,工作重点侧重于“保护”或“预防”,对于文物的本体状态,不会过多的采取修复的干预手段。
具体的保护工作原则是“稳定性保护”,针对不同材质文物,其具体的实施技术路线有所不同。
船体  在南海I号发掘期间,以维持船体形态的基本稳定为主要工作目标,通过保持船体木材水分含量的稳定性、抑制船木微生物病害爆发为主要技术实施手段,结合局部物理和填充加固,使船体处于形态稳定、延缓木材纤维降解、控制生物腐蚀的保护状态。
铁器  铁器数量大,锈蚀、凝结严重,经前期实验显示,由于铁器内部的有害盐类离子与铁质已经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盐离子并不是呈自由的“游离”状态),脱除铁器内部的有害盐类,耗时漫长。加之,铁质器物品类相对单一,主要为铁条和铁锅,除根据展示需要对少量铁器进行临时性的处理保护之外,大部分铁器被浸泡在缓蚀液中,进行稳定性浸泡,做脱盐处理(图9)。
图9-a待浸泡缓蚀保护的铁器(左)
图9-b 浸泡在缓蚀液中的铁器(右)
瓷器  与铁质器物相似,数量大、病害普遍,瓷器出土后稳定性保护处理的关键环节是“脱盐”,也就是利用大型浸泡池采用纯水对瓷器进行浸泡,通过多次换水,逐步脱除瓷器内部的盐分,达到长期稳定保存的要求。因此,需要大量的保护处理空间开展相应的稳定保护处理,鉴于处理量、处理周期和场地之间的矛盾,当前主要采用分批次的脱盐处理方案,对一批瓷器进行初步脱盐后,达到初步满足“短期”稳定保存的要求,换另一批瓷器进行脱盐,当该批器物达到短期保存要求后,再对前一批次的器物进行二次深入脱盐……这样,通过多批次多次脱盐处理,逐步将器物内部盐分脱除至达到长期保存的安全稳定状态(图10)。
图10 实验室中进行脱盐处理的瓷器
南海I号未来保护工作的基本技术路线
当南海I号船体发掘完成,船体的全面保护工作条件初步具备后,就可以对船体实施深入的全面保护。根据目前对饱水木材保护技术研究的进展和保护工作主要流程,南海I号船体保护初步设想分为5个保护阶段。第一阶段是脱除木材内部可溶性盐类,这一阶段的保护处理,技术难度相对较小、用时也较短,通过纯水喷淋淋洗,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脱除木材内部的可溶盐。第二阶段是脱除木材表面和内部含硫、铁的难溶盐分,由于盐分不溶于水,需要利用适当的药剂配合,逐步脱除这部分盐分,在技术实施具有一定难度,脱盐周期上也会耗时较长。第三阶段是填充加固,利用填充加固剂替换木材内部空隙中的水分,以期达到对木材的支撑加固作用,这一保护过程至少需要持续数年时间。第四阶段是干燥定型,木材在被高分子材料填充加固后,通过控制环境的温湿度,逐步降低木材水分含量,最终达到水分稳定状态。第五阶段是对船体进行必要的修补、修饰、固定,使船体达到可供展示的稳定状态。
前4个阶段性的工作主要围绕“保护”开展相关工作,在不改变船木外观、不触动船体结构和现有的残存基本型态的前提下,通过对船木的保护性干预和保存环境控制,使糟朽脆弱的木材“恢复”一定强度,达到结构稳定的状态。第5个阶段性工作,是依据船体展示和结构的稳定性开展的具有修复性质的工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羊标冲线修复
在紫禁城玩转高品质官窑
来源:中国知网  检索关键词:古陶瓷的修复  检索方法:主题检索
“文物保护修复中的认知与发现:方法选择与应用”讲座纪要
【西海阅读】修复一件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是怎样的体验?
文物保护修复中“最小干预原则”的理解与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