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铜时代——青铜食器大全

博古致知:透史明理,透物见人。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以培育出了粟、黍、稷、稻、菽等粮食作物。人们的口食之欲、对饮食的精致化要求,推动了餐具的发展。

青铜食器是古代最早、最正式的饮食用具,可分为烹煮器与盛食器、挹取器、切肉器等3类。青铜食器不仅是贵族进行宴飨、祭祀等礼制活动的重要礼器,也是人们日常的饮食用具。

五谷

古代青铜食器包括鼎、簋、盂、盨、豆、簠、鬲、甗、敦、豆等几种。接下来,请大家看看这些高大上的古代青铜食器。

烹煮器与盛食器

1、鼎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鼎”字的解释是:“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象析木以炊。”就鼎常见的器形而言,三足、两耳确是其形制的特征。青铜鼎的器形依腹部形制的不同可大致分为六类:即盆鼎、罐鼎、鬲鼎、盘鼎、束腰平底鼎、方鼎。

司母戊鼎

毛公鼎

大克鼎

青釉兽首鼎

鼎是殷周青铜器中数量最多、地位最重要的器类。除了作为炊器与盛食器为贵族日常生活中不能脱离者外,鼎也是贵族进行宴飨、祭祀等礼制活动时最重要礼器之一,所谓“钟鸣鼎食”,即是把鼎与钟分别作为贵族所使用的礼乐器的代表。

此外,鼎也被作为王权之象征,《左传》宣公三年记楚庄王问鼎中原,更为人所熟知,皆表明了鼎这种器物在古代社会中特殊重要的地位。

2、鬲(lì)

鬲(lì)作为一种中国古代煮饭用的炊器,有陶制鬲(lì)和青铜鬲(lì)两种。青铜鬲(lì)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lì)制成的。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青铜鬲(lì)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

《尔雅·释器》:“鼎款足者谓之鬲(lì)”。郭璞(pú)注:“曲脚也”。

番君鬲(lì)

师趛(yǐn)鬲(lì)

刖(yuè)人鬲(lì)

苏秉琦先生对陶鬲(lì)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鬲(lì)与鼎的形态特征与差别,他说:“两者的基本形制不同——鼎是由一个半球形器加上三足,鬲(lì)是腹足部分。”这即是说,鼎可以明显地分为腹身与足两部分,而鬲(lì)的腹部与足部则不好分开。

3、甗(yǎn)

甗(yǎn)原为烹饪用的厨具,后作为礼器流行于商至汉代,造型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zèng),甑(zèng)底是一有穿孔的箅(bì),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lì),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

三联甗(yǎn)

母癸甗(yǎn)

兽面纹甗(yǎn)

四蛇饰甗(yǎn)

大多数的甗(yǎn)为联体铸造。青铜甗(yǎn)从器型上看是上位大口盆形的甑(zèng)下为鬲,合二为一。《说文解字》:“甗(yǎn),鬲属。”又“甗(yǎn),甑(zèng)也,一曰穿也。”“甑(zèng),甗(yǎn)也。”甗(yǎn)专用以蒸炊,鬲(lì)盛水,甑(zèng)置食物,下举火煮水,以蒸汽蒸炊食物,作用同于现在的蒸锅。

青铜甗(yǎn)在商代早期已有铸造,但为数甚少。到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已较多,西周末、春秋初尤为突出。

4、簋(guǐ)

簋(guǐ)相当于当现在的大碗,盛黍、稷、稻、粱。形状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无耳、二耳、三耳,甚至四耳的。商周社会,簋(guǐ)与鼎等器物一样,都有标志奴隶主身份高低的作用。

甲簋(guǐ)

利簋(guǐ)

师虎簋(guǐ)

段簋(guǐ)

簋(guǐ)作为器名已见于先秦文献,如《诗经·小雅·伐木》:“陈馈八簋(guǐ)。”《周礼·地官·舍人》言:“祭祀,共簠(fǔ)簋(guǐ)”

簋(guǐ)在使用时多与鼎组合。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说明,簋(guǐ)常以偶数出现,四簋(guǐ)与五鼎相配,六簋(guǐ)与七鼎相配,八簋(guǐ)与九鼎相配。《周礼·秋官·掌客》言“鼎簋(guǐ)十有二”,郑玄注:“合言鼎簋(guǐ)者,牲与黍稷俱食之主也”,即此意。

5、盨(xǔ)

盨(xǔ)是用来盛黍稷的礼器,从簋(guǐ)变化而来,西周中期偏晚的时候开始流行。

翏(liù)生盨(xǔ)

师克盨(xǔ)

盨(xǔ)的形状似簋(guǐ)而椭圆,敛口,二耳,圈足,有盖。有的盨(xǔ)在圈足下还有四足,盖上一般有四个矩形钮。

6、簠(fǔ)

簠(fǔ)是中国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fǔ)簋(guǐ)。”簠(fǔ)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fǔ)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史尸簠(fǔ)

楚屈子赤角铜簠(fǔ)

青铜簠(fǔ)产生于西周时期,结束于战国,并在春秋时期得到空前发展,一度与鼎、豆等重要礼器放在一起的铜器组合之一。其用途与簋(guǐ)相仿,属食器。因在祭祀时用于盛稻粱,故称“祭祀盛粱器具”。

7、敦(duì)

敦(duì)是中国古代食器,在祭祀和宴会时放盛黍、稷、稻、梁等作物。出现在春秋时期,后来逐渐演变出盖。到战国时多为盖形同体。常为三足,有时盖也能反过来使用。

蟠虺纹敦(duì)

团花纹敦(duì)

敦(duì)作为器名已见于《仪礼》等先秦文献。

8、豆

豆的基本形状是上有盘,中有长把,下有圈足,大多有盖,盖上有捉手或环纽。盖可以仰置,即盖翻倒过来可以另作一器使用。

铜豆本自于同形的陶豆,现代考古学者所称陶豆,始见于新时器时代,在商周时代陶豆仍是最常见的日用陶器。铜豆始见于属商晚期的殷代,通行于西周,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

镶嵌狩猎画像纹豆

弦纹铜豆

几何纹豆

豆的用途,见于《周礼·天官·人》,其文曰:“醢(hǎi)人,掌四豆之实”,四豆即朝事之豆,馈食之豆,加豆与羞豆,所谓豆实即所盛食物,为诸种肉酱、肉汁、酱菜,此种用途相当于今日之菜盘。《说文解字》则释豆为“古食肉器也。”更强调豆的主要用途是盛肉食。

挹(yì)取器

1、匕

古人取食的器具,后代的羹勺由它演变而来的。

匕作为器名亦见于先秦典籍,《易经·震》:“不丧匕鬯(chàng)”,注:“匕所以载鼎实。”《仪礼·士昏礼》:“匕俎从设”,郑玄注:“匕所以别出牲体也”。

商代羊首铜匕

战国曲柄铜匕

匕的此种用途已为考古发掘证实,如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的七件升鼎,各附有一铜匕;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墓出土的诸升鼎——小鬲,皆配置铜匕一,这些放在鼎、鬲(lì)内的匕,皆当是用以取鼎内的牲体的。匕不仅可以用来挹取肉食,亦可以用来挹取饭食。此种专用以挹(yì)取肉食与饭食的器具,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谓的羹匙。

切肉器

1、俎(zǔ)

古代祭祀时盛放牛羊的礼器。也可作为供切肉的小案子用。形状为两端有足的长方形平板;有的板面微凹,有的板面上有几个十字形孔。已发现的俎(zǔ)有商代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数量很少。俎(zǔ)一般都为青铜制,也有漆制的俎。

镂空龙纹青铜俎(zǔ)

俗话说,食在中国。在这个古老又奇异的国度中,诞生过灿烂的青铜文明。实际上,在青铜时代,中国的饮食就摆脱蒙昧,与青铜之光相映成趣。

青铜器

青铜容器作为炊器、盛食器之外,还是贵族进行宴飨、祭祀等礼制活动的重要礼器。青铜器在日常生活与仪式活动中没有特别明显的分野,除非是特别制作用来祭祀的铜器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青铜大美,汉字释义
甲骨文上的辉煌(七)--商青铜器器型赏析
读诗手记
[转载]语文专题?语音10?高考读音易错字500例 二
王者归来 | 傲居王者段位的青铜选手——青铜器器型大赏(上)
青铜器的主要器型和种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