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宫旧藏鉴赏!故宫博物院珍品陶瓷(第9期)
定期更新各大博物馆高清馆藏,展览陶瓷数据,潜心打造在线馆藏陶瓷数据库,方便随时查阅。


金定窑白釉刻划朵花纹葵花式盘   

定窑白釉刻划朵花纹葵花式盘,金,高4cm,口径20.4cm,足径8.6cm。故宫博物院藏。  盘口呈八瓣葵花形,浅弧腹,圈足。盘内壁有花瓣形出筋曲线与葵花口相对应。里外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釉层较薄。器外光素无纹饰,内底刻朵花,外围一圈八花瓣形纹饰,瓣内以蓖划纹表现叶脉。  此盘由盘中心的一朵荷花向外散射出二层花叶形纹饰,并与花瓣形口相对应,线条自然、流畅,统一中富于变化。

金定窑白釉刻乾隆御制诗印花天禄流云纹花口方洗   

白釉刻乾隆御制诗印花天禄流云纹花口方洗,明,高4.6cm,口径14.8cm,足径8cm。故宫博物院藏。

  洗呈四方形,委角,花口,折沿,浅腹上丰下敛,平底内凹,缘边凸起成浅圈足。腹壁凸起八棱线,将洗分为八等份。通体白釉,口沿无釉镶铜釦。外壁光素,内壁印花装饰。折沿上印卷云纹一周,沿下刻回纹。内底凸印四只天鹿,周围环绕祥云。外底錾刻乾隆四十年(1775年)御制《咏定窑三羊方盂》诗:“粉定出北宋,花瓷实鲜看。非红宁紫夺,惟白得初完。坤二形堪表,乾三义具观。因思切已戒,敢忘作君难。”句后署“乾隆乙未御题”,钤“比德”、“郎润”印章款。

  天鹿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短腿,有翼,双角,连须及鬃,可辟邪、祓除不祥,永绥百禄。又因鹿与禄谐音,故寓意吉祥长寿和升官发财,这种图案常被称作“天禄流云”。'

金定窑白釉板沿单柄洗  

定窑白釉板沿单柄洗,金,高3.5cm,口径7.9cm,底径3.7cm。故宫博物院藏。

  洗敞口,深弧腹,平底,一侧凸出菱花边板沿,下接环形耳。薄胎,芒口,通体施白釉,外壁可见竹丝刷纹。明代田艺蘅《留青日札》记载:“有竹丝刷纹者,曰北定。”

  这类造型近似匜的板沿单柄器物,在宋金以及元代非常流行,不仅定窑、钧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著名瓷窑均有烧造,还见有玉石、金银制品。'

金定窑白釉刻乾隆御制诗碗   

定窑白釉刻乾隆御制诗碗,北宋,高6.1cm,口径16cm,足径5.4cm。故宫博物院藏。  碗敞口,深弧腹,圈足。通体内外施釉,釉色灰白,口沿和足沿镶铜鎏金釦。外壁一周刻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御制《古玉碗托子配以定瓷碗适然成咏》诗:“谓碗古所无,托子何从来。谓托后世器,古玉非今材。又谓碗即盂,大小异等侪。说文及方言,初无一定哉。然而内府中,四五见其佳。玉胥三代上,承碗实所谐。碗托两未离,只一留吟裁。其余瓷配之,亦足供清陪。兹托子古玉,玉碗别久乖。不可无碗置,定窑选一枚。碗足托子孔,圜枘合以皆。有如离而聚,是理难穷推。五字纪颠末,丰城别寄怀。”后署“乾隆庚戌春御题”,钤“会心不远”、“德充符”两方印章。  乾隆皇帝堪称最喜欢作诗的封建帝王,在位期间共刊印《御制诗集》五部,收录咏瓷诗近200百首,题为咏定窑的32首。咏瓷诗作好后,皇帝会旨令宫廷匠师将其镌刻在器物上,部分流传至今的作品,为了解乾隆朝对定窑瓷器的鉴赏标准提供了直接线索。故宫博物院藏瓷器中,题刻乾隆皇帝咏定窑瓷器诗者共6件。今人研究认为,只有此碗与两件圆洗是宋、金时期定窑作品,其余则为别的窑口或后世烧制的仿定窑白釉瓷器。不过,无须因此厚今薄古。随着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的深入,今见定窑瓷器的数量已远超过清代宫廷收藏,加之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如今,人们对定窑瓷器的认识水平理应超过乾隆皇帝所处的时代。

金钧窑天蓝釉鸡心盖罐   

钧窑天蓝釉鸡心盖罐,金,通高9cm,口径6.2cm,足径4.8cm。  罐敛口、鼓腹,圈足。状如鸡心,故名“鸡心罐”。附平顶圆盖,盖顶置圆钮。外施天蓝色釉,边缘釉薄处呈酱黄色。  传统钧瓷釉色瑰丽多姿,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葡萄紫、朱砂红、葱翠青等,不胜枚举;釉中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青,可谓纷彩争艳。钧瓷通常釉质乳光晶莹、肥厚玉润,类翠、似玉、赛玛瑙,有巧夺天工之美。

金钧窑天蓝釉玉壶春瓶   

钧窑天蓝釉玉壶春瓶,北宋—金,高16.7cm,口径4.8cm,足径4.7cm。  瓶撇口,细长颈,溜肩,垂腹,圈足,足心内凹。通体施天蓝色釉,近底处垂釉明显。圈足内素胎无釉。  钧窑素被认为有“官”、“民”之分,“官钧”多烧造宫廷陈设用瓷,以供御赏;“民钧”则大量烧造碗、盘、瓶、罐等日用生活用瓷,深受北方民间百姓的广泛喜爱。这两种钧瓷因性质不同、生产目的不同,所以造型、质地和装饰风格有很大区别。

金钧窑天蓝釉三足炉   

钧窑天蓝釉三足炉,北宋—金,高4.9cm,口径6.1cm,足距3.5cm。  炉唇口出沿,短颈,鼓腹,腹下渐收,底下承以三足。附后配铜盖。通体施天蓝色釉,足上施酱釉。  钧窑为我国北方著名瓷窑,在古钧州境内,故名钧窑,亦称“均窑”、“钧州窑”。钧瓷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之微妙。

金钧窑天蓝釉三足炉   

钧窑天蓝釉三足炉,北宋—金,高7.2cm,口径7.9cm,足距5cm。  炉圆口,折沿,直颈,鼓腹,底下承以三足。施天蓝色釉,里施半釉,外壁满釉。口部边缘釉薄处呈酱黄色。  钧窑烧造做工考究的陈设用瓷,如花盆、花盆托、鼓钉洗、出戟尊等。这类陈设用瓷在清宫中多有收藏,被称为传世钧瓷。除此之外,钧窑也生产碗、盘、瓶、炉等日用品,产品多施天蓝色釉。

金钧窑天蓝釉碗   

钧窑天蓝釉碗,北宋—金,高8.2cm,口径19cm,足径5.7cm。  碗敛口,深弧壁,圈足。通体及圈足内均施天蓝色釉,足底无釉。  钧窑地处今河南省禹州,在宋、金对峙时期这里属于金代统治范围。此碗在碗形、釉色、底足处理等方面与典型的宋代钧窑有一定差异,或为金代钧窑制品。

金钧窑天蓝釉缸   

钧窑天蓝釉缸,北宋—金,高14.6cm,口径17.9cm,底径7.9cm。  缸敛口,鼓腹,圈足。通体施天蓝色釉,口沿、足边呈酱色。  由于钧窑声名远播,致使仿钧之风遍及北方各地。据考古调查,目前发现烧造钧瓷的窑口已有4省27个县、市,河南除禹州外, 汝州、郏县、许昌、新密、登封、宝丰、鲁山、内乡、宜阳、新安、焦作、辉县、淇县、浚县、鹤壁、安阳、林州等地均有烧造。在河北磁县、山西浑源县和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等地也烧造钧瓷。

金黑釉剔花小口瓶   

黑釉剔花小口瓶,金,高24cm,口径4.3cm,足径11.5cm。  瓶小口外折,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通体施黑釉,釉面光亮似漆。通体运用剔刻装饰技法,肩部为一周变形菊瓣纹,腹部装饰四组钱形开光,开光内各剔刻出折枝花叶。  此瓶线条简练,纹饰粗犷豪放,黑亮的釉面与褐色的胎体形成对比,别具韵味。此瓶于1955年出土于山西天镇县夏家沟。底部墨书“郭舍住店”四字。

金白釉剔花花鸟纹枕   

白釉剔花花鸟纹枕,金,高17.7cm,面横30.3cm,面纵26cm,底横30cm,底纵24cm。  枕呈腰圆形,微出沿,枕面前低后高。胎体施化妆土。枕面中心花形开光内剔刻一株折枝花卉纹,枝头上的绶带鸟正在振翅鸣叫。开光外饰卷草纹。枕侧上下随形划弦纹,弦纹之间剔刻缠枝花叶纹。枕身施透明釉,底不施釉,有两个圆形通气孔。  北方地区的磁州窑、定窑、钧窑、耀州窑等瓷窑在金代都有一定的发展,如磁州窑的虎纹枕、定窑的印花器、耀州黄堡窑的月白釉器等都是当时的典型器物。

金磁州窑白地黑花诗文如意头形枕   

磁州窑白地黑花诗文如意头形枕,金,高13.2cm,长31.0cm,宽22.0cm。  枕面四周以黑彩随枕形勾边,边框内以黑彩题写行草体诗文:“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霜叶落迟。”枕的周壁以黑彩描绘卷草纹。经与窑址调查和发掘所获得的资料对比研究,可以确定这件瓷枕系金代河北磁县观台窑烧造。  金代磁州窑瓷枕大量使用民间文人创作的诗歌进行装饰,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除了此枕以外,尚见有题写“一架青黄瓜,满圆白黑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长江风送客,孤馆雨留人”者。

金磁州窑白地黑花人物纹枕   

磁州窑白地黑花人物纹枕,金,高14.1cm,面横39.1cm,面纵17.2cm,底横37.7cm,底纵11.8cm。  枕长方体,枕面中心略凹。通体白地黑花装饰。枕面中心为开光山水人物纹,云雾缭绕的群山之中,仙府洞开,一队仙女似在欢迎来访的二人。开光外绘海水石榴纹。枕面四周随枕形画出边框。枕侧面绘有开光,内画竹雀、虎纹、荷叶纹等。底部素胎无釉,戳印“古相张家造”长方形款,下托莲花,上覆荷叶。  此枕纹饰复杂多样,但布局合理,疏密有致,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性。  传世和出土的磁州窑瓷枕中戳印张家作坊标识的很多,可分为“张家枕”、“张大家枕”、“张家记”、“张家窑”、“古相张家造”等几种,应是带有商标性质的作坊款式。

金黑釉褐彩花卉纹小口瓶   

黑釉褐彩花卉纹小口瓶,金,高22cm,口径3.5cm,足径13.5cm。  瓶小口,口下出楞,短颈,溜肩,硕腹,腹下渐收,圈足。通体施黑釉,其上以毛笔蘸褐色釉料描绘折枝花卉纹。  此瓶的纹样虽只寥寥数笔,图案却生动自然。造型敦厚浑圆,淳朴可爱。此种瓶式多见于北方瓷窑,传世器品中还见有白釉褐花、白釉剔花等品种。  黑釉褐彩系使用含氧化铁的贫铁矿石作为绘画原料,先在施有黑釉的瓷坯上描绘图案纹饰,再入室经高温焙烧而成,花纹呈铁锈色,故又称“铁锈花”。此种装饰手法在宋、金时期多流行于北方瓷窑,以磁州窑最具代表性。器物造型有瓶、罐、缸、盘、碗等。

金白地黑花猴鹿纹瓶   

白地黑花猴鹿纹瓶,金,高63cm,口径7.8cm,足径13cm。  瓶唇口外撇,短颈,丰肩,直腹,宽圈足,沙底。肩部绘一周黑彩花瓣纹,两组下垂的卷叶纹自肩部蜿蜒至腹,如垂幔一般把瓶腹分为两组画面:一侧泛着涟漪的水边,芦苇点点,直立前行的小猴似在张口呼唤,小鹿驻足;另一侧飞翔觅食的双雁在水面上俯冲欲落。  此瓶造型比例恰当,瓶身的黑彩绘画将猴子的顽皮、小鹿的警觉、双雁的动势刻画得细腻传神。

金白釉红绿彩鱼纹碗   

白釉红绿彩鱼纹碗,金,高6.5cm,口径17cm,足径5.4cm。  碗敞口,斜壁,圈足。内外施透明釉,胎体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碗内以红绿彩描绘鱼藻纹,外围有弦纹数道。  此碗构图简洁明快,笔法潇洒自如。  此类红绿彩器,过去一向被认为是“宋加彩”器,随着考古发掘资料的不断增多,人们发现这种红绿彩器均出土于金代墓葬,不见有北宋墓出土。因此,其时代应为金代。河北观台窑、山东淄博窑、河南鹤壁窑、山西长治窑等金代窑址都出土有此类器物。器形以小碗为主,一般是在白釉器物上以红、绿彩描绘纹饰,再经低温烧制而成。有的器物是以红、绿、黄三种色彩描绘,故又称“金三彩”。

金霍县窑白釉凸花带字小碗   

霍县窑白釉凸花带字小碗,金,高3.8cm,口径10.8cm,足径3.3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通体施白釉,碗心有一周无釉,这种无釉的现象被称作涩圈。内壁印有10组花卉和文字“郭窑”、“瓷器”。

  此碗特别之处在于其花卉和文字装饰,文字巧妙地穿插于花卉间,既是一种装饰,又是一种广告语,得以宣传窑主。宋、金时期,许多民窑窑场为了市场竞争、扩大销路都采用这种行销手段。'

金耀州窑青釉刻花“吴牛喘月”纹碗   

耀州窑青釉刻花“吴牛喘月”纹碗,金,高7.6cm,口径21.3cm,足径6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通体内外施青釉。碗内菱形开光内刻一轮明月高悬天空,一头水牛前腿直立,后腿弯曲而跪,头部昂起,口微张。水牛周围及开光之外刻以花草纹饰。  此碗釉色莹润如玉,刻花刀法流畅犀利,构图简洁明快,是耀州窑的一件优秀之作。  碗心中的图案原名“犀牛望月”,经过考证应为“吴牛喘月”。它出自《世说新语》:“今之水牛唯生江淮间,故谓之吴牛也。南方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图案反映了北方金人统治下的汉族百姓对战乱带来的沉重的生活压力深感畏惧的心理。

金黑釉剔花缸   

黑釉剔花缸,金,高17cm,口径13.5cm,足径9.5cm。  缸唇口,鼓腹,圈足。缸内口部施黑釉,外壁以黑釉剔花装饰,肩部为变形回纹,腹部为缠枝花草纹。外底无釉。  此缸造型浑厚饱满,黑釉光亮如漆,剔花技法娴熟,以黄白色的地子衬托黑色花纹,对比鲜明,具有较好的装饰效果。从其胎釉特征看,应是金代山西窑产品。以往由于种种原因,许多金代陶瓷被划归于宋代,从而认为金代陶瓷无精美之作。1949年以来,随着金代墓葬中大量陶瓷器的出土,人们对金代陶瓷的真实面目逐渐有了清醒的认识,墓葬出土实物和窑址出土标本证明当时北方的定窑、耀州窑、钧窑、磁州窑、淄博窑、大同窑、浑源窑、介休窑、长治窑等到了金代仍在继续烧造,产品各具特色,且不乏精美之作。

金褐釉彩绘虎形枕   

褐釉彩绘虎形枕,金,高10.7cm,长35.6cm,宽14cm。  枕呈卧虎形。虎背作枕面,其上白色为地,以黑彩绘芦塘秋禽图,残荷两枝,芦苇数茎,水草游鸭,大雁南飞,将秋景萧瑟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虎身为枕身,在黄釉下以黑彩描绘模仿虎皮斑纹。  传世的此类虎形枕主要为河北磁州窑、河南禹县扒村窑、山西长治窑生产,风格较为接近。虎头有左向与右向之分,黄釉色有深有浅,枕面多为腰圆形。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虎形枕,底有墨书“大定二年(1162年)六月廿日□家”,为此类器物的断代提供了依据。

金耀州窑钱纹小壶   

耀州窑钱纹小壶,金,高13cm,口径4cm,足径6cm。  壶小口,溜肩,鼓腹,圈足。肩部一侧为一外折壶流,对应一侧为一带状短柄,口有平顶式带纽小盖。壶通体饰两组纹饰,肩部刻下覆的莲瓣纹,莲瓣上下各有两组弦纹。腹部刻錢纹,錢纹下饰一道弦纹。通体施青釉,釉青中泛黄。  纹饰简洁清晰,刀法犀利,风格粗犷,纹饰清晰。壶通体施青釉,釉青中泛黄。纹饰简洁,为耀州窑金代典型的风格。

元霍县窑仿定窑白釉印花牡丹纹盘   

霍县窑仿定窑白釉印花牡丹纹盘,元,高3.2cm,口径13.2cm,足径14 cm。故宫博物院藏。  盘折沿,弧腹,圈足。胎、釉均洁白,釉质光亮,施釉不及器底。里心模印阳文牡丹两朵,外壁刻竖线纹多道。  模仿定窑白瓷是金、元之际山西霍县窑的主要特色之一。明曹昭《格古要论》卷下“古窑器论·霍窑”条载:“出霍州,元朝戗金匠彭君宝效古定折腰样者,甚整齐,故曰彭窑。土脉细白,与定相似,皆滑口,欠滋润,极脆,不甚值钱。卖古董者称为新定器,好事者以重价收之,尤为可笑。” 此盘造型规整,胎薄体轻,制作考究,装饰精细,与宋代定窑产品酷似。

金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   

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高46.8cm,口径4cm,足径10.3cm。  瓶唇口,短颈,溜肩,上部丰满,腹下渐敛,宽圈足。瓶身以白地黑花为饰。肩上绘图案形莲瓣纹一周,腹部绘缠枝花卉纹,腹下饰卷枝纹一周,每组纹饰间及瓶身下部均隔以粗细线纹数道。素底无釉。  此瓶纹饰构图简练,寥寥数笔,神采飞扬,体现了磁州窑简练而生动的装饰风格。

金耀州窑吴牛喘月纹碗   

耀州窑吴牛喘月纹碗,金,高7.6cm,口径21.3cm,足径6cm。  碗唇口,弧形腹壁,圈足。内外施淡青釉。碗内心饰菱形开光,开光外刻卷枝花草纹,开光内刻传统图案“吴牛喘月”,一轮明月高挂天空,下方一头水牛口微张,前腿直立,后腿曲膝跪地,抬头仰望明月。  此碗刻花刀法娴熟干练,花纹生动自然,为耀州窑金代青釉刻花器物中的代表作品。

元定窑白釉刻划花卉纹罐   

定窑白釉刻划花卉纹罐,元,高30.5cm,口径17.2cm,底径13cm。故宫博物院藏。

  罐唇口,短颈,溜肩,鼓腹,腹下斜收,平底。通体施白釉。腹部刻划花卉纹。'

金磁州窑白地黑花马戏图枕   

磁州窑白地黑花马戏图枕,长29cm,宽21.3cm,高11.2cm。  枕八方形,枕面中间微凹,通体白地黑花彩绘。枕面中心绘骏马疾驰,马儿四蹄飞扬,尾巴翘起,马鞍上倒立一人。枕面周边用黑彩描绘宽、窄边线各一周。枕侧面绘卷枝纹,底部素白无釉,戳印阳文“张家造”作坊标记。  宋、金、元时期瓷枕品种多样,形式纷繁,主要用作寝具,同时也用以随葬。其中磁州窑瓷枕最具代表性,枕的造型各式各样, 品种繁多,纹饰内容多取材于民间生活,装饰手法采用绘、刻、印、划、剔、镂等,特别是白地绘黑彩,运用豪放的笔法,娴熟的技巧,在不到半尺的枕面上挥洒自如,将绘画艺术巧妙地运用到瓷枕装饰上,具有浓厚的水墨画风格。此枕色彩黑白分明,对比强烈,寥寥数笔,把马戏表演中的精彩瞬间表现得淋漓尽致,富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元磁州窑仿定窑白釉水丞   

磁州窑仿定窑白釉水丞,元,高4.5cm,口径2.6cm,足距4cm。故宫博物院藏。  水丞敛口,鼓腹,下承以三足。胎体较薄,内外施白釉,釉色莹白。  定窑瓷器以精湛的工艺和优美的装饰带动众多瓷窑烧造风格相似的产品。考古发掘所获得的资料证明,今日的河北、河南、四川、江西等地窑场在宋、金、元时期均曾烧造过与定窑风格相似的产品。其影响不仅表现在造型和纹样上,在薄胎器成型、覆烧法推广、煤燃料利用等技术方面,更有开创之举,推动了当时制瓷业的进步。

元钧窑天蓝釉紫红斑双系罐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双系罐,金—元,高10.2cm,口径13cm,足径6cm。  罐敞口,短颈,鼓腹,宽圈足。肩部对称置圆系。里、外施天蓝色釉,釉面有开片。口沿、足边及系的侧面釉薄处呈酱色。外壁饰月牙形的紫红色斑块,似一弯新月挂在天边,别致新颖。

元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盖罐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盖罐,元,通高30.5cm,口径17.5cm,足径14.7cm。  罐上下子母口套合。短颈,溜肩,鼓腹,圈足外撇。盖为后配,拱顶出沿大于器口,盖顶置菠萝形抓钮及三个环状系。通体施天蓝色釉,釉色蓝中泛青,盖面饰不规则的红斑纹。足底无釉,胎呈铁褐色,足底粘有釉斑。  此器造型浑厚,釉色纯净明丽,堪称元代钧窑瓷器中难得的造型完整之器。

元钧窑月白釉紫红斑洗   

钧窑月白釉紫红斑洗,元,高9.8cm,口径28.3cm,足径15cm。  洗敞口出沿,弧壁,圈足。内、外施月白色釉,外壁施釉不到底,内底点缀紫红色斑块。圈足内素胎无釉。

元钧窑天蓝釉紫红斑钵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钵,元,高16.5cm,口径16.8cm,足径8.8cm。  钵敞口微敛,深弧腹,近底处内折,圈足。里、外施天蓝色釉,内底无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釉色温润,釉面有开片。里、外壁分饰几处不规则的淡紫红色斑块。  此器胎体厚重,足底无釉,胎呈土黄色,胎质较粗,底心有脐。

元钧窑天蓝釉菊瓣碗   

钧窑天蓝釉菊瓣碗,元,高14.5cm,口径32.8cm,足径8cm。  碗敛口,莲瓣形弧壁,圈足。通体内、外施天青色釉,外壁施釉不到底,足部无釉,胎呈铁褐色。此碗因烧成时的缺陷,与装烧的漏斗形匣钵粘连在一起而被遗弃在窑址,它直观反映出元代钧窑的装烧工艺,颇为难得。  匣钵是瓷器焙烧时放置坯件并对坯件起保护作用的窑具。将装好坯件的匣钵层层相叠,按照不同的烧成要求摞放在窑炉内相应位置后,即可点火焙烧。用匣钵装烧可避免器物与窑内烟火、灰尘及窑顶落渣等直接接触,从而防止瓷器在烧成过程中被污染。另外,使用匣钵可使瓷器受热均匀,成品率得到提高,因此被视作制瓷工艺的一大进步。

元钧窑天蓝釉紫红斑菊瓣碗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菊瓣碗,元,高9.5cm,口径23.7cm,足径7cm。  碗呈菊瓣形。敞口,弧腹,圈足。通体施天蓝色釉,碗内有红斑装饰。  用花瓣作为碗的造型,起源于唐、五代时期,宋、金时期兴盛,延续到以后各朝。这一成型技法的使用,对实用器起到了很好的美化作用。

元钧窑天蓝釉罐   

钧窑天蓝釉罐,元—明初,高19cm,口径14cm,足径12cm。  罐唇口,短颈,圆腹,腹下渐敛,圈足。通体施天蓝色釉,近足处无釉。

元钧窑月白釉塑贴莲荷纹双耳三足炉   

钧窑月白釉塑贴莲荷纹双耳三足炉,元,通高24cm,口径14.5cm,足距10cm。  炉平口,深腹,内凹式圈足,底下承以三足。口沿上对称置冲耳。里、外施月白色釉,外底有垂釉痕。圈足无釉,铁褐色胎,胎质细腻坚致。外壁及耳面塑贴折枝花卉纹装饰。

元钧窑天蓝釉盘   

钧窑天蓝釉盘,元—明初,高3.2cm,口径13.1cm,底径7.1cm。  盘敞口,浅弧腹,圈足。里、外施天蓝色釉,外壁施釉不匀,有流釉现象。口沿处釉层较薄,隐隐映出灰色胎体。圈足内无釉。

元钧窑天蓝釉葫芦瓶   

钧窑天蓝釉葫芦瓶,金—元,高25.5cm,口径5.2cm,足径10.9cm。  瓶呈葫芦形,上小下大,束腰,圈足。造型敦厚丰满,制作精致。从传世钧窑瓷器来看,葫芦瓶较为少见。通体施天蓝色釉,釉层肥厚,釉面匀净,釉色光亮莹润。

元钧窑天蓝釉碗   

钧窑天蓝釉碗,元,高9cm,口径18.5cm,足径5.6cm。  碗敛口,深弧壁,圈足。内、外施天蓝色釉,底部无釉露胎。  此碗碗足较宋代高,且底部无釉,显示出元代钧窑产品的特征。

元钧窑天蓝釉折沿盘   

钧窑天蓝釉折沿盘,元,高3.5cm,口径12cm,足径5.5cm。  盘折沿,浅弧腹,圈足。里、外施天蓝色釉,口沿处釉层较薄,映出酱黄色胎体。圈足内无釉,外底留有三个支烧钉痕。

元钧窑天蓝窑变釉碗   

钧窑天蓝窑变釉碗,元,高8.5cm,口径18cm,足径6.4cm。  碗敛口,深弧壁,圈足。内、外施天蓝色釉,底部无釉露胎。  此碗周身釉色呈现出如火焰蓝光般色泽,鲜艳夺目。此种色彩为钧窑首创,最初是因为窑工对于着色剂呈色原理的无知,使得釉色在窑内发生自然变化,称为“窑变”。后来这种烧造技术被人为加以利用,形成独具特色的釉装饰。诗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来赞美此种千变万化、绚丽多彩的釉色。

元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元,高3.5cm,口径4.5cm,足径2.5cm。  碗敛口,深弧腹,圈足。通体施天蓝釉,紫红斑装饰,红斑呈色较宋代钧瓷上的红斑略显浅淡。

元钧窑天蓝釉紫红斑菊瓣盘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菊瓣盘,元,高4.7cm,口径21cm,足径9.9cm。  盘呈菊瓣形,敞口,浅弧腹,圈足。里、外施天蓝色釉,盘内点缀有四块玫瑰紫色斑块。  元代钧窑瓷器釉色主要为天蓝色和月白色,带玫瑰紫色红斑的较少。此盘造型优美,釉色鲜艳,天蓝色与玫瑰紫色交相辉映,绚丽典雅,不愧是元代钧瓷中的工细之作。


版权声明:本文为递美在线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瓷器解说上下五千年(中)】
趣读
伦敦苏富比老窑来袭!
故宫博物院精品陶瓷欣赏(第41期)
典藏珍品——故宫博物馆元代瓷器精品欣赏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各大名窑瓷器赏析精选45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