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安第斯文明(二):库比斯尼克文化

多孔陶器晚期

公元前6000年—前1500年

安第斯人在学会如何制作陶器之前就开始修建广场、平台、房基等,考古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为多孔陶器晚期。美洲最早的陶器来自公元前4400—前3700年的南美洲西北部,即现在的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

在多孔陶器晚期,安第斯地区厚实的土坯平台上建起了带有大规模公共祭祀场所的村落。虽然缺乏一个权力中心来按照总体规划监管建筑,但是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几乎所有的安第斯人都过上了农耕生活,并且开始用染色棉纱制造纺织品。考古发现有带有美洲豹、秃鹫、双头蛇和其他复杂动物图案的棉布残片。

其中祭仪和礼仪是早期文明维系与超自然力量关系的主导献祭形式。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考古系教授,耶鲁大学博士布鲁斯·G崔格尔将祭祀定义为:

“为了建立、维持和恢复人与神圣秩序的恰当关系而将物品奉献给神灵的宗教仪式。”

献祭者的目的千差万别,总得说来最主要的功能是将能量和生命回赠给神灵,从而使驱动万物和帮助人类的力量来源得以更新。同时,它对融合社会和宗教资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献祭是个人或集体给神灵的供奉,有的是定期供奉,有的则在赎罪、酬神、饥荒、瘟疫、庆祝军事胜利或失利等特定场合供奉。献祭内容包括屠宰羊驼或人类,供奉肉食、血液,果蔬和酒精饮料或非酒精饮料,陈列可以获取超自然法力的非食用物品,其中最为尊贵的祭品是人牲。人牲被勒死后割喉管或取出心脏,牺牲之血涂抹在祭司或敬神者的脸上、身上,以滋润神灵。

公元前2000—前1500年间,沿海和高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在安第斯地区的两极发展起来。一部分是北部沿海地区;一部分是南部的的的喀喀湖畔,并且都出现了阶级。同时,这个时期几乎整个安第斯地区都开始制造陶器。

女性小雕像

曼奇文化

高47.6厘米,宽14.9厘米

公元前1300-前1000年

秘鲁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国家博物馆藏

这件雕像陶器出土于秘鲁中部海岸,通过着色及精致的雕刻技术制作出了一位精心准备发型的年轻女子。

库比斯尼克文化

公元前1500—前500年

公元前3000—公元前1500年,今秘鲁首都利马北面近两百公里的出现的卡拉尔文化成为了南美洲文明的起源。当时的人形成了更大的社会群体,并开始进行密集灌溉。当时正值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和中国文明进入全盛时期。公元前1300年前后,进入查文文化发展壮大时期,最终完成了安第斯山地区的第一次统一。

公元前1500-前500年的库比斯尼克文化是在卡拉尔文化的基础上繁荣起来的,是秘鲁北海岸北部的一个早期文化。其在建筑、石雕方面有卓越表现,如:U字形大型纪念性建筑物,修建在两层高平台上的成组彩绘廊柱,平台侧面土坯上的彩塑浮雕图案等。

纪念性建筑物通常被视为特质性文化传统的精华所在,类型学和物质体态不是断定一个物体是否是纪念性建筑物的主要因素,真正使一个物体成为纪念性建筑物是其内在的纪念性和礼仪功能,同时也公开证明了这个社会调用劳力和资源的能力。考古发现,随着社会越来越不平等,纪念性建筑物也越来越庞大。并且建筑物的规格和装饰程度,装饰材料的昂贵程度都远远超出实际使用的需要。

除了建筑,库斯尼克人还生产出了许多高品质的陶器,不仅光泽度高并极注重细节。图案与造型有植物、动物及神话世界中的人物形象等,这些元素在他们的生活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猴形陶瓶

库比斯尼克文化

高26.5厘米、宽18厘米、厚16.5厘米

公元前1500-前500年

利马博物馆藏

该陶器具有雕塑的特点,整器被抛光并涂上了两种颜色。据推测,瓶上的动物很可能是蜘蛛猴(蛛猴属)、吼猴或是世界上最小的猴子狨猴。虽然它们如今仅存在于安第斯山脉以东的亚马逊热带雨林中,但在前西班牙时期,安第斯山脉西侧的一些热带雨林中也有它们的踪迹;且其他沿海文化中也有相关形象出现,这些猴子在当时是被当作宠物饲养的。

蜘蛛猴

吼猴

狨猴

双头蜘蛛纹红石盘

库比斯尼克文化

公元前1500-前500年

拉鲁克博物馆藏

这件石盘上雕刻着一只双头蜘蛛。在安第斯地区蜘蛛象征着生命的力量。

人脸形陶瓶

库比斯尼克文化

公元前1500-前500年

秘鲁中央银行附属博物馆藏

陶器上人脸布满划痕,并以朱砂进行彩绘,眼睛表明此人可能已经失明。

这类带有人脸形象的陶器大致分为红色和褐色两类,人脸由里向外突出。在这个突出的部位用线刻、刺突、轻度的雕塑造型技法等制成纹样,脸的大小以陶器自身的大小为准。在这件陶器上可以看出后期莫切文化陶器中逼真的雕塑风格是源于早期文化的影响。

这类带有人脸形的陶器并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们与日渐频繁的宗教祭祀有密切关系,作为祭仪用具。日本民族学研究者狩野千秋推测:

“带有人脸形的陶器与死者有密切的关系,恐怕这类陶器是在送葬仪式和以后定期安魂仪式中作为特别的祭祀用具使用的。”。

仙人掌形马镫口陶瓶

库比斯尼克文化

公元前1500-前500年

拉鲁克博物馆藏

这个陶瓶将马镫口的一部分模拟为圣佩德罗仙人掌。从圣佩德罗仙人掌中挤出的液体含有致幻性生物碱,除了被用于治疗,更在库比斯尼克文化的萨满教仪式上不可或缺。

-萨满教与萨满-

从原始时期到现代社会,全世界各文明都创造了各自独特的思想、礼俗、艺术品来激发他们所理解的未知神秘力量,并且为俗世注入神的力量。这些特殊的力量被用来影响世俗之事,推进政治议程或追求个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满足集体的精神需求。

萨满教流行于亚洲、美洲、大洋洲,印度尼西亚、北极,以及世界其他拥有萨满观念的地区,被视为具有普遍的、跨文化的、全球性(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地区)的宗教现象和人类最初的宗教形式。其本质是对神灵的信仰和崇拜,肯定了神灵在万物起源上的创生作用。萨满教信仰同时塑造了政治信条,伴随着社会日益增长的复杂性,政治等级应运而生,掌握着非凡萨满力量的祭司往往成为最高当权者。

萨满教以独特的视角对宇宙的形成、结构以及天、地、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形象的阐释。与其把萨满教当成一种宗教,倒不如更准确地说当时的人认为这些都是真实的。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及对自然和超自然力量的思考,是他们在面对自然变幻莫测的万象时一种重要的心灵慰籍和精神支撑。

三界宇宙观是萨满教世界观的核心,分为天界、大地、地下三界。上层为天界,居住着神灵、日月星辰及神性动物;中层是人类所居住的世界——大地;地下居住着兽形动物或鬼怪,对人类充满恶念。三界由一根中心轴连接,萨满可以自由在三界中穿行,上下往来。这个宇宙观贯穿于整个萨满教的观念体系中,在全世界是一种普遍散布的观念。例如:当代著名的美籍华裔学者,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认为“中国上古社会具有萨满式文明的性质”,在中国古代文献如《山海经》、《楚辞》中均有宇宙分层的记录,被称为巫、觋的人物可以借助灵魂出游在不同层次之间自由沟通。而这类的巫、觋和萨满有着极其相似的职能,因此中国很可能自新石器时代起就存在着萨满教。

“亚美萨满教”理论主要有八大特征:

  • 萨满教宇宙中诸现象均产生于巫术变形;

  • 萨满教宇宙以上、中、下三界为区分,并由一个中心轴连接;

  • 人类与动物之间关系平等;

  • 人兽均具有向对方转化的身体变形能力,萨满要有动物神灵作为助手。例如,获取秃鹰、美洲豹等猛禽、猛兽的灵魂形态后,萨满就能得到它们身为猎手和战士的力量;

  • 所有事物都有灵魂;

  • 萨满在出神仪式中常常要经历身体的骨骼化状态;

  • 灵魂丧失是疾病的一个常见原因,萨满具有至神灵世界取回病人灵魂而达到治愈目的的能力;

  • 萨满的出神现象常常由服用致幻物所引起。

安第斯地区萨满教的“起源”问题到现在也没有最终定论,推测极可能同第一批亚洲蒙古利亚种人移民有关。但萨满在安第斯文明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

在萨满仪式中为了与神灵世界取得联系,萨满除了不断念诵一些祷告天地的经文或唱萨满歌之外,还常求助于一些有致幻作用的致幻剂。萨满在使用致幻剂后的恍惚中,产生各种幻想,进入忘我离魂状态,变身为灵魂伙伴的形态。而这种恍惚状态正是他们灵魂离开躯体,通往超自然界神灵处的桥梁,或飞上天界,或潜入地下,与神灵和被奉为神的祖先们进行交流,获得影响人间事务的特殊力量。

安第斯人相信萨满的癫狂能力能够使他飞上天界,见到神灵与被奉为神的祖先们,并转达人们的祈祷,因此他们享有相当高的声望和权力。萨满的入迷幻想体验对宗教的意识形态以及宗教祭祀仪式都产生了强大的影响。

萨满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安第斯人都能遵守仪式、保卫部落免受恶灵侵袭、促进繁衍、预测未来。例如:阻止猛烈的雨水;召唤去辨认已经化身为孩子的神灵;对病人唱“心歌”并对其身体感染部位按摩来进行疗治;甚至在军事远征的前一天晚上,萨满的梦境内容会变得异常重要。

当然,并不是所有通灵的人或被神灵附体的巫都可以称为萨满。在每位萨满成为萨满之前,大多要经历一个身心痛苦的时期,表现为精神失常、久病不愈等等。

当集体情感抹煞了个人情感,社会生活几乎全都依赖于一种高度的一致性的共同信仰和共同行为时,宗教就会浸透整个社会生活。正如法国犹太裔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法国首位社会学教授埃米尔·杜尔凯姆所说:

“一个永恒的事实便是,如果一个社会中人都持某种信念,那一定是它具有宗教性质。它在人们的意识里激起类似于宗教信仰的敬意。很可能…宗教对应的是共同意识的核心部分。”。

一种信仰文化,无论属于哪个时代,都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

秘鲁萨满仪式

《萨满巫医》 微博@纪录片之家

-致幻剂-

美洲地区植物种类繁多,发现了很多种可以使人兴奋、致幻的植物,例如吸食能改变人心理状态的烟草、有致幻作用的蔓生植物南美卡皮藤浸泡而成的死藤水、圣佩德罗仙人掌的液体、蟾蜍等动物的毒液等。安第斯人还学会了将几种植物混合在一起来控制药剂的强度,比如咀嚼古柯叶、石灰石、草木灰的混合物,这样才能创造碱性环境,使古柯叶中的可卡因被萃取出来而使人兴奋。并且在安第斯地区北海岸,发现了鲸骨、鸟骨制的吸食致幻剂的吸管,在这些吸管上常常装饰有猫科动物,或猫科动物与鸟纹组合的纹样。

圣佩德罗仙人掌

圣佩德罗仙人掌原产于安第斯山脉2000至3000米处,今在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厄瓜多尔和秘鲁都有种植。它的种籽、花球、根部服用后能产生强烈的幻听、幻视作用,并且可持续7,8小时甚至12小时以上。

圣佩德罗仙人掌的液体在克丘亚语中称为Huachuna,包含有美斯卡林和类似LSD的效果。

 圣佩德罗仙人掌

古柯

古柯,为古柯科古柯属灌木或小灌木。性喜温暖、潮湿,生长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被当地人奉为“圣草”。株高约2—4米,树叶茂密,叶片长3-7厘米,呈长椭圆形,边缘光滑,其形状和味道均类似茶叶。叶子表面绿色,干后成墨绿色或榄绿色,背面浅黄色,干后成灰色或灰黄色。古柯树根系发达,生命力强,每年可采摘古柯叶3-4次,一般在3月、6月、9月、及11月采摘,每棵树约可采摘40年。至少从公元前3000年开始,整个安第斯地区的人都喜欢在嘴里咀嚼这种叶子。

每片古柯叶中含有约0.25%至0.77%比重的可卡因生物碱,并通过咀嚼古柯叶和石灰石(海贝经燃烧后碾制而成)的混合物,达到一种欣喜若狂的状态,同时也可以消除疲劳或减轻高山反应的症状。

在安第斯地区关于古柯树有个著名的传说,上帝之子Manco Capac与他的妻子Mama Oello带来了农业耕种技术,并且把古柯叶作为礼物送给在印加帝国辛勤劳动的人们,使他们可以忘记不幸和疲劳。

古柯树

西班牙殖民者注意到古柯的作用后,一边开始咀嚼,一边把这种树叶作为饮用品和镇痛药运回了欧洲。1855年,德国化学家菲烈德克·贾德克首次从古柯叶中提取出麻药成分,并命名为古柯碱。1859年,奥地利化学家纽曼从古柯叶中精制出更高纯度的物质,命名为可卡因,在医学上用作局部麻醉药或血管收缩剂使用,还治疗牙痛、哮喘,并且在很长时间用于治疗幻想症。闻名遐迩的福尔摩斯之父柯南道尔、精神分析法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以及美国第十八任总统格兰特都是它的拥护者。但随后人们发现,可卡因毒性极强,对人体消化、免疫、心血管、泌尿生殖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并且在吸食可卡因后的药效时间内会处于一种高度兴奋的状态,表现为脱离现实感,有被害人妄想及原始性幻想。一旦这些“快感”减弱和消失,吸食者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精神恍惚、严重的抑郁,以及痉挛、恶心等症状,甚而会有攻击倾向,极难戒断。从1985年起,可卡因被定为世界性主要毒品之一,从此古柯形象也随之一落千丈,臭名昭著。

干古柯叶

我们极熟悉的可口可乐公司在1886年5月推出的第一款可乐里就添加了古柯叶中少量的可卡因,这也是它最重要的配方。可乐在当时的市场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止咳糖浆,有缓解头疼、止咳的作用,并且被认为可以治愈身心疲惫、失眠、沮丧、疲倦,被吹捧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神经补品”,但很快人们发现大量饮用可乐后具有明显的成瘾性和毒性。从1914年开始美国宣布可卡因非法,1922年的琼斯—米勒法案通过后严禁任何美国企业进口可卡因,所以可口可乐公司就剔除了可乐配方中可卡因的成分,从此以后正常饮用不会再成瘾。如果现在还想喝到正宗的古柯可乐,只能去玻利维亚了。

玻利维亚可口可乐

吹笛男子小雕像

库比斯尼克文化

公元前1500-前500年

利马博物馆

该雕像来自秘鲁北海岸,描绘的是一个双手握笛吹奏的男子陶俑。身上的服饰刻有代表猫科动物皮毛上的斑纹,头上带着一对尖耳或双角,吹着竖笛。这个陶俑的身份很可能是一位正在进行祭仪中的萨满,所穿的服饰代表着猫科动物与人两者之间互相自由转变的能力。

制作男性陶雕像的传统起源于厄瓜多尔海岸,之后相关技艺传入安第斯各地区,沿海地区尤其盛行。

-竖笛-

安第斯地区的音乐与他们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音乐形式都依附于宗教仪式而存在。总的来讲,旋律多采用无半音的五声音阶,调式以小调为主,旋律走向多为下行,在音乐中带着悲哀、忧伤的情绪。

在西班牙殖民者到来之前,安第斯地区所使用的乐器主要是体鸣乐器、膜鸣乐器、气鸣乐器,唯独没有弦鸣乐器。

笛类在安第斯地区流传甚广,其中以竖笛最为多见。制作材料极为丰富,金属、木制、骨制、植物茎杆制、陶制等等。

竖笛类型分为三类:

  • 两端开口,一端有凹口,分为V型和U型,上面有六个音孔,背面有一个音孔;

  • 两端开口,一端带有导管(属于短的吹嘴);

  • 一端开口,有三至八个音孔不等;

前两类竖笛使用更为广泛。

竖笛演奏

猫科动物形马镫口陶瓶

库比斯尼克文化—查文文化

公元前1500-前500年

秘鲁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国家博物馆藏

库比斯尼克文化的宗教传统传播到秘鲁北海岸的大部分地区,与北部高地发展繁荣的查文文化相互交融后,影响到了更广泛的区域。它们对猫科动物的刻画着重体现在对大尖牙的强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秘境 秘鲁(上)
罕见的蒙古萨满教
黑龙江肃慎文化民俗民风 宗教
大英首次古秘鲁特展:致幻剂、人祭与魔法世界
在众多宗教中,北方的萨满教为什么会消亡?
看展览-首博安第斯文明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