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遣唐使眼里的“陶砚”


 时间胶囊里的宝库——正仓院 

'正仓院”,位于今日本奈良东大寺后侧。当年最初是用来保管寺内财物的仓库,建于公元八世纪中期的日本奈良时代。天平胜宝八岁(756)6月21日,圣武天皇七七忌日,光明皇后施奉圣武天皇心爱及日用之物入寺,而后成为皇家库仓。

正仓院内收藏有佛具、乐器、地图、服饰、牙角、家具、编物、玩具、兵器、金工等各式各样的宝物,总数约达9000件之多。

而今由日本宫内厅正仓院事务所管理。

其收藏的宝物多为传世品而不是出土发掘品,因此保留着原有的品质和风貌。反映了奈良时代中华文化、日本文化、半岛文化以及西亚异域文化和技术的精湛绝伦。与此同时,正仓院宝物很多都标有明确的使用年代和由来,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原始依据,同时也是东西方之间文化与人员往来的确证。

日本奈良正仓院所存宝物,主要有三种来源:一、唐代传入日本的中土文物;二、经由中土传入日本的西域文物;三、奈良时代日本模仿中土文物所做、或创造之物,以及周近半岛生产的器具。正仓院的收藏品全面展示了8世纪东亚文化圈的特色,即以中华文化为主,包括西域、中亚、伊朗、印度甚至希腊、罗马、埃及等国的文化制品。世人甚至认为“正仓院是丝绸之路的终点”。

“小砚”与“大砚” 

“踏波东来——遣唐使的回忆”展览里布陈了不少砚台,有朋友就问我,这些砚台大小不等,还有尺寸很多小的砚台,是实用的吗?

我们做过砚台梳理。唐代的砚台,非常有趣。唐人什么东西都喜欢大,但唐代文房在整个唐代器用里面以小为主。这现象看似很偶然,其时有内层原因。

观众看到展览时,会说:“这里面有很多大的砚台呀?”实际上不是有很多大的,只是在策划挑选展品时,尽量把大的砚选了出来,一为了贴近开元天宝的时间点,二是器物大好看,有气度。实际上唐砚存世没有那么多大的,且唐朝的砚台以相对小尺寸的为多。这同唐代室内器用家具有关。

唐代建筑面宽而矮,内饰以几案、茵垫、席铺为主,其中几案宽窄幅度不是今天的桌台,故其实用的砚台相对较小,几案导致主要书写以卷子为主,且可以写得很长,这在敦煌藏经洞所存当时流行的写本卷子里可以看得很清楚。敦煌的卷子很长,但是幅面很窄,这个是跟人写字移动有关。日本东大寺里的早期木刻广目天王手持的管笔和卷子也留有这类痕迹的实证。

传  唐 王维《伏生授经图》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奈良 东大寺  木刻广目天王手中的卷轴

  张九龄——正仓院——踏波东来   

唐代流行小型砚台,这是和唐人当时的特定生活状态相关的。但是,那个时候也有一定量的大砚台出现,这无疑是身份的象征。所以可想而知,唐代砚台一旦尺寸大,就证明书写的几案尺寸大,那所处的建筑房屋也要大,这些都又反过来证明了,用砚者的非同一般。

“踏波东来——遣唐使的回忆”展场有一块尺寸比较大的砚台,它非常重要。为什么说它重要呢?

广东韶关罗源洞山麓埋着一位非常有名的人物。

他有句诗,可谓尽人皆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这位诗人的名字——张九龄(678—740),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开元时任尚书丞相;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 (今广东韶关市)人,故也称张曲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 家、诗人、名相。也是广东最早进入封建皇朝中枢决策圈的人,为“开元之治”作出极大的贡献,可谓大唐最辉煌盛世的见证者。被誉为 “岭南第一人物”。

1960年在广东韶关罗源洞山麓张九龄墓考古发掘中获得过一方陶砚,这一方陶砚底部有“拯”字铭。研究以为是张九龄子张拯的砚,而陪葬放入。但如从官职、使用可能及批文书案大小推断。张拯没有用这类巨砚的可能。我更相信,这方长20.5厘米、宽18.3厘米、高5厘米的陶砚,为张九龄本人在长安和洛阳任职时所有,并携带南归,亡身后,张子拯刻其铭埋入墓内为其父陪葬。张九龄墓所出墓志,纪年为开元廿九年(741)迁窆。

 张九龄墓考古发掘中出土陶砚    底部 “拯”字铭  

广东省博物馆藏

转头再看日本正仓院收藏的一件奈良时代光明皇后供奉给正仓院的圣武天皇留下来的青斑石砚套装

外边青斑石包裹,下衬紫檀、黄杨、鹿角、象牙等杂珍的台座,在上面的青斑石内中央,围嵌套置着一方“陶质风字砚”,是砚和张九龄墓所处的那一方形制一模一样,它的尺寸纵14.7厘米、横13.5厘米。从其精美的外包装饰足见此砚在奈良时代出现在日本皇宫时的珍贵和日本圣武天皇的珍爱。

按物帐记录,涉及此砚及匣套有天平胜宝五年(753)七月一日纪铭。疑此砚是遣唐使开元间由中土两京地区获得,进奉圣武天皇的。甚至很有可能就是开元廿二年(734)那次使团带回,后再加套座宝藏。可见此类陶砚在开元天宝间之珍贵和流行。

   日本宫内厅正仓院 青斑石砚套 档案  

此青斑石砚套装,是正仓院所藏文房中的珍宝,仅在1949年和1981年公开展出过两次。若再遇机会展出,定去亲观。

                               正仓院藏 青斑石砚套装   中仓49号

“踏波东来——遣唐使的回忆”展览里也陈列有一方陶砚,长26.5厘米、宽20.8厘米、高6.5厘米。

望野博物馆藏

造型和张九龄墓所出,日本正仓院所存一致,只是尺寸更大。灰瓦陈泥,旧砚古锈,有理由相信,还应有此类造型砚式的器具存世。同时也基本可以排定此砚式为开元天宝间之流行,无疑朝臣备在中土两京留学游历时,见过此类陶砚。同时从正仓院中所保存的圣武天皇挚爱,可以确认韶关张九龄墓所出,应该就是张曲江旧物,仅仅是后又加刻了儿子张拯之名入葬而已。

(文物图片来自日本正仓院档案 广东省博物馆资料谨致谢忱 其他图像为作者自摄)

END

“征文”与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到正仓院看唐朝家具(多图)
吴笠谷:盛唐之音—澄泥砚(名品双足风字砚考)
唐 · 三彩
由正仓院唐代栅足案看魏晋南北朝几案
鸟毛立女屏风中的唐代遗风
唐玄宗的历史评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