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把握太极拳的要领

如何把握太极拳的要领

太极拳是内家拳,这是拳种的定性。要学习太极拳,就须按太极拳的规矩学,这就是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的道理。太极拳的规矩,就是太极拳的要领。在这个意义上讲,太极拳的意思或者说太极拳的境界,就在要领中。因此,须下功夫去体会、感悟和把握太极拳的要领,这样,才能深入到太极拳内里去,为健身和技击上的特殊和超常效果奠定坚实基础。
       太极拳的要领,杨式按杨澄甫著述是十条,李雅轩老师细化为十六条。各条之间是互为条件、互相联系、协调动作、相得益彰的统一体。因此,在谈到某一个要领时,要从这个要领与其他要领相联系的辩证关系中去把握;而不能孤立地单就某个要领本身来讲,这样讲是脱离实际的、片面的、难以讲清楚的。这是其一。

去把握太极拳要领的过程,同时也是逐渐丢掉硬力、僵力的过程;换句话说,也是逐渐丢掉人们后天形成的拙力的过程。人们后天形成的拙力,已成积习,后患无穷,难以改变,只有通过太极规则,才能逐渐加以纠正。这是其二。

太极拳的要领,从内家拳的角度讲,都是一种“劲道”,如:“气沉丹田”,就是沉劲;“虚灵顶劲”,就是顶劲;合势时的“气势团聚”,就是蓄劲;以腰为轴,带动四肢走弧形、划圆圈,是缠丝劲;内三合、外三合,就是合劲。因此,要从自身的练习中去体会、去感悟、去把握,其途径就是严格按照要领锻炼,力求形体动作符合要领规范,不可在盘拳架中,追求招式用法和着意使力,因为,这是违背太极拳“听劲”原则和混淆内家拳和外家拳界限的。这是其三。

3点,是在规范锻炼中须臾是不可忽视的。

    下面,具体地谈谈每个 "要领"的操作方法
    ()虚灵顶劲 就是头向上顶,意识上顶百会穴,神贯于顶,项部直立松竖。具体练法:头顶天,项松竖,眼睛平视,后脖颈贴衣领。这是对静态的头颈部而言。盘起拳架来,就要同其他要领相互联成一体动作。如在“虚灵顶劲”的同时,“气沉丹田”;气沉丹田时,相应“含胸拔背”、“沉肩垂肘”。这时,有顶有沉,上下之势,得以相称,脊椎松竖了,身躯正直了,此时,就会出现一种松空的感觉。这里,有一个难点,即在习惯上随着头向上的顶劲,身躯相应一上俱上;而此处头向上顶,身躯却要随沉气与头上下反向对拉拔长。这在太极“力道”上讲,是力在上与下的对称,要达到这层意思,须相应地克服日常生活习惯上的拙力。之所以说这是拙力,因为“一上俱上”拔了底劲,立身不稳,易于倒地。
    “虚灵顶劲”,在太极拳要领中排次居首,在整个要领中是个“纲”,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
    ()沉肩垂肘 是指肩要松开下沉,肘要松开下垂,但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肩若不能沉,气也沉不下去;肘要翘起,肩也会随之耸起来,就同内家拳相悖了。根据笔者实践体会,肩易沉,但着意于肩的下沉,则会在往下伸拉下,肩有不舒适的感觉。因此,转意于肘,后来逐渐地觉得只要肘能下曲松垂,肩自然就会沉下去,且很顺应。肩与肘的关系,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须注意,沉肩时,还要虚腋。腋下 "如同夹着两个热馒头",空度大了,谨防要掉;空度小了,又怕烫着。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有分寸感,非常贴切,说拢住实则无物,道无有意念存在,这种寓虚与实、合与开于无限想象的高度集中的空间里,使身体出现一种腾挪飘逸劲势。可见,肩与腋的关系,肩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腋能虚“沉肩垂肘”才能正确,才能到位。三者,是互为条件,互相联系的。尤其在动态中,“沉肩垂肘”与“含胸拨背”相辅相成,使气沉于丹田,沉劲守住,顶劲相对称地顶起,随着拳架的盘转,内气会在两肩、两臂通畅地运行起来。
    ()含胸拔背 含胸,是胸部要平正;拔背,是气贴于背。具体练法:在上述"沉肩垂肘"的基础上,脊柱松竖,躯干正直,胸肌和背肌同时放松,前后均要平正、不凹不凸,这时,就有气下沉丹田和上贴于背的感觉。
    能含胸,胸就开了,气就能通;能拔背,背就开了,气就能顺。"含胸拔背"到位了,气就能够通顺了。有两位拳友,其一说他会运气,但觉背部肌肉发紧,练完之后也有紧的感觉;另一说他也会运气,只是说背部夹脊稍上处有一节有胀困感,自觉不正常。这两位的毛病是共同的,郡在背部,“拔背”没有到位,因此,背不开,气不顺。  
    有的书上说,“能含胸,就能拔背”;我的体会不是这样,能“含胸”,不一定就能“拔背”。人们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低头猫腰的病态姿势 凹胸凸背,即胸肌松,背肌紧。因此,当胸部和背部要求同时放松的情况下,受身体定型缺陷的影响,自然胸部易放松,而背部不易放松。  
    “拔背”与“含胸”的关系,“拔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拔背”能够到位,“含胸”就自然能够到位。
      ()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垂肘”能够做到位,气自然就沉到丹田了。加上“虚领顶劲”,上下之势得以相称,沉气就更加充分了。  
    “虚灵顶劲”、“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这四个要领在整个要领中,是最基动的、最主要的。这四个要领能够到位,其他要领就容易掌握了。譬如,呼吸与拳架的配合,就在其中。因为“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就是太极拳的呼吸法 --顶吸、沉呼。但是要注意,开始时要“呼吸任自然”,通过自然呼吸,自然切入,丝毫不可勉强,越自然、越顺遂,越好。

42式太极拳要领歌

 第一段

1  起势

混沌初开法为先, 气贴背走沉丹田,心静体松精神注, 平腕坠肘势自然。

2  右揽雀尾

初运鸿濛阴阳现,起落开合太极圈,掤捋挤按为总手, 雀尾动作技法全。

3  左单鞭

单鞭多用可防攻,左像箭来右似弓,体正松腰勾屈下, 翻掌前推转腰行。

4  提手

胸部被击用提手,截合断封妙无穷,上提虚步相一致, 身势含蓄合手肘。

5  白鹤亮翅

白鹤亮翅立鸡群,左采右掤两臂分,沉气落胯腰拔起, 开中寓合须用心。

6  搂膝拗步(二)

起肩过胯膝外搂,拗步推掌沉腕肘,搂推弓步相一致, 头领身正左右走。

7  撇身捶

横截压带闪正中,翻拳按掌劲宜整,手眼身步要协调, 双臂翻转随腰动。

8  捋挤势(二)

捋势变挤圆又连,手随腰动劲不断,劲从根起形于梢, 节节贯串一气连。

9.进步搬拦捶
太极五捶此为先, 搬拳之后立掌拦,拦掌过后捶急进,上下相随劲不断。

10.如风似闭

臂下穿手十字封,后坐分掌闭于胸,两臂推按腹前下, 跟步助劲显奇功。

            第二段

11.开合手

两手开合于胸前,开吸合呼法自然,沉肩坠肘掌相对, 意念存在两掌间。

12.右单鞭

右脚横开体微转,两掌侧分一条鞭,沉肩坠肘虎口对, 侧弓步子裆宜圆。

13.肘底捶

扣脚掩掌接抱球,迈步跟脚连摆手,捶居肘下前劈掌, 三尖相照合要求。

14.转身推掌(二)

撤步碾脚把体转,搂按举掌转体间,上脚跟步掌前推, 左右式子紧相连。

15.玉女穿梭(二)

捋后搭手于胸前,跟步转体掌平摆,弓步上架前推掌, 左右式子紧相连。

16.右左蹬脚

转体穿掌两臂展,两掌交叉抱胸前,分撑两掌勾脚蹬, 左右蹬腿紧相连。

17.掩手肱捶

两掌掩合于面前,开步叠掌外分展,外旋两臂合拳肘, 护腹弓步前打拳。

18.野马分鬃(二)

转身旋臂横挒掌,翻掌托于膝上方,上步弓腿前穿靠, 左右式子紧接上。

            第三段

19.云手(三)

两手交替环形转,势如行云圆连绵。腰领手转目随视, 步子横行轻灵缓。

20.独立打虎

撤步翻掌向前穿,双掌左摆握成拳,提膝架拳打虎式, 身正稳立似如山。

21.右分脚

两掌叠抱于胸前,右上摆踢臂分展,单腿支撑微弯屈,劲力通顺达脚尖。

22.双峰贯耳

屈腿收掌于膝上,落脚上步分两掌,重心前移成弓步, 力贯双拳取太阳。

23.左分脚

转体叉掌抱胸前,左上摆踢臂分展,单腿支撑微弯屈, 劲力通顺达脚尖。

24.转身拍脚

扣步落脚随势转,两掌交叉抱胸前,右脚绷平向上踢, 右掌拍击右脚面。

25.进步栽捶

落脚转体右掌翻,进步搂手要当先,重心前移成弓步, 前下栽打出右拳。

26.斜飞势

后坐左转两掌分,两臂叉抱右脚跟,右脚上成侧弓步, 斜展双臂似鸟飞。

27.单鞭下势

重心偏移左腿弓,左勾侧举下屈腕,屈膝仆步成下势, 右掌顺腿向前穿。

28.金鸡独立(二)

左腿蹬直右腿弓,落勾挑掌似斜行,提膝上挑同侧掌, 左右式子皆相同。

29.退步穿掌

撤步弓腿后闪让,右掌下按左穿掌,横掌下按胸前护, 穿掌取喉人难防。

            第四段

30.虚步压掌左脚内扣体右转,左掌上举右掌按,提转落成右虚步, 横压按掌于膝前。

31.独立托掌左腿独立右膝提,身正直立似如松,右掌翻转向上托, 左掌体侧横向撑。

32.马步靠下落右脚体右转,右捋摆掌劲不断,左前上成半马步, 左臂挤靠向内旋。

33.转身大捋后坐带掌向上翻,绕上右脚体左转,右掌侧托提左掌, 撤步平捋一周圈。

34.歇步擒打重心右移体右转,右肘上撑右拳穿,回身盖步下屈蹲, 左拳背上打右拳。

35.穿掌下势收脚提掌向右摆,左脚侧出体右转,右腿全蹲成仆步, 两掌顺腿向前穿。

36.上步七星重心前移左腿弓,左掌前挑与肩平,右腿前上成虚步, 两拳叉架成七星。

37.退步跨虎撤步撑掌体右转,收脚挎虎连又圆,左腿前举立站稳, 右掌左勾一条鞭。

38.转身摆莲扣脚转体掌平摆,空掌平抹势不断,左转身体右摆脚, 两掌依次拍脚面。

39.弯弓射虎捋掌屈落右腿弓,重心前移似挽弓,右提左拂随转体, 炮架当头左拳冲。

40.左揽雀尾收脚抱球体自然,迈步分掌臂捧圆,捋掌搭手前挤出, 后坐按推掌向前。

41.十字手上体右移扣脚转,两掌外分似挑担,合抱胸前十字手, 收脚直立庭前站。

42.收势翻掌前撑同肩宽,徐徐下落腿外边,左脚收至右脚旁, 收式并立身自然。

42式太极拳要领歌诀

42式太极拳是为了体现太极拳的规范性,适应国际、国内太极拳竞赛的需要,中国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协会组织专家所编的竞赛规定套路。其特点是以杨式太极拳大架风格特点为主,兼有陈式太极拳的发劲动作和吴式太极拳的平圆动作,形成了动作外形严格规范,动作气势舒展大方;动作劲力刚柔相济,动作速度匀速有变,技术全面的特色。它虽名为“竞赛套路”,但是不失良好的健身作用,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深受群众的喜受,在群众中普及面极为广范,练习者彼众。为使老年同志学拳时,易学易记,现将42式太极拳编成歌诀,介绍给大家,此歌诀能对方大家有所帮助,这正是作者所希望的。

             第一段

1.  起势

混沌初开法为先, 气贴背走沉丹田, 心静体松精神注, 平腕坠肘势自然。

2.  右揽雀尾

初运鸿濛阴阳现, 起落开合太极圈,掤捋挤按为总手, 雀尾动作技法全。

3.  左单鞭

单鞭多用可防攻, 左像箭来右似弓,体正松腰勾屈下, 翻掌前推转腰行。

4.  提手

胸部被击用提手, 截合断封妙无穷,上提虚步相一致, 身势含蓄合手肘。

5.  白鹤亮翅

白鹤亮翅立鸡群, 左采右掤两臂分,沉气落胯腰拔起, 开中寓合须用心。

6.  搂膝拗步(二)

起肩过胯膝外搂, 拗步推掌沉腕肘,搂推弓步相一致, 头领身正左右走。

7.  撇身捶

横截压带闪正中, 翻拳按掌劲宜整,手眼身步要协调, 双臂翻转随腰动。

8.  捋挤势(二)

捋势变挤圆又连, 手随腰动劲不断,劲从根起形于梢, 节节贯串一气连。

9.进步搬拦捶
太极五捶此为先, 搬拳之后立掌拦,拦掌过后捶急进, 上下相随劲不断。

10.如风似闭

臂下穿手十字封, 后坐分掌闭于胸,两臂推按腹前下, 跟步助劲显奇功。

            第二段

11.开合手

两手开合于胸前, 开吸合呼法自然,沉肩坠肘掌相对, 意念存在两掌间。

12.右单鞭

右脚横开体微转, 两掌侧分一条鞭,沉肩坠肘虎口对, 侧弓步子裆宜圆。

13.肘底捶

扣脚掩掌接抱球, 迈步跟脚连摆手,捶居肘下前劈掌, 三尖相照合要求。

14.转身推掌(二)

撤步碾脚把体转, 搂按举掌转体间,上脚跟步掌前推, 左右式子紧相连。

15.玉女穿梭(二)

捋后搭手于胸前, 跟步转体掌平摆,弓步上架前推掌, 左右式子紧相连。

16.右左蹬脚

转体穿掌两臂展, 两掌交叉抱胸前,分撑两掌勾脚蹬, 左右蹬腿紧相连。

17.掩手肱捶

两掌掩合于面前, 开步叠掌外分展,外旋两臂合拳肘, 护腹弓步前打拳。

18.野马分鬃(二)

转身旋臂横挒掌, 翻掌托于膝上方,上步弓腿前穿靠, 左右式子紧接上。

            第三段

19.云手(三)

两手交替环形转, 势如行云圆连绵。腰领手转目随视, 步子横行轻灵缓。

20.独立打虎

撤步翻掌向前穿, 双掌左摆握成拳,提膝架拳打虎式, 身正稳立似如山。

21.右分脚

两掌叠抱于胸前,右上摆踢臂分展,单腿支撑微弯屈, 劲力通顺达脚尖。

22.双峰贯耳

屈腿收掌于膝上, 落脚上步分两掌,重心前移成弓步, 力贯双拳取太阳。

23.左分脚

转体叉掌抱胸前, 左上摆踢臂分展,单腿支撑微弯屈, 劲力通顺达脚尖。

24.转身拍脚

扣步落脚随势转, 两掌交叉抱胸前,右脚绷平向上踢, 右掌拍击右脚面。

25.进步栽捶

落脚转体右掌翻, 进步搂手要当先,重心前移成弓步, 前下栽打出右拳。

26.斜飞势

后坐左转两掌分, 两臂叉抱右脚跟,右脚上成侧弓步, 斜展双臂似鸟飞。

27.单鞭下势

重心偏移左腿弓, 左勾侧举下屈腕,屈膝仆步成下势, 右掌顺腿向前穿。

28.金鸡独立(二)

左腿蹬直右腿弓, 落勾挑掌似斜行,提膝上挑同侧掌, 左右式子皆相同。

29.退步穿掌

撤步弓腿后闪让, 右掌下按左穿掌,横掌下按胸前护, 穿掌取喉人难防。

            第四段

30.虚步压掌

左脚内扣体右转, 左掌上举右掌按,提转落成右虚步, 横压按掌于膝前。

31.独立托掌

左腿独立右膝提, 身正直立似如松,右掌翻转向上托, 左掌体侧横向撑。

32.马步靠

下落右脚体右转, 右捋摆掌劲不断,左前上成半马步, 左臂挤靠向内旋。

33.转身大捋

后坐带掌向上翻, 绕上右脚体左转,右掌侧托提左掌, 撤步平捋一周圈。

34.歇步擒打

重心右移体右转, 右肘上撑左拳穿,回身盖步下屈蹲, 左拳背上打右拳。

35.穿掌下势

收脚提掌向右摆, 左脚侧出体右转,右腿全蹲成仆步, 两掌顺腿向前穿。

36.上步七星

重心前移左腿弓, 左掌前挑与肩平,右腿前上成虚步, 两拳叉架成七星。

37.退步跨虎

撤步撑掌体右转, 收脚挎虎连又圆,左腿前举站立稳, 右掌左勾一条鞭。

38.转身摆莲

扣脚转体掌平摆, 空掌平抹势不断,左转身体右摆脚, 两掌依次拍脚面。

39.弯弓射虎

捋掌屈落右腿弓, 重心前移似挽弓,右提左拂随转体, 炮架当头左拳冲。

40.左揽雀尾

收脚抱球体自然, 迈步分掌臂捧圆,捋掌搭手前挤出, 后坐按推掌向前。

41.十字手

上体右移扣脚转, 两掌外分似挑担,合抱胸前十字手, 收脚直立庭前站。

42.收势

翻掌前撑同肩宽, 徐徐下落腿外边,左脚收至右脚旁, 收式并立身自然。

腰的运用,是太极拳身法中的主要内容。不管哪一派太极拳,都十分重视转腰和松腰。所谓腰为轴主宰于腰刻刻留意在腰间是也。遗憾的是,在表演、竞赛套路的动作说明中,却忽视了这一点,致使很多练拳者打起拳来腰身呆滞、手脚僵硬,光抡胳膊手”(杨振基语),没有达到健身强体的目的,更无益于技击水平的提高。 
  太极拳运动是意气和腰身的运动,其几乎所有的拳式都是靠腰带动的。手、脚、头、身、胯等均为腰所带动。意气君来骨肉臣意气是指导,骨肉就靠腰带动了。杨澄甫宗师在《太极拳使用法》中说:腰如车轴,四肢如车轮,如腰不能作车轴,四肢不能转动。自己想车轴转,可多浇油,车轴油满方好。杨振基老师也说:腰带脚、手、身、头等。腰一动,则全身皆动,腰一转全身皆转。以上论述足以说明,腰的运动在太极拳中是何等的重要。可是,24式、88式和42式的动作说明只说手、脚等局步肢体的动作,根本没有强调如何用腰带动,几乎所有动作说明都没有提及腰转。如24式、88式、42式的搂膝拗步,24式、88式的揽雀尾、单鞭、野马分鬃、搬拦捶、左右穿梭、金鸡独立(左右下势独立)88式、42式的肘底看捶以及42式斜飞式、进步栽捶、退步跨虎等式,均未要求腰带手、腰带脚一起转动。如88式单鞭的说明:上体右转,左脚向右脚靠拢,脚尖着地,同时,右手向右上方划弧,至右侧方时变为勾手,臂与肩平;左手向下经腹前向右上方划弧停于右肩前。”24式说明与此基本相同。42式肘底着捶的说明:右前臂外旋,掌心转向上,左掌向左、向下划弧。”“左掌收经右腰际成侧立掌,再经右腕上向前劈出。”“右掌握拳,拳眼向上,收至左肘内侧下方。又如24式的左右穿梭:身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前落地,脚尖外撇。”88式说明与此基本相同。88式的进步搬栏捶:此时身体重心前移,落于右腿,右腿微屈,脚跟提起向外扭转。在上述动作要领中,尽管部分拳式的动作有上体右转身体微向左转等说明,但是,身体及肢体的转动,并不能代替腰的转动,更不能代替腰带手、腰带脚及其他部位转动。下面,让我们举几个拳式,看看大师们对腰的运用是如何阐述的。 
  1、揽雀尾。《傅著》第2223页中说:当重心后坐转为重心前移时,腰部微微向上,而后向下、向前绕一弧形,以引导劲力和掌握动作的方向向前,这叫做主宰于腰腰为车轴要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地协调一致,胸腹部分也必须在腰部的带动下相应地动着。杨振铎在《铎著》第26—31页中说左棚:重心微向左移,以腰带动向左转体45度。说右棚:仍以腰带动,由右向左转体至左侧45度,脚之外撇与里扣,随腰转动,以免硬拧硬扣以及硬撇,呈现僵硬呆板有失轻灵。说捋:以腰带动,由正前方向右转体45度。杨振基老师在《基著》中说左棚:腰向右转约45度,带动右脚掌和双手向右转……双手随腰转上提至腰际。说右棚:腰右转带左手脚掌右转约45。说捋:腰右转带动双手向右水平划弧翻转。说挤:腰带双手右转转至正面。在每个式子的动作说明之后,杨老师还在《注意事项》中说明该式有几个转腰、几个拉腰、几个闪腰动作,便于学练者正确地习练各个拳式。如上述的揽雀尾,共有7个腰的动作,6个转腰,1个拉腰。 
  2、左右搂膝拗步。《傅著》说:腰微右转,随转腰,右肩下松,右肘下沉,自然地带动右掌弧形下落,同时左掌也随转腰自左下向前而上弧形右移。眼随转腰向前平视。《铎著》说:注意运用整劲。以腰为主宰,上下内外配合一致,也就是手眼身法步的密切配合。”“重心略向后移,用腰带动,使左脚向外撇出45度。《顾著》说:腰继续右转,右手继续外旋下沉落右腰侧,腰继续向右转约10度,左足提起,右掌随着弧形向右斜角上提。《基著》说:腰带左脚掌,双手向左转动,身和左脚掌转向东北方向。腰继续带双手向左转动,身向北偏东,眼随腰转的方向平视。” 
   3、进步搬拦捶。《傅著》:步法和手法要随腰转动,右拳打出时要随腰转动,并随打随着臂微内旋。《铎著》:重心略向后移,用腰带动左脚向左撇出45度,两臂随同腰腿,由右向左往前。顾著:腰继续右转,使胸腹正中线对右前45度,腰身继续左转,身对正前方,重心渐渐移于左腿。《基著》:重心移到后腿……腰带双手和左脚掌左转,左脚尖转向东北……两手随腰移动。……腰继续带手脚向右转,身向东南……腰向左转至身向东。同时右拳内旋变立拳,随转腰向前打出……本式有三个腰的动作,先左转后右转再左转。带动拳、掌抡转和前出,带动脚的左右转动。” 
  其他拳式如单鞭、白鹤亮翅、斜飞式、野马分鬃、玉女穿梭、如封似闭等,几位大师在他们著述中都十分注重阐述腰的运用。尤其是杨振基老师,他在教学生时经常说:一切动作要靠腰带动,腰带、腰拉、腰转、腰脚手。并强调,练太极拳不从腰去练,永远也练不成。全套杨氏传统太极拳套路,其要求腰的动作就多达230多个。 
   
  三、关于轻灵松静与和顺自然 
   
  众所周知,太极拳是用意不用力,既轻松灵活又圆转自如的一项武术活动。它不尚拙力,极柔软而后极坚刚,以灵动捷敏和圆转运动为尚。武禹襄《太极拳论》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王宗岳《太极拳论》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十三势歌》:刻刻留心在心间,腹内松净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到顶头悬。杨澄甫宗师《傅著》说: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滞留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 
  以上拳论说明,习练太极拳必须松静轻灵,圆转自如,才能有意有气,健身强体,练出真功夫。松静,即身势放松,思想安静专注,体态自然,中正安舒。只有这样,打起拳来才能周身轻灵,节节贯串。 
  可是,表演、竞赛套路中的一些动作要领违背了上述拳论旨意和要求。这样打拳就会出现僵硬呆滞、不轻松、不自然的现象。 
   
  1、关于抱球。 
  所谓抱球,实际上是两腕臂上下相交的一个过渡动作。这个动作在各式太极拳中出现较多。如在揽雀尾、白鹤亮翅、左右野马分鬃、斜飞式、玉女穿梭等拳式中,均多次出现。24式太极拳运动中的野马分鬃式这样阐述:身体重心再移左腿,同时左手翻转向下,左臂收在胸前平屈,右手向左下划弧,放在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88式和42式的这个动作说明也与24式基本相同。因而,抱球就成了这一过渡 
性动作的形象化专用名词。关于抱球,早有不同看法和意见。重庆的张义敬先生在《太极拳理传真》(200411月修订第三版)中曾有专论,且阐述详尽。张氏认为抱球这个形象化的比喻很不恰当,很不准确,主张还是不抱球。笔者颇为赞同张先生的意见。太极拳是内功拳,功夫在内不在外。它讲求的是精气神,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当然,这是太极拳的高境界。但是,习练太极拳,无论如何都必须做到全身松静轻灵,节节贯串,气沉丹田,用意不用力。切不可僵滞拘谨,鼓劲浮气。所谓抱球,不过是某些拳式在出劲前身势与两臂之间的相合和蓄劲的预备动作。这个时候讲求的是:于内必须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内三合);于外应做到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这才合乎内家拳的拳理拳法。然而,表演、竞赛套路中的抱球恰恰违背了这些法则。以24式左抱球为例:左臂收在胸前平屈”(88式说明为左臂平屈胸前,与肩同高”)。按这个要领去做,左肘必然抬起,且牵动左肩耸起,明显违背沉肩坠肘的要求。抬肘耸肩必然使身体重心提高,意气上浮。不仅心、意、气、力不能相合,手、足、肘、膝、肩、胯也不会相随,松、沉自然无法做到。并且,依此要领做出来的动作,在外形上必然显得拘谨、小气,甚至出现明劲、硬力”(张义敬、张宏《太极拳理传真》第102)。致使身势与两臂之间不能自然相合,蓄劲也无法做到。同时,稍有一点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现实中的抱球”(如抱篮球、足球等动作),也并非如此。 
  下面,让我们看看大师们对这一动作要领的正确阐述(以斜飞式为例): 
  《铎著》:两臂向左下环弧,左臂领,右臂随。左臂向内旋,小臂里屈至胸前,掌心向下。右臂环至腹部前方,掌心向上,两臂相合。《基著》:腰向右转至东南偏东,复向左转至东北偏东,带动双手上下翻转。右手向右向下外旋划圆弧至左腹前,手心斜向里向上,成下手。左手向左向右内旋划圆弧至胸前,两腕臂上下要交。《傅著》左掌自左向上向右划弧,屈臂置于胸前,掌心朝下,手与肩平,臂呈弧形,肘部微坠;右掌自前而下经腹前向左划弧,掌心朝上,与左掌相对合抱。” 
  上面几位杨氏嫡传大师对两臂上下相交(合抱)的语言表述虽然不尽一致。但意思表达基本相同。根据他们的表述及参看其书中拳照(《傅著》用的是澄甫宗师拳照的临摹图),与表演、竞赛套路的抱球相比,有以下区别:(1)一手臂屈于胸前,肘部微坠或小臂稍微斜向下,而不是平举胸前,与肩同高(2)另一手划弧至胸前,而不是至左、右肘下(3)两臂或两腕臂相交(相抱)而不是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这样的动作要领符合太极拳沉肩坠肘上下相随,以及手足、肘膝、肩胯相合的原则。因其松肩沉肘,两臂相交,会更利于蓄劲和发劲。   
  2、关于脚尖上翘翘腕。 
  在本文关于步法虚步一节中,笔者已经论述过脚尖翘起脚尖上翘如何违背拳理拳法问题,这里不再赘述。但是,表演、竞赛套路中除了虚步翘脚外,在蹬脚、独立等拳式中也出现类似误导。如24式、88式和42式的左、右蹬脚(含转身蹬脚)42式的独立打虎,其说明均为()脚慢慢向左()前方蹬出(脚尖回勾)”脚尖回勾,劲使在脚跟42式的独立打虎说明是:右脚屈膝提起……脚尖上翘并内扣。《42式太极拳·剑竞赛规则》对蹬脚规定为支撑腿微屈,另一腿屈膝提起,脚尖上翘,以脚跟为力点慢慢蹬出。前面已经说过,习练太极拳必须体态自然,松静松灵,用意不用力。全身各部位均不能着丝毫拙劲,更不能有僵滞之处。如上所述,蹬脚时脚尖回勾上勾,且劲使在脚跟,这样的要领为什么能够做到松静轻灵和用意不用力呢?因为,脚尖上翘也好,回勾也罢,再加上一个劲在脚跟,必然会出现杨振基老师能说的一高三个紧”(脚腕紧、膝紧、胯紧)的现象。全身就不能做到松、静、自然。杨澄甫宗师在《太极拳之练习说》中说:踢腿则注意脚尖,蹬腿时则注意全掌,意到而气到,气到而劲自到”“此时最易起强劲,身躯波折而不稳,发腿也无力矣。对于蹬腿,杨振基老师阐述得最为详细。如转身左蹬脚,他在《基著》说:腰带手脚左转左脚悬空收回,膝朝正西。”“接着左脚以全脚掌向正西蹬出,膝与胯平,脚心向西,眼向西平视。”“左脚蹬出不勾脚尖对方从身后用右手打来,我即左转身,右脚立定,左脚悬提,两手分开,以左手分开来手,左脚以脚全掌向对方的腹部蹬去。这与其父澄甫宗师蹬腿时则注意全掌的精神相吻合。 
  另外,在42式的个别拳式中,还出现翘腕的误导现象。如第十五式的两个玉女穿梭:而后右()。掌翘腕至右()肩前上方,掌心斜向上。又如云手:右前臂内旋,右掌翘腕内旋,向左摆至右肩前。众所周知,太极拳对手腕和掌的要求是舒展松柔,不可僵硬呆滞。传统太极拳的掌法,除按式(包括双按掌和单按掌)需要坐腕外,其他如前立掌,坡掌、仰掌、俯掌、横掌、垂掌等均不需要坐腕,更不能翘腕。为什么?因为,除按掌外,太极拳要求其他掌法的腕与掌基本在同一平面上。这样的掌法,运动起来轻灵和顺,松柔舒展。而翘腕显然违背了松、沉、柔、活的原则,容易出现僵、浮、呆、滞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翘三个紧:腕紧、肘紧、肩紧。三个紧,就会影响太极拳的健身效果和技术功能。 
  在本文开头,笔者曾经说过,表演、竞赛套路,尤其是24式简化太极拳对太极拳的普及和推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功不可没。但笔者在二十多年的练拳和十多年的教拳实践中发现,这些套路确实存在着本文所说的那些问题。这些问题,长期误导了千千万万习练简化太极拳的爱好者。不少人打了几十年的拳,却不懂得真正的拳理拳法,还一味地在那里迷信书本,迷信名家权威。不少人为健身强体练拳,结果枉费功夫自叹息。练了十几年乃至几十年,身体没练好,反而练出不少毛病。一些年轻人虽有雄心壮志,甚至发誓要做当代的杨无敌,但因未遇明师,未明拳理,结果壮志未酬。虽架子走得不错,可内在功夫全无。正如澄甫宗师所说:谈论终日,思慕经年,一朝交手,空洞无物,依然是门外汉者……”当然,这些问题和弊病不能全归于表演、竞赛套路,只能说与这些套路动作说明的误导有关系。每想到这些,笔者就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但全无贬低和抵毁表演、竞赛套路之意。为此,笔者建议有关部门认真组织有关人员,按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对表演、竞赛套路的动作说明进行全面修改,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真正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民族瑰宝。【摘自http://i.tudou.com/home/diary_v3317027.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十四式太极拳全套教学精讲李德印
“太极起势”的练法
传统杨式太极拳口诀摘抄
傅清泉 文字教学 传统85式 杨式太极拳 套路分解动作详解
杨式太极拳(完整版)
太极拳的规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