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首发] 本草学习笔记9-15
白芥子
白芥子是一味祛痰药,古人说:“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莫能达”。可以看出它祛痰的部位与一般祛痰药不同,西医经常把疾病分为中枢性的与外周性的,这里我们借鉴一下这种分法,把痰也分为在中央的及在地方的。在中央的痰即五脏之痰,如肺脾胃之中的痰,大部分祛痰药,半夏,南星等,都是去除脏器之痰的;在地方的痰就是和脏器关系不大的痰,如白芥子去除的胁下之痰及皮里膜外之痰都属于这一种。胁下虽然也属于躯干,但它明显的不属于躯干的中央,而是属于躯干中比较偏远的地区,一般的祛痰药达不到这个地方;白芥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皮里膜外之痰,我们经常对这一点很疑惑,白芥子有什么癖好吗?它为什么偏偏能到达怎么一个古怪的地方,其实仔细思考一下,去除皮里膜外之痰只是说明白芥子能够到达机体最边远的地方。因为痰不可能存在于皮外,它只能在皮内,皮内紧挨着的就是膜外了,所以说痰在体内最偏远的地方就是皮里膜外,只有白芥子这么辛窜的药物能达到,治疗四肢关节麻木疼痛也是这个道理。虽然说去除外周之痰是白芥子的特性,并不等于它不能治中央之痰,应该说它既然能祛远端的痰,对近端脏器的痰就更不在话下。《本草新编》中说:“或疑白芥子止能消膜膈之痰,而不能消胃肺之痰,似乎消肺之痰必须贝母,消胃之痰必须半夏也。而谁知不然……白芥子消膜膈之痰,是有痰之处无不尽消,况且肺、胃浅近之间,岂有反不能消之理。”如我们熟悉的三子养亲汤,就用它来祛肺中之痰。其实白芥子不仅仅能祛脏器之痰,白芥子因为辛窜走散,既能向外达到皮里膜外,向内又能够达到筋骨,如阳和汤治疗贴骨疽,就用到它,以祛除极内的寒痰。所以白芥子的作用趋势是双向的,既可以向外,又可以向内。我们看作用向外的辛散药,象麻黄,涂抹到皮肤上是没有什么感觉的,喝到体内可以发汗,这就证明了它的作用方向向外;作用向内的一些药物,象冰片、麝香,涂抹到皮肤上会有一些刺激性的感觉,所以很多外用药中都用到它们,以引药力入内,一些闭证也要用到它们开窍,开窍是从外向内开的,同时冰片口服以后不会出汗,也证明它们作用向内。白芥子口服后既有发汗的作用,同时涂在皮肤上又能引起发泡。就证明了它既能发外,又能入内,来回的运动,就象巡逻的保安一样,发现坏人(痰湿)就去处理。所以古人常用“搜剔”一词来表达它的作用,如《本草求真》:“白芥子专入肺。气味辛温,……得此辛温以为搜剔,则内外宣通,而无阻隔窠囊留滞之患矣。是以咳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痈毒肿痛,因于痰气阻塞,法当用温用散者,无不藉此以为宣通。”
 
乌梅
  事物的生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有一种力量向后拉着它,在这种矛盾的状态中发出去,完成它生长的过程。就象拉弓放箭一样,其中拉弓的过程是体,放箭的过程是用,二者不能分离,不能只看到其中的一方面。所以乌梅不能确切地说乌梅到底是疏泄还是敛藏,疏泄是它的用,敛藏是它的体。《本经》中记载它:“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肉。”从这里可以看出,它的作用既有敛藏,又有疏泄,其中“主下气”当然是敛藏作用,是它拉弓的过程,治“偏枯不仁,死肌”等体现了疏泄作用,可以看成是它放箭的过程。
  “雪里冻出腊梅花儿开”,梅能够生长在雪里,当然就禀有封藏之性,相当于往回拉的劲特别大,同时它又能在严寒中透出,说明向外宣泄的力量也很大。因此梅的特点就象一只劲弩,强拉强放。普通的植物在春天开放也是收中有放,但力度都不象梅这么强。“木曰曲直”,“曲直做酸”,木的特性是要生长,这是直,但又有一种力量(寒冷的天气)拉着它,让它不能遂愿,这是曲。这种矛盾就产生了酸,不过一般的植物这种矛盾不强烈,只有梅在冬天开放,是强拉强放,因此酸味就成了梅的标志性味道。就五脏来说,乌梅味酸当然是先入肝,《内经》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意思应该是酸味能够刺激肝脏分泌津液,“望梅止渴”这个成语就是对《内经》中这句话的证明。“热烦满”,“偏枯不仁”当然有很多原因,如果是津液枯竭引起的,就适合用乌梅生津来对治,其实偏枯的枯字也说明了津液的不足。《本经》中能够治疗“死肌”的药物很多,常用的就有白术、菊花、细辛、苍耳、厚朴、川椒等,邹澍把死肌分为了四种类型:血滞、气闭、痰停、津枯,其中乌梅所治疗的当然属于津枯。梅能在其它植物都枯萎的时候吐气杨英,说明它有办法对待枯萎,而“偏枯不仁、死肌”其实就是机体某个部位的枯萎,另一方面,我们看国画中的梅花,都是在干枯的枝杈上开出花朵,不正是偏枯之中钟有生气吗。“去青黑痣、恶肉”说明了乌梅能够助正气的同时又不容邪气,现在有人用它来治疗鸡眼,牛皮癣,汪庆安先生提到治疗胆囊息肉用乌梅,也是对去“恶肉”作用的发挥,并且乌梅是入厥阴的药,和少阳胆有表里关系,当然也就可以治疗胆囊的疾病。至于“安心”作用,首先来说和除热烦满的机理相似,火气逆于胸中,当然心不会安,用乌梅生津以清火热,心自然能定。另外,跳出具体气血津液的分析,从大的象来看一下,梅花被很多文人歌颂,向来被看做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威武不屈,不畏严寒,能在很恶劣的环境中保持贞定乐观,所以古人认为这种植物一定是能令人心安的。乌梅丸常被看做是厥阴病的代表方,我们知道厥阴是阴气发展的最后阶段,开始重新向阳的方面转化的过程,这时阳气要努力的挣脱阴气的束缚,虽然已经透出端倪,但阴气仍处于统治地位,这时的阴气就象辛亥革命前的清政府,已经摇摇欲坠了,却还掌握着政权。梅花是腊月开放,这种形象就象是在阴寒中看到奋出的阳气,腊月正好是临近开春的时候,这个月份也是马上就要看见春天了,却还属于旧的一年,在一年当中可以说是腊月属厥阴,所以腊梅的果实当然也就可以对治机体的厥阴病,。
总之,乌梅既有木气的宣泄作用,同时因为生长环境寒冷,又有制约宣泄的收敛作用,有时古人单用一味乌梅,既能治疗下痢(烧存性),又能治疗大便不通(外用纳入肛中),随着炮制及用法的不同,其作用就表现出了双向性,显得不太好理解,特别是西医朋友更会感觉到奇怪,这牵扯到传统文化中常用到的体用观,其实只要知道收者为体,放者为用,就会感到这里面也没有什么玄虚。刘潜江说:“盖兹味就收而能致其行之用,就行而不离于收之体。夫行在收中,则收之功神;收在行中,则行之元裕。若止谓其酸收而已,是见其半而失之全者也。”把收发的体用关系议论的很详细,同时也指出把乌梅看做酸涩药是有失偏颇的。
木瓜
  木瓜和乌梅虽然都是蔷薇科的酸味药,但药性大不相同,乌梅主要是酸味,木瓜酸中又带有甘。李时珍说:“梅花开于冬而实熟于夏,得木之全气,故其味最酸”。而木瓜的开花结果时间整个比乌梅要晚,除了得春季的木气之外,还得夏季的土气,所以它带有甘味。我们知道梅花能迎风傲雪,是阴中透阳,虽然阳气已经露出头,阴气的实力仍旧很强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木瓜就不同了,它的阳气已经很旺盛了,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阴气已经衰老,要逐渐退出舞台。我们可以用小鸡孵出的过程来说明这个问题,小鸡要出壳首先需要在蛋壳上啄开一个小洞,这就是阴中透阳,小鸡是阳,蛋壳是阴,阴这时还束缚住阳,处于统治地位;但阳的实力还会进一步强大,突然一下把蛋壳撑破,这时就相当于夏季,阳气处于了统治地位,阴气象蛋壳一样已经被推翻了。老的阴气虽然不在当权了,但它的下一代又悄悄地孕育出来,“夏至一阴生”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当然这时还看不到这个新生的阴气,它还在隐藏着,到了秋冬季节才逐渐显露出来,并替代阳气的主导地位。在易经中最下面的一爻叫初爻,无论阴气还是阳气都是从下面长出来的,但我想易经画的应该是原理图,为了说明阴阳消长的现象,把新生的力量都画在下面。在实际的自然界中阴气应该是从上往下降的,“水曰润下”,“火曰炎上”就说明这个问题,雨雪都是从天空降下来的。可以说乌梅是阴气当权,体阴而用阳,阳气处于升的初期;木瓜是阳气破开了阴气的束缚,阳气当权,体阳而用阴,该转而下降了。前面说过,乌梅就象是小鸡把蛋壳啄开个洞,阳气还要努力的往上窜,所以它的特点是能够疏通,并能带领津液上行以生津止渴;木瓜是把整个蛋壳撑破,小鸡完全解放出来,阳气占了统治地位,既然阳气旺盛,当然就能宣阳以祛湿邪,可以治疗风湿痹痛,老的阴气退出,这时生出新的阴气,新的阴气是往下长的(天一生水),所以木瓜的作用趋势向下,治疗部位大都在身体下部,能治疗腰膝关节酸重疼痛,吐泻转筋,脚气水肿等疾患。它靠阳气的宣通,治疗脚气水肿、风湿痹痛好理解,怎么还能治疗转筋呢?这里需要注意,阳气取得统治地位并不等于阴气亏虚,“阳生阴长”,这时阴气也很充足,只是不再处于主导地位,蛋壳虽然被撑破了,但它的质地还在,这个物质基础是不会突然就消失的。应该说它之所以能治疗筋急拘挛肯就是因为富含阴津,同时又味酸入肝,筋脉为肝所主。不然的话,一味阳盛阴亏的药物怎么能治疗转筋呢。因此,木瓜的特性是气温而质润,可以胜湿而不伤阴,和一般风药祛湿痹不同,刘潜江说:“诸风药胜湿而燥血,木瓜和血而行湿,非胜之也”。木瓜既能温散风湿,又能补阴津使筋有所养,一举两得,其独特之处或者说可贵之处应该就在于此,因为夏天成熟的果实虽多,却不一定性温,即使性温,又不一定味酸入肝养筋。
  应该说明的是,我们讨论的是一种药用木瓜,外形有些象梨,亦称铁脚梨,为我国特有的野生果,很早就有它的记载,如《诗经》中就有木瓜一诗,《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而平时食用的木瓜,即水果店里的木瓜,因其产于热带美洲,属舶来品,据说是十七世纪传入我国,名为“番木瓜”,国内主要产于广东、海南、台湾等地。宣木瓜和番木瓜原植物种类完全不同。因此,不要认为水果木瓜具有本草书中记载的功效。
山楂与柿子
  通过前面对乌梅与木瓜的讨论我们知道了阳气生长壮大的过程,并用小鸡出壳做了比喻,下面我们继续讨论阴气的成长过程。如果小鸡慢慢长大,它又会生出鸡蛋,即阳中生阴,鸡蛋是静止的,相对于鸡来说属阴。假如一只鸡一生只下一个蛋,这只鸡(阳)下完蛋以后就算完成使命,鸡蛋(阴)正式登上舞台。但在鸡要下蛋还没下出的阶段,阳气还是处于统治地位。山楂三月开花,九月成熟,比起木瓜来又晚了一步,木瓜是阳气强盛的状态,山楂因为秋季成熟,里面的阴气已经成长起来了,这时阳气就需要夺取阳气的政权。山楂就是阳气快要让位于阴,但还没有让,正好是鸡要下蛋还没下出的阶段,因为它没有寒凉之性或收藏之性。相反,它还能疏通积滞,不是一味阴性的药。山楂的果实经历了春夏秋三个季节,其中春秋都没有经历完整,只有夏季是整个季节,当然得夏季土气最多,所以甘味为主,同时又有酸味,这里需要分析一下,它的酸味是从春季带来的,是木之味,本来到了秋季受到金气的克伐,应该是能把这个酸味克掉的。一般果实都是在春季味酸,到了秋季成熟以后都不酸了,这是因为金能克木,金的阴气与木的阳气相互中和变为缓和的甘味。山楂为什么还保留酸味呢,因为木气强盛,金气克制不住它。也就是阴气还胜不了阳气,鸡蛋还代替不了鸡。但因为秋季成熟,山楂的阳气已经不如木瓜充足了,木瓜是性温,山楂不温,当然也不偏凉,可以说是温凉适中。既然山楂味酸甘,就是得土木之气,得土气就能入脾胃,又有木气之酸,能够疏通壅滞之土,所以它擅长消化食积。木瓜是酸味胜于甘味,以酸为主,寇宗奭说:“木瓜得木之正,酸能入肝,故益筋与血,病腰肾脚膝无力,皆不可缺也”,这是山楂与木瓜的区别,有入胃与入肝的不同,但都是属于阳性药。我们还可以把山楂和乌梅对比一下,乌梅是阴中透阳,阴气还在当家;山楂是阳中生阴,阳气还在当家。阳气还要进一步衰老,阴气要进一步壮大,有一天鸡把蛋下出来了,鸡退出舞台,就是阴气替代阳气取得了主动权,比山楂阴气强盛的药物应该是柿子了,柿子是四月开花,八九月成熟,比山楂又晚了一些,已经是一味性寒凉的药物了,应该属于阴性药,所以它正是那个下出的鸡蛋。柿味甘涩,没有酸味,是因为秋金已经把木酸克掉了,表现出了收敛的涩味,所以柿子不但不能疏通脾胃结滞,反而容易在胃内形成结石,就是它能收敛的证明,既然秉有秋金之气,当然就能入肺与大肠,能够涩肠、润肺、止血,治疗肺痿、咳嗽、痔漏下血等疾患。柿霜又能清上焦心肺之热,生津止渴,乌梅也能生津止渴,二者的机理很明显是不同的,乌梅是靠阳气的透出,把津液从下焦带上来的,柿霜是靠阴气下降,从天降雨雪。以前我们讨论酸与涩的关系时提到“酸者,阴中之阳未能大畅以和其阳也;涩者,阳中之阴未能大畅以达其阳也”,即涩是由于阴不足,阳有余。阴津不足就会觉得涩。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既然是阴不足,阳有余,柿子应该是性温,为什么还是性寒呢?这个问题不太好理解,不妨先打个比喻:假如有这么一个国家,他们的风俗是每个男子都娶三个妻子,其中有一个人只娶了两个,他会觉得自己娶的妻子太少了,还不够,但如果和其它国家的人相比,他已经比别人多娶了一个了。柿子也是这个道理,它性本来就是凉的,就是说它要达到自己的平衡,必须是阴气多于阳气,假如它成熟时阴阳的比例是二比一,达到二比一就不涩了,现在只达到了一点五比一,客观地看已经是阴大于阳,性寒凉了,但对它自己来讲,阴气还是不够,所以仍然味涩。最后,我们把乌梅、木瓜、山楂、柿子这四味药物放在一起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它们正好形成了“阴中透阳→阳胜阴败→阳中生阴→阴胜阳败”的循环过程。也可以看出阴阳总是阴中育阳,阳中育阴,互为体用的发展的。

竹子基本一身都是药,竹叶能清上焦心肺之热;竹茹能化痰、清胃热、止呕逆;竹沥能主治痰热咳嗽,痰黄粘稠等。可以看出三者的共同点是都能够清热,说明竹子是一种性寒的植物。一般来说性寒就容易凝滞,但竹子却不同,它在清热之中又能流通。   
《说卦传》中说:“震为雷……为苍莨竹、为萑苇”。就是说竹子有震卦的特性,震卦上覆二阴,即从外表上看属阴,和竹子性寒凉是一致的,二阴下面还有一阳,这一阳虽然微弱,却是初生之阳,生长势头旺盛,竹子生长迅速,并且植株笔直,有一阳升达之象,正是这一阳保证了它性属阴而不凝滞。过年时放的炮仗又叫爆竹,是竹子能够发出清脆的声响;竹子做成的京胡,发出音来声如裂帛,明显的比其它乐器要脆;竹子做成的复合地板,也比木质的地板容易开裂,这种脆劲正是竹子内含少阳之气的表现,内含阳气的药物不少,却不一定都是初生之少阳,少阳之气不老成,容易冲动,这和竹子容易开裂是一致的,但是少阳之气如果利用好了,比老阳还受用,就象烈马一般人都不敢乘骑,但要真有人能降住它的话,烈马就变成了宝马。
竹沥是清化热痰的良药,它是竹子中烤出的液体,痰浊是机体的津液不归正化而形成的,因此竹沥和痰浊有一定的亲和力,可以和痰湿混而为一,然后又用它内部的阳气把阴浊震开,这样就起到了化痰的作用。痰湿为阴邪,一般都要用阳性药来对治,如陈皮、半夏、南星等,但如果痰已化热,再单纯用这些药就不合适了,会使痰燥结难解;单纯用阴性的润燥药如地黄也不合适,地黄虽然和痰湿有亲和力,但没有后续的阳气,不能把痰湿震开。这时就显出了竹沥的可贵,它兼具润燥和运化两种特性,用来治疗燥热之痰最为合适。
一些树脂类的香药,象乳香、没药、血竭等,因为是树内的汁液,和人体的血液、痰湿应该也有亲和力,并且性味辛温,也是内含阳气,应该有通行的作用。但一般只用来活血,不用来化痰,因为它们含的是老阳,不是少阳,这些树木都是生长缓慢的老树,不象竹笋,一天长一个样。也就是说这些老树没有竹子的那种开拓力,性格比较温顺,所以用来活血。血是机体中的宝物,要用比较老成的药物来梳理,不适合用竹沥这种毛头小子,而且竹沥也没有耐心来理血,它喜欢快刀斩乱麻式的工作。
明代陆祖愚有一则绝妙医案,读来令人击节:“……形容枯槁,口中不住咯涎沫,六脉沉滞,隐隐似有似无,重按至骨,或有将绝者,但自能起坐,声音洪亮,知其非不足之证,而脉之不调,乃痰涎壅隔,气血不流通,故脉亦不流利耳。立方用二陈加白豆蔻、苏子、黄连、白芥子、贝母、石菖蒲等味。振宇曰:别医皆曰此病必不出三日矣,药未敢即服,适已着人迎杨澹如,俟彼至同议。少顷,澹如兄至,脉诊毕,亦云痰证,定方相同,服一帖未效。次早又延看,只见床前放爆竹,予曰:病者在,恐不宜。振宇云:病者闻爆竹之声反快,是以频放,但口中不住咯出浮沫,其痰伏于胸中,不得咯出。前方加姜汁、竹沥,每剂用牛黄半分调服,唾沫渐减,脉渐起。前方少加减,服五六日后,进苏合丸一圆,便胸膈宽舒,能进糊饮,觉体甚倦,用六君子汤加减,调理月余而愈。”大部分病人都是怕响声的,而这里却是闻爆竹之声反快,可见内部淤滞是比较严重的,需要竹子下面一阳的震动才能震开,当然这里放的爆竹也不一定就是竹子,有可能和现代一样是纸卷火药制成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该病情适合震动,由病人喜闻爆竹之声,想到了加竹沥,这样的学识,何人能及。通过这则医案,我们也更加理解了竹沥祛痰的机理。
竹茹也能够化痰,它的化痰原理除了和竹沥一样以外,古人还有另一种解释:竹子的两节之间是不通的,竹茹是竹子输送津液的道路,它能够让津液通过竹节的阻碍,说明有疏通的能力,所以用来对待痰浊的阻滞。竹茹又是一味治疗呕吐的良药,它和芦根合用可以治疗胃热呕吐。这一方面当然是因为它们性凉能够清热,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们都含有一种清香。我们知道苇叶可以用来包粽子,竹叶太小,虽然不能包粽子,有些地方却有竹筒粽子。粽子都是糯米做的,比大米粘滞,论理说是比较难消化的,但有了苇叶或竹筒的清香以后就变得不那么难化了,说明这种芳香有醒脾的作用。
做菜时常用些五香粉、十三香之类的东西,这些香料也是用来醒脾的,不过只能少量的用,点缀而已。如果大茴、小茴、丁香、肉蔻之类的放多了,会让人有呕恶的感觉。这是因为它们的香气太冲,没有土味的甘淡冲和,也就和脾土不相协调。竹子和苇子就不同了,它们的香味很淡,这种淡就是土的性质,所以用它们来和胃非常合适。体会一下粽子的清香,我们也就能体会竹叶清热的特点,邹澍认为竹叶石膏汤证的病机是:“强阳既未全衰于中,微阴不能无扰于上”。这里的“微阴”应当是指的轻微的风寒之邪,因为是“大病解后”,这点微邪不适合再用麻黄、桂枝之类的来疏散了,所以就选择了柔润轻清,和阳散阴的竹叶。方名竹叶石膏,用意可能是以石膏来清遗留之热,竹叶清热的同时轻清疏散,以解决轻微的外邪。这说明竹叶清凉而不呆滞,同样是阴中含阳,和竹子总的基调是一致的。

 
白僵蚕
东汉郑玄说:“蚕与马同气”。马在十二地支中属午,这说明蚕秉火气。当然,午马只是十二地支对马的归类,我们知道,十二生肖的五行归类并不十分严密,有时不能自圆其说。但在《周易》中马和龙都是阳气的象征,既然蚕与马同气,把蚕看做阳虫总是可以的。李时珍就说:“其虫属阳,喜燥恶湿”,而且蚕变化出的蚕蛾本身就是一味补阳药,可以治丈夫阴痿,遗精白浊。因此可以认为蚕禀受的是木火之气。
蚕禀受木火之气并不代表白僵蚕也属木火。大家知道白僵蚕是受风而死,这种受了风的蚕不会再腐烂了,而是以僵蚕的形式被固定下来,可见这种风不是我们通常意义的东方之风,而是一种属金的敛固之气,可以说是西方之风,并且僵蚕色白,也证明了它禀受金气。刘潜江说:“夫风木尽化为燥金,是木从之矣。故其僵者,金所化之木也;其色白而不朽者,木所从化之金也。”因此白僵蚕是一味具有金木二性的药,但是因为木已经成为“过去时”,而金正是“现在时”,所以它的性质以金为主。这里的金性主要表现为破结,而不以敛降为主。木柔金硬,既然叫僵蚕,肯定就比正常死亡的蚕要硬一些,质硬的药物往往可以破结,僵蚕也就成为了一味散结的重要药物。凡是结滯的气机似乎都需要木气来疏通,其实不然,比如一团线缠绕在一起,如果缠的不太实的时候,我们可以小心的把它解开,这是木气的疏通;如果缠的太结实了,无论如何也解不开的时候,只能是软的不行来硬的,快刀斩乱麻,用金气把它砍开。所以对一些瘰疬痰核,疏肝理气已经无济于事的时候,就用僵蚕之类的药进行开破。僵蚕是一味治疗喉痹的常用药,可能是因为喉痹是影响呼吸道通畅的急性病,不急治会有生命危险,用木气来疏通缓不济事。必须进行开破,所以我们看治疗咽喉疾病的药物大都有开破性,如半夏,桔梗,射干等。《本经》记载白僵蚕能“主治小儿惊痫夜啼”,也可以用祛痰来解释,总之僵蚕善治痰结。
在杨栗山的名方升降散中用到僵蚕,一般对升降散的解释是僵蚕,蝉蜕主升,姜黄,大黄主降。这样简单地把僵蚕当成升散药恐怕不太严密,既然僵蚕有金的开破之性,就不能单纯以升来解释。而且姜黄也不主降,姜黄通行气血,可治风寒湿痹,卢之颐认为:“姜黄行升出之机,夺土之郁者也”。因此不能看到姜黄和大黄都有“黄”字就认为它们同主降;也不能因为蝉蜕与僵蚕都是虫类就想当然地认为它们同主升。不过僵蚕蝉蜕的组合是杨栗山本人的解释,把僵蚕看成升性药肯定也有其依据,我们前面说了僵蚕具有金木二性,是用金性把木性封住了,象孙悟空用定身法把对手定住了,但定身法并不是永久有效的,等金性发挥完作用后,其木火之性就表现出来了。所以僵蚕是先金后木,先用金来开破,破碎后的残渣不能在体内永久呆着,要靠紧接着表现出的木火之性把残渣推出来。所以说僵蚕是可以疏散邪气的,如《日华子本草》:“治中风失音,并一切风疾”,《医学启源》:“去皮肤间诸风”,现在还把它作为美容的常用药,因为它可以“灭黑黚”,这些都不能用金气的散结作用来解释,金气散结只能针对有形的东西,歌词里面唱了“哪有快刀能砍水,哪有利剑能斩愁”,所以对皮肤间诸风,面部黑黚是不可能靠散结来祛除的。
廖厚泽先生认为僵蚕可使阴证转阳,常在阴证中使用,也说明了僵蚕有“发”的作用,我们知道阴证如果不转阳,因为目标不明确,很难用药力进攻,我方在明处,敌方在暗处,本来是想攻邪,结果用完进攻的药物以后徒伤正气,只有想办法让邪气暴露才能把它消灭。用药无疑要用阳性的升发药,能够升发的药物很多,升麻,柴胡,葛根等等,为什么要突出僵蚕呢,因为一般药很难打入邪气内部(这里不是指普通的邪气,而是指一些在机体深处扎根已久的邪气,或者很残暴的瘟疫之气,很容易把正气或药气排斥在外),僵蚕就不同了,它是受了邪气入侵而形成的,本身在外表上就打着邪气的旗号,只是内部还是正气的本质,因为它外表上象邪气,所以象杨子荣一样很容易蒙混过关地打入敌人内部,然后在适当的时机再起义,这样敌人就会暴露,就使一个深藏在内的阴证转阳了,这时再用大军消灭病邪。所以僵蚕是一个善于潜伏的地下工作者。其实,僵蚕并不是只适用于阴证,在一些瘟疫中也经常用到它,因为古人看到蚕得病往往都是一筐皆病,象人类得瘟疫一样可以传染,所以认为僵蚕和疫毒有同气相求的作用,可以用它深入浅出,带领药物与进入疫毒内部。象李东垣的普济消毒饮就用到僵蚕,该方治疗的大头瘟无论如何也不能看做阴证,但同样需要僵蚕来做间谍工作。总之,阴证用僵蚕的目的是想让敌人暴露,瘟疫用僵蚕是因为敌势太凶猛了,不好正面攻击。二者的共同点都是让僵蚕打入敌人内部起义。
蝉蜕
蝉蜕也是升降散的一味药物,它在方子里面主升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它的升有什么特点吗,蝉的幼虫在地下度过它一生的头两三年,或许更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它吸食树木根部的液体。因为长期在地下生活,所以它禀受的是浊阴之气,然后在某一天破土而出,作为一个浊阴的储存体爬出地面。但是一旦它出了地面,很快会发生质的变化,到了夜间,它会顺应天地阳气的初生。由浊阴化为清阳。李时珍说:“蝉乃土木余气所化,饮风吸露,其气清虚”。综合来说蝉就是体阴而用阳,这就和薄荷,荆芥等发散药有了不同,一般发散药只是用阳,没有体阴,为什么升降散用它呢,升降散是治瘟疫的方子,疫毒之气不同于一般外感,没有由表入里的过程,刚一得病就打入机体内部了,就是还没有经历表证的阶段已经火势燎原了,没有表证用薄荷等药散邪肯定是散不出去的,因为这些药物的作用部位在表,病邪的位置在里,药力带不出病邪,只好选择了由阴出阳的蝉蜕,蝉蜕咸甘寒,并且禀受浊阴,这样就能和机体内部的疫毒搭上界,又因为蝉能由阴出阳,这样也就自然地带领疫毒外出。由此可以看出蝉蜕和僵蚕治疗疫毒的共同特点都是要先深入敌人内部,是欲出先入的方法。
由阴出阳的气机在体内正好对应于肝,所以它治疗的疾病往往都和肝有关,如小儿惊痫,破伤风,目昏翳,头风眩晕,小儿夜啼等。这里有特点是止小儿夜啼,传统有一种解释是蝉昼鸣夜息,因为它夜间不叫,所以对治小儿夜间啼哭。这种说法虽然说是取类比象,用的是中医常用的思维方法,但这样类比有点太笼统了,说服力不强。昼鸣夜息的动物很多,很容易举反例。不象王好古对蝉蜕去翳膜的解释:“取其蜕义也”,这是比较成功的取类比象,因为能蜕皮的动物有很多都能去翳膜,如蛇蜕,蛴螬等。有时我们不能无限的类比,就象以前有位名医用驴蹄子治疗心律失常,他的依据是驴子走路稳当,用它的蹄子来对治心律不稳当,这位老先生的错误就在于他对百分之九十九的不象视而不见,只盯住了那百分之一的象。那么蝉蜕治疗小儿夜啼应该怎么来理解呢?我们认为小儿夜啼的病机并不单一,蝉蜕也不是适用于所有的情况,它是对阳气升发不足的情况有治疗效果,小儿阳气力量薄弱,属少阳,夜间又是阳气初生的时候,如果阳气升发的力量不足,就会被郁住。这时小儿可能要借助哭啼来振奋阳气,来帮助阳气的升发。白天得到天阳的帮助,阳气可以畅达开,孩子也就不再哭了。小儿哭啼并不象成人是因为悲伤,他们没有什么伤心事。所以小儿的哭啼有时会象成人唱歌一样,起到舒畅气机的作用。蝉蜕的气机由阴出阳,对应于少阳之气,正好帮助小儿阳气的升出,气机畅达了,小儿也就不哭了。当然,也可以有别的解释,如夜间啼哭是因为肝经有热,蝉蜕甘寒入肝经,可以清肝热。但我们感觉蝉蜕总的基调应该定义在“升”,由升降散的方名就可以体现出来。
酸枣仁
酸枣仁能够补血已经没有什么疑问,缪希雍既认为补血无如酸枣仁也,它补的哪一脏的血呢,我们认为首先是补肝血。因为酸枣仁有调节睡眠的作用,睡眠与觉醒是由阳气的出入引起的,肝脏正好又是阴阳出入的开关。而且《本草汇言》又认为它能治“筋骨拳挛,爪甲枯折”,也说明它能补肝血。但它补血又不象阿胶等药物那样滋腻,酸枣仁本身又有流通之性,如《本经》记载它能主“邪结气聚,四肢酸疼,湿痹”。除了补肝血以外,它进一步会旁及心脾,治疗思虑过度伤及心脾的归脾汤就用酸枣仁。朱丹溪说:“血不归脾而睡卧不宁者,宜用此大补心脾,则血归脾而五脏安和,睡卧自宁”。
酸枣仁和睡眠的关系很奇怪,古人认为它生用能使人不眠,炒熟用能使人睡眠。我们说药物不同的炮制会起到不同的作用,但生熟不同会引起相反的作用却是很少见的,这给我们临床应用带来很大不便,经常是药房的枣仁根本不分生熟,我们怎么使用。本来想给病人安神的,药房却抓了生枣仁,吃了以后失眠更加严重了,就没人敢开酸枣仁了。
我们来分析一下酸枣仁生熟到底有没有这么大区别。阳入于阴则入睡,阳出于阴则觉醒,正常人的这种转换很顺利,如果出现了阴阳的偏盛就会破坏这种平衡,下面的阴盛而结,阳气就不能顺利的升出,导致病人多眠,上面的阳盛而结,就不能顺利入阴,导致病人失眠。酸枣仁能主“邪结气聚”,就能疏通阴结,使阳气出阴而治疗多眠;同时酸枣仁又能补心肝脾之血,阴血充足就能招阳入阴以治疗失眠。所以酸枣仁本身的作用是双向的,具体起到什么作用,要看病人是阳结于上还是阴结于下,不能简单地说生用就兴奋,熟用就镇静。
但古人的这种记载肯定也有一定依据,不能看成空穴来风,我们来比较一下生地和熟地,生地比熟地的流通性要强一些,酸枣仁应该也是这样,而且生枣仁蕴含生命,更能体现疏通性,炒熟以后就以滋补为主了。所以生枣仁以通阴为主,熟枣仁以补阴为主。我们再来看一下古人对生熟枣仁的用法:胆虚不眠,寒也,酸枣仁炒为末,竹叶汤调服;胆实多睡,热也,酸枣仁生为末,姜茶汁调服。这里失眠时用竹叶汤调服,是借竹叶引阳气下行入阴,和熟枣仁补阴虚相配合;多睡时用姜茶汁调服,是和生枣仁一起疏通阴气,并帮助阳气升发出阴。总之,因为酸枣仁既能补血又能疏通,使得它既治失眠又治多眠,炒与不炒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生熟只是对它这两种特性的某一方面进行加强。
酸枣仁因为带个酸字,加上又能止汗,镇静,就被很多人当作酸敛的药物,和山茱萸,五味子归到了一起。我们通过上面的分析知道它能补能通,并没有敛性,如果认为它酸敛,就没法解释《本经》记载的主“邪结气聚,四肢酸疼,湿痹”,那么它为什么能止汗呢?《本草述》里面有这样一段话:“自汗,服诸药欲止汗固表而并无效,药愈涩而汗愈不收,止可理心血,盖汗乃心之液,心无所养,不能摄血,故溢而为汗,以大补黄芪汤加枣仁”。大补黄芪汤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方子,但这里已经把酸枣仁止汗的机理说明了,病人已经服过敛固的药了没有效果,所以这里用酸枣仁肯定不是再用它酸敛。它之所以貌似能敛,是因为它能补阴血,阴血足则静,又能治疗惊悸,应该也是这个道理。
远志
李时珍认为:“远志入足少阴肾经,非心经药也,其功专于强志益精,治善忘,盖精与志,皆肾经之所藏也。肾经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同时,朱丹溪又认为:其入心归血。二位先哲各执一词。究竟哪位更合理呢,我们认为二者都有些片面,还是卢之颐说的:“藏于肾而用于心”比较中正。
我们先从远志主治健忘来分析,《内经》说:“肾藏精,精合志,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所以记忆的好坏与肾脏关系密切,肾精充足就不会健忘,那么远志能补充肾精吗,能添补肾精的药物一般都厚重质润味甘,如地黄,枸杞,肉苁蓉等。而远志为阳草,缪希雍认为:“远志感天之阳气,得地之芳烈而生,其味苦温,兼微辛”,如果把它当成添补肾精的药物显然不会令人信服。那么远志是怎么治疗健忘的呢。我们先用电脑做个比喻,电脑中有临时储存的内存,还有永久储存的硬盘。其中的内存相当于心脏,硬盘相当于肾脏。我们平时考虑问题,运算一些数据都在心脏,考虑成熟以后并不总是在心脏里存着,要把这些东西输送到肾脏,在肾脏中储存起来,在肾脏中储藏的东西叫“志”,当然在心中储存的东西就叫“神”了。地黄虽然能补肾,但它补充的肾精是不含“数据”的,象一个空的硬盘。只是为“肾藏志”提供了物质基础。从心脏往肾脏传送“数据”要靠什么呢,无疑要靠远志。古书记载远志苗短根长,往下生长的趋势比较明显,应该能把心神输送至肾脏储存起来。所以能治疗健忘,健忘有远期失忆和近期失忆,由这个比喻我们就可以知道,远期失忆责之于肾,近期失忆责之于心。以前我在120值班时遇到过一位老先生,这位老人被摩托车从后面撞了一下,我们问他出来干什么了,他能回答和老伴一起去超市,又问他被撞的部位及过程,他不承认自己被撞了,根本不知道有这么回事,这是典型的近期失忆,就好像正在运行的电脑突然断了电,再打开时它上次运行的程序肯定都没了,但在硬盘中存着的资料应该完好无损。换句话说这次撞击没有伤到肾气,只是伤到了心气。我现在打这篇文章,每打一段文字就要点一下保存,就是借鉴远志的作用,把现在显现在外的象存到肾脏里(成像都是在心脏)。
那么远志又是治疗失眠的常用药,怎么来理解呢。首先,远志把心里“装不下”的东西都送到肾脏去了,心脏也就不用再那么“操心”了,没有这么多负担,自然就容易入睡;其次,远志并不是只往下传送数据,它既然是阳草,就有上达的能力,在心脏需要这些数据的时候,远志能从肾脏把它们提调出来供给心脏分析,往事浮现在心头就是由肾入心的过程,如果只能从心往肾输送,不能从肾往心提调,那这个人仍然是健忘的。这样,其实远志是一个交通心肾的作用,交通心肾也就能够帮助睡眠。
远志的交通心肾和其它方药的交通心肾有所不同,一般我们说交通心肾指的是水火既济,侧重于物质的或能量的角度说的,远志的交通心肾是指的交通“数据”,侧重于精神的角度。所以说远志虽然起到帮助睡眠的作用,也不能把它简单的归为安神药,和合欢皮,夜交藤之类的安神还是有区别的。一般安神药偏静,远志偏动。为什么归脾丸要用它呢,因为脾主思,思虑过多引起的失眠往往都是脾气郁滯的因素,用远志的辛味来醒发脾气,和酸枣仁的养血安神一开一闭。同时,远志常和菖蒲一起用来开心窍;又能温通行血以治痈疽也证明它善于通行,不是镇静安神药。
由以上的分析知道,远志既不能认为是纯肾经的药,也不能认为是纯心经的药,它是连接心肾的一个“数据线”。所以它上面能利九窍,耳目聪明;下面能主小便赤浊及肾积奔豚。总体来说是一味通利药,基本没有补性。如《本草正义》:“远志能利血之运行,而以为心家补益之品者,振动而流利之,斯心阳敷布而不窒滞,此补心之真旨也。……又有远志能交通心肾之说,则心阳不振,清气下陷,及肾气虚寒,不能上升者,以远志之温升,举其下陷,而引起肾阳,本是正治。然人不察,每遇肾阳不藏,淫梦失精等证,亦曰此属坎离之不交,须以远志引之,使其水火交接,则相火愈浮,肾愈不摄,利九窍者适以滑精窍,益精者将反以失精矣。”所以既不能把远志看做补剂,也不能把远志治疗的坎离不交与一般的坎离不交混为一谈,我们一般说的坎离不交是指心火上炎,肾水下陷,交泰丸是标准方子。它需要黄连,肉桂在两端同时用力,单纯一味远志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远志虽然没有补性,如果肾精很充足的话,它也可以带领精气上奉于心,朱丹溪说的“入心归血”或许是指的这个意思。
夏枯草
夏枯草和半夏都是夏季枯萎,其功效肯定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古人常用二味组合起来治疗失眠,就是因为它们都能引阳入阴。下面再探讨一下二味药的个性。
半夏能够散痰结,夏枯草也能治疗瘰疬鼠瘘。虽然都治疗结聚,但原理不同,半夏治痰湿是因为它秉有金气的开破之性,夏枯草质地疏松轻散,不象半夏那样质硬,所以应该不具备开破之性。不能开破怎么治疗瘰疬的呢?我们说它治疗的瘰疬鼠瘘,是集中在少阳经,治疗眼病是集中在厥阴经,因此是一味和肝胆关系密切的药物。肝胆是具有一团生生之气的,可以说肝胆的气是聚集在一起生长的又很旺盛,势头很冲,所以这团气贵在运行畅达,象计算机中的程序不能被卡住。但因为肝胆之气不象心气那样开散,所以稍微受到一些影响又往往会有结滞。如果我们的电脑同时开的程序过多,有可能造成死机,这时怎么点电脑也是没反应,因为里面的程序结滞了,少阳经的痰核也是这个道理,它是少阳的这团生气运转不开了,逐渐地结滞成形。这时怎么办呢,对电脑就是强制关机,用药就是夏枯草,夏枯草在其他植物正茂盛生长的时候就提前收藏了,和季节不符,有点强制收藏的意思。但它也是提前把气机理顺再收藏,而不是只知道收,不知道顺,那样的话就成了收敛固涩的药物了。象五味子,五倍子等收敛药就是强行收敛,好象直接给电脑拔电源,当时是看不出什么危害,等到下次开机就会发现麻烦找你来了。用固涩药也是当时有效果,但是给身体留下隐患。所以高明的医生都是谨慎使用收敛药的,而且用的时候也常配伍辛散药。
我们分别用了强制关机和关闭电源来比喻药物的敛藏作用,那么有没有正常关机的情况呢,正常关机的应该是芍药。一般都把芍药当做酸敛苦破的药物,而忽视了它疏散的一面。芍药和牡丹外型非常相像,牡丹皮以辛散为主,芍药不可能只是收敛。邹澍说它能“破阴结,布阳和”。试想,有表证的时候是不能用五味子等收性药的,但不忌芍药。就说明了芍药不是楞收,而是先“布阳和”,把程序整理完以后再收。它是一味调肝的要药,总的来说是收肝,但又不同于龙牡,代赭石,石决明等强制的把肝气压下去,芍药平肝旺的同时还能疏通肝脏的气机,强硬的压制肝气和强制的收敛一样没有好处,因为不是出于自然,气机条顺以后自己就会降会收,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有一个方子叫甲己化土汤,用芍药和甘草,甘草无疑是汤中的己,那么芍药就是里面的甲,甲属阳木,肯定是能疏通的。所以说芍药是在电脑没有死机的情况下正常关机,先把程序整理完以后再稳稳当当的收起来;夏枯草是电脑的程序结滞不能运行了,就强制关闭程序然后关机。它虽然整理程序没有芍药那么细致,但也不至于对下次使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和强拔电源是不同的。
芍药属肝,夏枯草属肝胆,都是属于少阳厥阴这个系统的,能够调理少阳厥阴的气机,但芍药做事比较斯文,对运行不畅的程序还尽力梳理;夏枯草做事大刀阔斧,对不能运行的程序干脆舍弃,这个舍弃可以说是一种更大力度的梳理。因此夏枯草可能缓肝急的作用比芍药还强,象现代人常用它治疗肝阳上亢的高血压就是证明。总的来说都是以疏理为手段,以收敛为目的。象用夏枯草为末,治疗血崩不止,就是用它收,治疗失眠也是用它的收。《简要济众方》补肝散治“肝虚目睛疼,冷泪不止,血脉痛,羞明怕日,用夏枯草半两,香附子一两。”这两味药都是调肝的,一味善于收藏,一味善于疏通,正好收发配合。
要注意夏枯草不是把痰核硬砍下去的,那就成了半夏,夏枯草应该是先在无形之气的层面解决了结滞,然后有形的痰结就无法存在了。夏枯草既能散又能收,同时又不同于半夏的能战能守(在半夏篇已经讨论过),它的作用非常抽象,不用电脑关机这个比喻恐怕很难表达清楚。半夏也能引阳入阴,但半夏主要和肺胃的关系密切,有痰湿阻在肺胃而不降时用半夏合适,夏枯草属肝胆,在肝胆气机上升时遇到壅阻用夏枯草。半夏性燥开破,善于治疗湿痰,可以说半夏的作用就象挖土机翻开烂泥一样;夏枯草性寒,瘰疬痰核,多由肝气郁结,久而化火,痰火结郁而成,所以夏枯草治疗的是火痰。
半夏有时会因为其性燥而限制了应用,这时可以考虑用夏枯草来替代,象古人有一则医案,治失血后不寐,本来想用内经中的半夏汤引阳入阴,但半夏性燥对血证不合适,结果就用了夏枯草,同样收到了效果。这也证明了治疗失眠不一定非要二味合用以交接阴阳,古人说半夏午月生,夏枯草午月便枯,正好实现阴阳交替,构思虽然巧妙,但半夏确实不是午月才生。这种说法也就没有依据了。
茅根
茅根味甘性寒,甘寒清热的药物很多,茅根又有什么特点呢?张锡纯曾认为茅根能兼理气之郁,他认为:“茅根春日发生最早,是禀一阳初生之气,而上升者也。故凡气之郁而不畅者,茅根皆能畅达之。”这已经比那些只知道茅根清热利小便的认识深入了一大步。但这种解释还不太圆,我们知道柴胡就是禀一阳初生之气,能够疏肝理气。但柴胡疏通的是阴气壅滯,比如有些风寒证就用柴胡疏散。我们再看茅根治疗的病症都是阳气的结滯,是由于内热引起的小便不利,淋证,吐血,衄血,呕吐,喘息等。虽然说气行热自散,但它的功效中又看不出有辛散的意思来。所以我们认为还是《本草述》中的解释更为合理,他是这样论述的:“用其根者采以六月……当火土司令之时,其气不禀乎燥热,反独全其甘寒,是于至阳之中而禀清和之阴,即以清阴而达其至阳之化者也,犹值阴寒之侯,乃有独禀阳和之气者,不令阴气益畅乎哉。”所以卢之颐认为茅根是阳中之阴,可谓是言简意赅。
我们说阴阳没有偏盛就不容易有结滯,一旦出现偏盛偏衰,盛的一方就要争夺衰的一方以相搭配,而发生拥挤。比如往一群人里扔一块糖,这些人会挤在一起争夺这块糖,这就发生了结滯,解决的办法当然可以用些性质活泼的人给予疏散,使用柴胡等药物就相等于这种方法,这种解决方法不太自然,不如往人群中多撒一把糖,人们得到了糖自然就散开了,茅根起效的机理或许就在于此。
仅仅以阴配阳就能把阳结散开吗,甘寒的药物很多,也不一定都有这种作用。地黄也是甘寒的药,虽然也能以阴配阳,但和茅根相比,二者明显一味气浊,一味气清。因为它的气浊腻,缺乏流通性,所以它不能象茅根一样解散阳气的结滯。二者都是甘寒润下,却走不同的道路,茅根可以通利小便,地黄通大便。就像大蒜与辣椒,虽然都是辛辣,但吃完大蒜后小便有气味,吃完辣椒容易犯痔疮,可能也是因为气清气浊的不同。同时因为茅根的气质较清,它又可以作用于肺与胃,如肺热气喘,胃热呕吐。
总之茅根的特点是甘寒而不浊腻,并且能入上中下三焦,适合解热结引起的各种病症。并且这种清和的药不像浊腻的药能助湿,所以淋证,黄疸都可以用它治疗。
细辛
细辛与麻黄都能发散寒邪,作用特点又有所不同,麻黄散表寒,虽然里证也有时使用,但需要地黄等药物引入,细辛却可以直接进入到一个比较深的部位。所以细辛常用来发散一些沉寒或阴经的寒邪。我们知道打猎的土枪是用铁砂当子弹的,这种枪有个特点,即铁砂刚出枪口的时候是比较集中的,越远就越发散,刚出枪口的状态就象是细辛,散开以后的状态象麻黄。
太阳风寒证,寒邪把整个肌表都束缚住了,需要麻黄这种发散的特性,整体的突围,把寒邪散出去;小青龙汤证是外寒内饮,外寒需要麻黄来解决,但内饮如果也但靠麻黄的话有些力度不够,因为麻黄的劲太散,不集中,借物理学的术语就是压强不够。需要用作用面积小的细辛来解决,细辛就象一杆锐利的标枪,能把目标刺透。因此,虽然麻黄与细辛都用于咳喘,但咳喘的原因不一样,外邪束表引起的肺失宣降,治疗主要是向外散邪,用麻黄;痰饮阻滞引起的咳喘,需要破开痰饮,就要用细辛。所以《名医别录》中记载细辛有“破痰”的作用。
麻黄汤或大青龙汤用过头有亡阳的危险,就是因为麻黄是铁砂散开的状态,把目标打的全是小窟窿,肯定漏气就漏的快,细辛是象标枪一样,虽然扎的窟窿大,但数目少,相对来说漏气也就少,所以细辛虽然猛烈,相对来说亡阳却较少。
少阴伤寒证是寒邪侵入了机体比较深的层次,需要麻黄,细辛,附子三味药的配合,这三味药缺一不可,深层次的寒邪需要附子来解决,附子在内部攻敌,寒邪溃败后在体内就呆不住了,需要往外跑,但附子还不善于把它直接推出去,麻黄虽然善于在体表攻邪,但邪气还没有到达体表,麻黄和附子还交接不上,就用细辛打开一条隧道,为麻黄和附子建立了联系,这样通过节节进逼就把寒邪驱逐出去,我们认为,细辛在这里不是简单的帮助麻黄解表的作用,它主要是利用其强大的“钻”力,来打开通道。所以细辛常用来治疗鼻塞鼻渊、耳闭喉痹等疾病。
牡丹皮
我们把肾与膀胱分别叫做癸水与壬水,其中癸水要温,壬水要清。即肾脏需要把相火封藏住,不能让它泄露到膀胱里,泄露以后就会出现肾水不温及膀胱不清的状况。肾水不温会小便频数,膀胱不清会小便不通畅。要想恢复正常状态,肾气丸无疑是最合适的方药。方中用桂附温肾,地黄及山茱萸封藏相火,不让它再泄露出来,已经泄露入膀胱的相火就要用牡丹皮来清泄,这样肾与膀胱都相安无事了。所以李时珍说古代泻相火的药物是丹皮,不是黄柏。 后世医家又推出了知柏地黄丸,是因为相火旺盛成了主要矛盾,肾水不温表现的不明显,就暂不用桂附,加上知母,黄柏来增强丹皮的功能。同理,我们可以推出麦味地黄丸是加麦冬,五味子以增强山茱萸的功能,来治疗相火不藏的疾病。虽然黄柏能增强丹皮清热的作用,但却不能完全代替丹皮,因为黄柏是苦寒直折,丹皮是辛寒,味辛就有发散的作用,性寒又能清热,丹皮的可贵之处或许就在这里,一般发散的药物大多偏阳偏热,唯有丹皮是寒性的,所以非常适合治疗郁火。
“地骨皮疗有汗之骨蒸,牡丹皮疗无汗之骨蒸”,无汗正说明了热郁在里,发不出来。一般药物清热都是象降水一样,从上往下清,唯有丹皮是从下往上清,机体中肝气就是主升的,所以丹皮善于清肝经热,如丹栀逍遥散,滋水清肝饮里用到它。肝是连接心与肾的枢纽,丹皮入肝经,从下向上升散,也就能连接心肾,六味地黄丸有“三补三泻”的说法已经深入人心,但我们还可以从其它的角度来理解,地黄无疑是补充肾阴,肾阴是心阴的根源,二者是紧密联系着的,虽然说心为君主之官,在名分上只能有一个君主,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可以有两个都城,我们知道西周的国都就是有两个,有“宗周”和“成周”,周国原来的都城镐京在偏远的西部,已经不适应统治天下的新形势。武王早已认定洛邑是天赐的福地,因此灭殷后就没有把九鼎迁到镐京,而是迁到了洛邑。周公摄政时,决定在洛邑兴建新都。周公把新都命名为“成周”,就是成就周室,同时,镐京改名为“宗周”,就是周室的祖先之地。因为肾脏是人体的先天之本,比心脏的资格都老,类似于“宗周”,而心脏类似于“成周”,地黄虽然是滋肾阴,肾阴进一步是要供给心脏的,就人体的生理机能来说,肾阴充足以后,自然就能使心阴也充足,如果要用药物人为的加速一下这个进程的话,那就用到了丹皮这味辛寒药物,要把肾阴往上输送,肯定需要辛散的药,辛散的药物有很多,但一般都是辛温的,如桂枝等等,如果用辛温的药物往上运输阴液,那就象派一个非常口渴的人去运水一样,他本身在路上就会消耗许多水,有些不划算。 用丹皮就没有这种担心,而且古人认为此药色丹,正合于主血之心。“一阴为独使”,丹皮入厥阴肝,正好担当了这种使节作用,所以六味地黄丸中用丹皮不仅是泻肝,它还能够连接心肾。
《本经》中记载牡丹皮能“除癥坚瘀血留舍肠胃”,如大黄牡丹汤治疗肠痈,丹皮为要药;胃火牙疼,清胃散中也用之清阳明经血热。但有时不是肠胃的癥坚瘀血也用丹皮,如桂枝茯苓丸,犀角地黄汤等。这里突出留舍肠胃可能是突出瘀血化热的意思,因为肠胃属阳明,多气多血之腑,病后即容易化热,癥坚瘀血只要留舍肠胃一般都是属热性的,要用丹皮这种辛寒之药来对治。邹澍曾把丹皮和桂枝做了对比:“大抵牡丹入心,通血脉中壅滯,与桂枝颇同,特桂枝气温,故所通者血脉中寒滯,牡丹气寒,故所通者血脉中热结。桂枝究系枝条,其性轻扬,故凡沉寒痼冷,未必能通;牡丹则本属根皮,为此物生气所踞,故积热停瘀,虽至成脓有象,皆能削除净尽”。
和丹皮一样能清血分热的还有紫草,李时珍认为紫草味甘咸而气寒,入心包络及肝经血分,其功长于凉血活血,利大小肠,故痘疹欲出未出,血热毒盛,大便闭涩者宜用之。我们看,也是治疗血分热结,肠胃热结,与丹皮似乎没有什么区别。刘潜江曾言简意赅的点出了二者的不同:“丹皮本元阴之根与肾者,散其伏火以上奉;紫草则本相火之奉于心者,解其结热以下行也”。可见二者的区别是一个辛寒以向上,一个甘咸寒而向下。所以紫草治大便不通的痘疹,大便通下以后,体表的痘疹失去内在的依据,就容易透发而出;丹皮也有治疗痘疹的记载,但没有强调大便不通。同时,紫草寒而向下,其势较顺,力度就比较大,古方不仅用它清解血分热结,它更能解热结严重而形成的“热毒”;丹皮就没有这么大的力度,文献中基本看不到丹皮能解毒的记载。古方用紫草常用紫草茸,可能也是避免紫草行降令太过。
地骨皮和牡丹皮都能治疗骨蒸,也就是都能治疗里热,但里热也有不同的层次,应该说牡丹皮热的层次更深。首先,地骨皮是气分药,牡丹皮是血分药,血分自然要比气分深;其次,地骨皮治疗的骨蒸可以见汗出,虽然说这个汗出是里热蒸腾出来的,但见到汗出就说明热还难通过体表这个通路往外散,牡丹皮治疗的骨蒸见不到汗出,说明热只在里面煎熬,自己根本散不出来,所以要用丹皮这种辛寒药往外散。地骨皮没有散的作用。换句话说,牡丹皮治疗的热在阴中之阴,地骨皮治疗的热在阴中之阳。中药中柴胡和黄芩是一对调节少阳气分的药物;丹皮和栀子是一对调节厥阴血分的药物。因此有时可以把丹皮看做是入血分的柴胡,也就是柴胡在阳分疏通,丹皮在阴分疏通。
龙胆草
众所周之,龙胆草是一味清肝胆湿热的药物,然而在《本经》中首先记载了它“主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都和肝胆邪热没有直接联系,我们怎么来理解呢,答案可能在最后一句“杀蛊毒”中。在《易经》中有“山风蛊”这一卦,上面是艮山,下面是巽风。风在山下被阻挡而不能畅达,并且风又很顺从,没有力量把山掀开,不象震卦一阳在下,能够奋起。时间长了就会因郁滯而腐败生虫,这就是蛊。肝脏就是机体的风,它需要舒畅条达,如果在它的升达过程中受到了阻碍,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肝阳力量很足,越有阻碍它的反冲力就越大,最后冲破阻拦而上合于肺胃之阳,这就形成了风热;另一种情况是肝阳力量不足,它会被压在下面而曲直盘桓,下合于脾肾之阴而酝酿成湿热。
我们看龙胆泻肝汤的功用,正好是这两方面:上泻肝胆实火,下清肝经湿热。清肝经湿热和杀蛊毒只是语言表达的不同,本质应该是差不多的。那么主“骨间寒热”怎样来理解呢?骨间是代表了机体的深处,在深处的气机被压住,郁久形成寒热,和风在山下被郁是一个意思。蛊都是从内部开始腐败的,外部被山罩着,看起来完好无损,其实里面已经空了。《本经》作者可能是为了说明这种变化是从里面开始的,所以用了“骨间”这个词。有个成语叫“蛊惑人心”,除了现在流行的含义外,它的本意或许就是说:蛊是先让人心里(内部)起变化。龙胆草的第二个主治是“惊悸邪气”,惊悸是心受到了侵犯,可能是肝风郁滯形成了蛊,然后“蛊惑人心”造成的。
清湿热的苦寒药很多,但是肝胆经的湿热就要龙胆草来治,因为从龙胆草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它是和肝胆经的关系很密切。胆字就不用说了,龙是东方的代表,肝属东方,所以龙胆草肯定是和肝胆最有亲和力。名方龙胆泻肝汤又进一步点出了它的功效能够“泻肝”。肝经湿热属“蛊毒”,除了要把下面的湿热除掉外,还要把上面的山掀掉,不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湿热能形成一次,就能形成第二次,因为上面有东西阻碍,形成湿热的环境还在。龙胆草既然和肝胆有亲和力,就应该具备肝胆的疏通之性,而不象一般清湿热药只是苦寒直折。张锡纯认为:“龙胆草味苦微酸,为胃家正药。其苦也,能降胃气,坚胃质;其酸也,能补益胃中酸汁,消化饮食。凡胃热气逆,胃汁短少,不能食者,服之可以开胃进食。”现在也有很多医家认为小剂量的龙胆草可以开胃。既然能开胃就可以看做是肝疏脾土的表现。
有学者发现龙胆草治疗脱发也有疗效。上海中医药大学张玉萍认为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加重,精神负担随之加重,脱发患者越来越多见。作者用龙胆草9~12克治疗后,食欲改善,体质增强,面色红润,睡眠良好,脱发逐渐改善。我们看龙胆草对精神压力过大的疾病都起到了治疗作用,显然不是苦寒直折能够解释的。所以卢之颐认为它是少阳枢药。龙胆草除了以寒胜热以外,还有疏通性,当然它的疏通性不是特别突出,所以有时需要和柴胡配伍,帮助它把上面的山掀掉。比如我们熟悉的龙胆泻肝汤就配伍了柴胡。
白芷
白芷是阳明经的药物,有什么依据吗?大家知道,阳明是个大熔炉,藏污纳垢的系统,什么食物到这里都被转化成清洁的气血供机体利用,确实可以比成人世间的君子,即不论是善是恶到我这里都能转化成善的。卢之颐说:“《楚辞》以芳草比君子,而言茝为多,茝,白芷也……对待污浊者,齐之以洁。如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此一阴之下血浊及气浊也;如头风侵目泪出,此青阳之上气浊及血浊也。”白芷还能治疗毒蛇咬伤,古人认为是“白芷秉阳明之盛气,故凡阴蚀之邪干于阳明者自能除也,在物类之气化相应,固如是尔”。可见白芷和阳明的作用概括地说都是化污浊为洁净。所以被看做阳明本经药,如阳明经的头痛就用它作为引经药。
我们知道阳明对应于人体的胃肠,胃肠负责把饮食转化成能量,并向下排出残渣,这样看来阳明系统就象我们冬天烧的煤炉,煤炭就是我们的日常饮食。有过生炉子经验的人都知道,生炉子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整个炉道的通畅,时间长了还要打一下烟筒,把里面沉积的烟灰去掉。白芷的作用就是使机体的炉道通畅。阳明主面,脸上的斑点往往从阳明来论治,斑点从哪来的,其实就是炉子生的不好,很多燃料不能完全燃烧,产生大量黑烟,这些烟灰沉积在烟筒上,面部就会表现的不干净,用白芷把这些烟灰祛除颜面自然润泽。《本经》中记载它“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卢之颐解释说“长肌肤即洁肌肤”。
白芷的美容作用好理解,不好理解的是《本经》中的“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因为这些功用和阳明看不出什么联系。我们还是用炉子来比喻,颜面的不干净相当于烟筒里面沉积烟灰,那么漏下赤白就是炉体中的煤炭不能充分燃烧,而从炉膛里面漏下来。这里有个疑问,既然把阳明(胃肠)比作炉子,那么漏下来的应该大便,怎么会是赤白呢,关键是燃料没有充分燃烧,如果燃烧充分了,煤炭都变成了炉灰,里面已经不含热量了,这才相当于大便。现在根本没有完全燃烧,漏下的东西还含有一部分能量,对机体来说还有利用价值,所以表现为漏下赤白。而且这些妇科症状都是冲脉受损的表现,冲脉本来就是和阳明相隶属的。邹润安说:“阳明主肠胃……则其最相近而相隶属者,莫如血海,故其用为入冲脉为之行其阳”。那么主“阴肿”是什么情况呢,漏下赤白是燃料流失,阴肿是炉膛不通畅,虽然煤炭也没有充分燃烧,但并没有漏下来,而是在炉膛中堵着,和阳明相隶属的冲脉自然也就郁滯,最后导致阴肿。
在这里有点对阳明和冲脉的猜想,并没有什么依据,请方家指正。阳明如果比作机体的炉子的话,冲脉就好比机体的水暖系统。阳明虽然提供热能,但直接由火炉提供的热量不柔和,而且靠辐射供热走不远,拐不了弯;如果用这些热量给水加热,再由水携带着热量周游全身就柔和多了,还可以靠管道把热量输送到任何角落。冲脉的冲字可能就是冲和的意思,即起一个缓冲的作用。这个模式就象有些家庭烧的“土暖气”,炉子周围被水包绕者,水温上升以后自动往上运行就形成了循环,给整个家庭供暖。炉子里面的煤炭是不断往下走的,管道里的水不不断往上走的。正好对应阳明下行,冲脉上行。这样,如果阳明系统出现了毛病,不能供热了,冲脉中的水也就不能上行,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就顺理成章了。邹润安说:“是白芷之用,为其致阳明之气于冲脉(阳明之气可以看做阳明产生的热能,炉子把水烧热,把热量传给水),善调冲脉之血随阳明(冲脉中液体随着阳明的热量运行)”。
白芷还能主“头风侵目泪出”,炉子点着以后就从炉底到烟筒形成一股气流,这股气流要和室外的风相对抗,室外有点微风不会影响烟筒往外排烟,但若是炉子烧的不旺不通畅,外面的风很可能顺着烟筒吹进来,形成“倒烟”,这是机体的表现可能就是“头风侵目泪出”,用白芷把炉道捅开,上行的气流强了就可能把进来的风顶回去。
补骨脂
补骨脂辛温补肾,似乎和附子作用近似,但附子主通,补骨脂主收。我们知道晨泄一般都是肾阳不足,所以用补骨脂补肾阳,附子虽然常被看做温肾的代表,这里却没有使用,因为附子虽然被火神派说成是补阳,其实并不补,它是一员猛将,擅长的是进攻,能够破阴寒,想让它紧守大营它做不到,要想补充阳气并且把元阳固守在肾脏不太容易,因为阳气的本性是上行的,运动的。补骨脂能够“归元阳”,应该有一定的收藏作用,这从它的功效可以推论,它可以主治尿频,遗尿;肾不纳气,虚喘不止;脾肾两虚,大便久泻;肾冷遗精及坠胎等,这些都是附子多不具备的。
附子治疗的是阴寒盛,补骨脂侧重于阳气虚,所以二者一战一守,作用不同。当然古人的医案也经常把补骨脂和附子放在一起使用,我们认为这样使用的目的可能不是简单地使热性增加,而是为了避免寒热相激,巨寒和巨热的东西碰到一起,往往会因反差太大产生格拒,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先用温性的补骨脂缓冲一下,然后附子慢慢地发挥作用,就把寒邪祛除了。这和白通汤加猪胆汁的作用机理不太一样,一个是用温性的药物进行缓冲,一个是用凉性的药物进行反佐,但最终目的是一样的,可见避免避免寒热格拒方法不止一种。
补骨脂本身就是豆类的植物,豆类一般和肾脏有一定亲和力,并且色黑属水,富含油脂,有资料说它含挥发油约20%,所以才能温补肾阳而不燥烈。我们说阴为本体,阳为发用,在一定意义上说补阴相等于存钱,补阳相等于消费,补骨脂在消费的时候本身是带有一定的本钱的(质润含油脂),附子就不行了,本身干巴巴的,还到处消费,机体的阴精能不被它消耗空吗。补骨脂和附子相比是润一些,但有时嫌它质润还不够,古人就再配伍上核桃,《韩氏医通》说:“胡桃属木,润燥养血,血属阴恶燥,故油以润之,佐破故纸,有木火相生之妙。”众所周之胡桃本来是补肾的,应该属水,这里为什么说胡桃属木呢,应注意这里的木火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心与肝,说胡桃属木是因为古代以木材作为燃烧的材料,胡桃富含油脂可以提供给补骨脂燃烧以产生能量,因此说胡桃属木。如果是现代社会就不能说胡桃属木了,可以说胡桃属汽油。这样核桃与补骨脂一个补充燃料,一个点火,发动机就可以启动了。二者缺一不可,所以很多人说破故纸无核桃,犹水母之无虾也。
古人认为补骨脂“收敛神明,能使心包之火与命门之火相通,上焦有虚热者可引之归下”。以前我们讨论牡丹皮时也提到人体有心包与肾两个“都城”,这两个都城之间需要有使节以交通有无,肾脏在下阴精充足,心包在上阳气充足。要想使肾精上朝,需要辛寒的丹皮,不能用辛温的桂枝,因为桂枝性热会消耗阴精;同样,要想使心包之阳气下降也不能使用寒凉药,寒凉药虽然下降,同时也会损耗阳气,所以选择温而能收的补骨脂。牡丹皮的辛寒与补骨脂的辛温都能够连接心包与肾这两个“都城”,不过一者上行,一者下行,丹皮性寒,通的是阴精,补骨脂性温,通的是阳气,它就能把上面的阳气摄入水中,阳生阴长,补充了坎中之阳才能使肾精充盈,肾精充盈以后又能利及肾所主的骨,使骨髓得补,或许这就是补骨脂的含义吧。一般我们说“气归精”是指气通过肺气的收敛凉降而下行入肾收藏,必须有寒冷之气才能完成,补骨脂却不是这样,既温热又能归气化精,可能它的特点就在于此。
补骨脂毕竟没有厚浊之气,不象地黄那样具有物质基础,虽然说阳生阴长,没有阴长的物质基础,阴是长不出来的。所以用补骨脂单独作战还不行,往往要配伍核桃,肉苁蓉等肉厚质润的东西,补骨脂好比是将,核桃好比是兵,缺少了核桃,补骨脂就成了光杆司令。不知道古人说的虾和水母是不是兵和将的意思。
补骨脂的引虚热归下与肉桂的引火归元含义也不同,肉桂和附子都是破阴寒的药,适合于寒邪过盛,下焦被阴寒占据以后,真阳被迫上逃,附子负责在下面战胜阴寒,肉桂也可以破寒,同时又辛温上窜,可以从下焦往上联系到真阳,真阳看到同类就和它一起回家了,是同气相求的原理;补骨脂的治证不是阴寒过盛,是真阳不足,就象是并没有强盗入侵,只是家里太贫穷了,补骨脂辛勤的把阳气从外面往家里收敛,让家境富足起来。所以它和肉桂一个收一个散,虽然都可以叫引火下行,其内在的机理截然不同。我们如果吃肉桂过多或过久,会出现咽燥咽痛等上火现象,吃补骨脂相对来说就比较平稳。当然如果本来就是阴虚火旺的体质,虽然说补骨脂能引热下行,也不适合服用。
菊花
菊花是平肝的药物,李时珍说它“得金水之精尤多,能益金水之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用治诸风头目,其旨深微。”因为菊九月开花,确实可以对应于秋金之气,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它与一般平肝药物的不同,大部分能够平息肝旺的药物或者是质重坚硬,通过重镇之性来平息肝阳,如龙骨,牡蛎,代赭石;或是甘寒质润,通过滋阴来平息肝阳,如天冬,地黄。用花来平肝的好象只有菊花,花一般都有升散的作用,菊花除了平肝以外是不是也有升散作用呢,我们在方剂中找一下依据,如治疗风温初起的桑菊饮中就用到菊花,这里肯定不是用它来平木,而是用来疏散外风的。因此,“得金水之精尤多”似乎不够全面,菊花还应该禀有木的升散之性。卢之颐说的“菊得木体之柔,顺受金制,自然木平风息也”比较合理。菊花应该是以金木之气为主,水气只是金气的延伸,不是主要的(秉金精而兼水化),它虽然能清热,并不等于能补水脏,文献中没有菊花能滋肾阴的记载。
《本经》中菊花能“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能“主诸风”就是内风外风都能治,治内风是靠它以金制木,治外风是靠它升散。“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一般可以用肝风来解释;“皮肤死肌,恶风湿痹”显然不是肝风,应该是有外邪,要靠菊花散邪。《本草正义》:“又治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者,则血热而络脉不洁,渐以积秽成腐。菊花苦辛宣络,能理血中热毒,则污浊去而痹着之死肌可愈。”如果认为菊花只是“得金水之精尤多”,就不能解释它主“皮肤死肌,恶风湿痹”。
总之菊花是金与木的统一体,既能散邪又能平肝。就象我们以前讨论的僵蚕是木火之气受到金气的侵袭而形成的,菊花也有些类似,菊花得木体之柔,经受秋霜以后又赋予了金气的特征。不过菊花与僵蚕的不同处在于,僵蚕受金气的侵袭是被动的,蚕本身不想得病,只是不幸才感染了这种传染病;而菊花应该是天性就喜欢金气,不然不会选择在秋天开花,也就是说菊花是主动的接受金气,卢之颐说它是“顺受金制”,那么僵蚕肯定就是“逆受金制”。被动接受的有可能口服心不服,其金木之气结合的不紧密,因为木气可能时刻想反抗金气的统治;主动接受的就没这种情况,其金木之气会结合的比较协调。结合不紧密时,其气的发挥就可能有先后,僵蚕因为金气处于统治地位,到体内起作用的顺序肯定是先金后木,先有金的开破或引入,金气作用过去以后有木气的散出;菊花因为金木之气结合的协调,发挥作用也就没有先后之分。有时甚至难以区分到底是它的木气起作用还是金气起作用,比如菊花有明目的作用,有人认为是因为它能散风热,有人认为是因为它能平肝火,到底是因为什么,成了打不清的官司。
----------------------
目录
白芥子
乌梅
木瓜
山楂与柿子

白僵蚕
蝉蜕
酸枣仁
远志
夏枯草
茅根
细辛
牡丹皮
龙胆草
白芷
补骨脂
菊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僵蚕一味治疗阳痿 收效甚捷
芍药木瓜汤合地乌薏治疗颈椎病验案
三子去梅方治疗梅核气
[转载]朱良春用药经验集(五)
一个增强记忆的方子,4味药泡水,补肾养心、开窍醒脑、告别健忘
远志、石菖蒲既可以醒神,又可以安神远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