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房敏:颈椎病“筋骨失衡,以筋为先”

房敏,1965年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973首席科学家、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曾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科研项目3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奖二等奖等多项奖项。在脊柱病关键致病因素、干预手段、疗效机制等方面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

作为我国首位推拿专业博士,房敏的思维方式里既有中医的整体观,又有西医的实证态度,他带领团队运用现代生物力学颈椎病的方法来研究推拿的奥秘。在大量的临床研究基础上,他率先提出“筋骨失衡,以筋为先”的学术思想,提出了颈椎病“先治筋,后调骨”的治疗理念。

也许生来与推拿有缘,房敏的拇指圆而厚实,按在身上特别有力,我恰好肩部酸痛,体验了一把。当这双厚实有力的大手,运用拿、?、一指禅等手法,飞快地在我肩部推拿时,时而如同万箭齐发,直击酸痛深处,时而如行云流水,在微微的痛感中肌肉完全放松。他的手法刚柔并济,既有北方手法的粗犷、刚劲,又有南方手法的轻柔、细腻。五分钟的推拿,随着最后一拍肩部的酸痛一扫而光,不得不佩服他的功力。

 对推拿的热爱已经完全融入了房敏的血液中,每次谈到推拿,他都有一种近乎痴迷的陶醉,“推拿是比针灸历史还要悠久的非药物治疗的代表性疗法,几千年发展到今天,仍然用双手作为手段,通过力学干预,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但是为什么手跟手是不一样的,手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这里面有很多值得探究的。”

作为我国首位推拿专业博士,房敏的思维方式里既有中医的整体观,又有西医的实证态度,他带领团队运用现代生物力学的方法来研究推拿的奥秘。在大量的临床研究基础上,他率先提出颈椎病“筋骨失衡,以筋为先”学术思想,提出了颈椎病“先治筋,后调骨”的治疗理念,发现了颈部经筋病变是颈椎病的关键致病因素之一,从生物力学角度揭示了推拿治疗颈椎病经筋作用机制,实现了颈椎病非手术治疗的诊疗模式创新。

拍片看不出的病变

房敏说,“(上世纪)80年代以前,腰椎病特别多。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普及,人们工作状态发生很大变化——白领阶层逐步增多,颈椎病发病率也逐渐超过腰椎病。”肩颈痛、头晕头痛、上肢发麻,颈椎病病人一旦发病往往坐立不安、辗转难眠,日夜遭受折磨。

  在医院里常常能见到,病人捏着疼痛难忍的颈脖,吵嚷着让医生拍个X光片诊断一下,可片子大多显示颈椎骨正常。病人以为是没休息好,草草拿了药回家,可怎料颈部疼痛症状依旧反复作梗。

  房敏说,颈椎病、腰椎病,都是人体的脊柱出了问题。脊柱不仅是支撑人体的栋梁,也是神经的重要通道。脊柱是人类进化的神奇结果,脊柱呈S形是直立行走的人类特有的特征。脊柱的结构非常复杂,共有24块椎骨,包括7块颈椎、12块腰椎、5块骶骨。24块椎骨像竹节一样,筋膜、肌腱、韧带、肌肉等就像竹子皮一样,把椎骨紧紧包裹,椎间盘就像减震垫一样,减少人行走时的震动对大脑的损害。两个椎体之间相互咬合,起到承重、减重、传递的功能。两个椎体中间有椎间盘及髓核,一旦髓核突出,触碰到神经、血管就会产生压迫作用等,出现眩晕、疼痛等症状。

  在攻读硕士时 ,房敏就开始探究病状与影像学不同步的问题。他说,临床数据表明,在20-35岁的年轻病人中,除5%的病人是病理性表现外,近90%的年轻病人的影像学结果和他们表现出来的严重疼痛症状大多对不上号。而在35-45岁的病人中,也有三四成病人存在这种状况。这些存在严重症状的年轻病人往往本身的颈椎曲线、颈椎椎骨少见明显异常,而那些上了年纪的患者颈椎由于衰老开始出现一些退变的骨性化表现,比如骨质增生等,但他们的发病症状常常没有年轻人来得那么强烈。换言之,诊断颈椎病仅靠X光片还不够。

  由于尚未明确颈椎病的发病机制,颈椎病治疗常常出现反复,临床医生只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此,房敏陷入了沉思:面对病症,中医临床特色疗法能干预什么?推拿、针灸不像手术、药物那样直接介入人体,而仅仅在病人的体表进行操作,即使能有效缓解病症,那么,解决的究竟是什么环节?伴随着脊柱退行性改变,是椎骨关节、肌肉、筋膜、肌腱的什么核心因素被打破了,导致脊柱病的产生?

“筋”先出问题

  要解答这些疑惑,首先要搞清楚脊柱的解剖结构。为此,房敏一头扎进解剖室,试图从中找到脊柱病的奥秘。

  房敏说,颈椎是由7块椎骨搭起的一个整体,而长长短短不同方向的肌肉保持了颈椎的动态平衡。颈部共有42块肌肉,其中又以颈后伸肌群功能分布为主。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的退变是必然的,退变后若影响到神经就会出现手麻、头晕、心跳加速的交感型颈椎病;影响到血管,血供不好,常会表现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表现;影响脊髓,就出现了脊髓型颈椎病的情况。

  到底是椎骨退变导致肌肉退变,还是肌肉退变导致椎骨退变?曾经有一段时间,房敏就陷入这样一种“鸡生蛋、蛋生鸡”的怪圈。当时他大胆提出假说,颈肌即肌肉的问题出现在先,或者至少以肌肉退变为主。他说,“如果对比一个人20年前后颈椎X光片的变化,基本上7块颈椎骨的大小、前后结构一般不会有太大差异,最多会因流失一些钙质,骨密度会因此有所降低,而形态学变化则不大。但同等条件下,试验者至少三分之一的颈肌力学功能会发生退变。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使用最多的还是肌肉,它能带动椎骨进行转动。”

  房敏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为什么人们打盹时,常常做的是点头运动,而并非抬头运动?他在解剖实验室里用标本进行模拟颈椎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人体头颅的重心点在椎骨的前方,若非有头颅后伸肌群的牵拉,头肯定就要往前下垂。颈椎周围的这42块肌肉正是为头颅的屈伸、侧屈、左右旋转起到主导、辅助和协调的作用。

  人这一生,从婴儿期学会抬头的那一刻起,颈后的伸肌就一直在默默无闻地工作着。起初,当人们感觉颈部疲劳的时候,稍加休息,酸痛情况就可以得到缓解。但是,就如同橡皮筋绷得过紧,久而久之会失去了弹性。如此一来,头颅的重力就集中在椎骨上的三个点上(髓核和两个后关节),长期不协调就会使颈椎受到一些慢性损伤,发生退行性改变,导致颈椎病或椎间盘突出等症状。

房敏说,颈椎病往往是因为人们对于颈部肌肉维护、保养不当,从而产生劳损导致颈椎退变的加重。这样一来,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就清楚了。原来颈椎病不是“骨”先出问题,而多为“筋”先出问题,这里的“筋”包括肌肉、韧带、腱膜等。

在此基础上,房敏提出“筋骨失衡, 以筋为先”是脊柱病中医学的病因基础 ,并提出了“以筋为先”的施治理念,“先治筋、后调骨”的治疗方法,形成了特异性手法防治脊柱病的独特诊疗体系。他通过十多年的研究找到了“筋 、肌肉、 骨失衡”的客观量化依 据——颈肌屈伸肌比值。所谓“屈伸肌比值”反映的是颈部肌群做屈和伸两种动作的协调能力。他还与上海交大合作,结合生物力学、康复医学等多学科交叉方法和技术,首次建立了无创性颈部经筋活体测试模式,可精确判断治疗效果,且能对尚无明显症状的病人开展预防性治疗。

  在经筋理论指导下,房敏结合生物力学和中西医理论,完善脊柱微调手法技术治疗脊柱病,解决了脊柱病保守治疗中手法安全、有效调整脊柱关节功能障碍的难题,奠定了手法治疗学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与传统手法力量大、旋转角度大、定位模糊、控制性较差相比,脊柱微调手法具有力量小、旋转角度小、定位清楚、可控性强的优势,临床疗效优于传统手法。这套推拿特异性手法已经在全国21个省市10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并培训国内外进修学员千余人次,扩大了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

生物力学解密推拿

随着对脊柱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一系列的问题涌入脑海。推拿手法作用力,究竟是如何调整脊柱的力学平衡和改善颈肌性能的?大学时的中西医课程,让房敏掌握了中西医两种不同的思想,但在他的意识里,“两种思想从来没有对立过,只有交叉”。他试图用现代医学的方法找寻推拿的奥秘。

房敏曾在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骨科跟随戴克戎院士学习了一年多,亲眼看到了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等脊柱病在西医手术中的处理方法。戴克戎院士运用生物力学、CT断层扫描、三维重建的方法,为患者定制人工髋关节,给房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受生物力学启发,我开始琢磨用传感器探索推拿手法作用力的内在关系。手按下去,会产生什么角度的力?多少牛顿的力?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测算出来?”这一个个问题激发了房敏对科研的激情。他说,“推拿手法无非是力的发动、力的传递和力的效应三个步骤,如何发动最合理的力?如何向受术者传递最有效的力?受术者受力后又将产生何种生物效应?”

在这些科研思维的推动下,从1997年起,房敏开始申报上海市卫生局、科委、教委的科研项目,再到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对推拿治疗脊柱病的作用机制逐步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他根据脊柱运动学和手法动力学原理,利用手法力学测定仪和三维解析分析包括著名的滚法创始人丁季峰、一指禅传人朱春霆等诸多名老中医的手法力学数据,建立了集手法运动学、动力学为一体的国内唯一的、最大的推拿生物力学数据库。

在此基础上,房敏又重新厘定推拿手法分类,采用现代生物力学方法和技术对脊柱推拿运动学和动力性特点开展了手法干预规范化研究,牵头制定了国内首部推拿手法规范化行业标准。这一“金标准”被写入了教材向全国推广,摆脱了推拿治疗“毛估估”的状态。

2007年,房敏主持的“基于中医特色疗法的理论基础研究”获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他成为沪上中医界第二位“973”首席科学家。项目获批后,他牵头在全国范围筛选出4种中医特色疗法和1种特色学说,作为首批研究项目。其中包括辽宁彭静山教授“眼针”治疗中风病,北京王文远教授“平衡针”治疗颈肩腰腿痛,山东王秀英教授“脐疗”治疗痛经、肠易激综合征,南方医科大学原林教授的“筋膜学说”,以及上海的特异性手法都在其中。这一项目首次构建了中医特色疗法的基本理论框架及科学内涵,2011年11月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房敏说:“看似我们推拿疗法是治疗脊柱骨骼的运动系统毛病,而脐疗、眼疗解决的是内脏问题,虽然技术不一样,但其实都作用在人的身上。除了个性化、差异化的特性外,它们的共性在哪里?中医讲究骨、筋,对于经筋的描述称作‘主束骨,利关节’,那么,‘束骨’应如何束?怎样可以‘束’得更好?‘利关节’的本质又是什么?之后,我便以此为切入点,从经筋的角度考虑这几个疗法,发现有共性特点及规律存在。”

不仅如此,房敏建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拿生物力学三级实验室,带领团队建立模拟活体测试技术及“骨错缝”动物模型,建立了中医颈部“经筋”生物力学研究方法,构建了推拿方法学研究平台。

对房敏来说,科研的道路永无止境,他说,“推拿可以通过手法解决消化道、呼吸系统、内分泌、妇科、心血管系统疾病。推拿医生不完全是力道大小,还协同了除了力以外的其他信息刺激,以及协同穴位、经络系统的作用,这里面还有什么奥妙?同样手法、同样力道,为何不同的医师取得的效果完全不同,这里面是否有心理等其他作用?其中还有太多问题没有搞清楚,值得去研究,也许这就是推拿的魅力所在。”

医者身体

静坐内动 太极内静,“推拿不练功,到了一场空。”练功与否的手法效应大不一样,效果也完全不同。二三十岁初学推拿时,为了提高自己的功力,房敏曾在米袋上、黄豆袋子上练习手法,甚至从钢铁厂拿了一袋铁砂练习,练就“铁砂掌”。也因此,他的推拿手法力道特别足,而且刚中带柔,刚柔相济。

由于长期练习推拿手法,他的手形也逐渐增厚,大拇指更是越来越厚实。练习功法,他从推拿功法中找到快乐。“手法做得好,受术者感觉厚重、又酸、又疼,但会觉得很愉悦。而医者在给病人做手法的时候,如与病人的呼吸规律及反应保持协调一致,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就像打了一趟太极拳。”

房敏对推拿情有独钟,源自于对推拿神奇疗效的好奇。“推拿是中医非药物治疗的代表,其历史悠久。古时人们常会通过无意识地用手法按压来缓解疼痛症状。逐步积累,发生有意识的变化,不断积累,总结规律,形成了今天的推拿疗法。靠一双手通过力学干预,就能解决很多的问题,能让抬着进来的,站着出去,确实是很奇妙的一件事。”

房敏认为,中西医的对象都是人,只是诊疗手段有差异。作为当代推拿医生,要将中西医有机融合,既要熟悉掌握传统阴阳、五行理论,同时也要掌握解剖、生理、病理等西医知识,不能排斥现代理化检测手段,这些都是工具,可以看做是中医“望闻问切”的延伸,对疾病进行中西医结合综合干预,对发病的本质有深入的了解,才能事半功倍。

房敏认为,自我保健不要刻意追求某种固定模式,要顺其自然,追求和谐、平衡,无论何种运动方式,都要找到平衡的状态。在运动中,他遵循动静平衡之道,随着年龄增大,更喜欢静坐、太极等较安静的运动。“静坐,是外静内动,要调息、调心。而太极则相反,外在动,内心是静的。无论动静,以自己最舒适为标准。”

房敏还有每天散步的习惯,“快走、慢走、正走、倒走,可以自己调节,以身体微微出汗,心跳85次,呼吸20下为宜。任何运动都要适度,不要超出自己能力锻炼,否则对身体也是一种损害。”

提问: 

身体周刊:根据颈椎病推拿“金标准”,是否可以获得标准化的推拿治疗?

房敏:这套防治颈椎病标准的制定是告诉医生,推拿应该在怎样的诊断认识下使用。根据金标准,推拿医生在推拿之前,需要先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评估,包括病人的颈肌状态、影像学表现、骨骼、肌肉位移变化、屈伸肌的比值。

对于以保守治疗为主的医生来说,譬如推拿和针灸调治重点不是骨,而是调肌肉,如果脊柱周围的肌肉有酸疼感,或者肌肉力量性能的强弱功能不好,医生可以通过推拿解决,如果病人椎骨相对成角和位移发生变化,推拿的调整性手法可发挥很好的作用。

椎骨之间接触的地方,是应力集中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边角会磨“毛”,发生退变以后,肌肉的前后作用、成角旋转会发生各种病状,推拿医生可以根据触感,加上影像学和体征表现来判断,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为病人进行一些调整。

现在不敢说这一标准是完美的。比如,虽然如今有了判断颈肌椎骨失衡的第一步量化指标,但是手法的具体处方,先做什么手法后做什么手法、时间长短、刺激量的大小等,手法的选择还有待进一步细化明确。我们可以选择中药和推拿手法相结合,也可以选择中药和针灸结合,或者针灸和推拿结合。

另外,同样带教出来的学生手法套路很相似,但是落在病人身体上的感觉差异仍比较大,这个问题又出在哪?这也是我们正在寻求改进的地方。

下一步, 我们将继续深入完善这套标准,手法的基本操作要领是有力、均匀、渗透、柔和、持久,那么,持久是什么意思?多长时间为好?再拿渗透来说,推拿水平高的医生手法娴熟,如行云流水,轻巧之余仍可感觉到深厚凝重的气力,这也是需要在实践中摸索的。

目前,这套标准明确了筋对骨的关键作用,下一步,我们还要研究筋的共识性本质是什么?功能界定是什么?筋骨失衡反过来是平衡,其内在机制又是什么?这些问题,相信也能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完美的回答。

身体周刊:您推拿常用哪些手法,有什么疗效?

房敏:推拿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诸多流派,手法也是多种多样。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手法:?法、一指禅手法、推法、拿法、按法、摩法、揉法、扳法等。?法是以手背面在施术部位进行往返滚动的手法,多用项、背、腰臀、四肢。推法是以指、掌、拳或肘等着力于施术部位上,沿皮肤表面做单向直线或弧形推动的手法;其中一指禅推法是一指禅推拿学术流派最具流派特色的手法。拿法是以拇指与其余手指的掌面用力,捏住并提起皮肤和经筋等的手法,分为三指拿法、五指拿法。按法是以指、掌等部位按压施术部位的手法,可用于肌肉经筋,也可用于关节调整。摩法是用手指掌面或手掌在体表做环形运动的手法,与揉法的区别在于,不带动皮下组织运动。揉法是以一定力按压在施术部位,带动皮下组织做环形运动的手法,可用指、掌等部位施力。扳法是用双手向同一方向或相反方向用力,使受术关节向某一特定方向运动的手法,多用于关节的调整。其他常用手法还有抹法、擦法、搓法、点法、拨法、扫散法、捏法、摇法、拔伸法、屈伸法等近百种。推拿作为一种疗法,其适应证是广泛的,对于运动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涵盖了临床各学科,如眩晕、感冒、头痛、失眠、胃脘痛、胆囊炎、腹泻、便秘、落枕、颈椎病、漏肩风、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椎骨错缝、四肢关节伤筋、中风后遗症、痛经、月经不调、婴儿腹泻、斜颈、咳嗽、咳喘、近视等,包括在抢救中的应用等。

推拿的治疗范围广,但并非对每一种病症均有良好治疗效果,一定要根据不同疾病及不同的病理阶段,把握好手法的不同作用,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对无效及可能发生的有害结果,应该清楚,加以避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房敏:手法推拿可以解决95%的颈椎问题
颈椎病:未必是颈椎出毛病
老和尚講:對椎體突出症的各種治療方法
腰颈椎养护秘籍
既治骨又理筋,分享一份颈椎病的推拿复位手法,还有人不知道
颈椎复位法:一目了然颈椎病,轻轻一推可复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