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造物有灵且美:只要我们真挚努力做出来


每一段故事诞生的地方,都有一种“美”存在。我们与其邂逅,被其触动,心生涟漪,新的故事便随之诞生。木、陶、漆、纸、染、玻璃、料理、衣服、建筑……,日本当代工艺大师赤木明登寻访20位手艺人后写下15个“叩问美”的故事。



在东京目白的小街上有一家古道具店,我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定期上门,那也正是我搬家到轮岛,开始当漆艺学徒的时期。从那时起,我凝望着店里零落摆放着的几件古旧用具,开始思考“什么是美的事物”。“和做东西一样,选物也是一件质问自己内心的事。”店主坂田和实这样说。于是,不管我是心甘情愿还是无心而为,这句话中的真意,也成了我一直以来在内心为之纠结搏斗的动力。我不知道坂田先生,还有我自己,究竟一直在和什么做着搏斗。

世上已有无数先知,从混沌中慧眼识美,建立了各自的美学观点。无论是千利休看中的茶碗,还是柳宗悦挑选的朝鲜瓷壶,都应该是他们从无数同类同形的器物当中做出的极致选择。他们之所以有的可选,是因为茶碗或者瓷壶都是从人手中诞生的东西,是接近大众日常生活的朴素粗陋之物,无不存在摇摆幅度,即使尺寸形状类似,每一件也微妙不同。如果换作用高超技艺制作的精致之物,或是机械大规模生产的东西,就不容易找到这种振幅的波动变化。先知们选出的风雅之物之所以大多来自日常,是因为日常之物的存在数量巨大,也有波动幅度,选择余地也就大。在无数同类当中,美物从极少的偶然际遇中诞生而来。我想,随机波动并不因人工而生,它来自自然。

对一个手艺人来说,把一件器物从构思中脱胎成实物,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从侧面看,看见的是各种线条,下手劲道稍一变化,器物形状立刻跟着变化,线条与形状的可能性被无限延展。做东西,就是从无限多的线条里只选取一根,是一场延续不断的精挑细选。如此说来,从已经成形的有限的东西中挑选美物还算简单。

实际上,美物的结论来自对比选择。把两件东西摆放到一起,我们只能说这一件看上去比另一件要好。但是,人是一种不下具体结论绝不甘心的生物,不甘心让暧昧不明的事物一直暧昧不明下去。每个人对美的感受随心所欲,不一而同,即使我们可以擅自下结论说这一件比另一件要美,我们也无法从中抽出要素,平均推算出究竟什么是美。但是如果没有一个结论来统一人心,人们会感到无所适从,所以,最终是文化,给一套事理下定义为美。

事物之美本无定义,在事物中寻找道理,确立标准秩序,树立价值观念,再把这一套事理强加于众人,就是人类文化的真正面目。若要将己见强加于人,必须拥有权威地位,或者自以为是强逞威风。

一件器物之所以从众多中被选择,原本只是相对比较的结果,如果把这个结果当作金科玉律推崇成为美的绝对标准,自然很省事简单,只要跟随这个标准便够了,再不用为美的选择而费尽苦心。

坂田先生告诉我,即使是千利休、柳宗悦对器物的选择,也是以茶室和古民居为先决条件的,茶室的格调远离百姓日常生活,古民居式样的居室氛围格外厚重,如果换成别的先决条件,千利休和柳宗悦也会做出别的选择。

我在做东西时选取的那根线条,没有一种明确标准能将它背书为美。我在试图做美物,但美是什么,标准一直暧昧不清。我在一个只有我的世界里,不停地做着孤独的选择,如此而已。有时,在一个瞬间,我觉得自己手中握到了什么,下一个瞬间它已从我指间滑落,消失不见。日复一日,我照旧在做着不完美的东西,滚落进不安与自警的晦暗谷底。做得越多,怀疑越多。

这样的我在毫无征兆下信步迈入的迷宫,便是坂田古道具店。怎么形容这家店才好呢?我想可以写成“被行家鉴定为好的、有价值的古董,这里没有。这里陈列的东西乍一看会以为是废品垃圾”。但这么说也不对。店里陈列的不是毫无价值的生锈铁块或者成团废纸,而都是有由来、有一番讲头的东西,某某时代的某某地方的某某用具。“但这些东西,一直没有人认为它们有价值,是坂田先生把它们发掘出来,摆放到了众人视线之下”,即使我这么说,似乎也没有多大意义。这里陈列的东西,过去在人的生活中,曾是有价值的,被需要的,但现在不是了。随着时间流逝和时代变化,它们丧失了用途,凋零破败现出最后之态,唯剩一片褴褛。

但就是在这里,曾数次从我手指间滑落丢失的线条,我又重新看到了。在这里,我与美多次邂逅。这些旧物里曾确切有过美,现在再无人能体会出,在即将消失之前,它们以褴褛之姿重新现出美感。这种美,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

我见店主独自坐在屋角,脊背挺直,便开口与他搭话。店主毫无架子,态度温和。很多次,我都想问问他:美是什么?那个时候我心怀不安,我想为自己的作品寻找某种确证,但是我又一直问不出口,因为我知道回答会是什么:“这种问题,我也没有答案。”

我重新思考起做东西这件事,做东西是从无限混沌之中选择出一个形状。在我想象当中,无人能确证自己所选是正确无误的。美的定义也同样,没有人能把一种事物绝对定义成为美。

坂田先生为人坦率,但是在坦率背后,还藏着利刃。之所以这么说,是坂田先生所做的让我感觉到他在反叛既有的文化。如果有一种势力将一种价值观强加于众,他也会对此抱有疑问,与之背道而驰。尽管无论朝着哪个方向逆行,也终将逃不出人之所思所为。他在强加与逆反之间游移,忽远忽近,不怀成见。坂田先生的疑问,是对“人为” 的疑问,也是对其目的的疑问,对此,他的战术是无为而治。

对破烂的憧憬,是对时间流逝的接纳,是不再企图人为地让时间静止。追求无暇的完美是不可完成的幻想,对破烂的憧憬,是对这种幻想的反抗。

对于我自身的欠缺,我自身的暧昧不明之处,我希望能坦然接纳。与时常隐现在我身上的那些小而执拗的东西,我也永远不放弃搏斗。

写到最后,我也不打算中庸地说美很多样,美即自然,什么是美只有神才知道这种俗套话。因为能抵达美之真谛的,也只有人。美有振幅,时左时右,忽此忽彼,摇摆难定,而在其内核正中,确实存在着真正的美。如果让振幅变化终止,固守一式,那内核也会消失难觅。


在斗士们的刃口上,美的内核有时会昙花一现,但无人能永远将其紧握在自己手中。

尽管如此,坂田先生也一直在寻找选择,我也一直在做我的漆器,因为选择本身,造物本身,在人创造出的欠缺不完美中坚持存在这件事本身,就是活着。也因为就算火候不到,就算笨手笨脚,只要是人真挚努力做出来的东西,就让我们喜欢得不得了。


本文节选自《造物有灵且美》,

作者:[日]赤木明登译者:蕾克,

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年7月第1版。




本书内容

《造物有灵且美》这本书里,日本工艺大师赤木明登走访了20位手艺人,并将他们的故事连同自己对“造物”的感悟记录下来,从而完成了一次对何为“美”的叩问与思考。这些手艺人遍布各个领域,又独具个性。通过对手艺人的探访,赤木渐渐认清自己。他意识到能抵达美之真谛的只有人,而造物本身,就是活着。


作者简介

赤木明登 Akito Akagi日本轮岛著名漆艺家。被德国国立美术馆列为“日本现代漆器12人”之一。1962年生于冈山县。毕业于中央大学文学部哲学系。早年从事杂志编辑工作,后因为对传统漆器工艺的着迷,于1988年举家前往日本最知名的漆器产地轮岛,开始漆器的创作。他独创将和纸贴于木器再上漆的技法,使漆器变得更耐用,更生活化,在传统的工艺领域掀起一阵旋风。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赤木明登:造物有灵且美
書門物志 | 造物有灵,美物抵心
造物有灵且美
《造物有灵且美》
手艺人 | 能抵达美之真谛的,只有人
文章详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