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创意写作群】写作新构建之“打破重组”

写作新构建有“空间转换”、“环境点染”“有我无我”“单一复合”等,本次所讲是《写作新构建之“打破重组”》欢迎大家共同探讨和交流。

先来看本次讲座思路:



第一环节:概念阐释(1)构建及写作新构建 


(2)打破,重组及打破重组

先看几幅图:


杂乱的积木,可瞬息万变为形式各异的“作品”,“打破重组”其实早已潜存于孩童时期。


本为帮我们识字的“多米诺”,可以更好地在“娱乐”上发挥它的“剩余价值”,这也是“打破重组”的形式存在。


一根软软的细绳,更是魔术似的“百变艳后”,美丽的“打破重组”惹人啧叹。


来看演示:



我们传统里的电源插座,能有如此“灵活实用”,独特思维的“打破重组”怎不让我们赞叹不已。


前天路上我见到的一则小广告,大家看,他的创意有何特殊之处?

A. 内容上:加有一条“本信息一周内有效,过期勿扰”;避免被长时间打扰。
B. 形式上:下方流苏式联系方式,撕下其中一条,即可走路,留下别人还能看,自己也记住了要联系的方式。

我善用图解来说理论,这就是“打破,重组及打破重组”,
再具体从概念来看:
打破:
n 使物体破坏、损坏。指突破原有的例规、习惯、状况等。
重组:
n 是个多义词。它既是个生物学名词也是个经济学名词,前者是由于基因的自由组合或者交换产生新的基因组合的过程;后者是指企业制定和控制的,将显著改变企业组织形式、经营范围或经营方式的计划实施行为。
n 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通过一些方式对母体做出改变,组成具有母体某些特征的具有一定相对优势的新个体。 

打破重组:
n 打散破坏原有事物之间或某一形象内部原始形态之间的旧的构成关系。根据设计需要和创作者主观意念,在形象之间和形象内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一种新的秩序。打破与重组也是一个对观念提炼的过程,从杂乱的最原始的创作灵感到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创作观念的过滤过程。 
n 经打破、重组之后的新秩序必须具备时代性。
“打破与重组”创作方法 
n 是以创作者依“原材料”为依据,在表达新思维时有目的地运用有异于正常思维逻辑的创作方式、手段,将具体的创作对象进行加工、异化、叠合、新构等改变其形态或者内涵,建立具有创新审美价值的过程。
n 敢于打破、勇于重组。
n 合理打破、巧妙重组。
n 打破是手段,重组是目的 ,而适度则是标杆。 

第二环节:理念例说
写作之打破重组
n 我们讲一个故事,总是习惯于沿着事件发展的自然顺序按部就班地讲述下去;但艺术的美感往往来自于对习惯思维的打破和颠覆,来自于“同”中的一点“不同”。因此,打破事件讲述的自然顺序,并按照艺术规律对之进行重新组合,就成为记叙文写作思路构思能力提升的最基本的原则和最重要的方法。

一、截取重组法
n 所谓“截取”,就是在事件中截取你最想表现的某一部分,而不是将事件照单全收。当然,截取哪一部分才最有效果,这就需要看文章主题的需要了——最能表现主题的那一部分自然就是最需要截取的。
n “截取”之后,就是“重组”。被截取掉的那些部分不是扔掉不要了,而是重新组合进了文章之中,被剪裁下的那些部分被合理的安排在相应的位置上。这时候,我们往往用到记叙文常用的“插叙”、“倒叙”、“补叙”等技巧。

因了“截取”,文章的叙事不再松垮拉杂,而是呈现出一种“集中”和“紧凑”的叙事态势;又因了“重组”,文章的叙事更加全面,于“集中”和“紧凑”之中增加了“从容不迫”和“峰回路转”的美。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就会使文章呈现“张弛有度”的艺术美感,才会讲好故事。
例说
原故事:“我”跟他是好朋友,我们总是一起玩耍、吃饭、上街,尤其是我们都喜欢打篮球,在篮球场上是好搭档。有一天,由于一件小事我们俩别了嘴,恼火之际甚至动了手,于是我们都不说话了。一个下午“我”去打篮球,谁知道他也在,而且不巧竟分在同一组,我们都觉得很别扭,互相不说话,也不配合;一次不经意的传球,我上篮得分,心里有一点触动,也给他传了个球,他笑了;之后我们之间的配合更加娴熟。正在兴头上,我崴脚了,他跟朋友一起搀扶着我上学校卫生所,我们之间又和好如初了。

分析
故事发展的“线”很清晰:以前关系很好的那些小事——一次打架闹翻——这次打篮球和好。我们可以“截取”最后的那个故事作为文章的主要故事,然后运用插叙的方法,将之间的故事一一穿插于其中。


二、断点重组法

n “断点”,就是将一条线切割成很多的“点”。一个故事是一个完整的“线”的链条,而这个链条却由很多的“点”组成,譬如一条珍珠项链,看起来是一条完整的项链,但分割开来却又是一颗颗独立的珍珠,被一根线串了起来而已。要学会在一个完整的故事中切割多个小小的“点”。

“重组”,就是将这些切割成的“点”按照写作要求进行挑选、组合,按照一定的顺序“串”起来。这是一个重新熔铸的过程,文章的优劣往往取决于组合能力的大小。

1.断点之时间切割法
n 根据事件发生的时间变化,抓住几个关键的时间,将它们设置成贯穿全文的点,然后在每个点之后展开相关的铺染。

n 如文章《月升月落》,贯穿全文的是四个时间点:“夜幕降临”——“圆月初上”——“月华满天”——“一钩残月”,并逐一展开铺染,写出了自己的人生感悟:人生犹如月升月落,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美丽,所以不必为月华满天而自傲,也不必为一钩残月而伤感,重要的是欣赏其美丽并为之心醉。

2. 断点之空间切割法
n 围绕同一事件,在同一时间内有不同地域的不同人物在关注,我们可以将不同地域空间的人或事分别设置成几个点,然后展开铺染。其前提是在同一时间,围绕同一事件。
n 如一位考生在《那一刻》一文中,将目光聚焦到了汶川大地震全国默哀日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的“那一刻”,全文展开了四个空间:“我们在国旗下,教学楼前。”——“你们在国旗下,教学楼废墟前。”——“他们在国旗下,中南海。”——“我们都在同一面旗帜下,汶川!”继而在每个点之后展开铺染,共同烘托出一个人间有大爱的主题。

3. 断点之过程切割法 
n 将一个事件的过程进行合理的切割,以每一个步骤为一个点,然后展开铺染。 
n 如文章《雪在哪里》一文,将这件事的过程分割成了四部分:“雪在哪里?它就在我脚下。”——“雪在哪里?它还在我身上。”——“雪在哪里?它就下在窗外。”——“雪在哪里?它就在我心上。”

n 第一部分写出门踏雪,第二部分写雪又下了,落了满身,第三部分雪踏雪归来,坐在屋子里看窗外的雪,第四部分写雪下在心里。每个点之后展开铺染,或描写或议论,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昨日的雪,就让它下在窗外吧,明日的雪,还在路上等我。”四个部分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事件,但切割组合之后去粗存精,已经向散文迈进了。

4. 断点之情感切割法 
n 面对一件事,一片物,一处景,我们的情感往往是复杂的,虽说“百感交集”有些夸张,但也往往不会只是一种情感。我们可以将我们对某个事物或事件的复杂情感条理清晰,分别设置成文章的几个点,然后展开铺染。

n 如《乌江魂》,再现了项羽的乌江自刎,抒发了自己对项羽的敬仰和喜爱,评价了乌江自刎的意义:死生事大,但骨气更重。
n 文章着重抓住霸王别姬和乌江自刎时项羽的情感,分别写道:“你愁了”——“你哭了”——“你怒了”——“你笑了”,然后在每个点之后展开铺染,将项羽展现得栩栩如生。 
5. 断点之交互切割法 
n 面对同一件事,可能你会和别人的看法相差很大,我们可以将不同的看法分别罗列下来,设置成文章的几个点,然后展开铺染。

n 如《我爱你,妈妈》一文,将母女两代的不同看法重新组合起来:“我以为,我的妈妈是天底下最差劲的妈妈了,我恨自己是她的女儿”——“我觉得,我是天底下最幸福的母亲了,我的女儿是天底下最好的女儿”——“我认为,我是天底下最傻的女儿,妈妈,我爱你”。

n 重新组合之后,将两代人的不同看法对比起来,造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再结合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进行细致的铺染,感人至深。


三、交互映衬法 

文章若想风生水起,定要在重点描述一事物的时候有另一些事物与之相对待;定要在重点展开一思维的同时有另一些思维与之相对待。两种事物或两种思维交相辉映,这就是交互映衬法。

交互映衬,其实质是在原有的叙事链条中“植入”某些与之相映衬的链条,无形中实现了对原有链条的“打破”,继而重新组合。需要注意的是详略问题。一般来说,原有的叙事链条是详细的,“植入”的链条则是简略的。

1. 交互映衬之相对式映衬 
即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包括相反关系)。譬如我们写“天晴”,一定要从“雨天”写起;我们写“笑容”,最好从“愁容”写起。

2. 交互映衬之烘托式映衬 
即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主次的,一个来烘托另一个。譬如写“我作为一个初三学生的辛苦”,再以“一个初三学生的妈妈的辛苦”来映衬。 

3. 交互映衬之变化式映衬 
即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发展变化的,后者由前者变化而来。譬如写“笑”,可能笑之前是“平静”或“烦恼”,后来才转化为“笑”。
四、小中见大法
这里所说的“小”,指的是文章选择的切入点(角度)小,非指“小事情”;这里所说的“大”,指的是事物的本质或精神,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所在。
n 对小的切入点的选择,以及由此带来的文章叙事的变化,其实是我们对故事的另一种打破与重组。它的要点是“抽取”、“设置”与“重组”。首先是“抽取”。在整体的人物事件中将我们最需要的某个细小的点“抽取”出来,就实现了对人物事件整体的“打破”,然后按照写作需要,对整个人物事件进行重新组合。“设置”,就是当我们在“抽取”的过程中无从下手的时候,可以大胆地为人物或事件“设置”一个切入点,然后重新组合故事。

1. 小中见大之实物切入法  
要养成这样一种习惯:经常问自己一些问题。诸如:发生这件事的时候,他手里拿着什么?是一本书还是一束花?事件是围绕一个什么东西展开的?是一个座位还是一条跑道?《上甘岭》上传递的是一个苹果,《七根火柴》点亮的是责任和希望,《羚羊木雕》串起的是友谊和谅解,《不会变形的金刚》告诉我们成长的烦恼;假如要写一位离别多年的朋友,你会从哪里想起?是一张照片,一块橡皮,一束草花,还是一座已经停摆的小表?这样去想,文章很可能就会从这里或那里切入。 

2. 小中见大之习惯切入法 
要养成这样一种习惯:多问自己几个问题。诸如:我要写的这个人物有什么显著的特点?是爱笑?笑着的时候的样子如何?眼睛?鼻子?眉毛?是爱板着脸?板着脸的时候的样子如何?个子高低?身子胖瘦?行为习惯是什么?爱抽烟喝酒,身上总是有烟草味道?爱穿高跟鞋,走路总是什么姿态?爱说什么口头禅?爱穿什么颜色样式的衣服?习惯做什么代表性的动作?大家背地里总是称呼他什么?等等。这些东西,都有可能成为文章切入的细小的角度。

3. 小中见大之环境切入法 
要养成这样一种习惯:多问自己诸如这样的问题:发生这件事的那天是什么天气?有什么背景?有没有树、花、草?是春天、秋日还是夏天?是傍晚、午后还是雨后?是在更阑人静时还是人潮熙攘处?有什么场面?是在热血沸腾的球场上还是在冷落的窗前?当时的心情如何?有没有可以借助外界传达心情的可能?等等。经常这样想,就有可能在文章中选择某种环境作为切入点。

4. 小中见大之意象切入法 
要养成这样一种习惯:多问自己诸如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想起陶潜我们就想到了菊花,想起周敦颐我们就想到了荷花,想起孔子我们就想到了山,想起庄子我们就想到了水,想起海子我们就想到了乡村的麦田,想起梵高我们就想到了金灿灿的向日葵?想到某位一辈子呆在乡村的老人,你会联想到一棵树吗?你会不会把这位老人跟一棵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


大家看一篇例文,看属于方法中的哪种?

 要不要叫醒她
     张曼娟
    要不要叫醒她?
  她睡得好熟呢。
  还是叫起来吧,免得下车吹了风会着凉。
  于是,我等待着,等候父亲或者母亲坚持的,又不想惊吓了孩子的,叫我醒过来。
  那是很小的时候,我们全家常在假期出游,为了贪看晚霞的光彩,为了多辨认几颗星星,回家总得天黑以后,我和弟弟差不多一上车就睡了。那时路上多是农田,并没有可看的街景,四周一片静寂的黑,偶尔有住家的灯光闪过,稀稀疏疏的,原本就很像一场梦境了,更加催人入梦。因为车上的人多,很多时候就睡在父母亲的怀抱里。道路并不平坦,颠簸,是梦里始终不变的节奏。
  每一次快到家我自然就会醒来,却并不睁眼,仍流连在睡的边缘,全身的知觉在等待。可以听见父母商量着,要把我们叫醒,恐怕忽然醒来吹了风会生病,母亲叫了我的小名,我揉揉眼睛醒过来,是被母亲叫醒的哦,像是一种撒娇,还要皱皱眉头,好不甘愿的样子。父母叫唤弟弟不醒,决定将弟弟裹在父亲的大衣里,抱回家去,我们一起下车,走进寒冷的冬夜。
  看着走在前面的父亲抱着幼小的弟弟,我有些嫉妒,如果我再小一些,再轻一些,父亲就会抱着我回家了。
  开始联考的升学岁月以后,觉得睡眠永远不够,星期日不用上课的早晨,多希望时钟坏了;父母亲忽然忘了家里还有一个我的存在,可是,我总听见门外的交谈:
  “要不要叫醒她?”“她好像很晚才睡啊。”“是呀,最近都是这样,可是,就快考试了,不拼一下不行的。”“要不然,过十分钟再叫醒她吧。”
  安静下来的空气中,我已完全清醒,闭着眼睛等那得之不易的十分钟,过去。那是做父母的挣扎与不忍,我等着他们来叫醒,精神饱满的醒来,让父母以为这十分钟的功效显著。即使为人师表,清晨起来上课,也要倚赖母亲叫唤,这么多年成了习惯。
  ----------(略去一部分)---------
    安心的睡去,愉悦的醒来,真是一种幸福。

第二环节已讲完,
第三环节:意念相佐
这样作文写作指导是细微的,是长期的,是分散的,是融在平时的作文点拨课上的,假如一节完整的大作文课怎么上?怎么把“打破重组”这一理念变为自己的意念,随时能从自己的思维中油然而出,我下面就从四个不同的课例来一一与大家分享。我第一个详讲,在第一个的基础上很好理解后面的,故,后三个略讲。

大家记住一句话:作文是不分年级的,水平高低是阅历及语言呈现的方式不同罢了,思维的宽度与广度略有不同而已。
我给大家ppt截图配以文章来展示,因为重点的地方我采用了红体字,以便大家更好地看清。



这是我“情趣作文三十六技”的开篇章节






两三个学生讲故事之后,放两个动画“守株待兔”的故事,其一,听“好”故事;其二,听“新”故事。

大家看后可以说说这与原故事有何不同?找的不同点越多,对作文方法掌握的就越多。

例文一
                 守株待兔
    有一只兔子,正在山顶上玩,突然它发现了一只大灰狼,就吓的赶紧往山下奔跑。兔子跑的很快很快,从山上直冲下来,突然,“呯”的一下,兔子的头狠狠的撞在了一棵大树的树桩上,当场就死了!
    一位农夫干完农活,正好路过这里,他连忙跑过来捡起撞死的兔子,不住的说:
    “啊,太好了,我今天白捡一只兔子,带回家烧了下酒!”
    农夫在家里一边喝酒一边对他老婆说:
    “干脆以后什么也不干了,就天天去等着捡兔子。”
    老婆很同意地说:“好啊,我就天天等着烧兔肉给你吃!”
    第二天,农夫就真的没去地里干活,只守在树桩旁等着兔子再冲过来撞死!一天过去了,农夫没有等到兔子,两天过去了,还是没有兔子撞死到树桩上,农夫还不死心,他等啊等啊,一直等了好几个月,也没有等到一只撞死的兔子。而他地里的庄稼早已经不行了。
    这就是成语守株待兔。兔子撞死在树桩上这只是碰巧,可是农夫却天天守在树桩旁等着捡兔子,你说他傻不傻啊!不努力怎么能成功呢!

思考
1.兔子为何跑那么快?
2.种田人的老婆没有制止他,反而助长了他的懒惰。这有什么作用?
3.这个成语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例文二
                守株待兔

    在很久以前,宋朝有一个壮年农夫,一天,他在田里干活,边干活边唠叨说:
    “唉,天天耕田,真是太辛苦了,要是不用干活又能吃的饱那该多好啊!唉,谁叫我穷那只有干吧”!
    正说着,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一边跑还一边唱着“跑得快有糖吃,跑的慢没糖吃……”突然,一不小心撞在一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哈哈,很久没吃兔子肉了,要是我天天守着这树,等那些兔子来撞树,那以后就有兔子肉吃了,用不着耕田那么辛苦了。哈哈哈……!”
    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  
    第二天一大早,他又跑到那棵大树旁边等兔子去了,也不干活,就等着兔子撞过来。一个要去耕田的老者提醒他:“喂,为什么老站在这棵树下发呆,还不赶快耕田?”他还不耐烦的回应道:“你才发呆着!我以后不用种田那么辛苦了”。结果,等了整整一天什么也没等到。可他并不灰心,而且继续一天一天的等下去,不管晴天还是下雨,他依旧站在树下……
    一晃,冬天来了,还仍然站在那等!
    可是等来等去,连兔子的影子都没看见!连宿住在树上的一只乌鸦都笑他傻瓜,那个耕田的老者又过来劝说:“我们今年丰收啊!你还站在这儿干什么!你的田好久都没耕了,已经荒废了,真是太浪费了!”连地里的老鼠都说:还不快走,这里什么都没得吃了!可他还不肯悔改,而且固执的等下去。 
    终于,这个待兔人变成了一堆骷髅,立在树下,一任风的讥笑。
    “跑得快有糖吃,跑的慢没糖吃……”又一只兔子唱着得意的儿歌,快速地奔跑着,一头撞在这个“待兔人”身上,看着散落一地的白骨,兔子一愣,转身跑走了……

再思考
1.兔子能说话(童话);
2.有一老者先规劝、后炫耀(对比衬托,突出中心人物);
3.春夏秋冬的等待(时长、不悔改);
4.乌鸦都看不起(衬托);
5.交代了此人的结果(必然的);
6.有更多的内心表白(丰富人物形象);
7.有首尾的呼应(这样的人会被机遇耻笑);
8.什么样的人性(为故事的结局奠定了基调);
9.精神被污染,思想是无法起飞的。

故事发生了许多变化,你能再发挥想象讲一个新的“守株待兔”么?


守株待兔后传  

    宋国那个守株待兔的人,守了三天,不见一只兔子,但他并不气馁。
    第四天又来待兔,守到傍晚的时候,有一只兔子飞奔而来。待兔者大喜,准备去拣第二只撞死的兔子。谁知,这只兔子从树桩的右边一跃而过,远远地跑走了,待兔者感到非常惋惜,致使他一夜也没有睡好觉,他想:“如果之前在树桩的右边栽上一棵树,那这只兔子一定必死无疑,岂不唾手可得?
  第二天,待兔者就在树桩的右边栽上了一棵树,然后就天天守侯在这棵树的旁边。这天,又有一只兔子飞奔而来,但它从树桩的左边跑掉了,待兔者又是一夜懊恼。第二天,他就在树桩的左边栽了一棵树。过了几天,又有一只兔子飞奔而来,但它却从栽的第一棵树的右边跑掉了,待兔者又栽了一棵树......
  就这样,不断地有兔子从左右前后,东西南北跑掉,待兔者就不断地在左右前后,东西南北栽树。多少年之后,他栽的树已经长成一片树林,到他这儿来求购木材的人络绎不绝。待兔者虽未守到第二只被撞死的兔子,但他却以栽树而得到了很大的收获。
    这次,人们也不再笑他了!

(二)嫁接法
这次写故事新编,讲之前先讲解概念及注意事项



把这四个因素都合理地嫁接进“守株待兔”故事中,大家也想想,如何呈现?


 故事新编:守株待兔

    小山羊和大白兔是同班同学,他们在一起学习了整整三年,在这三年中,他们在一个寝室住上下铺,又一直是同桌,可以说是无话不说,无事不谈,每天都如影随形似地厮跟着。
    一转眼,三年时间很快过去了,他们毕业后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乡,大白兔的家乡在小河的上游,小山羊的家乡在小河的下游,虽然同饮一条河里的水,相隔却有千里的距离。
    在离校前,小山羊依依不舍地对大白兔说:“等工作安定下来后,你一定来下游看我呀!”大白兔眼含热泪,答应了。
    一转眼又五年过去了,五年中,小山羊每年都要种好多大白菜和胡萝卜,还在家门前种了一株小槐树,因为白菜、萝卜和槐树叶都是大白兔爱吃的。
    小山羊的萝卜、白菜收了又种,种了又收,小槐树也一天天长大了,在享受收获喜悦的同时,小山羊对大白兔更加想念了。
    小山羊写了好多的信,却一封封如石沉大海,大白兔依旧杳无音讯。小山羊却坚守着自己的承诺,因为她在信中告诉了她的好友:自己会在槐花飘香的季节,等待他的到来
茶余饭后,她就独自站在槐树下,看着远方出神,希望她的好友大白兔能突然出现在她的视线里,她一次次充满希望地站在那儿,又一次次地看着希望如肥皂泡一样破灭。
    夜深人静的时候,小山羊独燃一柱香,在袅袅的烟雾中轻抚瑶琴,借琴声对好友诉说衷肠,那琴声虽然很悦耳,但未免显得哀婉凄凉,弹着弹着,两行冰冷的清泪淌上她的脸颊,她真想效仿古人摔碎那把瑶琴。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要觅知音难上难。”小山羊自言自语地说,得不到大白兔的消息,她深感不安。可她始终不解,每当弹起这断肠的琴曲,天上总会飘洒起愁人的雨,雨中还夹杂着些许异样的味道,有桂香,有芍药……
    每天傍晚,小山羊依旧到槐树下去等大白兔,小山羊在等待中度过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天天等待,天天失望,她不知大白兔发生了什么,她也不知她的朋友是否还记得离别时的承诺,但她还是一如继往地吃过晚饭后,守在树下等待,等待大白兔是她每天必做的事情。
    殊不知,这一等,竟成了永恒!

1、友情版梁祝故事;
2、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3、俞伯牙摔琴谢知己(高山流水);
4、玉兔捣药(嫦娥奔月)。

(三)指桑说槐法
这得先了解完整的原文,原故事后还有的一段话,这是“守株待兔”寓言故事的真正用意。知道了,就更好地指导作文了。

是说有人看到一个大大的废弃的树桩,想起了“守株待兔”的故事,于是,也想碰碰运气,守了几天,结果不见一个兔子。冥思苦想之后,决定拿“大树桩”做文章,大力包装并做好宣传工作,吹嘘此桩是当年“守株待兔”之树桩,看一看,坐一坐,摸一摸如何如何,人们竟蜂拥而至,这个“守株待兔”的人,发了大财。借以嘲讽当今“假名人名胜旅游”之噱头。

(四)、碧水照影法



大家开动脑筋,看如何构思和行文。

 守株待兔
    那天,农夫经历了不可思议的一幕。
    在深山,一条偏僻的小径,农夫看见了一只兔子,看见它白色的身体,红色的眼眸。
    农夫试图悄悄接近兔子,其实这一举动纯属多余,兔子没有逃跑的意思。农夫也很兴奋,为了这潜在的收获,可是他无法理解兔子的兴奋。兔子奔跑起来,很激动,很有序地奔跑,没有半点惊慌,那是一种冲刺,重点是路边一棵大树。
农夫看得很清楚,兔子做了个起跑的姿势,然后就瞄准了大树。兔子无声无息地倒在树边,扭断了自己的脖子。农夫捡起兔子,这意外的收获实在太过于神奇。
    农夫回到村庄,邀来左邻有舍分享,分享兔肉和他的故事。“别胡说了,”众人大笑:“世上绝对没有这样的事情,哪有兔子自己往树上撞的道理?”农夫不停地辩解,众人不断地摇头。农夫急了:“这是真的,我从不撒谎。”众人不欢而散。
    兔子给农夫带来了不幸。有人说他是白痴,竟然说兔子会撞树;有人说他不诚实,尽说些不着边际的事情。农夫百口莫辩,他央求众人一起去树边见证:“就是那棵树,树上还有兔子的血迹。”众人一笑了之。
    有好心人劝他:“算了,你向大伙认个错,保证下次不胡说了,大家会原谅你的。”农夫含泪拒绝了。有人耻笑他:“我们都相信你说的真的,你再去捡一只来啊。”农夫羞辱极了。
    很久很久以后,在兔子曾经撞死的地方出现了一个人,他蹲在路边,眼睛警惕地搜索着四周。
    “你在等什么?”有路人问。“我在等一只兔子。”那人回答:“曾经有一只兔子,就撞死在那棵树上,我在等下一只撞树的兔子。”
    有一天,有个叫韩非子的人路过此地,从此守株待兔的故事便流传四方了。
    年复一年,农夫坚守在那里,眼睛熬得血红,须发尽白,他只是想证明自己的清白,因为这比他的生命还要重要。日复一日,他常常陷入迷惑:那只兔子为什么会撞树,这真的让人无法理解。
    渐渐地,他开始绝望了,也许他永远都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了一只兔子,他哭了。
    兔子仍然守在路边,它不再等兔子,它要等人。
    终于有一天,远远地,它看见一个人走来,它兴奋极了,在确信来人已经看见自己之后,它做了一个起跑的姿势,如释重负地冲向那棵树。
    路人捡起兔子回到家乡:“我捡到了一只撞在树上的兔子,真走运啊。”
    “胡说!”
    “骗子!”
    “怎么不再去捡一只来啊?”



本课例是我研究作文教学新构建的伊始,是决心推行“打破重组”的开端,对一个妇孺皆知的寓言故事,对一个耳熟能详的传说,大家在接受的同时,是否有过更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我想大多数是只接受的,还有更多的是接受之后的传递,后面再接受,再传递,如是而已。我们当改变一下固有的思维,从它的不同层面去发现,孔老夫子的“温故知新”的“新”就是这个意味吧。

 我的情趣作文核心是,小学重“趣”,中学重“情”,高中重“理”,是渐进的,是系统的,是无数的课堂实验的结果。今天这节课目的,是启开思维,打开思路。


乌鸦喝水一原故事

乌鸦喝水
n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n 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
n 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故事寓意
乌鸦喝水告诫人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善于思考,动脑筋,再困难的事情也会迎刃而解的。

新乌鸦喝水


一、单图


二、系列图





之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合理补充余下的故事。有说晕过去的(为自己的愚蠢),有说喝小河里的水的(决定不再那么傻),有说继续喝瓶里的水的(自己辛苦劳动得来的才最甘甜;河里的水已被污染)等等,这些思维就打破了原材料,得到了重新组合。

习作略,直接看二


乌鸦喝水的寓意是:乌鸦喝水告诫人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善于思考,动脑筋,再困难的事情也会迎刃而解的。 

乌鸦真的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喝到水么?我们思考了么?动脑筋了么?我这个略讲。



得出什么结论?可见原始的一些故事是存在疑惑的,我们应打破原有的思维,重新整理自己的思维,一个新的发现,一篇与众不同的文章就有了。

这个课例源于一次孩子对话和动手实验。墨涵口渴,我倒了半杯水,她正要端起来喝,我突然想起“乌鸦喝水”,我就趁势问,假如不让你用手端,你能用什么方法喝到水,她说可以用吸管。我猛地一悸,乌鸦能不能用呢?于是,我给孩子讲了乌鸦喝水的小故事,她先是听,之后笑称乌鸦傻,说也可以像她一样用吸管。我肯定了墨涵后,又要她动手试试,看老爸讲的故事中的乌鸦到底能不能喝到水。结果,当孩子把家里的玻璃球全放进杯子后,水并没有溢出来。我更是一悸,怎么回事?我俩立马动手再做,才发现杯中水过半与否才是能不能喝到水的关键。可是,原故事并没有告诉我们呀。于是,就有了这两个“打破重组”的小课例。

另两个课例,今天全部略去,看结尾总结。


这四个课例是对原材料的打破重组,是打破旧思路,重组新思维,每个材料都不是单一的,各有侧重。我们要看到各自“侧重”在哪里,我们就会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打破重组”是个概念,我们心中要有这个概念;“打破重组”还是一种理念,我们要明白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理念;“打破重组”更是一种意念,我们要把这种意念植根于心底。

要做到这“三念”的又绝不止“打破重组”,我们还应该有更多的思考,这才是我跟大家重点交流的。
希望大家能有收获,再次感谢!感谢各位同仁,各位朋友的倾心交流,有你们,我不寂寞!愿2016,我们都能心想事成!把自己成长为一个有影响的人,能惠泽他人的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守株待兔的启示作文
风桐文社 | 新守株待兔
【江苏】张歆然《守株待兔》扩写 指导老师:王丽萍
守株待兔
天天成语故事:守株待兔
新寓言故事三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