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陆俭明:让真语文落到实处

陆俭明:让真语文落到实处

2016-06-15 陆俭明 语言研究


本文作者:陆俭明  来源:语言文字报


语文素养是国民素质的根基。20世纪90年代,鉴于国民语文素养与水平整体下滑,全国掀起了中小学语文教学大讨论。201211月,《语言文字报》和《语文建设》杂志又发起真语文大讨论。全国广大语文教师和关心语文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发表了各自的意见,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普遍认为语文教学要回归本真,但真语文怎样落到实处,似并未取得一致的、明确的共识。笔者循着“遵从汉语特点和规律教语文”这一思路,具体谈谈这个问题。



我们送孩子进学校读书,首要目的是为了能让孩子识字,逐步学习、掌握母语书面语。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不断接受高素质的教育;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传承中华文化,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不断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已故世界知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说得好:“如果说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那么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已故语言学界的老前辈吕叔湘先生也说得好:“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老前辈所说的“语文”,指的就是汉语书面语。我自己亲耳听吕叔湘先生说过,也听我的老师朱德熙先生说过,孩子进学校“不是为了学口语”,“别看胡同里的老太太、农村里的老大爷,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也可能很幽默、很风趣,而且说得溜着呢,但这只能说他们很会说话,不能认为他们有语文素养”。总之,让孩子进学校读书就是为了学书面语,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当然,书面语学好了也将有助于他们口语水平的提高,但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提高学生的汉语书面语素养与能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汉语书面语素养与能力呢?遵从汉语特点和规律教语文,值得大家重视。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汉语跟其他语言相比,确实有自己的特点,其中有如下两点值得重视。


第一点,记录汉语的书面符号是方块汉字。汉字不是音素文字,而是一种能直接表意的语素音节文字。这种方块汉字,一个汉字一个形,一个汉字一个音节,几乎每个汉字都有意义,因此汉字可以说是形、音、义融为一体的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语方言复杂,但在书面上基本是统一的,这就跟我们所使用的汉字有关。汉字的性质决定了它可以超越方言、古今,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而这正好与属于“非形态语言”的汉语形成极为和谐的关系,从而确保汉语在书面上一直保持统一,并且确保汉语在长期的发展中保持稳定的延续。此外,汉字与汉语的词汇关系密切。一方面,由于汉语的词汇绝大部分是单音节或双音节的,这无疑使汉语存在大量的同音词、同音语素,而汉字就起到了很有效的别词作用(也包括分别同音语素的作用)。另一方面,汉字产生后就直接参与了汉语造词的历史过程,如“授”(交付)和“受”(接受)的施、受分化,“鱼”和“渔”的名、动分化,“弯”和“湾”的形、名分化,“见”和“现”的使动、主动分化等。再说,由于汉字有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多种造字方式,还有假借、转注这样的用字方式,所以在汉字中蕴藏着有关中华文化、有关汉语的语音语义乃至语法等丰富的内容。可见,汉字对研究中华文化,对研究汉语的历史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要让孩子学习、掌握好汉语书面语,首先必须让孩子学好、写好汉字。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和抓好汉字教学,为学生学习、掌握好汉语书面语打下坚实的基础。事实上,我们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首先要看他掌握和运用字词的能力。


第二点,汉语是节律性很强的语言。正是这种汉语的节律性,加之上述汉字的独特性,对汉语文学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不仅突出体现在古代骈文、对联的产生和诗词格律的发展上,而且即使是现代文,一般称得上好文章的,也一定很注意语句的节律,让人读着朗朗上口,让人容易顺着语句的节律读出情趣、读出感情。“琅琅书声”就来自汉语的节律。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充分注意并利用汉语的这些特点。



遵从汉语特点和规律教语文,是语文教学的好路子。如何有效实施,从而有效帮助孩子学得汉语书面语呢?我认为有两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一方面,可以从孩子自然习得母语口语的过程加以借鉴。一个人的母语口语是从小自然习得的,孩子呱呱坠地,大人就不断跟他说话。虽然孩子最初听不懂大人说的话,但大人还是一个劲儿地跟孩子说话,而孩子也总是很愿意跟大人“交谈”。就这样,孩子由襁褓到孩提,到少年,开始咿咿呀呀与大人“对话”,慢慢地学会了像样地说话,慢慢地话越来越多,慢慢地可以自若地与大人对话。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自然习得的过程中,大人从来没有孤立地教过孩子一个元音、一个辅音,没有孤立地教过孩子一个词,更没有孤立地教过孩子一条语音规则或语法规则。孩子学会说话,完全是在大人话语的不断熏陶下,在跟大人的不断“对话”中,逐渐积聚母语口语的丰富语感,进而逐渐准确把握了母语的发音、词语和语法。可是,母语书面语主要是学得的。怎样算学习、掌握了母语书面语?说透了,就是在人脑心智中能积聚丰富的母语书面语语感。孩子入学前,对母语口语已有一定的、甚至可以说相当丰富的语感,却对母语书面语缺乏甚至可以说没有语感。如何使孩子逐步有效地学习、掌握母语书面语呢?重要的是想方设法让孩子逐渐集聚丰富的母语书面语语感,而这正是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学所应负的主要责任,所应担当的主要教学任务。要使孩子有效积聚丰富的母语书面语语感,就必须如“孩子自然习得母语口语”那样,让孩子大量接触母语书面语,具体说就是要让孩子大量阅读、大声朗读,尽可能背诵好的书面作品,同时在老师指导下不断从模仿写作到有创意地写作。


另一方面,可以从我国古代私塾语文教学的经验获得借鉴。古代私塾语文教学的特点是,除了要求天天写字、练字外,就是大量阅读、大声朗读,要求背诵,并不断由模仿写作到有创意地写作。其中特别注重大声朗读和背诵,因此历来有“琅琅书声”之说。这大声朗诵正是自觉不自觉地遵循了汉语重节律的特点,使学生通过朗读将课文深深地印记在脑海中。学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通过视觉、听觉和手写的感觉大量接触汉语书面语,不断积累丰富的书面语语感,从而逐步掌握汉语书面语。学生当时对所读之书的内容可能不甚了解,甚至完全不懂,但他们积累了很好的书面语语感,打下了坚实的书面语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扩大,他们会逐渐领悟书中之意,而从小所读所背诵之语句段落深深印在脑海之中,长大后随时可以“调用”,甚至能做到信手拈来。我们看到,我们的老师辈,不管是文科、理科、工科的老师,语文程度都相当高,语文能力都相当强,其主要原因正是他们大多在私塾打下了坚实的语文基础。我们今天要使语文教学回归本真,值得借鉴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些做法。遗憾的是,现代的语文教学基本上都抛弃了老祖宗的做法,代之以教师用大量时间对孩子进行讲解、说教或展示视频画面,传统的琅琅书声也逐渐消声,其后果是不再让孩子大量接触汉语书面语,这样,孩子如何能从小积聚汉语书面语语感呢?


当然,对古代私塾的做法只能借鉴,不能照搬。古代私塾老师基本上是不给学生讲课文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小孩子一开始读这些字句哪懂意思啊?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大声朗读、勤于写作的同时,还要适当讲解。这种讲解要求少讲甚至不讲理论,少作知识性的介绍,重在对课文进行恰如其分的点拨,以帮助学生在积聚语感的基础上,能体会到文章之妙处,能体会到该如何根据文章主题和上下文情景炼词选句。很高兴从报刊上看到,在真语文大讨论中,一些知名语文教师,如贾志敏、黄厚江、余映潮诸位老师,在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朗读、背诵、写作等方面都已不同程度地超越了传统私塾教学模式。


总之,语文教学的真正出路就在于遵从汉语特点和规律,具体说,要引导孩子大量阅读,大声朗读,背诵佳作,努力认字、炼词、选句,不断由模仿写作到有创意的写作,从而使孩子在大量接触书面语的过程中,不断积聚、丰富汉语书面语的语感。我认为,这也是真语文的真正落脚处。



据以上看法,我想对语文教学的改革提出两点建议。


一是小学语文实行分课制,将现在的语文课分为“国文”与“作文”。“国文”课,就是读文言经典,要求大声朗读,要求背诵,不要求明其意。“作文”课,就是写现代白话作文,不采取命题作文的办法,要求学生观察、记录、描述实情,到高年级可以围绕某个主题搜集资料,思考分析,立论成篇。


开设“国文”课的前提是要编纂一个好的一至六年级的文言读本。这文言读本具体怎么编,选什么样的课文,得充分研究,不能简单照搬私塾的做法。“作文”课成功的关键是,语文教师要很好地引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开设“作文”课的前提是学校要有充足的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各类读物,并规定学生的阅读量。在“国文”课里是否要写作,如果要写该如何“写”,写什么,这些都需要好好研究。


二是中学语文教育可基本按照现行的做法,不用分课,更不要回到上个世纪50年代“文学”与“汉语”那样的分课制;但教学理念、教学思路要改革。


其中最首要的是教材革新,要编好语文课本。关于课文的选取,童庆炳、陈平原、钱理群等诸位先生的意见值得重视。从内容上讲,能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特别是懂得怎么做人,同时还一定要符合青少年的发展和需求,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唤起孩子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与探索;能激发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在语言文字上,不但要规范、优美,更要富于表现力、感染力;要“经得起学生的咀嚼”;“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对语言美的欣赏,对语言魅力的感悟,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目前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曲、文、赋,是经过千百年的锤炼而积淀下来的,在语言文字上都不同程度地具有上述优点或特点。现当代作品,在语言文字上经得起分析和咀嚼的也有,如大家所熟知的鲁迅、朱自清、杏林子等人的一些作品。抛弃自古至今的经典,会让中华文化断裂,那对不起我们的老祖宗。去年教育部出台了弘扬与完善中华传统文化与教育的文件,这是一个可喜的开头。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本文来源:语言文字报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文教育的真正出路在于大量阅读
从语言学看语文教育的几个问题
王宁先生:谈谈语言建构与运用
自然语文师技自然
UC头条:语文学习就像搭积木, 小学生一定要打好基础
文学常识:韵律特征与表现及提升技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