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师】关景双:为了梦想,我一直在路上



为了梦想,我一直在路上


我于2005年领衔上海市青浦区教育局的“师之蕴工作室”,带教13名初高中职初语文教师积极投身语文教研活动。用笔解读,扎根课堂,解读文本,筛选方法,提炼思想,概括范式,研修风生水起,团队声名远播,成员人数翻倍。2010年又带教高级教师与青年教师协同发展,带教七十余名语文教师,占本区中学语文教师的10%,带出一大批市区级骨干教师、名优教师、教研组长以及上海市“十大语文教学之星”等。我们观察课堂,思考教研,提出“目标贯通的语文教学旨趣”之语文主张、“主题式课例研修”之教研主张、修为“思想型的教师”之教师主张,广泛传播,引发识者共鸣,和者同修。可以说,我的成长之路,是与“师之蕴”的成长紧密相连的。


1寻找文本解读的思想方法


“师之蕴”成员进入工作室之初,已经经历了一年多的新教师培训,这些学历高、干劲足的职初教师渐渐困惑于语文到底教什么?应该怎么教?教到怎样?怎样教出兴趣?为破解困惑,“师之蕴”抓住青年教师、盯住解读文本两个关键。时逢文本细读广受青睐,用笔解读尚未达成共识,我们便开启用笔解读文本,体悟常态教学,勤修德教双馨的循环研修之路,追求“在教育教学中积蓄、蕴藏的教师底蕴”。


用笔解读采用分段式批注的方法,渐渐感悟出“目标对应课文段落”,使教师在熟读教材、深刻理解课文上有了提升,但如何形成简约、常态、可复制的解读方法,我们开始阅读于漪、魏书生、李镇西等名师课堂与著作,追逐语文解读研讨会议。


惊喜出现于2009年9月,我带领工作室成员参加全国中语会泉州“文本解读”研讨会,得到《孙绍振如是解读文本》一书,扉页照片说明“在上小学必经的桥上”,我虽是新上海人,但一眼认出这就是青浦朱家角的放生桥。仰望台上幽默风趣侃侃而谈、嬉笑怒骂娓娓道来却半句不离文本解读的孙绍振老师,我激动不已,会间挤到孙老师面前,送上我的新书《语文教师在解读》,他直爽开怀道:小学在朱家角读书,前些年回去两次,已没有故交旧识。我说:我就是你的家乡人。会后,我和我的成员成为铁杆“孙粉”,开始研读《名作细读》《解读语文》《月迷津渡》等,终于筛选概括出“ 解读文本内涵三层次法”,即依据“显性内容,隐性意脉,深邃主旨”的逻辑思维挖掘出文本的三层内涵。为让青年教师亲近大师、熟用方法,我们继续阅读《文学文本解读学》《批判与探寻:文本中心的突围与建构》《孙绍振论高考语文与作文之道》等。2010 年9月,我邀请孙老师到朱家角中学给全区语文教师作了题为“文本分析的观念与操作方法”的讲座,孙老师率真地揭示课改的遮蔽,真情演绎师生的主体间性,例说解读内涵三层次,告诫语文老师真正的底蕴修养是从意脉的第二层次到第三层次渐渐发展的,全场听得如醉如痴。其后,我们追逐孙老师解读的足迹,赴桂林、到武夷山、往厦门……我提炼出圈点三维目标的方法,即:审视篇章语段句蕴蓄的“语修逻文”,圈点第一维“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知识生成和课堂认知互动的实际,设计第二维“过程与方法”目标;看单元主题、看文题、看文眼、看文脉,提炼第三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把文章发给孙老师,请他指导。孙老师在作序时评论:“他的思路和方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鲜明特点就是经验的条理性和大量感性课例水乳交融。他把自己这样的风格,称之为‘草根气派’。也许这还不能完全概括他的‘师之蕴’的全部内涵。他自己的归纳是‘解读之思考,诗意之表达,师也;以语文为根,因学生而教,蕴也’。”


一边发现方法,一边娴熟运用是“师之蕴”的草根风格,带教成员解读课文纵深内涵,圈点学习精准目标,师者才能淡定地深入浅出,师生才能从容地出入文本。比如,教学《小溪巴赫》,我们运用上述两种方法分段解读: 初读第二单元主题,是人物专题;读人就得关注性格,通过语言信息透视性格的特质。写人物,即写性格也,写性格的含义。再读文题,是介绍巴赫,从德文取意,巴赫即“ 小小溪水,涓涓细流却永不停止”,由此读出作者介绍巴赫的基调,这也是作者解读巴赫及其性格、音乐家巴赫和巴赫音乐的主旨。同时,也暗示将从小溪的意境来写巴赫的人生与音乐。再如,“ 说来很惭愧,因为见识的浅陋和闭塞,我听到的巴赫的第一支乐曲是《勃兰登堡协奏曲》,还只是其中的片断……这就是小溪的意义吧?我们总爱说意义,有时意义是挺重要和必要的,意义代表着价值”几段,解读出:作者讲述巴赫与《勃兰登堡协奏曲》的故事,铺叙的笔调很低很低,叙述《勃兰登堡协奏曲》的初始境遇,被卖掉和低价值,但历史总有慧眼人。接着,笔锋挑起,巴赫音乐“被挖掘”,但还“并不准确”,真正有价值的音乐,不仅埋没不了,反而常青常绿,还不够,表象弱小潺潺,实则意义久远,这确实是音乐独具的魅力,从与出土文物比较,便知“ 声音塑造起形象”时间和醇厚的味道,也便刮目相看巴赫音乐的意义和价值。先低后重的笔法,感官相比的味道,“意义代表着价值”的文眼,承上启下,前文重叙述,后文重抒情,应是学习的着力点。


“师之蕴”研修目标是“历练思考力、养成习惯性、方法最优化”。比如,解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把深邃主旨用一个标题“孤寂是人生的成长样式”揭示出来。诗歌前两句“我”在异乡,后两句兄弟登高。叙述主体转身,诗歌的情意内涵在于:“独”“异”才能思乡,佳节“倍思亲”。17岁王维远学他乡、求取功名的“独”,有“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志向,且“ 独”在都市,情感非同李白“独酌无相亲”“独坐敬亭山”以及柳宗元“独钓寒江雪”;亦非“独学而无友”。千百年来“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游子思念怀亲的名言。“独”“异”是人生必经的成长经历,即使在家学与习,也唯有宁静,才能致远,对于时下学子,更有教化意义。或曰:古有远足访学,今有高校深造,何人不是离家离乡。“独”“异”更是人生必由的心路历程,若“读万卷书”是求知识,那么“行万里路”是煨、是熬、是炖的历练,“交四方友”是选择与成熟,独行历练,才能克服“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纵观王维人生,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左丞,诗画乐禅,被苏轼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开唐代山水田园诗派。“少小离家”自古是有志者的选择,学成入世之日,不再有“异乡异客”之感。王维堪为表率。教参的解读仅在于“思乡怀亲”,而没有想到“独”“异”之深刻内涵,用内涵三层次来解读:不但获得思乡怀亲之情感,还可获得感悟人生之砺志,更可让今日学子觉醒人生。


审视解读,把专家的精要观点用教学逻辑串联起来,便是“经典文本的结构并不是单层次的”(孙振绍语),“有着待发现的特质”(刘俐俐语),“基于教学解读出合宜的内容”(王荣生语),圈点出符合学情的课时目标,这便是我们解读思想的雏形。


2提炼目标贯通的教学主张


当年流行“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这句话在基础教育的课堂里,即学习语文知识与养习方法习惯,我们认为两者同样重要,贵在统一。以课文为例筛选教学目标,文本兼有规范性与开放性、教师理解兼有主体性与借鉴性、学生学习兼有自觉性和基础性等特征,目标成为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第一考量。


现实经验多是“怎么教”。青浦语文教学有“四层次五环节”经验,2006 年我们请经验的创立者、实践者张基石、金以昭等前辈给青年人做讲座,继而在尚美中学、颜安中学开展传承经验的主题课例研修。我们把研修目标定位在“学科目标贯通”,探索横向贯通单元(连续构建知识系统;双主体互动实现单元目标)和纵向贯通(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五环节,提出“目标贯通的语文教学旨趣”的主张。青浦语文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以“集中目标,分层导进,变式交流,定点练习”为原则,讲究“以有效接受学习为主,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优势互补的课堂环节,成为“师之蕴”修炼和创新的基石。我们在课堂“整体感知,选点读析,拓展迁移,合作探究”的思维层次推进中,感悟布鲁姆的“认知目标”“知识目标”的启示,感悟课堂中的师生:心怀目标才能贯通环节,环环达标才是有效教学,从而提出“目标贯通”的主张。顾泠沅老师评论:“目标贯通是一个教学主张,是‘ 师之蕴’在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背景下,对目前语文教学现状理性思考的结果。”


“目标贯通”讲究课文最适宜的学习维度和知识点,围绕目标的“ 这一维、这一点”贯通“ 这一篇”设计课堂环节,把“教什么与怎么教”整合统一起来,把学习语文知识与养成方法习惯结合起来,如图:



课堂学习有“认知目标与知识目标”双维度,课堂具体环节也运用双维表述,如图:



如沈巷中学张经暐执教沪版八(上)《生命之线》的“第三维”贯通环节:


一、作者导入,开启“生命之线”

二、梳理思路,感知“生命之线”

三、析语入文,体悟“生命之线”

四、沉浸思考,把握“生命之线”

五、用笔说话,共鸣“生命之线”


又如沈巷中学王端执教沪版八(下)《外婆的手纹》的线索“文物”贯通环节:


一、析词导入,明确“私人文物”的所指

二、整体感知,检索对“私人文物”态度

三、重点读析,品味“私人文物”的情思

四、补充材料,探究“私人文物”的情怀

五、作业布置,再认“私人文物”的内涵


顾泠沅老师评论:“教学目标是课程实施的灵魂,它贯穿教学环节的始终。‘师之蕴’在诊断课堂、分析教学的过程中,认识到时下影响教学效果、影响学教品质的关键问题,常在教学目标的空泛肤浅和模糊游移,因此提出教学目标要看得见、摸得着、有时限、能实现、可检测,并一直贯通在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把握的全过程。这个主张对于语文教师学会教学、提高质量具有很实在的操作意义。”


3感悟语文教师的成长秘密


教师无不有迫切成长之心,但多无淡泊读写之志;无不有虔诚之情,但多被浮躁所惑。只有一遍遍地读名师的书,一次次听名家的讲,一课课坐在教室情境中悟,一篇篇把思绪付诸笔端,真积力大,蕴必然成,这也是术业专攻的本义。“师之蕴”认为:教师在课堂中成长,教学在改进中成熟。教师的课堂就是教师的品位!这十年,我们以顾泠沅老师“行动教育”为范式,开展“目标贯通的学习课堂”课例研修,始终坚持解读为基础,设计为呈现,课堂为体悟,观课为思考,据点观察得失,用笔说话诠释,历练成员“ 学习课堂”的探索与品质。传播回响,固定经验,用熟方法。


十年用笔解读、体悟课堂,十年行动教育、课例研修,发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秘密:学习榜样和经验仅是教师成长的显性模仿,细品经验和名师成长的心路才能实现专业成长。


这秘密在于,共生比给予好。当初我们一起半年品名师和读名作,达成共同的成长目标:思考力、习惯性、最优化;我们一年半茶余课后讨论,培育了团队精神——勤修。十年的团队研修经验都在成员的课堂上、随笔中、课例报告里。


这秘密在于,自己走出、做出、写出、悟出的东西,才是自己的经验。用心做最好的自己,才能教学有效,育人有成,于是大家持续用心教研为自我,用心教学为学生。


这秘密在于,做中学比听中学好。许多教师走出去、请进来,听得很多,看得不少,但没有做,或者没有做到位。我们盯住“上好课,讲上课,写上课”循环修为,体悟“越做越知道,越讲越明白”的道理。所以有成员概括“师之蕴”是“讲做式历练”,深知课前细读,课堂才出效益,课后笔耕,教师才生境界。语文人唯有敬重文本,敬畏课堂,敬爱师生,才能促进师生的精神成长。


这秘密在于,理念没有方法支撑就是清谈,方法没有理论指导就是蛮干。从顾泠沅老师“ 以课例为载体、以叙事为抓手,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学研修活动范式,简称‘ 行动教育’”的理论中,我们掌握的方法是:做课例,课例就是方法的形态,到课堂里找课例,在教研对话中找课例,在读书行走中品悟课例,实现理念与方法同步,师者才能做得有理有据。若只参与教研,不说不写,仅仅是奔波在路上;若参与教研边做边写,成长才能在心上。


这秘密在于,常态的教学隐含课堂改进的鲜活经验,平凡的同伴也是专业成长的导师。我们在课文与课堂中循环修炼,在教师与教学中实证筛选,在进德修业中明理至善。方法是在过程中感悟的,兴趣是在实践中培育的,责任也是专业精进后生成的,我们“师之蕴”懂得:担当语文教师的责任,研修语文教学的能力,培育语文学习的素养,追求母语文化的意蕴。守护汉语的健康与纯洁是语文教师的使命,唯有高素质的语文教师,才能引导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才能培养学生高水平的发展。


2016年1月7日,“ 师之蕴:十年脚步声”主题展示会在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举行。专业成长、解读文本是我们追梦的两个关键词。语文特级教师王伟娟点评说:“ 教师的成长,特别是成长为名师,需要时间成本,需要主题持续的耐力,十年,再十年是时间上的必需。”王荣生老师感触道:“ 今天看到了用课言说成长,用课例表达收获,青浦这一群语文人,通过一篇篇课文解读把学生拉到写作实践,让学生用课文所学获得写作能力。”顾泠沅老师的评语是:“教师培养的目标在哪里? 今天得到的启示是,提升师蕴,建设团队,让每一个教师都成为有自主独立见解的行动者。”


在我的《静听教师成长的脚步声》一书的序言中,孙绍振老师说:“在广东、山东、甘肃、江苏、四川、山西等地观摩评课,一直期待着能有另外一类杰出教师,他们不满足于自身独特的学养、优秀的教学水准,而且有志于大面积地带动周围的同仁。每逢遇到这样的人士,我总不免要刮目相看,关景双在不知不觉中在我印象中突出。不仅因为他带着事业心与尊严感,把生命奉献给学养的积累,而且也由于他正致力于把分散的、自发的努力提高为自觉的、系统的操作,而这正是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回首十年,的确是探索了一条个体自觉到带教群体觉醒、自我积累底蕴再协同团队追问思想方法的道路。


“为了梦想,我一直在路上。”谨以我的座右铭与各位同道共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怎样才是一节好的语文课
让教学回归自然
如何上好竞赛课?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2
语文教师如何走向深度备课
语文教师如何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