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岳飞:“尽忠报国”与“精忠报国”

“尽忠报国”与“精忠报国”

今天国人提到岳飞时,在提到他的“报国”时,总是对“尽忠”和“精忠”弄不清楚。大众媒体因为不了解岳飞的历史掌故,因此介绍岳飞的时候将岳飞的“尽忠报国”写成了“精忠报国”。应该说,这是一个相当大的错误。

问题之所以会产生,主要因为两个原因:

原因一:绍兴三年九月,岳飞在率领所部剿灭吉州、虔州的民变叛乱以后,于临安朝见宋高宗。有鉴于岳飞从建炎年间开始收复建康,到绍兴年间南征北讨,为南宋朝廷消灭内乱,在剿灭了吉州地区的民变以后,岳飞在此次朝见中被宋高宗授予“精忠岳飞”锦旗。

“九月十三日,入见,上慰抚再三,先臣顿首谢而退,卒不言其功。上以其长者,益重敬之,赐衣甲、马铠、弓箭各一副,捻金线战袍、金带、手刀、银缠枪、战马、海马皮鞍各一。赐宸翰于旗,上曰‘精忠岳飞’。”

“精忠岳飞”四个大字是宋高宗亲笔所写。锦旗被做成一面大旗,作为岳飞此后行军作战的行军大纛。绍兴三年岳飞收复襄汉六郡的第一次北伐战役中,进攻随州的战斗中,岳飞便携带此面大旗作为行军大纛。史书记载,岳飞两日内便攻克了在伪齐有“万人敌”之称的荆超镇守的郢州城,第一战便取得了开门红。战斗中岳飞在城外的高地上指挥战斗,他拿了个胡床坐在上面,胡床之后便是那面“精忠岳飞”的大纛。“攻郢州城,建旗偃盖而坐,忽一炮石堕其前,左右惊避,先臣独不移足”。皇帝亲授的作为行军大纛的锦旗,正是上面所书“精忠岳飞”四字,因此,这成为混淆“尽忠”的重要原因之一。

原因二:得自清人钱彩的历史评书演义《说岳全传》。该书第二十二回“结义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训子”记录了岳母姚氏给岳飞背后刺“精忠报国”四字。当然,钱彩描写得相当生动,不但将岳母刺字的流程描绘清楚,将岳飞被刺字时候的表情描写到位,就连岳飞此前与母亲就“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讨论都做了详细的描写。描写详细给予人真实的感觉,然而,钱彩的描写只是文学想象,确实不是真实的历史记录。

然而,钱彩的《说岳全传》较正统的史籍记载来得更具有文学可读性和更大的民间影响力。这当然得归功于评书的形式,以及中国自古以来百姓受教育的知识来源问题。只是,《说岳全传》毕竟不是正规的历史,而只是一本小说罢了。

钱彩对岳母刺字的描写,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这也让很多中国人确实将岳飞背后的刺字认定为“精忠报国”。

以上两条原因是岳飞“尽忠报国”被国人传为“精忠报国”的主要原因。也是至今文字研究所能触及的数据。

那么,岳飞背后的四个大字到底是什么?

《宋史·何铸传》中有这样的记载:“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何铸见了以后也很感慨,深深被岳飞感动,他觉得岳飞很冤,因此专门跟秦桧阐述岳飞的冤案。他对秦桧说:“铸岂区区为一岳飞者,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

《宋史》这段描述就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岳飞背后所刺字的内容是“尽忠报国”。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史料中也对刺字内容进行过论证,限于篇幅,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岳飞的从军经历和宋军的刺字规定

岳飞是宋军的高级将领,其生前最后职务是枢密副使和少保,领两镇节度使,这些是岳飞的虚衔,乃是罢兵权之后岳飞的实际职位。罢兵权之前,岳飞官居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和河南、河北诸路招讨使。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大战区司令员。

岳飞头衔很多,但是在两宋之交的高宗朝,岳飞毕竟还是一名武将。宋人武将和武官有所区别。简单说来,范仲淹可以领经略使,作为文臣统帅军队经略河套。以文臣入武官;而岳飞发自行伍,即便官居少保,可他还只是一名武将而已。

岳飞从1122年,宣和四年,投军刘韐应征敢战士开始,除了短暂脱离军营,其他时间一直在军营生活和工作。然而,正是因为岳飞发自行伍,因此他不可避免地要遵守宋军刺字的规定。

宋军刺字的规定,由来已久。从艺祖建立大宋帝国开始,这个帝国就保留了五代军队的痕迹:

“宋太宗时,‘诏易禁军旧号,铁骑曰日骑,控鹤曰天武,龙捷曰龙卫,虎捷曰神卫’,后又‘改日骑为捧日’。捧日,天武,龙卫和神卫是北宋禁军的上军,通称上四军,其他各种番号的禁军都是中军和下军,其级别也各有等差。北宋禁军番号极多,大多是各代增加兵力而陆续设置的。其中资格最老的,沿用后周番号者,是殿前司的铁骑马军和控鹤步军,侍卫司的龙捷马军和虎捷步军,乃是后周的四支主力部队。”宋军刺字的规定也是从五代沿袭而来的。

为了防止士兵逃亡,唐末五代的乱世中,入伍的士兵普遍在脸上刺字。刺字内容大多是部队番号。这样一旦抓到逃兵便可以知道他的部队番号,也方便遣返归队。这一规定被北宋帝国延续。仁宗朝时期的名将狄青也是起于行伍,尽管他最后官至枢密副使,但是他依旧是面带刺字。也正因此,狄青在北宋有“涅面将军”之称。武将高位有若狄青者,在两宋并不多见,当然,岳飞也是起自行伍而最终位于枢密高官的一例。然而狄青面有刺字,这也说明,即便是狄青一般军事高官,也有面带刺字的可能,这多半是因为他们起自行伍。

然而史书上关于岳飞的刺字,似乎只有“尽忠报国”一例。此外,再也不见岳飞面部或身体其他部位刺字的记录。南宋画家刘松年,其作为“南宋四大家”之首,曾经创作过一幅“中兴四将图”。图中描绘了岳飞面貌。今天研究宋史的学者大多是通过此图来推测岳飞的面容。可是在此图中我们却没有发现岳飞面有刺字的情况。

既然岳飞起自行伍,那么为什么却没有看到脸上的刺字呢?究竟是岳飞没有被刺字,还是成名以后而将脸上的刺字用药水除去了呢?

《宋史·狄青传》记载了这么一段:“青奋行伍,十余年而贵,是时面涅犹存。帝尝敕青傅药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地,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不敢奉诏。’”

这段记录清楚地表明,狄青尽管后居高官,可却不以面部刺字为耻。他认为,让士兵看到自己面部有从军后的刺字,可以起到劝励士卒的作用。

岳飞在从军后,时常以关羽、张飞、祖逖一类的古代忠勇武将为学习对象。岳飞在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第一次北伐,大军渡江之时,便在船上中流击楫,以示己志。“先臣渡江,至中流,顾幕属曰:‘飞不擒贼帅,复旧境,不涉此江!’”这便是以东晋名将祖逖为榜样的例子。

对本朝的狄青是否崇拜,关于岳飞的史书中并没有做记载,但是我想,对于狄青这样一个跟自己一样起于行伍的高级将领,岳飞应该是心有崇敬的。

如此推理,岳飞果真面部刺字的话,应该也会以狄青为榜样,劝励士卒,完成北伐的重任。而不会以自己面有刺字为耻。因此,岳飞很有可能从军时脸上就没有刺字。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岳飞一生当中一共从军四次,那么岳飞为什么有四次从军的经历,却一直都没有被刺字呢?这还得从岳飞四次从军的经历说起:

第一次从军: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北宋朝廷组织北伐,联金灭辽。然而宋军精锐的西军部队在第一次进攻辽国的战役中被辽军击败。为了防止辽军可能出现的南下入侵的军事行动,时河北西路真定府等六州府最高长官刘韐,便在真定府六州府组织征兵。此番征兵的名称为“敢战士”。

此时的岳飞刚从韩家庄园昼锦堂返回家里。严重的经济困难,让岳飞和家人想到了从军吃皇粮这么一条路。岳飞在得知刘韐的征兵信息以后,来到真定府应募“敢战士”。

此番是岳飞第一次从军,敢战士在史书里也没有太多的记录。根据邓广铭先生在《岳飞传》中的介绍,“敢战士”应该属于一种特种部队。当然也有不同观点认为“敢战士”只是普通士兵而已,并不存在什么特殊性。岳飞在敢战士期间荣立战功,战功究竟是参加了宋军第二次北伐战役进攻幽州获得,还是因为剿灭相州周围的剧贼而获得,是有争议的。争议内容不在本文讨论范畴内,搁置不论。然而岳飞因父丧而回乡,“敢战士”部队也裁撤了,岳飞第一次从军也便无果而终。

第二次从军:岳飞结束了父丧守孝以后,宣和六年因为河北大水,岳家经济更加困难。宋廷通常大灾之后必有招兵。岳飞因此再次从军。此次从军,岳飞应募宋军的特殊兵士“效用士”。有的史书也将这种兵士称为“效用”,本文以下使用“效用”一词。

从军效用后,岳飞被禁军骑兵部队,驻扎在河西路平定军的广锐军招募,成为骑兵。岳飞此番从军是在宣和六年到宣和七年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此后岳飞参加了宋廷解救太原的战役。但是,随着太原和东京的相继陷落,岳飞二次从军的生涯也告一段落。此后岳飞带着母亲姚氏,妻子刘氏,长子岳云和次子岳雷回到老家相州。

第三次从军:岳飞第三次从军是在靖康元年,公元1127年。岳飞目睹了金军南下给祖国和同胞带来的苦难,于是毅然决定再次从军,抗击侵略。1127年的冬天,刘浩在相州征兵。岳飞得知消息后再次应征。岳飞的经历让刘浩非常赏识,将其留在身边。此后刘浩成为赵构河北兵马大元帅府的前军统制,实际上此时岳飞也便隶属于赵构大元帅府的前军编制。

此后岳飞经历了大元帅府的分裂,以及间接追随宗泽在两河流域与金军多次交锋,从士兵升迁至从七品小官。岳飞一意要抗金,而赵构则坚持南逃政策,因此岳飞以从七品的级别上疏皇帝请求他不要逃跑,坚持抗金。岳飞也因为越职言事而被朝廷贬斥出军营而结束了第三次从军生活。

第四次从军:岳飞被贬斥出军营以后,并没有脱掉军装。相反,他来到河北抗金前线,投奔了北京大名府的河北西路招抚司,归隶张所。张所开始并不重视岳飞,后因为张所参谋赵九龄的推荐,岳飞得以跟张所阐述自己的想法,介绍自己的经历,因而得到重用。此后岳飞被张所任命为统制官,跟随王彦出兵作战。卫州之战王彦被金人击败后,岳飞脱离了王彦部队在太行山地区独立抗金。此后岳飞投奔宗泽的东京留守司继续抗金作战。东京留守司南撤以后,岳飞隶属江淮宣抚司参加马家渡之战和建康保卫战。此后岳飞再也没有离开过宋军正规军,直到冤死狱中。

以上四次从军乃是岳飞从军的全部经过。若仔细考虑,我们会发现,并不是这四次从军都有可能让岳飞因从军被刺字。简单分析如下:

第一次从军“敢战士”。因为北伐失利,刘韐以为辽军会随时南下而仓促组建“敢战士”。以邓广铭先生的说法,既然敢战士是一支与其他禁军略有不同的特种部队,那么这支部队应征的士兵应该都是身怀绝技的。岳飞便是身怀绝技的士兵,《行实编年》记载岳飞学箭周同,学枪陈广,并获得不俗的成绩。对于这样的一支部队,或许征募之时确实存在不同标准。

此外,这支部队本也是一支短命的部队,从刘韐在1122年农历的九、十月间组建,到当年冬季被裁撤为止,这支部队建立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仓促组建后旋即解散的一支特种部队,可能连刺字的时间和机会都没有。

第二次从军效用是岳飞的自主行为。这得益于岳飞在首次从军中对宋军刺字规定的认识。他知道以他的情况,完全可以应募不用刺字的效用。宋廷从宋仁宗时期开始出现效用一词,后经过宋英宗时期的发展,到宋神宗时期,宋廷发布诏令给西北的环庆路规定了效用的正式地位。

效用作为一种特殊的士兵享有普通士兵所无法享有的诸多特权:待遇优厚,不用驻扎在军营中,朝廷给予全部的物资补给(包括战马),不用刺字等等。《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8《诸军效用》中说:“效用者,诸军有之,不涅其面,廪赐厚于正军。”这里说的不用刺字,主要是不朝脸上刺字,但是也有的效用是刺字在手臂上的。

岳飞此番从军效用,很大可能便是基于不刺字在脸。至于岳飞是否在手臂上刺字,史书没有记载。这里便不得而知了。

第三次从军和第四次从军有类似之处,岳飞从军后都被高级将领所赏识,从入伍之初便不是普通的军士,而是有一定指挥权的小头目;第四次从军的时候,岳飞尽管没有立刻得到张所赏识,然而张所在得知岳飞的情况以后,立刻将岳飞提拔起来。而此前,岳飞也是张所帐前听命的一个效用。

有鉴于上述分析,岳飞四次从军中,唯有第一次从军具有面部刺字的可能。而岳飞却又因为部队仓促成军、组建时间短等原因而没有被刺字。此后因为投军后岳飞的级别升高,或是效用,或是低级军官,而也无刺字的可能。

因此,我认为,发于行伍的岳飞是没有被刺过字的。

尽忠报国刺字辨

然而,前文所说,岳飞背后确实有“尽忠报国”四字刺字。就现有的史料,我们很难确定岳飞背后的字具体是在什么时候被谁刺上去的。但是,关于“尽忠报国”刺字的说法,民间较多的,还是认为岳飞背后的字是岳母给他刺上的。民间说法,多来自钱彩的《说岳全传》。前文已经对《说岳全传》中岳母刺字的部分做了简单介绍。这里不再赘述。然而,尽管如此,钱彩认定岳飞刺字的内容是“精忠报国”,而非“尽忠报国”。

按照钱彩书中的介绍,岳母刺字的时间是在赵构称帝之后,这与历史不符。根据历史记载,赵构根据钦宗皇帝诏书建立河北兵马大元帅府之后并没有挥军开封,救援京城。此后二帝北狩,赵构则从张邦昌手中接过政权,时间在1127年的四月。是年,赵构将靖康二年改元建炎元年。北宋历史上第一次未满一年便行改元之事是在烛影斧声后的太宗即位;第二次未满一年改元便是在建炎元年。两次都是由于国家非正常变故。

赵构即位的历史记载很清晰地告诉我们,赵构即位的时间晚于岳飞第三次从军,也就是从军元帅府的时间。钱彩的《说岳全传》很明显是靠不住的。岳飞从军和赵构称帝的先后顺序的混淆便是明证。

那么岳飞“尽忠报国”刺字,究竟应该在什么时候呢?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首先是刺字的内容。如我前文所记述,宋军刺字习俗由来已久,作为士兵,于其身上刺字本也属于常见情况。古人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忠孝观念。然而,我们不应该忽略宋朝文化大环境与唐末五代的不同之处。宋徽宗时候任用的宰相王黼便是通身纹身之人。尽管此人是个奸相,然而以他为例毕竟也可旁证,宋代对于纹身刺字的社会态度应该比宋之前更为宽容。岳飞之所以选择从军效用,只是不愿意在面部刺字而与囚徒相同。对于身体其他部位的刺字,也许可以接受吧。

岳飞后背刺字的内容是正面的,这四个字对岳飞的行为有励志的作用。以岳飞受教育的情况来看,这四个字很有可能是岳飞自己选定的。以报国自励,说明岳飞在后背刺字的时候,已经具有了为国效忠的思想观念,以其忠义许国。

可是,什么样的情况下,岳飞才能产生这样崇高的理念呢?我想,这绝对不是他参加“敢战士”平定相州几百人盗贼叛乱的时候,也不会是他为了吃上一口饱饭而参军的时候。这些时候的岳飞,并没有身负国仇家恨,也没有看到金军南侵给国家百姓和家乡带来的巨大破坏。那么岳飞又怎么会在那时产生忠义许国,为国捐躯的高尚思想呢?

岳飞在平定军失守之后,带领家人回到相州汤阴,一路走去,他所目睹的都是国破、城倾、人亡、妻离子散的惨相。原本幸福安详的生活因为金军南侵而被彻底破坏。此后岳飞第三次从军并不如前两次从军那样,是为了吃上一口饱饭而从军。此番从军,他唯一的目的是消灭金贼,驱赶女真侵略者。这也是他能够在高宗持续南逃而不用心东京,敢以小官指斥龙舆的重要心理动因。

所以,我觉得岳飞背后的刺字,很有可能就是在他从军元帅府之后,经过深思熟虑和慎重挑选,最终挑选了“尽忠报国”四个字请人刺在后背上。

其次,关于岳飞后背的刺字,究竟是不是岳母所为呢?

就这个问题,很难给予让人满意的答复。即便我们认定不是岳母所为,历史也很难给予大家一个满意的答案。

岳飞家几代务农,按照岳飞孙子岳珂在《金佗稡编》中《鄂王行实编年》卷一中的记载,岳飞的祖上确实没有什么显贵之人。这个家族以前有人曾经做官,然而因为距离岳飞所在的北宋末年时间过长,这本身对岳飞的家庭经济状况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帮助。更何况,岳飞两次因为吃饭问题去从军,本也说明岳飞并不是出生在一个有钱人家庭。

岳飞的父母,岳和和姚氏是耕作一辈子的农民。岳飞的父亲岳和的去世便是因为常年劳作而积劳成疾所致。岳母虽然长寿,然而,她也是穷苦人家的普通女子。这样的母亲能有多少文化呢?

北宋的民间教育相对历朝各代来说较为发达,但是,那也只是对于农村的男童来说。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里,女子受教育的情况还是远不如男子的。

“尽忠报国”四个大字,除了“忠”之外,其他都是正体字,相对简化字来说已属极其复杂的字形,不太可能接受过文化教育的岳母姚氏能够掌握吗?

另外,纹身刺字是专门的技术活。岳母常年耕种,难道就凭着手里仅有的一点缝纫技巧,就可以给岳飞背后刺上如此复杂的四个大字?我以为,岳母给岳飞刺字一事,确实很难是历史真实。

不以史实论

岳母刺字“尽忠报国”(或者“精忠报国”)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定式被广大国民所接受。那么,对于上文所叙述的这些历史,我们应当怎么看待呢?

“尽忠报国”、“精忠报国”也好,岳母刺字与否也罢,尽忠和精忠,都是对岳飞人生的高度评价。岳飞以“尽忠报国”为自己的座右铭,而“精忠岳飞”却是高宗朝对岳飞功绩的高度评价。尽管岳飞此后蒙受重大冤狱,然而这并不能掩盖“精忠岳飞”对于国家社会的贡献。

“尽忠报国”是否是岳母所刺也并不重要。尽管传说中岳母将这一行为标准、理想作为座右铭刺刻在岳飞的肌肤里与历史史实相左,然而,这一说法可以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人们对于岳飞忠义许国的认同,以及岳母以身垂范教导儿子民族大义的钦佩和景仰。

同样的话题还有传为岳飞书作的“还我河山”四个大字。这四字作品今天我们在杭州岳庙可以看到。此四字早已被考证为民国时期的托古伪作。尽管不是岳飞真迹,“还我河山”和“尽忠报国”都已经成为我们民族一种不屈文化的象征。即便在千百年的历史传承中这是脱离历史史实的,然而,即便脱离史实,又有何妨?

我们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琢磨一个历史人物的动因是什么呢?就是要从他身上学到一点为我所用的精神,一旦这种精神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就可以成为促使民族积极前进的动力,永远号召着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奋勇向前。

勿以史实论,是说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精忠报国——岳母刺字
岳飞背上到底刻了什么?
岳飞背上这个字,为何被错读了几百年?
是谁在岳飞脊背上刺“尽忠报国”?
岳飞背上刺的4个字,其实不是“精忠报国”,我们念错了数百年
岳飞后背上所刺大字到底是尽忠报国还是精忠报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