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在故宫罗曼蒂克的修复那些消亡的文物


连续两场把《我在故宫修文物》和《罗曼蒂克消亡史》都看掉,在中间换影厅的时候,一个工作人员还怀疑我是不是逃票。哼,哥是那样的人嘛,亏我还是你们这儿的VIP。


那就索性两部电影一起写了。你看,连今天的题目也是两部电影的混搭风。不剧透,给各位参考。


先要BB两句,昨天算是比较狠的批评了《长城》,有一些同学还是说我太偏激不够客观中立,取关取关你!


好吧,我告诉你什么叫客观中立的评论:


《长城》是张艺谋蛰伏潜修两年后,联合国际资本力量推出的中西合拍的大制作电影,能邀请到一线的马特达蒙足见它的诚意。


(此处放一张呆萌帅帅的GIF动图)


虽然在故事线上有一些瑕疵,几个明星脸的演技也比较僵硬,但是视觉特效上相比国内电影的平均线要高出不少,可以说是难得的视觉盛宴。


(此处放一张饕餮冲向屏幕极具冲击力的GIF图)


“长城”这个意像也更具有普世性,老谋子这次继《英雄》之后又一次对准了全球市场,在尊重商业规律的同时,也打出了文化牌,虽然口碑可能有些两级分化,毕竟观众的口味不一,但《长城》也是近期少数值得去影院欣赏的作品了。


是不是好客观、好中立?而且谁也不得罪,多好。你说我要是用户再积累多一点,写这么一篇稿子推出去,宣发公司能给我不少钱吧?我真的是很喜欢钱啊!


But,我不会、也不打算写这种东西。如果喜欢这种客观中立片儿汤话的同学,我尊重你的阅读习惯,取关我就好,省得您生气,大家的时间都挺宝贵的。


我是个没什么才华的电影爱好者,有才华我就去写剧本写小说了。但有一点我想还是可以做到,就是明朝李贽先生推崇的:“我手写我心”,我写的每一个字,都是我的——感受


那么,问题来了,有客观中立的——“感受”么?


好,以上就当是洗粉了。开始干正事儿。


先说《罗曼蒂克消亡史》。



我对一部电影的评价有百分之八九十来自于观影的时候身体是否舒服,对,我没打错字儿,是“身体”。一旦是一个能让我融入的故事,我好像会忘记自己的身体,忘记现实的时间,把自己寄情于一个人物,悲欢离合都跟着他。一旦电影的故事不流畅或者逻辑不能自洽,我就开始意识到我在看电影,会觉得怎么脚放哪儿都不对,浑身开始坐立不安。


我相信身体的直觉。


然后我回到家,开始想这个问题:是什么让我的身体舒畅或者难受呢?然后,一篇影评就出来了。


影评对我来说就是身体告诉我的答案。


《罗曼蒂克消亡史》是一部让我坐立不安的电影,或者说——难受。


而让我难受的原因不是因为它“烂”。相反,这部电影有很多优点,比如:充足的电影感。



影片的硬件方面过硬,用光、道具材质、摄影都是高品质的,看得出创作者是在用心的营造自己的罗曼蒂克史。


但我对这部电影观感的转折点是从那场枪战开始,这时候风格完全压倒了内容,葛优胜似闲庭信步般的走出了火拼的饭馆。从此,我就越来越坐不住了。




影片的非线性叙事是本片最大的特色,这种手法自从昆汀用了之后,并不算很少见,但这种形式需要非常强的掌控能力,其中尤其重要的点是“那几刀”要切在哪儿,才能在颠倒时间之后让观众又能续的上。不妨回想一下《低俗小说》,虽然人物也很多,但昆汀把它封装到3个小故事里,最后再汇合,观众会有恍然觉醒之感。


但在这一点上程耳做的并不成功。在电影的前一个多小时里,我基本处于很懵的状态,因为他把这条故事线切的过碎了。感觉每段还没个结论,就跳走了,我算看的很专心,依然没跟上。太、太故弄玄虚了。有几段甚至感觉莫名其妙,比如那个妓女和处男的故事,我不知道这场戏的用意何在,而且那个妓女也太小白了一点吧.....


看看海报就知道,这部电影是一个超级大群像,我一度甚至没有搞清楚谁是主角。这就造成焦点过多,最后塑造相对成功的,我觉得只有浅野忠信,我看出来葛优和倪大红是参照的教父路子,连那个日本人起意杀人的梗都和教父一模一样,但最后输出的效果不能说服我,我无法在脑子里建立葛优的形象,不是复杂,而是模糊。


电影的最后四十分钟才开始有了点意思,浅野忠信演的非常有力道,但因为前面的故弄玄虚,我已经有些懒得关心他的命运了,包括最后枪杀的高潮,我怎么没有感觉呢?


在表演上我之所以觉得浅野忠信最好,是因为他的这个角色充满“动作感”,表现他性格的戏,大多是一些肢体行为,而不止是眼神、对白或者表情,而章子怡和葛优,则大多是静态的“展示”,我当时脑子里想的是:他们真的是在很卖力的装B啊。


之前我只看了很简单的介绍,只知道有葛优和章子怡,但每看一会儿都有一张明星脸蹦出来。哎?这是阿娇? 哎...这是韩庚? 哎....这是袁泉?哎....这是闫妮?哎.....也是挺神奇的体验。


另外,我最最不满的一点就是对于音乐的滥用,一言不合就放BGM,昆汀在《杀死比尔》里敢放一首《残杀之花》是因为情绪到了那儿了,音乐再给你拱一下就成了。而这部里面音乐反而成了主角,明明戏剧的张力还没到,却硬往上拱你,让人很不舒服。逻辑学上有个奥卡姆剃刀原则,其要义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我要把这句改改——“如无必要,不要加BGM!!”。


当然,如果你要说那几首音乐真是好听啊,我也完全无言以对。


程耳应该非常喜欢昆汀和科恩兄弟,对他们的模仿可谓无处不在,还放进了两段昆汀招牌式的“话痨扯淡对白”,但遗憾的是,我只想到拙劣二字。特别是闫妮在全家人面前说的那段看似很酷的话,真是为模仿而模仿,正常的中国人怎么会那么说话呢?而且和她看似天真的老谋深算性格不符。


当你硬要套某个风格的时候,就容易忘记自己的故事,管它合不合适,先套上再说。


我期望的好故事应该是一个自洽的世界,每个人都做出符合他性格与逻辑的抉择。复杂不是故事的本源,简单才是。我喜欢简洁而有力的东西,不是故弄玄虚,不是造迷宫。


嗯,基本就是这样,个人最多给到6.5分。我只能说,这盘菜,不是我的。


下面说《我在故宫修文物》




知道这个纪录片挺长时间了,一直都没看。关于他听到最多的就是“匠心”两个字,最近好像什么事儿一罩上这两个字儿大家就会一片掌声,看来现在确实缺这种东西。


昨天说要去看之后,好几个同学给我留言,说就是之前纪录片重新剪了剪,上院线再圈一轮钱,我不知道是不是这样,但我以下不想讨论这个“动机”问题,只说我刚刚在影厅看到的这部作品本身。


这部作品的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这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


如果就画面的品质感来说,这部作品确实显得有些粗,那些晃晃的手摇拍摄,比较差的收声效果,都影响了影厅里的体验感。


但如果你从真实感这个角度看,这反而成了它的优点。包括那种拉家常的形式,一开始骑着自行车互相拍的细节,种花种草的生活化场景,都显得很真,真实本身就是一种力量。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导演追求的风格,也可能是周期和资金不允许拍的更精美,索性就走写实路线吧。相比于《舌尖上的中国》,其视觉的熟练度上要差不少。


另外我觉得比较舒服的一点在于没有过多的拔高这些工匠,就把他们当成一个个认真完成本职工作的普通人,而没有渲染那几乎要吹到天上去的“工匠精神”,我最近怎么有点烦这个词儿呢?包括那些杂乱的修复工作室,每个人说的家长里短,都没有那种需要仰慕的光环,我喜欢这个设定。


我不太满意,或者说最不满意的,是这个作品缺乏叙事感,剪辑也有些过于零碎。虽然是纪录片,但叙事依然非常重要。比如我大爱的《地球脉动》,每集都是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看似是轻描淡写的说着自然的事儿,其实背后是有编剧的,所以它才会达到那样的高度。包括《舌尖上的中国》,也都是有故事脉络在里面,才会那么引人入胜。


《我在故宫修文物》就没有,起码是不明显,其主干大约是每个组的人完成了一件修复物,最后以展览结尾,但这个线有点太弱了,我觉得如果花足够的时间挖掘,会找到这个叙事点的。如果要我来做这个事情,我可能会采用倒叙,然后不排除会用旁白,那样会更容易一些。


这部纪录片去不去影院看我没有意见,全凭个人喜好,你看了出来应该也不会骂是部浪费时间的烂片。我个人来说是喜欢的,看着那些老师傅修文物让我不断的想起沈从文先生,这个世界级的文豪在生命的最后几十年里就猫在类似的低矮平房里小心翼翼的珍藏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点滴记忆,他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巨著是可以当写作范文读的,是最优美的学术书。


我相信无论世界如何快速迭代,总有一些人会喜欢干这种与时间作伴的事情,一辈子只干这一件事,并把它尽可能做好。


这种生活方式也很酷,不是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罗曼蒂克消亡史》最全解读,看这一篇就够了(第1008期)
接下来我们该看些什么:长城、罗曼蒂克消亡史…
罗曼蒂克消亡史:你有什么资格这么作!
终于有一部戏让这么多演员集中爆发了本年度最好的演技
专访《罗曼蒂克消亡史》导演程耳:一个坚持装逼者的最终胜利
《罗曼蒂克消亡史》玩神秘网友逐桢解构 杜淳被传力捧上位大银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