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文轩

一、激趣
阅读下文,走进李乐薇的精神家园———“山中小屋”:
  梦中的家园———读《我的空中楼阁》有感
  年少时,读过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记忆中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简单的一句话,却把小屋的优美意境表露无遗!
  清新、自然、流畅、隽永,是我对整篇短文的印象,读完此文,犹品了一杯香气四溢的清茶,淡淡的,恬恬的,却是让人回味无穷……
  随着都市的繁荣和发展,在现代化的城市里生活,整天都被包围在喧嚣和嘈杂中,上下班的堵塞和拥挤,工作时的劳顿和辛苦,人们已逐渐湮没在都市中;难得的假日又得为生活的琐碎和繁重而操心,购买衣服,购买油盐酱醋,双休日就这么葬送在日常家居中,偶尔的出外踏青旅游,也只是聊解一下心情而已;等到元旦国庆等大节日,幸运地有那么几天假期,又该回家看望老父母。真正的让心情放松,呼吸大自然,在我的生活中,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
  偶然间,又读到这篇短文,只读读而已,心情豁然开朗,多么美丽的居所,多么幸福的人生。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远离凡尘俗世,远离都市喧嚣,真是神仙过的日子!难怪宋代的林逋,甘愿抛弃荣华富贵,隐居山林,弄梅侍鹤,被后人喻为“梅妻鹤子”,历代许多的名人都爱归隐山林,而且愈发萌发灵感,写出了更动人的诗篇,难道不是因为也浸染了大自然的灵气,“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茫茫的大自然,云雾缭绕,层山叠翠,生活在此中,又怎能不释怀?
  还记得读过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当时的感觉就是杨玉环终于得到了解脱,告别皇宫里的争权夺势,挣脱颓废低迷的爱情,终于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人间仙境,难怪传言贵妃并未死,但她却始终没有再回去。心灵一旦放飞,又怎能轻易地收回?
  一直追寻梦想中的家园,希望有心灵的一片空间,但是我没有李乐薇那么幸运。拥有自己的空中楼阁,最经典的两句: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需挂画,门外有幅画———名叫自然。真是叫人羡慕欣喜,鸟语花香,自然清新的生活是最满意的人生。
  二、解题
  1.释词:空中楼阁: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事物,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
  2.思考:标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把他的家居小屋称为“空中楼阁”?而不直接命题为“我的山中小屋”?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的“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文章的最后,作者又强调“这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需挂画。”总之,不要人为的“文明”,只有“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三、理脉
  .从标题中可以看出,文章重点在“空中楼阁”, 文章是如何据此组织文脉的?请从原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答:山脊小屋悬空而→树间小屋凌空而起→开放性院子作领空→山路作空中走廊→夜间小屋是空中楼阁。
  2.文章实写了哪些内容?虚写了哪些内容?据此可以看出文章分成几部分?并填写下列结构图中划线处的空缺部分。
  我的空中楼阁
   (1)立足屋外看屋(1- 8)(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屋点缀山(1- 3)(远观、全景)  自
      点破寂寞          然
      增添风景          景             空
      树点缀屋(4- 8)近看(局部)  物             中
               树动屋静 (实)            楼
               树高屋小               阁
             远观 若隐若现               一
               轻灵自由               语
   (2)立足屋内看外界(9 - 18) 空气、光线、环境(11- 13) 主观   双
   (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山路、山坡(14)      感受(虚) 关
               夜晚的小屋成空中楼阁(15- 18)
更多语文经典试卷、教学图片(朗读)、精彩课件、教学实录(教案)、读本资料、文学欣赏尽在语文轩网站:www.yuwen888.com(语文发发发)  

四、明法
  认真阅读第15 - 18 段,结合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小屋及周围环境与尘世有什么不同?
  答:宁静、优美,让人心情舒畅,感到自由、幸福。
  2.写小屋在山上有什么意图。
  答:小屋脱离尘世,宁静、优美,表现作者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对独立人格的向往。
  3.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关系怎样?作者为什么把景物写得那么美丽动人?
  答:作者与小屋在环境之间是融为一体的,写外在景物,实际上写内心愿望,绿树、鲜花等都带上了作者情趣和志向的色彩。正因为作者对这些美景深爱情笃,才写得如此动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小结: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丽日、白云彩霞、瑞雪苍松等等,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无限情思和理想,鉴赏时不能拘泥于景物本身,而要通过景物的特点,领悟作者寄托的深意,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无限,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性,这样才能真正品味散文的美。
  五、品言
  1.化用古诗词
  例:山如眉黛,———来自“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秦观《卜算子》)
  山也虚无,———来自“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与“孤帆一片日边来”一句相似(李白《望天门山》)
  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与“雁飞残月天”一句相似(温庭筠《菩萨蛮》)
  雾失楼台———出自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江,桃源望断无寻处”之句。
  2.大词小用
  阅读第9 段中“论‘领土’……是我开放性的院子”一段,想想这段文字中“领土”、“领空”有何深层意味?
  答:“领土”———在一国主权管辖下的区域。领空———一个国家的陆地、领水和领海的整个空间。这是两词的固定意义。但用在本文中,则特指作者所专有的小屋、花园、小路和广袤无垠的天空,表达了作者对拥有自由天地的神圣与豪迈的情感。有限与无限的对举,是说身体的活动空间虽小,但是心灵的活动空间却无比宽阔,写出了作者自由而开放的心态。
  3.句式对称
  文中描写景物多用两相对应的方法,使特点显现,请按课文的前后顺序把对应着写的景物排列出来,体会这样写的表现力,如: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论“领土”,只有有限的一点……论“领空”却又是无限的;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等等
  4.巧用辞格
  (1)拟人:“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含蓄”是因为大树“把小屋笼罩起来”,“有风度”是因为小屋上面有“细而密的枝叶”的佩戴、装饰,其树荫“美而浓”。“含蓄而有风度”本来是用来写人的,这里用来写小屋,小屋仿佛人一样有生命、有气质,实际上作者是假外物以言自身,从中寄托了对小屋的赞美与热爱,也暗含了作者人格的尊严与豪迈,这里不是实写,而是虚拟,写的是“另一种印象”。
  (2)对比:例:高大→小巧 有限→无限 白天→夜晚 山下→山上
  (3)比喻: a.明喻,例:形式上, (小屋)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写出了翩然若舞的姿态)
  b.暗喻,例:门外有幅画———名叫自然(意境阔大,热爱情怀)
  c.博喻,例:第三段:连用“风帆”、“飞雁”、“灵动的色彩”(静止的事物写活了)
  六、探究
  作者自己的“小屋”是不是世外桃源?为什么?(注意从文中找出根据)
  答:不是。在文中,作者特意安排了一条“空中走廊”来连接“小屋”与山下喧嚣的大千世界。
  七、运用
  (1)仍以“山上有了小屋”为话题,仿照文中的三个比喻再写三个句子。
  答:山上有了小屋,好比茫茫沙漠中走来一支驼队,好比漆黑的苍穹上闪耀着一颗明星,好比广袤的大地上挺立的一棵白杨。
  (2)仿照下面一段话中划线的语言形式(连用三个比喻) ,在下面的横线处写一段话,使句意前后贯通。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仿写:中学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多么重要啊!好比待建的大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好比一艘小船安装了强有力的动力机,好比雏鹰有了强健的翅膀。
  八、拓展(《读本》自学指导)
  (一)阅读《威尼斯》,回答下列问题:
  1.威尼斯是一座“文化艺术之城”。作者表现威尼斯在文化艺术方面的特色时,选取了什么作为描写的中心?围绕这个中心选择了哪些描写点?从内容上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些描写点逐层表现出威尼斯在文化艺术上的特色的?从结构上看,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把这些描写点组成一个整体的?作者采取这样的写法,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作者表现威尼斯文化艺术方面的特色时,选取了圣马克方场作为描写中心。围绕这个中心,作者选择了圣马克堂、公爷府、运河、圣罗珂堂、佛拉利堂、公园几个描写点。从内容上看,通过这几个描写点逐层描述建筑、音乐、绘画、工艺品等方面的代表作,表现了威尼斯文化艺术华妙庄严的特色。从结构上看,作者按照空间转移的顺序,围绕圣马克方场把这些描写点组成一个整体,让圣马克方场周围的文化艺术成为威尼斯文化艺术的缩影。读者可以透过这“一斑”领略“别致”的全貌。
  2.仔细阅读本文第二段,回答下边的问题:
  (1)第一句“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全段中处于什么地位?下文所描绘的景象,跟这一句有什么关联?
  答:第一句“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全段处于统领的地位。下文所描绘的景象反映了“海中之城”、“明媚”的特色。第一句和下文构成一种总分关系。
  (2)下边两句在写作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①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
  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
  答:①一是巧用比喻,这里把组成威尼斯的诸岛比喻为花丛;二是运用了错觉描写,其实荡漾的是绿波,不是群岛;三是静态的景物动态化的描写,给人以梦幻般的感受。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感觉突出表现了威尼斯的初夏和处处保留着春天的景象,好像一个人刚刚离去,人们仍然看得见他的背影。
  (3)作者在哪些地方把强烈的思想感情溶注在景物的描绘之中,鲜明地写出了自己的感受?答:①“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前一个分句表明,在相关刺激的作用下,一种强烈的思乡之情、爱国之情油然而生。②“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表达了无比欣喜之情,作者被这极绿、极酽的海水陶醉了,有如进入梦境。
  3.本文中用了许多形象、贴切、新鲜的比喻,试把这些比喻摘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
答:文章第一段写威尼斯“河网之城”特色,把穿过威尼斯的大运河比喻为“反写的S ”,说“这就是大街”,运河上的轮船像“公共汽车”;把418 条小河道比喻为“小胡同”。这样比喻把威尼斯河网之密充分显示出来,貌似陆地而实是水域,更突出了此城的“别致”。
  文章第四段写圣马克方场上的建筑物,“教堂左右那两溜儿楼房,式样各别,并不对称”,“方场偏东南处的钟楼高322 英尺,远远超过周围其他建筑物”。这里,作者用“我们戏里大将出场,后面一杆旗子总是偏着取势”作比,充分显示了这方场中的建筑虽不对称,而“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
  文章第六段写在运河上听船上演唱的夜曲。演唱夜曲的“船在水中间,两边挨次排着”‘刚朵拉’在微波里荡着,像是两只翅膀。“两溜儿”‘刚朵拉’在微波里荡漾,活像一只大鸟在轻轻拍打着双翅,非常形象。
  4.这篇课文常常把惯用以描述甲事物的词用来说明或形容乙事物,起到一种巧妙的耐人寻味的修辞作用,这在修辞上叫做“词语移用”。如“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其中“节奏”一词本来是音乐方面的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这里却用来说明建筑物的色彩的浓淡强弱和位置的高低错落的情况,显得它像音乐里的节奏那么和谐。说说下边例子里加点的词习惯上经常形容什么,用在这里说明什么,为什么这样用。
  (1)颤着酽酽的歌喉……
  答:“酽”本指液汁浓和味厚,如“茶很酽”,这里移用来形容歌声的浑厚、甜润、有韵味。以味觉之效补充听觉之效,令人更有真切的感受。
  (2)建筑也是新式,简截不罗嗦,痛快之至。
  答:“简截”、“不罗嗦”、“痛快”本指说话、写文章直截了当,爽快、直率,这里移用来形容建筑物,既写出了建筑物造型的简单,没有什么外部装饰,又写出了造型给人的主观感觉。
  (3)全幅气韵流动,如风行水上。
  答:“流动”本指液体或气体的移动。它和含义抽象的“气韵”一词相搭配,强调了画的意境和韵味十分生动传神。
  (二)阅读《初访福建》,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每一节各写了哪些内容?标出显示中心的“中心句”。
  提示:每一节的每一自然段第一句话即为该段的“中心句”。
  2.前几节与最后一节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说明。
  答:前面四节均为并列式,最后一节为总分式。
  3.将“武夷山”一节中写九曲溪的一段文字和读本《武夷山九曲溪小记》对比阅读,比较其异同。
  提示:可以从描写的详略角度比较分析。
  4.写一则不少于500 字的读书札记,写作之前,读读教材P150 “札记”的有关知识及写作要点。
  答: (略)。
  (三)阅读《牡丹的拒绝》,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说牡丹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结合全文,简要说明这“荣誉和赞颂”具体指什么?
  答:人们为它开花时的火热激情、辉煌灿烂和宏大气势,为它的倾国倾城、国色天香而倾倒、疯狂。
  2.作者认为牡丹不应作为“富贵”膜拜,而应作为“高贵”来颂扬,其原因是什么?根据全文作简要说明。
  答:花开时倾其所有,花落时惊心动魄,不开时表现出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的品格。
  3.这篇散文,作者从“你”的角度来抒写牡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促成情感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4.文章极写牡丹花落时绚丽、悲壮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答:给人以惊心动魄的体味,这样写使得牡丹的高贵形象显得更加完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区别汇总
通感和移就修辞有何区别?
浅析“移情”“移时”“移就”“移觉”
小议《包身工》的修辞
《春》课文原文
杜郎口中学模式语文导学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