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考地理最有可能考查的江心洲、河漫滩的形成过程

一   江心洲


江河中的沙洲(岛屿)。它是由心滩不断增大淤高而成。有的江心洲高出平水位以上,洪水泛滥时顶部盖上悬移质泥沙;有的江心洲长期出露水面,洪水期也不没入水面以下。它们都比心滩稳定,一般是洲头冲刷,洲尾沉积,使江心洲不断下移。如长江下游的太平洲、长江口的崇明岛、湘江中的橘子洲等

江心洲,江河中的沙洲岛,由河漫滩相和河床相沉积而成。它是由心滩不断增大淤高而成。有的江心洲高出平水位以上,洪水泛滥时顶部盖上悬移质泥沙;有的江心洲长期出露水面。它们都比心滩稳定,一般是洲头冲刷,洲尾沉积,使江心洲不断下移。

浅滩形成后,增大了浅滩滩面上的糙率,引起流速减小,浅滩滩面上水流的挟沙力降低,使床质泥沙继续在浅滩上沉积下来,浅滩便可继续发展,使之在枯水期出露水面,称为心滩。心滩是江心洲发展的初级阶段。

心滩是由河床中部的沉积物构成的形态,形成于河流从狭窄段流入开阔段的部位。最初形成的是雏形心滩。雏形心滩可因后来的冲刷而消失,也可通过进一步沉积而发展加大。

由于雏形心滩的存在,过水断面缩小,水流速度增大,并促使主流线偏向两岸,从而使两岸遭受冲刷,发生后退,产生环流。这种环流不同于弯道环流。这时,表层水流从中部分别流向两岸,底层水流从两侧流向中间,形成两股环流,促进河床中部发生沉积作用。

流水携带的碎屑沿雏形心滩周围和顶部不断淤积,使之不断扩大和堆高,转变成心滩。心滩在洪水期被淹没,在枯水期露出。

在心滩表面上,常常形成许多沙波。所以心滩表面的阻力不仅比所在河床明显增加,而且比浅滩也显著增大。由于心滩的规模比浅滩大,对水流的阻力也显著增大,所以心滩形成后,洪水流过心滩表面时,由于流速明显减小,使大量较细的泥沙在心滩表面沉积下来,心滩的高度也随之淤高,逐渐地高出年平均水位,便形成江心洲。

江心洲高出年平均水位,所以在枯水期与中水期不被水流淹没,在洲面上能生长一年生植物。随着植物复盖率增大,糙率显著增大,故洲面上植物生长后,洲面糙率增大,使水流流速显著减小,挟沙力明显降低,更促使洲面沉积抬高。因江心洲是在流速很小的情况下沉积的,所以洲面上的沉积物多属粘性土与细粉沙。

江心洲形成过程

第一阶段:河床底部的泥沙逐渐淤积形成水下浅滩。它在枯水期也不露出水面,也很不稳定,可能因冲刷而消失,也可能向一岸移动成为边滩

第二阶段:浅滩堆积如果得到加强,致使过水断面缩小,水流流速加大,冲刷两岸,水道随着河岸后退而弯曲,加强了环流,促使粗砂粒即推移质在浅滩沉积,滩体不断扩大淤高,最后在枯水期露出水面而成为心滩。心滩前端水流速度大,易受冲刷,滩尾有一低速区有利泥沙沉积,因此往往是滩头崩退,滩尾淤涨,心滩不断下移

第三阶段:在心滩的基础上,经历多次洪水期悬移质的加积,心滩滩面超过了水面,生长植物,进一步稳定就形成了江心洲。

例2
下图示意恒河下游某江心洲地形状况。一年中该江心洲面积变化巨大,当地农户在江心洲上种植农作物的面积受此变化影响。据此完成1-3题。
1.一年中该江心洲面积变化巨大,主要是因为
A.河流水位变化   B.海水潮汐作用  
C.岩层垂直运动   D.泥沙淤积速度
2.当地农民在江心洲上播收作物面积最大的时期应是
A.3月~7月           B.6月~10月  
 C.8月~12月        D.11月~次年3月
3.驱使当地农民去开发利用江心洲的下列动力中,最大的是
A.江海联运便捷  B.生产技术先进  
C.土地租金廉价   D.闲置劳动力多

1.A    2.D      3.C

【解析】

1.恒河流域主要为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也比较大,所以一年中该江心洲面积变化巨大,选择A。

2.南亚地区一年中降水最多的是5月~10月,降水最少的是11月~次年4月,降水少的季节河流水位低,江心洲的面积最大,南亚属于热带地区,冬季也能种植农作物,所以当地农民在江心洲上播收作物面积最大的时期应是11月~次年3月,选择D。

3.江海联运便捷对农业发展影响不大,A错;当地的生产技术不先进,农业技术影响小,B错;处于洪水之中,交通不便,面积较小,不利于其他的经济活动,土地租金廉价,驱使当地农民去开发利用江心洲,C对;闲置劳动力多不是主要原因,D错。

二   河漫滩的形成


河流有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平水期即是河流处于正常水位的时期。

平水期河水所占的谷地部分称为河床,当河流洪水泛滥时,除河床以外,被淹的河底滩地称为河漫滩。

▼ 河谷形态示意图

河漫滩是河床长期侧向移动与河流周期性泛滥的产物,在河流的中下游最为发育。下面我们来看看河漫滩是如何形成的。

01

河流的搬运作用

河道水流挟带泥沙及溶解质,推移河床底部沙砾,改变它们的位置,称之为搬运作用。河流搬运作用的主要形式有推移、悬移和溶解。

▼ 河流搬运示意图

推移质

颗粒太大而不能悬浮的沙、砾石集中在河底,以滑动、滚动和偶尔低跳的方式移动,这种搬运形式称之为推移。相应物质称为推移质。

悬移质

粒径较小的粉沙与粘土,在流水中呈悬浮状态搬运,这种搬运形式称之为悬移。相应物质称为悬移质。

溶解质

物质溶解于水中而后搬运,这种形式称之为溶解或溶运。相应物质称为溶解质。

边滩

通常情况下,V形谷的谷底几乎全为河床占据。粗粒沉积物一部分会在河床上堆积,在河流弯道处,弯道环流将凹岸掏蚀的物质带到凸岸沉积形成的小规模沉积体,形成小边滩,或者叫点沙坝,或者滨河床浅滩。

▼ 边滩形成示意图


▼ 图中黄线所指为边滩

河漫滩

河漫滩是边滩变宽、加高且面积增大的结果。

雏形河漫滩

随着河曲的发展、加宽,凸岸的小边滩不断增高、扩大,以致平水期大部分边滩都出露水面,并与谷坡的坡积扇相连,发展成为雏形河漫滩。

▼ 雏形河漫滩示意

这个时期的河谷仍较窄,洪水时水位上升,流速大,在雏形河漫滩上主要沉积的还是粗粒的推移质沉积物,而悬移质泥沙被水流带往下游。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成形河漫滩

随着河流侧向侵蚀的长期进行,河谷更加拓宽,河流更加弯曲,雏形河漫滩加宽增高,宽浅的滩面上水深更小,流速缓慢,即使洪水时粗粒物质也不能再带到滩面上,只有较细的悬移质能沉积在这里,至此,雏形河漫滩发育成为成形河漫滩。

▼ a.滨河床浅滩b.雏形河漫滩c.成形河漫滩

河漫滩的二元结构

这种下粗上细的沉积物结构,称二元相结构。下层是较粗的粗砂和砾石,由推移质组成,称为河床相沉积物。

河床相沉积物是河漫滩发育过程中由横向环流堆积而成, 细小的颗粒不发生堆积而随水流向下游搬运,因而颗粒较粗。

▼ 河床相

上层是较细的粉砂和粘土,主要由悬移质组成, 称为河漫滩相沉积物。河漫滩相沉积物是洪水漫过河槽,在滩面上堆积而成,因其流速小,挟沙力弱,堆积的一般是细颗粒物质。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 河漫滩相

有些坡陡流急的山区河流,侵蚀作用较强,河床两侧常常没有沉积物保留,只有狭窄的石质漫滩,或者只有粗大的砾石组成的漫滩。

▼ 砾石河漫滩

一般只在宽阔的河谷或平原地区的河漫滩,才有较厚的二元相沉积。

▼ 重庆李家沱长江河漫滩的二元相沉积

冲积平原

随着河床弯曲度的增大,形成狭窄的曲流颈。曲流颈被水流冲开,河道取直,出现新河床,老河床形成牛轭湖。新河床又重复上述河漫滩发育演变过程。

▼ 旧河床形成牛轭湖

▼ 河漫滩沉积层图示意

河流中下游的河漫滩宽度往往比河床大几倍或几十倍,随着河床往复摆动,河漫滩不断扩大,相邻河漫滩最终连成一片,形成广阔的冲积平原或泛滥平原。

▼ 卫星图巴西河流泛滥平原似蓝色丝带

▼ 黄河冲积累形成的黄泛平原

河漫滩是指分布于河床外侧,洪水期被河水淹没,平 水期出露水面的河底滩地。

河漫滩的形成与河曲的发育、发展密切相关。

河床的侧方移动以及洪枯水位变化是形成河漫滩所需要的两个条件。

弯道环流是河漫滩形成的主要动力。

河漫滩的物质组成具有河床相与河漫滩相沉积物二元结构特征。

附浅滩、心滩和江心洲的形成过程异同


    1.浅滩的形成过程:浅滩指河床中水面以下的堆积物。由于河床水流速度的变化,水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交替进行,因此河床纵剖面往往是波状起伏的,沿河交替分布着浅滩和深槽,堆积的部分就是浅滩,侵蚀的部分是深槽。 浅滩最发育的地段在河床宽阔处或支流河口附近,在这里由于水流速度减缓,在原有的成型淤积体上,泥沙容易淤积,往往造成浅滩,枯水期不出露水面。

    2.心滩的形成过程:浅滩堆积如果得到加强,致使过水断面缩小,水流流速加大,冲刷两岸,水道随着河岸后退而弯曲,加强了环流,促使粗砂粒即推移质在浅滩沉积。由于浅滩滩面上的糙率较大,引起流速减小,浅滩滩面上水流的挟沙力降低,使床质泥沙继续在浅滩上沉积下来。浅滩便可继续发展滩体不断扩大淤高,最后在枯水期露出水面而成为心滩。心滩前端水流速度大,易受冲刷,滩尾有一低速区有利泥沙沉积。东西侧翼河水分流,受狭管效应影响,流速快,沉积物以颗粒大的砂砾物质,细小的颗粒不易沉积。因此往往是滩头崩退,两侧粗粒沉积,滩尾淤涨,心滩不断下移。心滩枯水期露出水面,丰水期没入水面。

      3.江心洲的形成过程:心滩形成后,心滩两侧环流作用更强。由于心滩的规模比浅滩大,对水流的阻力也显著增大,所以洪水流过心滩表面时,由于流速明显减小,使大量较细的泥沙在心滩表面沉积下来,心滩的高度也随之淤高,逐渐地高出年平均水位,便形成江心洲。江心洲终年露出水面,也存在例外,比如洪水来临,江心洲存在短暂的没入水下时期。
 
典型例题
江心洲是由河流中泥沙因河水流速变缓沉积而成,下图为“我国某大河下游段江心洲的分布示意图”,A、B、C是科研人员为研究泥沙沉积状况的钻孔采样点。读下图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河段形成众多江心洲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势平坦,河水流速缓慢
B.河道变窄
C.河流泥沙含量大
D.中游流经平原地区,河道开阔,水流缓慢
2.形成采样点A、B、C三处沉积物颗粒差异的原因是()
A.A点河道宽,流速快,沉积物颗粒粗
B.B点位于凹岸,流速快,沉积物颗粒粗
C.C点因河道变宽和分流影响,沉积物颗粒细
D.C点沉积物颗粒细主要是因为地处凸岸
3.下列江心洲形成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江心洲的雏形是水下淤积的浅滩
B.浅滩逐渐稳定和堆高,就有可能在枯水期不被淹没,出露为心滩
C.心滩形成后水的流速减慢,利于心滩堆高
D.洪水以后,心滩滩面被堆高到超过水面

【参考答案】
1.B2.C3.C
解析 第1题,江心洲是由于泥沙堆积作用形成的,地势平坦,河水流速缓慢,泥沙堆积作用显著,易形成江心洲,A正确;河道变窄,河水流速变快,不利于泥沙堆积,B错;河流泥沙含量大,易沉积,形成江心洲,C正确;中游流经平原地区,河道开阔,水流缓慢,泥沙堆积作用显著,D正确。选B。第2题,河流流速与所挟带泥沙颗粒粗细呈正相关,流速快的河段,河中沉积物的颗粒粗,反之,则沉积物的颗粒细。A点河道宽,流速缓,且受下游八卦洲阻挡,流速更缓,沉积物颗粒细,A错;B点位于龙门口附近,受两股汇入水流的影响,流速快,泥沙沉积颗粒粗,B错;C点受河道变宽和分流渠的影响,流速缓慢,沉积颗粒细,C正确,D错。选C。第3题,江心洲形成的第一阶段,河床底部的泥沙逐渐淤积形成浅滩,它在枯水期也不出露水面,也很不稳定,因此江心洲的雏形是水下淤积的浅滩,A正确;第二阶段,浅滩堆积物得到加强,滩体不断扩大淤高,最后在枯水期出露水面,形成心滩,B正确;心滩形成后,心滩处因河流分叉而导致流速减慢,但心滩前端水流流速大,易受冲刷,滩尾有一低速区有利于泥沙沉积,因此往往是滩头崩退,滩尾淤积,心滩不断下移,C错;第三阶段,在心滩的基础上,经历无数次洪水期悬移质的堆积,心滩滩面超过水面,生长植物,进一步稳定,就成为江心洲,D正确。选C。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地理探究】什么是辫状水系?辫状水系是如何形成的?体现了什么样的地理过程?
不要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打卡~
河流地貌的发育 讲义-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考前每日练 | 水库运行、”清水“下泄对河段的影响
【每日一练】0602 高二下 期末复习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河漫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