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以劳动课程助推地理实践力发展
userphoto

2023.06.21 江苏

关注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课程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服务性劳动中出力流汗,动手实践,锻炼品质,同时有效增强地理实践力。

劳动课程培养学生地理实践的意志力
在地理考察、实验、调查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性,这些品质只有在克服困难的实践中才会得到锻炼。劳动的过程是学生身体力行的过程,学生在劳动中通过体脑结合,既可以锻炼体格,又能够锻炼面对困难应具备的意志力,其意志坚持性得以加强,在困难面前能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遇到困难不动摇,这一点对缺乏毅力和做事虎头蛇尾的学生而言尤为重要。

劳动课程培养学生地理实践的凝聚力
在劳动过程中,诸如农业生产、工业生产、服务性和公益性服务等,并不是靠个体便能完成好的,往往需要各成员或各行业紧密配合才行。因此在劳动课程实施中,学生为了完成劳动任务,就需要充分进行团队交流与合作,从而实现团队凝聚力的增强。地理实践中许多问题的解决也是如此,因此可以说,交流与合作是地理实践过程中增强团队凝聚力的制胜法宝。

劳动课程提高学生地理实践的认知力
在地理实践过程中,实验、调查、考察等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否则实践便失去了意义。在劳动课程的实施中,学生也要将自己的行动建立在正确的目的之上,尤其在生产性和服务性劳动过程中,学生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然后目的明确地踏实苦干、动脑巧干,在取得劳动成果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品质与素养。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课本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动手操作,调动思维,查找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最终在问题解决中实现认知能力的飞跃,为意志果断性打下基础。

劳动课程培养学生地理实践的生态观
无论是打扫卫生、烹饪、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物品整理与收纳,还是工农业生产、传统工艺制作、新技术应用与体验或现代服务、公益劳动,都会与环境产生相关联系,有些实践活动甚至会产生废弃物,对环境带来威胁。对此,在劳动课程实施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节约资源、绿色生产,加强人地协调观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成为“地球卫士”。
总之,开展劳动课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观,也推动着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发展,为培养地理核心素养奠定良好基础。
——选自《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年6月中旬

作者曾水平,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第一中学地理教师,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育》等发表论文多篇。
(审校:刘星,杜涛,雷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成为劳动教育最佳载体
【好文共赏】朱志勇 ||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
热点!《谁知盘中餐》的热播背后,是劳动教育的黄金时代
省劳动教育特色校,龙华又一学校上榜!
河南加强劳动教育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教育实施办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