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人一张经典碟——鲁宾斯坦·《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
专辑名称: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Chopin: Concerto No. 1 & No. 2)
专辑艺人:鲁宾斯坦 (Arthur Rubinstein)
唱片公司:RCA
发行时间:2007年11月07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肖邦 Fryderyk Chopin(1810.3.1-1849.10.17)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其父为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自幼深受波兰民间音乐的熏陶,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登台演出。12-19岁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5岁开始发表作品,19岁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在此期间染上肺病,1948年赴伦敦演出时,病情恶化,回巴黎不久逝世,享年39岁。
肖邦是浪漫乐派的著名作曲家,被誉为"钢琴诗人",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贝多芬、巴赫等作曲家的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感情朴实、手法简练、题材紧扣波兰人民的生活、历史和爱国诗歌,曲调热情奔放、和声丰富多彩、结构灵活自如。他的练习曲作品训练目的明确,艺术形象鲜明;他的圆舞曲作品,赋予温柔抒情的情感;他的前奏曲作品,可将风格迥异的个曲,自由结合为组曲;他的谐谑曲成为独立的作品感情激动、富裕戏剧性;他的马祖卡舞曲作品,曲调单纯、和声简朴、明朗欢快;他的夜曲作品,充满幻想、情调深沉;作为著名钢琴演奏家,他的演奏技巧精湛、手法细腻、音响华丽、富裕激情、出神入化,他的钢琴踏板用法独特。
主要作品:钢琴协奏曲2首、钢琴三重奏、钢琴奏鸣曲3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4首、练习曲27首、波罗乃兹舞曲16首、圆舞曲17首、夜曲21首、即兴曲4首、埃科塞兹舞曲3首、歌曲17首;此外还有波莱罗舞曲、船歌、摇篮曲、幻想曲、回旋曲、变奏曲等,共21卷。
肖邦《第1钢琴协奏曲》E小调,OP.11,作于1830年,由1830年10月10日首演。肖邦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对这首作品有以下说明:“新协奏曲的慢板乐章是E大调,我并不特别要求此部分强劲的力度。我是以浪漫、平静、略含忧郁的心情作了这首作品,必须非借此让人产生像是在眼望着一个能引起无数快乐的回忆那样的印象不可。比如像是美丽的春天的明月良宵那样的印象。”这首作品呈献给钢琴教师卡尔克布伦纳(Kalkbrenner,1788-1849)。
共3个乐章:
1.庄严的快板,E小调。形式是追随莫扎特确立的古典协奏曲形式,先由管弦乐合奏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由弦乐以E大调奏出。钢琴出现后,极尽技巧化而华丽地表现这两个主题,然后以管弦乐合奏结束呈示部。发展部为C大调,钢琴从处理第一主题后半段始,此后诸主题在多种转调中发展。再现部调子改为G大调,最后以钢琴灿烂技巧发挥的激动达到高潮。
2.浪漫曲,甚缓板,E大调,有夜曲风格。主题如歌性格,由两部分构成。其后半段以B大调开始,间奏后进入激动的中段,以强音出现升C小调略呈灰暗的新主题。此主题奏完后以升G大调回到仍装饰得很复杂的主题后半段。尾奏使用序奏部材料,以音阶与琶音三连音轻快的动态装饰,然后像烟雾消失般结束。
3.回旋曲,甚快板,E大调。钢琴谐谑地诱导出第一主题,产生妙趣横生的反复进行,插入的方式极有莫扎特的魅力,结尾是华丽的尾奏,以钢琴奏三连高音阶性乐流结束。
1830年9月22日,年仅20岁的肖邦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信给他的好友沃伊采霍夫斯基,告诉他,自己的《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已经完成。心中也透出了激动中的惴惴不安:“而我却感到自己像个生手,……就像我对键盘还一无所知那样。曲子写得太新奇了,最后连我自己都无法弹好它。”
“用燃烧的激情谱写美丽的乐章;用不息的生命演绎浪漫的诗歌-他是波兰浪漫主义钢琴诗人肖邦。遭受了祖国沦陷的创伤,经历了爱情坎坷的波折,忍受着病痛的折磨,肖邦的音乐记录了一段祖国的历史和自己的心路历程。时光流逝,铭刻在我们心里的是他那激荡灵魂的音符。”
1830年,春天来了。树上的嫩芽已经开始萌发。晴朗的夜空中,月亮射出银光,弥漫着温柔的,清絮。在华沙泥泞的街道上,肖邦对自己的朋友莫里斯谈到刚刚写完的第二首钢琴协奏曲。谈话中,冒出一个叫作康斯坦茨娅的名字。莫里斯开玩笑地说:“怎么样?快结婚了吧?”肖邦的脸颊泛起红晕……
1928年,在一次舞会上肖邦认识了音乐学院的一个女学生。很快,他就爱上了这位蓝眼晴黑头发的姑娘。但生性羞怯的肖邦,本敢向她倾诉爱慕之意。年轻的作曲家把对康斯坦茨娅的爱恋,谱写到美妙的钢琴音乐中。
1830年10月11日,肖邦在即将远离波兰的告别音乐会上,与康斯坦获娅同台演出。次日,他高兴地对朋友说。“昨天的音乐会颇为成功,我毫无紧张地弹究协奏曲。康斯坦茨娅独唱时,身著白衫,头插蔷薇,看上去无限高雅。”
肖邦所说的钢琴协奏曲,是指他的《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但,写作在这以前的,是《f小调第M钢琴协奏曲》。两部快奏曲时隔一年相继完成。这两部被称为“妹妹篇”的协奏曲,肖邦说过,都是他写在“幸福时日”的作品。
肖邦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反映出一个二十岁青年对初恋之情的体验。这部协奏曲并不着力于用大型乐曲形式揭示深刻、重大的社会内容,而是在侧重于钢琴演奏技巧的炫示中,写下了优美的抒情诗行。
或许由于惴惴不安的初恋心境,这部协奏曲并未题献给作曲家心中的恋人,而是赠奉给苔菲娜·波托卡伯爵夫人。肖邦十六岁时就同她相识。在作曲家临终前,伯爵夫人赶赴巴黎,病榻前为肖邦低吟一曲,使他感到慰藉。
1830年3月17日,《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在华沙由肖邦独奏,举行首演。
第一乐章。
小提琴奏出一个下行跳进的音调,构成一支奇异的旋律,显露出年轻作曲家耽于冥想的天真神情。轻盈的旋律溪流,瞬间又激荡起大型乐队那山谷般的热烈震响,呈现出强烈追求的热情。
接着,小提琴的一个优美的乐句犹如奇妙的虹桥,把音乐引到第二个主题的身边。柔和的双簧管奏出温煦的旋律。平静的音响,时与弦乐低语,时同乐队全奏共鸣,把肖邦对恋人缠绵不绝的情思和起伏不安的心境,一并纳入这个柔美的段落中:
登场的钢琴,显示出肖邦作为钢琴诗人的高超技艺。此刻,管弦乐已黯然失色。华丽的钢琴独奏,展开了广阔的音响世界。奇幻的色彩,细腻的旋律,加上钢琴键盘上不尽奔流的音符,使展开部变化出丰富的神情,钢琴休息片刻,便又奏出第一主题。圆号与之为伴,弦乐与它同行。再现的乐段变得简洁凝炼,并在钢琴独奏中,更多地融入了年轻作曲家对爱情的幻求。第一乐章在管弦有力的和弦中结束。
第二乐章
寄托了作曲家对少女康斯坦茨娅缱绻的深情。肖邦把蕴于心底的爱,化作郁积情热的音符,犹如火焰灼灼燃烧着整个乐章。
肖邦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很感伤,因为我已经有了我的理想,或许这也使我不幸。半年以来,我不曾和她交谈,可是我忠实地听命于这初恋之情,并在夜梦中见到她的倩影影。我的协奏曲的柔板乐章是对于爱情的忆念……”
弦乐与木管乐遥远地轻声对话,象是怯懦的作曲家那种空幻的自我絮语。但,独奏钢琴从深深的低音区渐渐燃起了热情的火苗,它在颤音上跳动,在和弦中飘曳;肖邦心中的爱情之声,化作八度奏出的旋律,显得格外纯洁真挚:
接着,这个主题便幻影一般隐于钢琴闪烁的音响光辉之中,统丽柔美的曲调,象是黑发碧眼少女,地迷离地掩映在钢琴诗人诚挚的抒情诗行之中。
中段,肖邦的热情终于得以酣畅地渲泻与倾吐。钢琴上的滚滚春潮灌耳而来,那时强时弱、时涌时敛的音响,筑成了肖邦心灵中一座充满春意的爱情水晶宫。
再现的爱情主题,依如呈示时一样,由钢琴明晰地卖出。但大管同它的亲切对话,似乎给了单恋作曲家一丝慰藉。钢琴的双音,犹如星光闪烁在夜色浓重的天幕上。
爱情的夜曲正要在弦乐与木管的呢哺絮语中结束。钢琴突然以一个强劲的低音,引来一串缓缓而起的三连音,攀援到稳定的降A主音上。索回的余音又在作曲家心中映出恋人的袅袅丽影。
苦涩而柔美的爱情小夜曲余音未绝,肖邦便毅然踏入祖国大地上的民间欢舞行列。这不是对于无望爱情的规避,而是将恋情融于热。清舞蹈之中,借以得到酣畅的抒发,并表达出作曲家对于生活,对于祖国大自然的挚爱。
肖邦从小就喜欢民间音乐。一次,他同父亲路经一个酒店。里面的提琴师正奏着马祖卡和奥别列克民间舞曲。幼小的肖邦为这些清新的音调所震憾,竟在窗前止步。他不顾父亲的催促,直到乐声消逝,琴师停弓,才离开窗前。
这部协奏曲的终曲乐章烙印上了肖邦终生喜爱的波兰民间音乐的痕迹。
钢琴灵巧地奏出圆舞式的主题,把人们从缠绵的爱情中带到了更广阔的生活天地。在弦乐顿足般的同音反复节奏型中,钢琴粗犷地奏出第二主题。活跃的三连音,引来回动的音调,把人们带到火热的马祖卡舞蹈的行列里:“置身于马祖卡的节奏之中,真是心花怒放。浑身上下的血液在筋脉里流动得更加奋炽。马祖卡乐声起处,顷刻之间,民间舞手便围了一大圈,成双结伴分两路跳将起来。大圈圈散成了许多小圈圈,每一对都单独旋舞,好象太阳裂为无数个行星在空中滚动,又象是新从巢里飞拥而出的蜂子,正等待着它们的‘蜂后’。”
宏大的管弦乐队戛然而止。圆号用马祖卡音调唤来钢琴的华丽音流。作曲家抒发出对于民族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协奏曲在马祖卡舞曲所独有的三连音节奏型的持续涌进中,在欢腾火热的气氛中结束。
《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为肖邦早期作品,虽有某些纤弱矫饰之处,但清新明快的意境,热情蓬勃的活力,使作品奏响了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纯真的心声。其中不仅有对初恋少女的痴情,也蕴有肖邦成为波兰民族骄傲的最初的萌芽。正如波兰诗人维特维茨基说的:“民族性,民族性,最后还是民族性。正象波兰有祖国的大自然一样,也有祖国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在内的、祖国的音响,虽然并不是每一颗心都能听到它的声音。”
《肖邦"第1第2钢琴协奏曲"(全二部)》肖邦的这两首钢琴协奏曲是所有钢琴协奏曲中钢琴部分最独立、乐队部分最简单的,钢琴部分无论是从纯技巧还是从综合技术上都是很难演奏的,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经典,它们至今都是音乐会上最受欢迎的钢琴协奏曲。
鲁宾斯坦一生曾多次录制这两部协奏曲,比之技艺超群的年轻时代,他晚年的这款演奏显得更温暖、细腻,拥有着更高贵的气质,更宽广的胸怀,因此也就具有了更加动人的力量。
暮年的钢琴家演绎正值青春时期的作曲家为萌动的爱情和纯真的梦幻而作的协奏曲,听来别有一番意味。
肖邦第二第三钢琴奏鸣曲,幻想曲
这次来到了浪漫主义时期。肖邦算是这个时期耳熟能详的作曲家了。虽然肖邦的夜曲,马祖卡和波兰舞曲的名声比起这两首钢琴奏鸣曲是只高不低,但是我个人还是更喜欢这两首奏鸣曲,尤其是第二号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作于1828年的c小调奏鸣曲是肖邦第一次尝试写作奏鸣曲,这时的肖邦18岁,作曲技法还未到成熟期,因此这首奏鸣曲的质量不是很高,也很少被演奏,甚至在他身前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有这首奏鸣曲,李斯特和舒曼都把他的第二降b小调奏鸣曲当做了第一。)
先给出乐曲的介绍:
第二号钢琴奏鸣曲:Op.35,第三乐章著名的送葬进行曲先作于1837年,时肖邦在马尧卡岛疗养失败,住在乔洛·桑的故乡。舒曼称之为“神秘莫测的,好像脸带嘲弄的笑容的狮身人面像”。这自然不是像海顿或莫扎特奏鸣曲那样“从前好世道”的音乐,这是肖邦独具一格、真正革新的作品。
第三号钢琴奏鸣曲:B小调,OP.58,作于1844年夏天,这首作品仍是肖邦与乔治·桑一起在诺昂时创作的,献给波尔德伯爵。它也包括4个乐章。
这两首奏鸣曲都有着极高的评价:《肖邦第2第3钢琴奏鸣曲幻想曲》超卓美感,绽放优美钢琴音色。“钢琴诗人”肖邦一生写了三首钢琴奏鸣曲,其中第二、第三钢琴奏鸣曲为他创作圆熟时刻的代表作,而第二钢琴奏鸣曲以第三乐章的“葬礼进行曲”最为著名。第三钢琴奏鸣曲是规模最庞大的杰作,包含了一位天才所能发挥的天分的极限。
这两首曲子我尤其喜欢在于他们可以让人清晰的感受到那种充沛的内涵在里面。我个人是比较喜欢钢琴的。在以前听New Age的时候主要听的是钢琴。开始听古典以后发现很多时候钢琴是很单薄的,但是听过了这两首曲子发现单薄的不是钢琴本身,而是乐谱。这两首曲子是我听过的曲子中最能把钢琴本身的内涵和韵味发挥出来的之一(只包括独奏,贝多芬的14号,23号奏鸣曲我认为不太比得上这两首奏鸣曲)。
第二首曲子的韵味让人听的尤其清楚。其中第三乐章为最。深沉的慢节奏一下下敲在心上,你会觉得你在葬礼中。但是慢慢的,曲子的基调从纯粹的悲痛走了出来。装饰音增多,音高提升。突然,就觉得不再是葬礼,而是灵魂净化,升华的过程。肖邦的葬礼使用的就是这首曲子。他应该很欣慰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鲁宾斯坦向来有“最正宗的肖邦”之美誉,其演奏的肖邦作品就像是古典乐界的一个最佳搭配和优质品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61年录音的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中那超卓的美感,“葬礼进行曲”中那杰出的断句和隐隐生辉的美感,以及全曲中优美的钢琴音色。这也是《日本唱片艺术》的推荐。
这个曲子听过的版本不多,除了这个还有一个DG出品的肖邦全集中的版本。比起这个版本味道差的不少。录音是一方面,RCA的录音还是很值得称道的,声音特别的纯净。DG是很真实很有韵味。但是鲁宾斯坦的演绎给曲子赋予了灵魂。
这曲子请务必在安静的环境中聆听,仔细感受其中的韵味。说不定还能带来点什么人生小感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钢琴艺术的历史:黄金300年(上)
最具魅力的协奏曲——钢琴篇
莫扎特最有名的10首曲子
肖邦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
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393
肖邦作品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