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水量平衡及其应用

      在高中地理中对于水循环只涉及到了其发生的具体区域、环节等,而对于水循环中的水量平衡一部分没有进行涉及。但纵观进几年的高考题中都有所涉及,水量平衡的部分内容让部分老师和同学感到困惑。

一、水量平衡

地球上的水时时刻刻都在循环运动,从长期来看,全球水的总量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对一个地区来说,有的时候降水量多,有的时候降水量少。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这就是水平衡原理。

根据水平衡原理,一条外流河流域内某一段时期的水平衡方程式为:

P-E-R=ΔS

式中P为流域降水量,E为流域蒸发量,R为流域径流量,ΔS为流域储水变量。从多年平均来说,流域储水变量ΔS的值趋于零。

流域多年水平衡方程式为:

P0=E0+R0

式中P0、E0、R0分别代表多年的平均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


海洋的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平衡方程式可写为:

P0=E0-R0

全球多年平均水平衡公式为:P0=E0

根据估算全球平均状况,每年海洋上约有505000立方千米的水蒸发到空中,而总降水量约为458000立方千米,总降水量比总蒸发量少47000立方千米,这同陆地注入海洋的总径流量相等。每年陆地上约有72000立方千米的水蒸发到空中,而总降水量约为119000立方千米,总降水量比总蒸发量多47000立方千米,这也同陆地注入海洋的总径流量相等。

我们已经知道,水循环是通过大气中的水汽输送和陆地上的径流输送而实现的。目前,人类活动对全球大气的水汽输送几乎没有影响,而对地表径流输送,在局部地区却可以施加某些影响。例如一个地区修建水库,引水灌溉,跨流域调水等,就是利用水循环和水平衡的规律,改变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化害为利。人类活动如果忽视了该地区水循环和水平衡的规律,不恰当地改变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如大面积地滥伐森林,大面积地排干湖泊和沼泽,过度抽取地下水,就会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利的后果。因此,了解水平衡原理,采取合理措施,合理利用自然界的水资源,是十分重要的。

二、水量平衡补充解读

      水循环是地球上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水量平衡是水循环内在的规律。水量平衡方程式则是水循环的数学表达式,其方程式为:

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蒸发量

而径流量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所以:

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多年平均地下径流量

地表水下渗到地下之后,一部分会储存在地下的土壤当中、一部分会被植物的根系吸收转化为生物水,再通过植被的蒸腾作用散发的大气当中转化为大气水,一部分也会直接从土壤当中蒸发掉转化为大气水,所以:

多年平均下渗量>多年平均地下径流量

下渗的水越多,地下径流量也就越多,但下渗的水没有完全转化为地下径流量,没有转化为地下径流量的那一部分,大部分通过植被蒸腾和土壤水蒸发循环到了大气当中,所以:

下渗量和地下径流量呈正相关关系

下渗量和蒸发量呈正相关关系

下渗量越多,地表的水就越少,所以:

下渗量和地表径流量呈反相关关系

或者,我们可以再用上面的几组关系来推断。下渗量越多,蒸发量就越多,根据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蒸发量,可以推断在降水量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蒸发量增加,必然径流量减少。虽然径流总量减少,但是下渗量又和地下径流量呈正相关,下渗量增加,地下径流量也是增加的,根据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多年平均地下径流量,可以推断当径流总量减少、地下径流增加时,地表径流一定是减少的。依然得出:

下渗量和地表径流量呈反相关关系

三、地理试题中的水量平衡

(2017全国I卷)图2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1-3题。

1.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远大于2 000毫米  

B.约为2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2.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3.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1.C  在一闭合流域内,因为没有径流流出,所以年均降水量=年均实际蒸发量,湖泊的入湖水量和出湖水量基本一致,才能使盐湖面积多年稳定。

2.A  实际蒸发量是地表水和地下水蒸发量的和,坡面为基岩且坡度较大,地表和地下都不易存水,故蒸发量最小。

3.B  植物生长需要水分,大量种植使得入湖水量减少,故湖泊面积缩小,但因为原来盐度就已饱和,所以盐度不会再变大。

(2016全国三卷)图1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4~6题。


4.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5.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根据上面的讲解,相信你一定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要注意的是:(1)局地植被恢复增加湿度但不足以就增加降水(大背景气候稳定,降水变化不大);第9题的岩层倾斜,会使甲河这一侧山坡的地下径流通过地下的透水岩层流到乙河这一侧山坡,并渗出转化为地下径流补给乙河。

正确答案是:B C D。

7.(2018年全国Ⅰ卷37题)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2)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1)答案: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解析:①乌裕尔河与嫩江相连接时:降水量=蒸发量+流入嫩江水量

②乌裕尔河初成为内流河时:降水量>蒸发量(此时入流嫩江量为0,但面积还在扩大)

③扎龙湿地面积稳定:降水量=蒸发量(此时地表水、地下水不再变化,可排除其影响,水平衡限制在降水和蒸发这两个因素),本题取②③即可。

气候稳定,降水量变化不大(略有增加),此地影响蒸发唯一的变量,是“裸露的水域表面积”在变大,蒸发量在变大

 (2)答案: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解析:

①盐分随径流汇入,带来盐分“补给”。

②扎龙湿地为封闭流域,演分布在随径流流走,盐分“损耗”环节消失。

③气候干旱,蒸发量大,盐分积累,因而水体盐度上升,最终达到饱和。

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22分)

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夏季常有暴雨,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目前,该流域正计划大量种植耐旱作物。

(1)推测图中洪积扇的形成原因。(8分)

(2)判断流域内实际蒸发量最小的部位,并说明判断理由。(8分)

(3)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作物可能带来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该流域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土质疏松;山区夏季常有暴雨,易出现携带大量泥沙的山洪;当山洪冲出山口,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山洪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形成洪积扇。(8分)

(2)坡面(2分)该流域气候干旱少雨,蒸发旺盛,湖面蒸发量大;洪积扇和河谷储水量大,蒸发量较大;坡面地势起伏大,不易储水,导致地下水水位较深,实际蒸发量较小。(6分)

(3)该流域气候干旱,大量种植耐旱作物,则可能加剧水资源短缺状况;大量种植耐旱作物需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水量减少,盐湖面积缩小;盐湖面积缩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6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轮复习-13|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中的几个关注点(含高考真题)
玩转地理 | 浅谈“水量平衡原理”及其应用
2021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达标12:水循环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讲解:河流的补给类型
水量平衡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1部分 第4章 课时23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