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玩转地理 | 强对流天气是什么?(揭秘三大对流性天气)
本文由地理蹊倾情首发编辑整理制作,虽免费交流使用,但保留谴责直接拿过去作为自己成果的部分使用者的权利。

导 读
新启程,新思路。地理蹊不搬运题目,而是分析题目中的解题思路与知识含义。期待您在留言栏内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以共同交流。欢迎关注地理蹊公众号,并用微信手机或PC版浏览。

什么是对流性天气(系统)?

强对流天气是指发生突然、演变剧烈、破坏力极强的对流性灾害天气。在暖季(夏半年),当大气层结(大气中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垂直分布)处于不稳定状态、空中有充沛水汽、并有足够对流冲击力的条件下,大气中对流运动得到强劲发展,形成“(强)对流性”天气。

它们的常表现为伴随雷暴现象的8级以上对流性大风、每小时大于20毫米的短时强降水或冰雹(通称“雹子”。由空中落下的冰块,呈球形或不规则形状,多在晚春和夏季的午后伴同雷阵雨出现,给农作物带来很大危害。注意“冰雹”与“霰”不同——霰音同线,或称“雪子”,是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常呈球形或圆锥形)、龙卷风及飑线等。

这些天气系统不仅尺度小、生命周期短,而且气象要素(特别是气压差)水平梯度很大,天气现象剧烈,具有很大的破坏力,但由于其“来得急,变化快”,使得强对流成为最难预报的天气类型,成为一种灾害性天气(系统)。

时事链接

近期(中国)南方强对流天气频发,与往年相比较为异常——前期(4月上旬以前春季月份)偏少,但进入4月中旬以后明显高发,极端性增强。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增强西伸北抬,春夏之交(4、5月份)的华南(两广)季风雨消失不见,季风雨带明显北移。暖湿气流(水汽)、太阳辐射(热量)以及北方冷空气(南下)三重因素影响,不稳定条件非常强,形成了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的上冷下热的大气(层结)条件。

近期,造成江浙赣鄂等地雷暴、冰雹、龙卷风等强对流剧烈的原因(根据浙江气象服务中心的结论)如下:一是西太平洋副高发力增强,雨带北抬到江苏南京一带。二是副高内下沉气流造成浙江等原降雨区阴云渐消,阳光普照,气温猛升,水汽蒸发,造成近地面高温高湿,闷热异常,大气处于极不稳定状态。三是临近傍晚副高进一步增强,触发不稳定能量多地释放,引起副高边缘,对流猛烈发展,先是单点发展,后由点连片,形成江浙赣鄂近期罕见的强对流天气。

#01

雷暴天气

雷暴是由积雨云(积状云的一种,厚度大,上升气流强,云中湍流十分强烈。积雨云——空气对流而使水汽凝结成云,呈块状或花椰菜状,轮廓分明)强烈发展而出现闪电、雷鸣和强阵雨的局地风暴(注,我们常把能够达到雷暴强度的积雨云称为“雷暴云”)。雷暴形成三要素:大量的不稳定能量(暖湿不稳定空气),充足的水汽,足够的冲击力(上升运动)。

一般在雷暴来临前,风力较弱,大地散发出令人难受的闷热。当然,在闷热寂静中,虽有不祥之感,但更多人想的是“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雷暴发生时,没有降水的闪电雷鸣现象,称干雷暴。雷暴过境时,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会发生剧烈变化:

如气压(地面气压先降后升,下降冷空气堆积形成冷高压)、气温(降水带下来大量冷空气,地面气温骤降)、风(随着下降气流和雷暴高压的出现,风速立即增大并有明显的阵性,风向急剧改变)、降水(强的阵性降水,降水最强区域在下降气流中心的下方,时间较短,但时有冰雹)等都有所表现。强烈的雷暴甚至带来冰雹、龙卷等严重灾害。

一个雷暴往往是由数个雷暴单体所组成(每个雷暴单体平均直径约8千米),在各个雷暴单体之间,虽然也常常充满着云,但这些云中的对流运动并不强烈,同雷暴云(积雨云)有所区别。一次雷暴过程,往往是由数个雷暴单体(每个雷暴单体的平均直径约为8千米)构成。其中雷暴的大致发展阶段如下:

积云阶段(积云开始形成,大气中不稳定能量逐渐释放转化为空气上升运动,即云中贯穿上升气流)、成熟阶段(云中出现降水以及降水拖曳的下沉气流,闪电、雷鸣、暴雨、冰雹等现象显现)和消散阶段(积雨云向水平方向扩展,趋向于消散,转变为密卷云、高积云、层积云等,上升气流范围缩小、强度减弱,即云中为下沉气流)。

雷暴活动的地理分布与纬度、地形和下垫面(地表)性质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低纬多于中纬,中纬多高纬(低纬终年高温、多雨,空气处于暖湿不稳定状态,容易形成雷暴。中纬夏半年,近地层大气增温、增湿,大气层结不稳定度增大,同时经常有天气系统活动)

同纬度而言,山地(受山地阻挡,雷暴常沿山脉移动,如果山地不高,强雷暴可越山而过)多于平原(当暖湿而又不稳定的空气沿山坡爬升时,迎风坡地区常常形成雷暴。坡度越大,垂直于山的风速差异越大,雷暴发展越强烈),内陆多于沿海(江河湖海地区,由于热力作用——类似海陆风,白天因水面温度较低,常有下降气流存在,致使雷暴强度减弱甚至消失。夜间,水面温度较高,气层反而不稳定,有利于上升气流的发展,雷暴经过则会增强)。

雷暴移动的季节变化很大。一般情况是,随着气温升高和湿度增大而增多,所以雷暴暖季(夏半年)多而冷季(冬半年)少。一年中雷暴出现最多的是夏季,春秋次之,冬季除暖湿地区外,极少出现。以我国为例,雷暴主要发生在4月至9月的午后(午后雷阵雨),而11月至次年2月几乎无雷暴天气。但是这不代表冬季没有雷电,隆冬季节会有异常的“雷打雪”(降雪同时伴有雷电天气)现象。

#02

龙卷风

龙卷是一种少见的风力极强而范围不大的(突发性)涡旋云柱,形状像一个从积雨云底部垂下的大漏斗(象鼻),破坏力极大。龙卷伸展到地面时,引起的强烈旋风,称为“龙卷风”。据气象学定义,龙卷风是一种少见的局地性、小尺度、突发性的强对流天气。

龙卷有时悬挂在空中,有时伸延到地面。根据龙卷风发生地域,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在海上发生的龙卷风称为“水龙卷”;在陆上出现的龙卷风称为“陆龙卷”;还有一种“火龙卷”(由山林大火或火山喷发的水蒸气或烟气产生)。由于龙卷风的发生与强烈雷暴的出现密切相关,所以常见的龙卷风一般在温暖季节(午后)出现。

龙卷风的成因,至今仍然是一个“迷”。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龙卷风是一种强烈旋转的小涡旋,生成在很强的热力不稳定性大气中。一种说法认为龙卷风生成与积雨云中强烈升降气流有关,另一种说法则认为龙卷形成在两条飑线的交点上。

龙卷风的中心气压极低,一般比同高度四周低几十百帕,而强龙卷中心附近的地面气压可降至400hPa(极端情况可达200hPa)。换言之,龙卷中心气压很低,气压梯度力极大,引发出强大风速和上升速度。

由于湿热气团强烈抬升,产生了携带正电荷的云团,一旦正电荷在云团局部大量积聚,吸引携带负电荷的地面大气急速上升,在地面就形成小范围的超强低气压,带动汇聚的气流高速旋转(即中心气压急剧降低,造成了水汽迅速凝结),形成漏斗状云柱(龙卷风)。

龙卷风易在两条飑(音同标)线的交点上生成。飑线,经常出现在夏季强冷空气的最“前哨”天气系统(详情可见下一模块)。飑线轨迹线两侧的风向和风速都有很大差异,出现了绕垂直轴旋转的涡旋,由此逐渐发展形成龙卷风。

龙卷中心附近有下沉气流,自中心向外是强盛的上升气流,组成漏斗状云体,其外围被水或尘土所包围。漏斗状云体轴一般是垂直的,当有垂直风切变时,也可能倾斜或折曲。龙卷通常单个出现,也有时成对出现。而成对龙卷的旋转方向往往相反,一个是气旋式,另一个是反气旋式。

从世界范围看,龙卷风主要发生在中纬度(大致为20°—50°)地区。其中美国是发生龙卷风最多的国家,平均每年出现500次左右,澳大利亚、日本次之。中国龙卷风时有出现,主要发生在东部平原(华南、华东)地区,春、夏(4—8月)两季则是龙卷风的多发季节。

如果龙卷风的爆炸作用(内外强烈的气压差,导致事物发生“爆炸”)、吸力作用(内部超低气压,可低至200到400百帕,形成巨大吸泵)和巨大风力(形同台风或飓风风力)共同施展威力,那么它们所产生的破坏和损失将是极端严重的,能摧毁建筑物并能将千万吨重物卷入空中,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龙卷风受到人们高度关注的原因,除了成因、破坏力等,还有就是至今难以准确预测。因为,龙卷风的发生范围都很小(一般直径不超过一千米),寿命又很短促(一般不超过一小时),这给科学研究和预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不过,龙卷风(与雷暴天气密切相关)到来之前,只要留心观察,总会出现一些值得注意的天气现象和特征的。比如,龙卷生成前大气很不稳定,常伴有云系对流旺盛(黑色低云,积雨云密布成“云砧”,还有电闪雷鸣等),气压明显降低,云的底部骚动特别厉害等等。

#03

飑线

飑线是一种强对流天气,气象学上指风向突然改变,风速急剧增大的天气现象。具体来说,飑线是带状雷暴群(即排列成带状的雷暴群)所构成的风向、风速突变的狭窄(范围小)的强对流天气带。飑线与其他对流天气一致,水平范围很小,其宽度、长度及维持时间都较短。

飑线来源于不稳定的大气环境(上下气层之间的风向风速差异较大,即存在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对于飑线的形成和维持至关重要),并受地形(山区存在大摩擦和阻挡作用的不利因素,强的飑线更容易在大平原地区发生)影响。

一般认为,飑是由于积雨云强烈发展而造成的。积雨云发展强盛时,它的后部(以云的前进方向一侧定为前部)就产生降水。由于降水物的拖曳,就产生和前部的上升气流同样强烈的下沉气流。这种下沉气流把高空冷空气带到云下,加上雨滴落到云下后,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使其本身蒸发,也使云下空气变冷,形成一个相对湿度较大的冷空气堆(即“冷堆”)。由于冷空气密度大,比较重,所以就在云下形成一个(冷)高气压区(雷暴高压)

高压区的空气向低压区强烈辐散,以及高空动量(高空存在大风速区,风速极快)的下传,这样就产生了大风。当这个具有强烈辐散的、相对湿度大的、冷性雷暴高压移动到其前方(原为气压较低、相对湿度较小、风力较弱的暖空气所占区域)时,就容易发生飑的现象(带状分布,即风暴带,宽度小于1千米),并会有规律地移动。这条风暴带的上空就是一条积雨云带,而积雨云带下面的冷空气堆和其前方的暖空气之间的交界线叫做“飑线”。

由于大部分飑线与锋面活动有关(即飑线处于雷暴云下沉冷空气的前缘),空间结构和冷锋酷似(飑线称为“伪冷锋”、“阵风锋”,或是“飑锋”)。除了类似之外,飑线与冷锋也有很大差异,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二者形成的尺度(冷锋的时空尺度大,故飑线强度有明显的日变化)动力(冷锋的动力是气团之间气压梯度,阵风锋的动力是雷暴的下沉气流。故飑线的移速一般比冷锋要快)和天气现象(飑线天气剧烈得多)等。

飑线在美国西部大草原一带出现最频繁,它发生以后常常向东移动。在阿根廷、俄罗斯西南部(东欧)、中欧、印度西北部等地常有强烈飑线出现。非洲西部也有激烈的飑线(主要是向西移动)。中国春夏两季,在华北、华东、西北、华南等地所发生的飑线(多数发生在地面冷锋的前部暖气团中,或是在低压槽的附近),强烈的可带来冰雹、大风甚至龙卷风天气。

中国长江流域以北的广大地区——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和沿海等地,每年都飑线出现。这些地区的夏半年里,当陆地受热产生低压,相应地高空有西北气流或偏西气流与之配合时,就容易产生飑线天气。

其中,当低压中心在蒙古时,我国东北、华北处在低压槽的前部,槽前产生的飑线,多见于内蒙古、河北和山东一带,尤以盛夏季节出现最多。当低压中心在四川一带,低压槽向北伸至黄河河套地区、向东伸到长江口一带时,东北方又有冷空气的伸入,这就容易造成准河以南的江苏、浙江、江西一带飑线天气的发生, 尤多见于春季。

飑线前部的阵风有时非常猛烈。当相互靠近的一些雷暴气流同时下沉时,可造成极端强烈的阵风。飑线过境时,风向突变、风速急增、气压骤升、气温剧降,同时可能伴有雷暴(暴雨)、冰雹、龙卷等天气现象。但是,飑线出现前天气却较好,降水且多在飑(锋)线后。

练一练

山东寿光现代中学2021届高三上1月月考

飑线是排列成带状的雷暴群构成的风向、风速发生突变的狭窄(宽约几千米、长约几十到几百千米)的强烈对流天气带。当飑线过境时,风向突变,风速急增,气压骤升,气温剧降,并经常伴有雷暴、暴雨、冰雹甚至龙卷等天气现象,下图为某区域气压与飑线示意图,据此完成5—7题。

5、此次飑线过境时的降水区在

A.①   B.②

C.③   D.④

6、推断此次飑线的移动方向为

A.正东  B.西北

C.东南  D.正西

7、飑线一般发生的季节为

A.春   B.夏

C.秋   D.冬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5、A

大部分飑线与锋面活动有关(即飑线处于雷暴云下沉冷空气的前缘),空间结构和冷锋酷似,故又常将飑线称为“伪冷锋”或“假冷锋”。飑线过境时,伴有风向急转,风力猛增,气温下降,气压上升等现象,其中降水多在飑线后(即锋后)的冷高压区域。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继续滑动查看】

6、C

飑线,属于风向突然改变,风速急剧增大的天气现象,其移动方向主要受气压差(气压梯度力)影响。根据图文材料,飑线西北侧气压高,东(南)侧气压低,则其移动方向为东南向。故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

【继续滑动查看】

7、B

根据材料,“飑线是排列成带状的雷暴群构成的风向、风速发生突变的狭窄的强烈对流天气带”,我们可知当大气层结(大气中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垂直分布)处于不稳定状态、空中有充沛水汽、并有足够对流冲击力的条件下,大气中对流运动得到强劲发展,形成飑线(强对流天气)。这样的形成环境在夏季最有可能出现。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湖北三校2020年九月高三联考

17、(11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20年加州山火再起。截至9月15日,加州山火燃烧面积已超209万英亩(约84.7万公顷),比10个纽约市还大。美国国家气象局连续发布闪电警告和龙卷风预报,称近期加州将有超万次以上闪电天气发生,并且加利福尼亚州的山火“有能力产生超过每小时90公里的火龙卷风”。龙卷风是一种少见的局地性、小尺度、突发性的强对流天气。

材料二:数据表明在此次山火大爆发前,北加州刚刚经历了极其干燥的冬天和打破炎热纪录的夏天。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气候学家丹尼尔·斯温的研究证实在过去 40 年中,每 10 年的平均气温提高了 0.3℃,平均降水量减少了 12.03 毫米。

材料三:火龙卷示意图和加利福尼亚州位置图。

(1)分析导致加州山火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4分)

(2)描述“火龙卷风”的形成过程。(4分)

(3)请你为加州政府减轻森林火灾损失提出合理的对策。(3分)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1)解析:

山火形成原因,可分为自然和人文(人为)两大因素,其中自然原因,不外乎火源(雷电。闪电频次高,易引燃山区林木)、可燃物(枯枝落叶。入秋后,枯枝落叶层较厚)、气象条件(气温、湿度和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春夏季以来,气温高、湿度低,环境较干燥)等因素。

答案:

闪电频次高,易引燃山区林木;入秋以来林区积累了大量的枯枝落叶等易燃物;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植被易燃;长期以来,温度上升,降水较少,气候暖干化。(任答二点得4分)

【继续滑动查看】

(2)解析:

火龙卷的成因,即普通龙卷风的成因。近地面温度急剧升高,垂直(上下)对流运动剧烈,气流裹挟燃烧物迅速上升,形成近地面低压(气压梯度力大),引发出强大风速和上升速度,近地面物质产生高速辐合旋转(即涡旋云柱)。

答案:

由于大面积山火,近地面温度急剧升高,(2分)气流裹挟燃烧物迅速上升,造成近地面物质高速辐合旋转。(2分)

【继续滑动查看】

(3)解析:

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力量微弱,一般只能从监测(建设天气预报和森林监控系统)、宣传(提高全民的森林防火意识)、预案(应急疏散预案)、保险(推出森林火灾保险产品)、设备(增设消防设备)等角度出发。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地质灾害,我们可以提前做好工程措施,通过加固岩体、增强建筑抗震水平等措施,减小灾害损失;对于气象或生物灾害等,我们可以提前规划(建设)避灾工程(诸如应对洪涝灾害,可以划设分洪区;应对森林火灾,可以建设防火隔离带)。

答案:

利用气象卫星进行监测,建设天气预报和森林监控系统;加强森林火灾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森林防火意识,降低人为火灾的发生概率;增设消防设备,把火灾消灭于初始阶段;建设防火隔离带和防火性隔离道路,隔绝火灾蔓延;做好森林火灾应急疏散预案;推出森林火灾保险产品等。(任答三点得3分)

广东省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模拟试题(一)

43、[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九仙山风景区地处福建省泉州市,景区面积约 30 平方千米,主峰海拔 1658 米,是闽南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活动重要场所之一。每年的1—2 月份和5—10 月份为九仙山风景区的传统旅游旺季,也是雷暴、暴雨、大风、大雾、低温等气象灾害的多发期,对游客人身安全及景区旅游设施均产生了较大危害。

为了降低气象灾害对游客及景区旅游设施的危害,请简述九仙山风景区应采取的主要应对措施。

左右滑动查看答案

加强对旅游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报,灾害天气时控制游客数量;(2分)在灾害多发区设置相应的警示标志;(2分)在景区热门景点、游客密集区建立应急避难场所;(2分)提高景区内各种旅游设施的坚固程度;(2分)配备各种抗灾设备,提高突发应急能力。(2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强对流天气
走近强对流天气
课外地理 | 产生大风的天气系统有哪些?
雷暴、冰雹、飑(biāo)线......呼风唤雨的强对流天气家族(生活中多发,高考中要考)
地理知识 | 有关“天气”内容,够全的了!
私照试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