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试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芜湖县文化馆  万汝滨

                  内容提要

关键词   民族民间   传统文化艺术   继承与创新

     简述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形成极其作用。

     着重从三个方面对如何继承与创新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展开论述

一、继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

二、坚持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的科学原则,努力弘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

三、继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作,即高扬主旋律、坚持多样化、追求高品位、体现新特色。新特色就是具有民族风格、地方风采、时代风韵。

                     正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厚重的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就我国最早的散文《尚书》和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来看,它们分别产生于公元前十四及十一世纪,其它体裁的文学如词曲、戏剧、小说等虽然产生和发展的时间有先后早迟,但也都以它们丰富的内容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璀璨华章。如果说这些文学基本上属上层社会人士享有的话,那么,为劳动人民所享有的、以他们为主体口头或动作行为创作、流传,并不断修改、加工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说唱、戏曲、戏剧音乐、庙堂音乐、曲艺音乐、器乐、舞蹈、杂技、游艺工艺等,则是直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愿望、情感和意志,表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高尚情操和美好追求,它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密切结合,与民间的风俗习惯密切结合,在人民生产、生活中起着多方面的作用,人们利用它传播各种历史、天象、地理、社会、生产知识,进行艺术熏陶和品德教育,反映劳动人们的痛苦和欢乐。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不断激励人民反压迫、反剥削,为追求自由、幸福、理想生活而斗争。总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为促进历史变革,推动社会更替,对各个时代文化艺术的发展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继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

中国的历史毕竟是从几千年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走过来的。产生于封闭的地理环境,植根于农业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制度之中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一种地道的农耕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些文化表现为动力,有些则表现为惰力;有些被劳动者所享用,也有的被剥削者所利用;有剥削阶级上升时期的文化,也有它没落时期的文化。总之是有精华也有糟粕。尽管如此,我们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决不能采取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不能排斥它,更不能抛弃它,而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正确对待它。

和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文化的发展也不能割断历史。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生活和不同的美,有不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发展史来看,尽管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在题材、内容、形式、风格和手法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风采,但如果用客观的眼光看,所有时代遗留下来的、特别是被人们视为珍品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品,都是那些真实地反映时代、表现健康审美理想,以美的形象打动人心,鼓舞人们前进,有益于人民身心的作品。这些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具有高度的艺术鉴赏和学术研究价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资源和民族根基,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凝聚力的真正源泉,也是推动我们国家和民族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它已融化在中国人民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成为民族心理的一部分,制约和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它凝聚着几千年来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精神支撑。在今天,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还是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对青少年进行优秀传统文化、传统道德教育,进行爱国家、爱人民、爱家乡教育的极好教材。因此,重视保护和继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遗产,不仅是保存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质,使之于世界之林具有特有的独立存在的价值,还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以及使整个社会保持稳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综上所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华民族生命力,对于激发中华民族创造力,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今,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道路,就要以更加理性、科学的态度,全面认识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焕发新的活力,成为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就要以对民族、历史、后人高度负责的精神,不断挖掘、继承并保护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二、坚持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的科学原则,努力弘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

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出人类的先进文化,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环境,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我们党始终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发掘和继承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发展道路,就是植根民族历史文化土壤而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发展道路。只有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才能把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使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彰显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我们党历来坚持继承和弘扬民族民间优秀的文化传统。毛泽东同志曾对民族民间文化提出“剔除糟粕”、“吸取精华”、“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方针,并系统地阐述了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的正确原则和科学学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要求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并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提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我们要建设与之相应的先进文化,就必须继承和弘扬民族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动画艺术设计师邹夫仁曾说过,“中国民间艺术是滋养我们艺术设计的乳汁,是我国文化血液中的精华。它具有更广泛、更普及、更有生命力的特点,因此更能体现并保持最根本最朴质的民族特征。”同时我觉得,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壮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使其以具有新的内涵、新的形式奉献给广大人民,并确保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继承性、连续性和在创新中的发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迎来新的春天。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又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需要具体分析、全面认识,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只有这样,作为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群众文化,才能在坚持民族化、民间化、地方化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才会使群众喜闻乐见,被群众接受,才会有生命力。因此,在挖掘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取其精华,摒弃糟粕。封建迷信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是传统文化中最落后,最腐朽,最消极的部分。我们一定要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让广大农民群众自觉远离封建迷信,从而让传统文化的精华更好地传承。

三、继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作。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这一重要论断充分体现了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衔接、相互贯通和内在结合,从而使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充满时代气息,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高度统一。

当前,群众文化、尤其是农村群众文化,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其主要特色就是乡土文化的繁荣。乡土文化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形式的,体现民族民间特色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广泛兴起,如舞狮、龙灯、马灯、罗汉灯、旱船、腰鼓、龙舟赛等。二是节庆形式的,即以当地名、优、特产等自然资源为优势,以开发利用当地特有的文化资源为手段,与商品交易、物资交流紧密相联的群众文化活动异常活跃,如各种庙会、物资交流会、各种节、庆文艺活动等。三是具有本地特色的,即在某种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条件下,出现在某地的具有独特韵味的群体性文化艺术活动,如以民间绘画为主体的绘画之乡、以戏曲扬名的戏曲之乡、以民歌擅长的民歌之乡、以及棋牌之乡、武术之乡、花灯之乡等。

农村乡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为继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寻求乡土气息浓郁的传统文化形式与社会主义内容的完美结合,并使之起到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今天,我们要让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放光彩,就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在发展创新中给民族民间文化以新鲜的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而新的时代又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在继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并借鉴、改造和创新的过程中,应注重把握以下几个基本点:

一要高扬主旋律。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不仅要有多样化的发展以及题材、主题、形式、风格的百花齐放,而且要有讴歌社会主义时代精神、领导整个文艺发展趋势的主旋律。光有多样化的发展,而主旋律不突出、不响亮,或者被淹没,那就不是真正的、健康的繁荣。因为,鲜明、响亮的主旋律体现着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主旋律的失落,就意味着文艺的社会主义性质被削弱、被淡化,发展下去,就会使文艺离开社会主义方向。这种主旋律不突出或者被淹没的所谓“繁荣”,不是我们提倡和需要的文艺繁荣。我们提倡和需要的,是充分发展的、多样化与昂扬激越的、主旋律和谐统一的文艺繁荣。

在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过程中,对如何处理主旋律与多样化关系的问题有过深刻的教训。艺术的主旋律就是这个时代的文艺方向和性质,就是这个时代广大群众共同的关键和重中之重。我们要在继承、借鉴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作,其作品的主调,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下,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发扬民族自尊、自强、自信的爱国主义精神,用以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精神文明;就是要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在我们的文化活动和文艺创作中,要注入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容、新思想,让传统文化形式焕发青春,充满活力,使之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要坚持多样化。文艺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也要重视多样化。这是因为,首先是人们的精神世界是很丰富的。因此作品和文化活动也应有其广阔性和丰富性。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和不同经历,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有多样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艺术爱好。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只要使人们能够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当在我们文艺园地里占有自己的位置。英雄人物的业绩和普通人的劳动,斗争和悲欢离合,现代人的生活和古代人的生活,都应当在文艺中得到反映。我国古代的和外国的文艺作品,表演艺术中一切进步的和优秀的东西,都应当借鉴和学习。”按照邓小平同志的要求,我们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不单是继承,更重要的是对其各个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及科学改造和创新,形成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活泼的繁荣局面。这就要求不单是题材、体裁多样化,内容和形式也要多样化。可以说,只有在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繁荣创作,才会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生命之树常青。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单调、凋零、枯竭,失去吸引力和感召力。文艺题材和表现手法要日益丰富多采,敢于创新,防止和克服单调刻板、机械划一的公式化倾向。其次是当代人民大众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无论是生产的多样化,思想的多样化,穿着打扮的多样化,收入分配的多样化等,表明我们的社会已进入一个多元化时代,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显著的社会变化和社会进步。如此丰富多彩的生活,需要文学艺术家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方面去反映,去歌唱,去描绘。再次是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观众欣赏的多样化决定了创作必须多样化。由于观众思想、经历、性格等不一样,其欣赏习惯和趣味肯定不一样,创作者如果不了解这一点,老是赶潮流,赶时尚,一窝风去追求同一个流派,观众就会离你而去。艺术及艺术创作的多样化能带动人们对美的向往和对知识的渴求。往小了说能推动某些艺术种类或表现方式的成长和发展,往大了说就是事关人们的知识文化道德生活水平的提高,进一步说也就是关系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局。

艺术创作的多样化,也是由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决定的。一部长篇小说固然可以汪洋恣肆,千姿百态,而一个短篇也可以玲珑剔透,精湛可人;大型戏剧固然可以纷纭浩繁,神态万千,而独幕戏剧也可以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可以这样说,在艺术的百花园里,各种艺术形式均是以其互不相同.各有千秋的风格特征而保持其持久的生命力的。在对民族民间文化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多样化的艺术创作,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我们的党和国家为文艺工作者创造了一个能够潜心创作的安定团结、民主和谐的社会环境,绝对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有思想和幻想.有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为此,我们应以人民群众的艺术欣赏习惯和喜爱的艺术形式进行创作的成果,帮助人们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激发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而这些创作出的精品,则进一步开拓人们的视野,丰富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包括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三要追求高品位。高品位就是要求高质量和高格调。一件优秀的作品,应该是一种真情的展现,是能动人心弦的。翻开我国民族民间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大多是用来抒发和交流情怀的。因此,我们继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应当坚决摒弃庸俗、消极、颓废、低下和错误政治倾向的东西,努力创作出数量众多的高质量、高格调的文化精品,使文化精神产品的品位不断提高。这样,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

精品创作是文艺工作者永远的最高的追求,是党和政府对文艺工作者的最高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离不开文化精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呼唤文艺力作,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需要一批文化精品力作的带动。文化产品是内容产品,文艺精品力作在教育、激励、鼓舞人方面,其重要作用不可替代。在倡扬时代发展要求、展示文艺创作风尚、交流扩大文化影响、充实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层次诸方面,意义殊深。因此,作为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一定要树立责任意识,在高扬时代主旋律的同时,应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社会、无愧于几千年深厚文化底蕴的精品力作。
   
精品意识是精品生产的先导思想,没有精品意识就不可能有精品产生。精品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它不是某个人靠一时的灵感侥幸创造出来的。它需要我们在不断地丰富了自己之后,经过艰苦努力才创作出来的。在这期间,精品意识始终占据着作者的头脑,它是作者精品创作的先决。当我们怀着一种生产精品的意识去从事创作时,才会用十分的心思到生活中去选取素材,用十分的心思去结构布局作品,用最为真挚的深切的语汇去表现作品。而只有这样,那种高品位的、人民群众最为喜爱的精品之作才能够得以产生。   

真善美是人人都向往的,这种向往使得人们无时不在寻求、接受那种完美的撼人心魂的体现着真善美的精品之作,以获取那种被感染后的满足。一部好的电影会使人们奔走相告,不止一次地竞相观看;一部好的电视剧人们不管它被安排在什么时间,都不肯错过收看的机会;甚至一部好的评书能使人猛然放下手里的活儿往家奔跑,以至于顾不得回头拾起掉进河里的鞋子。人民群众这种对文化艺术珍品的喜爱,将时时提醒我们,为创作出最优秀的文化艺术精品而努力。树立精品意识,创作出更多的文化艺术精品以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使之团结和谐地共同为我们为之奋斗的事业鞠躬尽瘁,这是我们每一位文化工作者神圣的天职,我们责无旁贷。

四要体现新特色。继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目的,是为了借鉴和发展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创造无愧于我们时代的新文化,繁荣今天的文化艺术。这就要结合新的社会实践、时代要求和地方特点,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在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借鉴的同时,积极进行科学改造和创新,并从民族风格、地方风采、时代风韵三个方面体现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表现出的不同特色。艺术创作是需要标新立异的。丰富的表现手法,是艺术家个人的独创性的体现,也是艺术家成熟的标志。历史上的真正称得上是艺术品的作品,必定是不可模仿和不可复制的作品。真正的艺术作品是独一无二的,是永恒的。而艺术家的独特风格必须与时代和民族的精神结合起来,才能称得上是时代的艺术品,或称之为精品。

民族风格,即中华民族艺术所独具的思想内容、文化知识、艺术特色、表现形式、表现手法和技巧等。通过对民族民间文化的借鉴和新的创作,力求以民族化加现代化加个性化的艺术精品力作呈现于世。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铸造了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积淀而成为我们文艺的优秀传统,它是民族文艺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中国气派、中国风格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之魂。它最深刻的根源,在于中华民族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于中华民族的生产斗争,在于中华民族为争取自由和反抗压迫而进行的斗争。正是这社会实践,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民族性格。文艺民族化,它必须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必须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文艺的民族特点直接影响到文艺同人民大众的审美联系。所以,归根到底,民族化问题是一个大众化的问题。文艺的民族化、大众化问题,是新文艺运动中一个带根本性质的问题。大众性、艺术性和中国气派、中国作风的统一,这就是文艺的民族化。这样的文艺,才真正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艺。文艺的民族形式是文艺民族特点的具体表现,它是由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族特质决定的,它一经形成后,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就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功能。中华民族的文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规律,自己的民族特色。构成民族特色和基础的艺术特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只有弘扬它、发展它,中国的新文艺才能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文艺的民族化绝不是固守已有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惟古人是尚,囿于传统,不求创新,它是与民族的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民族化应该在历史发展中同中华民族的文艺在各个历史阶段所获得的新特点辩证地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民族特色。只有只样,才能将它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使之获得新的生机。

同时,我们还要正视历史经验教训,着眼中华文化的长远发展,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我们应当看到,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也都有它的短处,有优点,也有其缺点。文艺创作要民族化,要有民族特色,应当从最广阔的范围内吸取营养来丰富自己,发展自己,不能抱残守缺,闭关自守。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开放性文化,它承认并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不仅要学习和借鉴本国的优秀文明成果,还应以积极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坚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原则,积极学习、辩证取舍、科学吸纳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在博采众长中不断赋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大生机和活力。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外国的许多东西都要去学,而且要学好”,“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学习外国有用的东西,是要“用来改进和发扬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要从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把外国文艺中有用的东西加以选择,消化和改造,使之和我们民族的文艺融合在一起,更加丰富和强化我们文艺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同时,在传承、创新民族文艺的过程中,还要与各国各民族文艺互相交流、互相影响,彼此借鉴,互相吸收,打破和克服民族的局限性,更加丰富自己的民族特色。世界文艺就存在于各民族的文艺之中,以日益发展的民族文艺为前提,靠各民族文艺的特色来充实。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要我们以“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未来,在吸取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产品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用新颖的创意,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发掘和再创造,努力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坚持文艺民族化的道路,就一定能创造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既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又为世界人民所喜爱所接受的文艺精品。

地方风采,即不仅表现在语言、环境、服饰、动作上,更体现在心理、习惯、行为、情感、观念上。我国国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有不同的民族和风俗习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内容和方法也各异。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题材百花竞放,绚丽多彩,更彰显了民族文化底蕴的深厚,反映出多民族和谐相处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和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不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经验和审美趣味,而且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就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表演来说,其展现的就是原汁原味、富有地方特色的本土文化。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还特别指出,表演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项目门类。那些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传统音乐和舞蹈作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代表性,有着极高欣赏价值,是与生活息息相关,在一定民族或地区人民的生产劳动的过程中相沿既久而形成的,为中华民族表演艺术的直接体现,且许多项目蕴含着广大民众的感情与趣味、理想与愿望,内容广泛,主题丰富,有对日常生活的摹写,有对民族历史和传说的演绎,有对爱情的讴歌,有对丰收、节日的欢庆,散发着生活的气息和泥土的芳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定民族、特定地域民众的性格气质,同时也展现了中华各民族、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多姿多彩的面貌。因此,我们在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借鉴和创新的过程中,应遵循“百花齐放”的方针,充分体现各地不同的地方风采。

时代风韵,即具有时代气息、现实生活气息。我们借鉴和创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必须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心理、价值观念、欣赏习惯。在思想内容方面体现出现代意识、时代精神和时代主旋律,格调要健康、欢快、向上,能够充分反映生活在本乡土劳动人民的欢乐情怀、真挚情感和美好憧憬。要贴近生活情感,贴近审美方式,贴近需求实际。弘扬主旋律,体现多样化,反映民族精神,讴歌时代精神,记录民族复兴足音,反映社会前进步履,是“五个一工程”评选的关键词。我们在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借鉴和创新的过程中,应按照这个要求,力求创作出风格各异,表现手法多样的精品,以其彰显新时代的艺术风采、人生风采和时代风采,体现出既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强烈时代特色的力作。直面现实生活,是文艺的重要使命。题材多样,主题鲜明,并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崇高的精神感召力、真实可信的艺术品质、浓郁的生活气息感动人心、凝聚人心,让人民群众真正领悟到艺术形象所蕴涵的生活气息和时代风采,感受到清新而纯净的艺术气氛,领略到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典雅、含蓄与和谐。

继承和弘扬我国民族民间的传统文化艺术,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出人类的先进文化,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环境,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按照党的文艺方针,按照时代和人民的需要,处理好借鉴和创新的关系,与时俱进,就一定能够在继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创造出既有民族特色,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2012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化创新的“术”与“道”
展览预告:“剪不断的乡愁——中国剪纸传统与创新艺术邀请展”巡展即将拉开帷幕
你认为什么是文化?
传承创新,守护民族民间文化
王一川 | 通向中华型传统引导的现代文艺
朱学军|郭进拴史诗【六十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