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中作文教学的抓手是什么?国学大师梁启超告诉你:要掌握规矩

每年的高考结束后,总有那么一批人急不可耐的站出来对高考作文指手画脚、评头品足。这类人中既有高校中文专业的教授,也有一些赶热闹的中学语文教师。他们认为高考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性;他们认为高考作文模式化倾向普遍、严重,缺乏个性;他们认为高考作文虚情假意、矫揉做作,缺乏诚意;他们高呼:“高考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等等。

初看这些论调,似乎颇有针对性、颇有勇气、颇有创意。但年年看,看得多了,我却有些疑惑。静下心来细细想想,高考作文真有这些人说的那么可怕吗?笔者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已有30个年头,高三毕业班也带过很多届,高考作文也讲过很多遍,公开发表的教研文章也有很多篇。以我的经验和认识看,高考作文似乎没有那么可怕,上述的那些论调实在不过是故作惊人之谈。这些论调看似悲天悯人,实则是对高中作文教学和高考作文的无知。

我们先说一说高考作文最为人们所诟病的模式化倾向。应该承认,高考作文的模式化倾向是存在的,而且还为数不少。但是,我觉着这里最关键的问题不是模式化倾向本身,而是如何看待、如何认识模式化的问题。众所周知,高中作文教学的重点是议论文写作。而就高中生议论文写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说很不如人意。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坚实的论据,议论空洞浮泛;结构方式简单单一,对文中使用的论据不会分析,导致大部分学生的文章通常呈现为“观点+材料”式的简单结构;语言贫乏枯燥,缺乏文采,等等。试想,面对如此乏力的写作局面,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你是强调创新呢,还是强调规范呢?答案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从规范写作的角度来看,教师能够给予学生的就是提供典型的范例,提供议论文常见常用的结构方式、表达方式,并反复训练之。批评者们所谓的模式化倾向就是这样出现的。

从模式化倾向产生的根源上看,所谓的模式化实际上是一种规范写作的表现,是绝大部分学生对议论文常见常用的结构方式和表达方式的运用,这种运用是符合绝大数学生的实际的。

那么,这种规范性很强的写作会不会像许多似乎很有远见的批评者所说的那样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认识这个问题。

首先, 从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目的上来看,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会写能写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常用实用文;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目的绝不是培养未来的作家(实际上也不可能)。在这个方面,近年来上海师大附中的一批青年教师所倡导的作文教学应从“精英写作”回归“公民写作”的做法我觉得就很值得肯定。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目的既然是“公民写作”,那么,一个学生毕业以后,只要掌握了常见常用的实用文常见结构方式、表达方式,会写能写满足生活、工作需要的常见常用的实用文就可以了。从这个角度而言,模式化写作是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的。这里,好像和创新能力关联不大。

第二,从绝大多数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高中毕业以后,不论是考入大学继续深造,还是走向社会,他们的职业选择绝不是搞文学创作,当作家,而是或搞研究,或直接就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学阶段对他们进行的规范性的写作训练已经足够他们工作、生活之需了。在这个意义上,模式化写作也是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的。这里似乎也和创造性没有多大的关联。

第三,对于少数确有创造才能的学生来讲,规范性的作文训练非但扼杀不了他们的创造才能,而且还是调动、激发他们的创造才能的起跳板。因为正如创造心理学所描述的那样,具有创造天赋的人天生就有一种厌恶束缚、摆脱束缚的心理需求;当这种需求面对的束缚越强势时,创造的需求就更强,并最终突破束缚,走向自由。

第四,实际上从这些年频频出现的一些“另类”高考满分作文上看,规范性的写作训练从来就没有阻挡过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比如就文体而言,高考作文是从1999年开始取消了文体限制,实行文体自选的。从这个时候开始起到现在,全国卷及各省市卷的一些优秀高考作文既有常见的议论文、记叙文、随感小品、抒情散文,也有小小说、童话、寓言、戏剧、电影剧本、演讲稿、日记体、书信体、章回体、访谈录、诗歌等等。

如2001年高考优秀作文《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是以病历形式写的,广为传扬的《赤兔之死》则是用文言文写成的,《纯天然诚信口服液》是巧用产品说明书的形式写的;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一份心灵测验的报告》是以一份民意测验卷的形式写的,《选择伟大心灵的实验报告》则是用实验报告的形式写的,而《“公正杯”中学生电视辩论赛总决赛》则在众多被人尝试过的文体基础上大胆创新,独辟蹊径,写出了别具一格的演讲稿;2005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永远的谭嗣同》则是用古体长诗写成的;2008四川高看满分作文《坚强》是一首古体藏头诗;2009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也为古体长诗;2010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绿色生活》竟是用纯粹的文言文写成的。据说,这篇作文连当年的阅卷老师也很难读懂。由此可以看出,所谓的高考作文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的说法纯粹是一些人无视现实的无稽之谈。

再说一说批评者们常常攻击的所谓高考作文虚情假意、没有诚意。诚然,在数以千万计的高考作文中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些作文,这一点,我们无须讳言。但就绝大数考生的作文而言,这种批评实在是既无聊,又无知。

我们知道,高考作文首先是一种考试作文。作为考试作文,它首先必须符合这么一个条件:立意必须紧扣题目蕴含的指向。考生在立意上如果背离了这一条原则,作文就会被视为偏题或离题,从而导致作文的彻底失败。而就几乎所有的高考作文题来看,题目的倾向性十分明显。

拿这些年来的新课标卷作文题来讲,2007年所给题目蕴含的中心话题是创新,2008年所给题目蕴含的中心话题是环保和慈善,2009年所给题目蕴含的中心话题是诚信与善良,2010年所给题目蕴含中心话题是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2011年所给题目蕴含中心话题是中国崛起,2012年所给题目蕴含的中心话题是顺手做好事。试想,考生面对如此倾向明显的题目,他还敢别出心裁、另立它意吗?想想当年的你我,不都是从这根独木桥上过来的吗?如果让你我丢掉今日的饭碗,再次参加高考,面对这样的题目,你我敢任意发挥吗?所以,不要站着说话不腰痛,不要睁着眼睛说瞎话。

再次,从考试本身的角度来看,题目在立意上完全放开未必就是一件好事。因为这种做法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极容易产生一大批抄袭、套作的文章。我想,这种结果恐怕也是那些义正词严的批评者们所不愿见到的吧。

第三,请批评高考作文的批评家们牢牢记住:高考作文仅是一种考试作文,这种作文是大型考试持续存在的必然产物。它的存在是适合这种大型考试的体式、大型考试的考试特点和阅卷特点的。舍此,高考作文无从产生。因此,批评家们与其大肆批评高考作文,还不如留些精力批评批评高考。可是,如果舍弃了高考,我们选拔人才的公平机制又在哪里呢?

八股文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吧,它是科举制度的产物。我国的科举制度从产生到终结延续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人们对八股文批评的声音从来就没有断绝过,近代以来尤其激烈。批评的中心同今日批评高考作文的这些人现在所秉持的观点几乎如出一辙。批评八股文的人指摘八股文扼杀了士子们的创造性,扼杀了人才;批评高考作文的人也发着同样的声音。但审视一下科举制度从产生到终结这一千多年来的中华学术文化,谁敢说这一千多年来的中华学术文化没有创造性?在这里,我们只要列出这么一串串响亮的名字就足够了。他们是:陈子昂、李白、杜甫、孔颖达、张旭、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苏辙、朱熹、文天祥、解缙、唐伯虎、汤显祖、拿徐渭、归有光、冯梦龙、王夫之、罗贯中、吴承恩、蒲松龄、曹雪芹、吴敬梓……

由此可以看出,即使象八股文这种对读书人思想禁锢极其严密的文章体式都不能封杀一代代读书人的创造热情、创造能力,高考作文这种开放度远远要高于八股文的文章又怎会扼杀了今日高扬个性和自由的高考学子们的创造热情和创造能力呢?

亚圣孟子早就有言:“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国学大师梁启超很赞同的孟子的看法,并补充说:“世间懂规矩而不能巧者有之,万万没有离规矩而能巧者”,还说:“所能教人的只有规矩。现在教中文的最大毛病便是不言规矩,而专言巧。”(见《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第7页)诚哉,是言!

所以,那些故作姿态的批评家们,与其喋喋不休的浪费时间、精力指责自己并不熟悉的高考作文,还不如珍惜时间、精力做一些自己已懂且能做的事情吧。语文教学的婆婆已经很多,我们不再需要婆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国人如何教作文
谁阉割了高考作文的文学性
高考阅卷老师谈:考场作文的“忌”与“技”
2018任务型作文:“规矩”与“变革”(2018绵阳“二诊”)考场作文
[转载]【原创】2014年广州一模“校服涂改”作文评析(转载、引用请注明作者,谢谢
2014高考作文备考:怎样写好考试体作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