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脑供血不足
概述

脑供血不足是指人体大脑部分区域的血液供应不足,引起脑细胞缺血、缺氧而导致脑功能障碍的一类神经科疾病。脑供血不足好发于老年群体,典型临床症状为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功能障碍、精神意识异常,可通过药物治疗结合手术治疗改善,但本病较难治愈。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cerebral circulation insufficiency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痴呆、脑梗死
治疗周期
长期持续性治疗
临床症状

吞咽困难、失眠多梦、昏昏欲睡、肢体痉挛、视觉模糊

好发人群
中老年人、肥胖者
常用药物
阿司匹林、辛伐他汀、托伐他汀
常用检查
头部CT、经颅多普勒及颈动脉超声、脑CT血管造影、颅脑血管造影
病因

脑供血不足主要与代谢综合征、低血压、心脏病和部分颈椎疾病有关。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可由大量出汗、脱水以及感染诱发。

主要病因

代谢综合征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因素可增加动脉硬化风险,也会造成血液粘稠度增高,使血液流通的速度减慢,引起脑供血不足。

低血压

成年人的动脉血压低于90/60毫米汞柱时即为低血压。如果血压太低,心脏的泵血量就会减少,而且也没有“动力”来推动血压前进,从而导致包括脑部在内的全身供血不足引起本病。

心脏病

如冠心病,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其心血管狭窄,会导致心脏每次的泵血量减少,所以供应给脑部的血液也低于正常量,继而引发脑供血不足。

全身疾病

血液病、风湿免疫性疾病等。

诱发因素

大量出汗、脱水

可以引起血压骤减,造成低血压,导致血流缓慢,心脏的泵血量也会减少从而导致脑供血不足。

感染

包括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一方面会损害心肌细胞,另一方面会增加全身血氧的需求量,增加心脏负担,都会损害心脏泵血功能,导致心脏泵血减少,诱发脑供血不足。

流行病学

脑供血不足临床上较为常见,国内发病率为3.8%~17.6%,其中约70%伴椎动脉受累,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高于女性。

好发人群

脑供血不足好发于中老年人、肥胖者:中老年人群和肥胖者一般都存在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基础疾病,容易发生脑供血不足。

症状

脑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功能障碍、精神意识失常,部分患者可出现头晕目眩、视觉模糊以及性格改变等症状,本病治疗不及时可出现痴呆以及脑梗死等并发症。

典型症状

运动功能障碍

可表现为突然嘴歪、流口水、说话艰难、吞咽困难等,或肢体一侧无力、施展不灵、关节发麻、步行不稳等。

感觉功能障碍

可表现为面部麻木、嘴部丧失感觉、肢体一侧发麻痉挛等。

精神意识失常

可表现为失眠多梦、昏昏欲睡、短暂性无意识或智商减退,甚至丧失基础的判断力。

其他症状

肢体痉挛

表现为肢体突然出现痉挛、打颤,持续一段时间后,痉挛消失,恢复正常或感肢体无力。

视觉模糊

表现为视物不清,重影,更甚者突发短暂性失明。

头晕目眩

表现为持续性头晕或发作性头晕、头部昏沉、严重时欲摔倒在地,可伴有耳鸣。

性格改变

表现为不爱说话、冷漠寡言、焦躁易怒等。

并发症

痴呆

脑供血不足可以导致颅内发生多发缺血灶,病情进展可导致发生痴呆,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完成指定任务和语言功能障碍等高级认知功能的严重受损。

脑梗死

脑供血不足进一步发展,出现脑梗死症状,表现为一侧肢体无力、麻木、失语、面瘫、吞咽障碍等。

就医

脑供血不足高危人群出现头痛眩晕、视觉减退、说话艰难、吞咽困难以及焦躁易怒、失眠多梦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到神经内科或其他相应科室就诊,通过做头颅CT、经颅多普勒及颈动脉超声、头部MRA、脑CT血管造影、颅脑血管造影确诊。本病需要与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偏头痛进行鉴别。

就医指征
  • 高危人群,体检出现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 出现突然嘴歪、流口水、说话艰难、吞咽困难等,或肢体一侧无力、施展不灵、关节发麻、步行不稳、焦躁易怒、失眠多梦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 出现突发昏厥、意识障碍、失明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 大部分患者优先考虑去神经内科就诊。

  • 若患者出现焦躁易怒、失眠多梦等症状可去精神心理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目前有什么症状?出现症状多久了?(说话艰难、吞咽困难、关节发麻、步行不稳、焦躁易怒、失眠多梦等)

  • 发病之前是否有诱因?

  • 发病当时血压情况?

  • 平时有无监测血糖、血脂情况?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化验检查

包括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肝肾功能等指标检测,对查找病因、判定预后及预防脑卒中是十分必要的。

头部CT

头部CT可显示正常或脑内小低密度缺血灶、软化灶,一般无新发病灶。可用于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

经颅多普勒及颈动脉超声

经颅多普勒可显示脑血流减低,脑灌流动脉闭塞或狭窄改变;颈动脉超声能发现狭窄或闭塞的颈部动脉和椎-基底动脉,并判断其狭窄程度;可评估侧支循环的代偿,了解脑血液循环状况。

头部MRA

是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可以初步了解脑部血管狭窄、闭塞等情况。

脑CT血管造影(CTA)

显示颅内或颈动脉血管有无狭窄、狭窄程度、侧枝循环等情况。

颅脑血管造影

可以清晰显示颅内血管有无狭窄、狭窄程度、侧枝循环等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及指导治疗。

诊断标准

依据患者既往病史、临床表现结合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头颅CTA或MRA可以明确诊断。

  • 病史:既往存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

  • 临床表现:突然嘴歪、流口水、说话艰难、吞咽困难等,或肢体一侧无力、施展不灵、关节发麻、步行不稳、头晕、焦躁易怒、失眠多梦等。

  •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脑血流减低;头颅CTA或MRA显示颅内血管存在狭窄或闭塞。

鉴别诊断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该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受压、动脉畸形、大动脉炎、以及锁骨下动脉发病不全等因素密切相关,可出现头晕、头痛、走路不稳、视物模糊等症状,进行颈动脉超声或CTA检查可以发现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的起始段发生狭窄闭塞,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狭窄处可见血流紊乱,流速增高,狭窄远端动脉则成低阻改变。脑供血不足经头颅CTA或MRA显示颅内血管存在狭窄或闭塞,经颅多普勒可显示脑血流减低,脑灌流动脉闭塞或狭窄改变。

偏头痛

肢体运动障碍为先兆的偏头痛,在头痛发作前表现有短暂的(5~60分钟)偏瘫,同时可有偏身感觉障碍和(或)语言障碍。但偏头痛患者多为青少年,先兆后有剧烈的头痛,且多有家族史,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一般无脑血流减低。脑供血不足多见于老年人,经颅多普勒可显示脑血流减低,脑灌流动脉闭塞或狭窄改变。

治疗

脑供血不足的治疗关键在于找到病因,然后针对其病因进行治疗,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可给予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抗凝药物等,手术治疗一般适用于患者颈动脉有严重狭窄(超过70%)时,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颈动脉支架手术。

治疗周期
因本病病程较长,故需要进行长期持续性治疗。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

主要为阿司匹林,可有效抑制血小板凝聚,有益于血液循环,使大脑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

他汀类药物

主要有辛伐他汀、托伐他汀等,可控制患者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防止堵塞血管。

抗凝药物

抗凝药物与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机制类似,都能使血液畅通,增加脑部血液供应,降低脑供血不足的发生率。如双香豆素类药物。最常见的为华法林,可抑制维生素K吸收,阻止凝血因子的合成。但在抗凝药物应用期间,必须实时监测并记录其凝血时间及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防止药物使用过量引起出血。

手术治疗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适用于半年内患有缺血性脑卒中疾病或无症状的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其是通过手术的方法解除颈动脉狭窄,恢复大脑正常血流,达到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目的。手术改善了患者的脑部血流供应,作为预防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手段,近年来已得到积极的应用与推广。

颈动脉支架手术

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以其安全、简单、微创、恢复快的特点,相对于颈内动脉剥脱术、更容易被国人接受,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使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治取得了很大突破。颈动脉支架置人术主要适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的再狭窄、医源性或外伤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以及高位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等患者。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出现的围手术期并发症主要有迷走反射(血压下降和心率下降)、高灌注综合征、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动脉夹层、术后再狭窄、血管穿孔、支架移位、穿刺点血肿等。

中医治疗

中药药物

主要用于改善血液循环及脑代谢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的中药有银杏叶滴丸、三七等;改善脑代谢的中药有养血清脑颗粒,适用于中老年患者。年轻人大部分是由于神经高度紧张、生活压力大或睡眠不足所致,常用的中药有安神补脑液、心神宁片等。

中药熏蒸

能使药物粒子充分水活化,对药物离子产生定向推动力,有利于粒子的有效透皮转运,同时还具有消炎、镇痛和疏通经络的作用。

针灸

穴位能调解血管功能,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能显著加快身体血液循环,提高细胞携氧能力,醒脑开窍。

预后

脑供血不足目前难以治愈,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但出现严重脑血管意外时会影响寿命,患者需要根据预后情况遵医嘱定期做经颅多普勒超声、头颅CTA及MRA等检查进行复查。

能否治愈

脑供血不足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积极治疗可以延缓疾病进展,难以治愈。

能活多久

脑供血不足患者通过积极干预治疗可达到病情稳定,不进一步进展为脑卒中等脑血管意外事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严重患者出现脑血管意外时可致死。

复诊

脑供血不足患者应定期复诊,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控制情况,还包括用药剂量、不良反应监测等,同时还应定期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头颅CTA及MRA,监测颅内血流、血管狭窄情况。

饮食

脑供血不足患者日常饮食要有规律,注意清淡饮食、均衡营养,才能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帮助改善脑供血不足的症状。

饮食调理
  • 宜进食清淡、易消化、降低血液黏稠度的食物为主,忌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 规律饮食,多吃些黑芝麻、黑米以及蘑菇等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吃富含叶酸的食物,如菠菜、小油菜等,少吃糖类、盐及动物脂肪。

  • 手术患者,可进食后先吃流质食物如米汤、蔬菜汤等,1~2天后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护理

脑供血不足患者要注意进行避免头晕的护理以及适当运动,遵医嘱用药以及注意伤口的护理,此外家属可给予患者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避免患者出现心理压力过大,影响治疗效果。

日常护理
  • 头晕症状发作护理:患者头晕发作时可卧床休息,采取头低脚高位,尽量伸直头部,促进血液回流;也可自行按摩头部的穴位,如太阳穴、百会穴、凤池穴等。告知患者避免同一姿势保持过久,如久坐、久站、久行、久视等,避免熬夜,并注意保持规律作息。

  • 适量运动:适量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液供应。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慢跑、快走、太极等运动,在运动过程中需家属在场陪同,防止发生意外。

  • 手术治疗患者应保持穿刺口清洁、干燥,若发现穿刺点出现渗血、出血,立即告知医生。

  •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受凉,规律作息。

  • 遵医嘱用药,不要自行停药或减量,积极了解相关药物的特殊注意事项。

心理护理

脑供血不足患者易出现失眠多梦、头晕、焦躁易怒、焦虑等情况,导致患者心理压力较大,家属应及时给予患者良好的心理支持,多陪伴、关怀、疏导患者,避免给予患者不良情绪刺激。

特殊注意事项
  • 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应注意有无黑便、腹痛等症状,警惕消化道溃疡和出血的可能。

  • 使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的患者,应注意有无皮肤瘀斑、月经量过多、伤口久不愈合等症状,应注意定期复查凝血功能,以评估疗效及调整用药,出血倾向、近期手术及孕妇禁用。

  • 穿刺点有血肿时切忌按压、揉搓血肿,较小血肿短期内可自行吸收消退,可暂不处理,如血肿较大则应及时咨询医生。

预防

脑供血不足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预防其发病,首先要积极控制致病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糖尿病等,减少脑供血不足的发生,同时可针对高危人群定期进行心脏超声以及脑部影响学筛查。

早期筛查

对中老年人、肥胖者等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查血压、血糖、血脂,还应进行心脏超声、经颅多普勒、颈动脉超声及头颅CTA或MRA检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预防措施
  • 保持心情舒畅,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慢跑、散步、太极等,每天锻炼30~40分钟,每周至少4~5天,保持健康体重。

  • 平时应早睡早起,尽量减少玩手机、看电脑的时间。避免久坐,纠正不良坐姿,经常活动颈部,低头族更要注意,颈椎病也是引起脑供血不足的原因之一。

  • 空闲时间可做些美工或家务,也可以进行一些娱乐活动,如唱歌、跳舞、书法、绘画等,增强大脑思维;也可配合一些心理治疗,使心情放松,压力减轻。

  • 健康人群应保持充足的睡眠,适量进行有规律的运动,戒烟戒酒。

  •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同时日常也要进行相应指标的控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锁骨下窃血综合征
脑供血不足应做哪些检查?
为什么颈动脉最容易堵?
颈动脉狭窄的评估
肌纤维发育不良的诊断和管理国际共识
颈动脉CTA及MRA评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