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童年生活影响孩子一生

  童年生活影响孩子一生 

  

  作者:徐韵安  

  童年生活影响孩子一生

  人的个性品格有遗传的成分。但更多的则是受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无论是用正面还是反面的例子,都可以找到这样的佐证:在成年人的性格或人生道路中,可以看到童年的烙印、童年的梦。幸福的童年就带来健康的人生,反之,难免会给孩子以后的人生蒙上阴影。

  报载,流行天王巨星迈克尔?杰克逊病逝,震惊娱乐界。杰克逊也算是英年早逝,其一生光彩夺目,而又备受困扰。其实,他一生中的许多悲剧大都源于童年的不幸——父亲的毒打,缺少家庭的亲近和关爱,使他幼年的心里种下了病根。少年成名使杰克逊成为家庭的摇钱树,而他本人几乎丧失了整个童年。后来,杰克逊一生都在寻找丢失的童年,其住所“梦幻庄园”简直就是个儿童游乐园,但是,童年的梦始终离他很远。杰克逊的一生再一次证明,家庭的温暖、童年的幸福对孩子是何等重要。年幼的孩子应当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对孩子一生影响最大的就是家庭,就是父母。在这里,给父母们几点教育建议。

  一、提倡亲子接近。多与孩子沟通交流

  父母要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给自己的孩子,与孩子一起用餐、一起游戏、一起交流,甚至夸奖孩子、拥抱孩子。总之,父母要陪伴孩子成长,满足孩子依恋的需要。现在,很多做父母的都很忙,职场的竞争,生活的重担,两地谋生,甚至夫妻离异,给亲子教育做了减法。父母没有时间去顾及孩子的感情需要和教育问题,孩子成了生活的累赘。在不少家庭,孩子的教育仅仅是爷爷奶奶或是保姆的事,忽视了孩子对亲子依恋的需要。现代人士很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殊不知,最重要的早期教育内容不是知识与技能,而是情感与品格。父母是情感教育最好的老师。父母给子女的早期情感影响是生命成长的需要。比如,母亲喜欢亲一亲婴儿期的孩子,这对孩子就有“肌肤效应”的影响,是一种感情的印刻。如果孩子在童年的时候,没有留下这样美好的梦。就缺少生命成长过程中需要的温暖。会产生无助感,可能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身的。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不仅满足孩子的感情需要,也是培养孩子交流沟通的能力,交谈中会有讨论、质疑、争论,这不仅锻炼孩子的交谈技能,而且养成他的良好心理品格,这对孩子的成长与未来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反过来说,因为不交谈而带来的家庭氛围的沉默是可怕的。因为父母不与孩子交谈,孩子也很难自在地学会与他人交谈,互相不交谈就是沉默。轻者,孩子对交谈没有兴趣;重者,孩子会认为父母对自己忽视,逐渐丧失自尊和自我的价值认同。交流沟通的方式是多样的,比如,在游戏中沟通、一起进餐、共同讨论特定的话题、郊游中交流等。

  二、注意给孩子健康的身心影响

  呱呱落地的孩子实际上是一张白纸,他的未来品格几乎多是爹妈给的。如果父母有心理或行为的偏差,那么,子女长大几乎都会有同类问题。比如,做父亲的性格暴躁。动辄就打骂孩子,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要么在性格上完全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也是性格暴躁。习惯骂人打人。要么背道而驰,性格肉向孤独、胆小谨慎,唯唯诺诺。实际上。这两种性格是同一种外因引出的两种结果。孩子如果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比如,情绪情感障碍、人格缺陷、认知偏差、行为失当、抑郁、恐惧、强迫等问题,往往能够追溯到他的童年生活,追溯到父母的教育影响。童年给孩子留下噩梦,这个梦会萦绕孩子的一生。人都会有心理反应,有时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年幼的孩子更加如此,比如,梦想与期盼、焦虑和恐惧、急躁与忧郁等。如果孩子有这类心理问题发生,父母最现实的态度是理解并接受,哪怕这些情绪看来是很荒唐的,但是,发生在孩子身上就不荒唐。如果父母能够接受孩子的情绪,那么,孩子也会试着接受、控制、欣赏或者顺利挺过自己的情绪,并进而接受你的暗示。发展出有助于改善自己情绪的心理机制。  三、父母要学习教育艺术方法  儿童的心灵是脆弱的,有时不经意的伤害都会给孩子留下一辈子的伤痕。带来一辈子的噩梦。这里给父母们提出两个“不要”。

  1.不要打骂和过度责罚孩子。虽然中国没有法律明确规定不可以打骂孩子,但是,做父母的,仍然要尽量避免打骂孩子。父母打骂孩子,孩子总是无助的,绝望的,但是,孩子的“报复”,通常是延后到他自己做父母开始,造成恶性循环。有的父母并不打骂孩子,却往往是数落孩子,谓之日:批评。要知道。孩子对批评的敏感度比成年人大得多。成年人不经意说出的话,可能是笑话,有时也会给孩子很大的伤害,所以,时常数落孩子,只会给孩子带来自尊的丧失、自我怀疑的增加,或者是不必要的羞愧和内疚。至于虐待性、羞辱性的责罚,包括语言的责罚,后果更加严重,往往给成年后的孩子预先埋下了心理偏差的种子,甚至不及成年就爆发了。孩子是可以批评的,但是批评孩子要对事不对人,就是要把孩子与事件隔离开来。不要认为孩子不好,而要明确这件事做得不好。在批评时,语言要简单,不要引申,不要喋喋不休,不要倾泻自己的情绪,还要注意“防扩散”,做到一对一批评,不要在有第三者的情况下批评孩子,尽量给孩子留一点面子。

  2.不要过度使用家长的权力。对家长来说,孩子是弱势,家长有教育孩子的责任,但是,不要过度使用自己的权力,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同样。家长有威信,不是因为可以对孩子专制或者横加控制,而是因为家长以身教不断给以指导和影响,给他们树立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的分界,在必要时对他们进行管理和监督。正因为如此,孩子在犯错后。家长过度使用权力给以惩罚,孩子最直接的想法就是用欺骗来隐瞒过错,逃避责罚,以寻找安全的藏身借口。对孩子来说,犯错是一种失败,而失败常常是成功之母,如果能够给孩子以时间。让他看到自己的错误,意识到失败并不可耻,就会有改正的勇气。童年是人生最容易做梦的季节,童年的梦是会影响孩子一辈子的。温暖的家庭,滋润的亲子之爱,会带给孩子一生幸福

 

  体验成功才能享受快乐 

  作者:张梅玲  

  剪纸蝴蝶的效应

  小红是一个性格内向、自小跟奶奶长大的13岁女孩。她的学习成绩在班级属于中下水平,加上她性格内向,平时很少和同学谈笑。有一天,她忽然蹦蹦跳跳地跑到家,见到奶奶就高兴地说:“奶奶,我今天太高兴了。”奶奶很少见到孙女这么高兴,就问:“今天你怎么那么高兴呀?”“今天有一位从美国回来的老爷爷观摩我们班手工课。当时我正在剪一对蝴蝶,我剪好后,他高兴地问我能不能送给他带到美国去,他要贴在他美国家的窗户上。我当然很高兴把蝴蝶送给这位老爷爷啦。他还夸我手巧,说我学习一定也不错。我只好低下头说‘不太好。…’“孩子,你手巧心一定也灵,俗语说,心灵手巧呀!努力吧。”“奶奶,我以后一定要把学习搞上去……”

  此情此景引起我们的思考:为什么一位老爷爷的夸奖能让一向沉默寡言的小红如此高兴?是什么力量让小红下决心认真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呢?是他人的夸奖和肯定,使小红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尽管剪纸蝴蝶是小小的事,也是孩子自我成功的一次体验。

  体验成功,享受快乐

  家长要让孩子快乐,一定要让孩子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欢愉。  什么是体验?体验是一个个体的亲身实践或经历(某事)。成功体验则是一个人在完成某项学习或活动任务后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的积极愉快的情绪状态。小红因为学习成绩不佳,所以很少得到老师的赞扬,体验不到成功的愉悦感。当她的剪纸得到一位来自美国老爷爷的赞扬,并要把剪纸带回美国时,她得到了一种成就感,这件事满足了她的成就需要。这种主观状态会转化为外部的欢笑和跳跃。这一次的成功可以说是小红今后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这种成功体验不仅表现在当时的愉悦和欢笑,而且还有良好的后效功能。这种后效功能其一,在于所产生的愉快体验可以促使个体的身心与客观环境保持平衡状态。并增进个体的身心健康;其二,在于它使每个人认识到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从而增加自信心,提高动机水平;其三。在于它可以为以后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提供有利的条件,使人有了良好的心理准备。

  不少家长反映,生孩子不容易,育孩子更难。尤其是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在市场经济环境和网络文化下长大的孩子,对其教育的难度非常大。当今家长不能单凭传统的说教和经验,而要用智慧来解决孩子成长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培养快乐孩子的教育良策

  对于让孩子有更多的成功体验这个问题来说,我认为家长的智慧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抓住“爱”与“会”良性循统(“会”)和动力系统(“爱”)相互作用的结果。孩子要成功地完成某一项活动,不仅对活动要有爱的情感,而且还需要有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能力,也就是要“会”。对家长来说,我们不仅要有爱的情感,还要有爱的能力。如既要求孩子爱学习。也得让他会学习;既让他爱生活。还要让他会生活。贵州省一所小学一个班里有12名学习比较困难的孩子,这个班的老师天天放学后都要给这些孩子补习两个小时的课程。结果学生和老师都显得很疲劳,学习效率很低,原因是这12名学生不是学习态度问题,而是学习能力有问题。他们上课听不懂,作业当然就不会做;在学习上没有体验过成功的愉悦感,对学习没有兴趣。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我建议这位老师试着采用超前教学和差异作业的办法,就是在学新知识之前,先给这12名学生用直观的方法对他们启发一下,促使他们上课时能听得懂;另外,给这12名学生留的作业要求低一点,保证他们80%的题能正确解答,让他们也体验一下成功的滋味。这12名学生通过近一个半月的训练,学习上均有了较大进步。这两个措施其实是解决这1 2名学生“会”的问题,因为“会”做题了,就会产生成功的愉悦感,他们对自己有了自信,也就会产生对学习的“爱”。 

  2.实施小步子前进法。  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学习风格、学习习惯等都是有差异的,因此家长对如何为自己孩子搭建成功舞台,搭得多高,均要根据孩子的原有水平及实际情况来定,这样才能让孩子在舞台上取得成功。有一位四年级的小学生英语学习成绩不理想,一是他记不住单词,另外他听力不好,考试时遇上有听力的测试肯定会丢分。他妈妈先要求他听单词,再学简单的句子,然后到较复杂的句子、到小短文。孩子一达到要求,家长就表扬他。背单词开始也是先记简单的1—2个,然后再逐步增加,同时教给他一些记忆的策略。这样一小步一小步地前进。最终解决了孩子英语学习上的困难,进而也使他树立了学习英语的信心。

  3.找准教育的切入点。小学三年级的伟伟经常因不准时起床而迟到,家长和老师多次教育他都不见效果。老师决定,让伟伟承担每天早晨检查班级同学作业的任务,伟伟成了老师的助手、班里的小干部。结果伟伟每天都让奶奶早晨6点半叫醒他,早晨刚7点钟,他就来到班级,认真地检查同学的作业。老师及时表扬伟伟对工作认真负责,同时告诉他,他是可以准时起床,做到不迟到的。从这以后,伟伟再也没有因赖床而迟到了。还有一个初二年级、动手操作能力很强的男孩小牛,小小年龄已有三项小发明专利,但是他却不愿意学物理。他父亲找准儿子动手能力强的优势,让孩子安装一个小电器,孩子在安装过程中,遇到一个难题,父亲告诉他。要解决这个难题,必须了解物理电学这一章的有关内容。孩子通过学习,果真把这个难题解决了。在这过程中,他体验到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性。从此,他能认真学习物理,成绩当然也提高不少。

  4.引导孩子认识到失败中的美丽。生活与学习的现实中不可能处处有快乐、事事能成功。因此.父母要善于引导孩子寻找和认识失败中的美丽。例如,孩子考试没考好,家长面对只有50分的试卷,首先要肯定孩子还能做对一半的题,其次要耐心地帮助孩子找找错题或不会做题的原因,把原因找到了。下次就能考得好一点。从这角度讲,失败也是美丽的,因为每一次失败,只要自己认真地加以反思,那么失败也意味着在向成功靠近。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既能认识到成功的精彩,也能感觉到失败的美丽,这对形成乐观、开朗、自信的人格也十分重要

  

  家风是孩子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 

  

  习惯是一个潜移默化的习染过程。它是环境影响、教化和社会化的产物。习惯中有着最多的环境积淀、文化积淀和社会积淀。所谓习染,讲的就是习惯和环境的关系。所以我们不能轻视环境的教育作用。精神环境的影响,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氛围能量”比起物质环境影响微妙很多,它不像书柜、写字台那样摆着,表面上看是无形的,但却有着深刻的内涵,孩子是会感觉到的。它能从多角度、多方位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它具有比物质力量更大的能量。我国古代十分重视环境陶冶的作用,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

  精神环境在家庭中主要是家风。家风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它是思想作风、生活悌、情感、态度、精神、情趣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种成份的综合体。它通过日常生活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着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是什么样的孩子。家风就像空气一样,虽然看不见,但它对人的身心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风受到污染,就会伤害孩子。那么,为了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该塑造怎么样的家风呢?

  1.积极的生活态度。在积极向上的家庭里,孩子有了思想问题,家长能帮他提高认识,鼓舞他积极向上,朝气蓬勃地生活,形成政治责任感和正确的人生态度。

       2.高尚的精神情趣。家长要追求高尚的精神情趣,带着把家里的精神生活搞得充实、高雅、丰富,要防止精神污染。现在,有些家长不注意精神文明,让低级趣味充斥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极坏。有的孩子说:“我爸和我妈天天招来一帮人在家打麻将,吵吵闹闹的一说,一个个捶桌子、跺脚,那一双双血红的眼睛盯着对方手里的‘人民币’……”“家长一打牌,我就烦,稀里哗啦的洗牌声,啪啪的拍桌声,吵得我心烦意乱,我强忍着用于堵住耳朵背课文,可爸爸还不断地叫我给他的牌友递烟倒水……”“我爸爸打牌凑不够人,就命令我去给他找牌友,还说找着一个牌友给10元。我当然乐意了,于是我放下作业,到处去给他拉人……”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怎能健康成长呢?孩子只有受到极健康的精神影响,精神才会是饱满的,思想上才能积极进取,行为习惯才能往良性方面发展。

       3.深厚的学习的氛围。我们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这对我们的家风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建立学习型家庭。台湾嘉义大学廖永静教授认为:

       学习型家庭就是,学习的家庭+家庭的学习。家长要创造有利于孩子学习的环境,改变自己的一些不利于孩子学习的行为,如看电视看到深夜、聚众在家里玩牌、夫妻二人不断吵架等,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遗憾的是,目前有些家庭虽然买了漂亮的书橱,却只是个装饰品,很多家长下班后宁愿打片、玩鸟、闲聊、闲逛,也不看书读报,这对孩子的影响是很不好的。全家人一起读书、看报、讨论问题,这样既丰富了业余精神生活,又促进了孩子的学习。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家长要节制自己的行为,要为孩子做出一些牺牲。有个孩子高考得了第一名,别人都来讲他的家长,问他们给孩子请了哪个家庭教师,他们说,我们没钱请家教;问他们怎么辅导孩子学习的,他们说,高中的功课我们早就辅导不了了。最后他们说,为了培养孩子专心学习的习惯,他们放弃了自己的业余爱好,下班后不看电视,不听录音,陪着孩子学习到很晚。孩子说:“家里充满了读书的气氛,这种气氛对我是一种压力,是一种净化,它使我养成了专心学习的好习惯。”有个孩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名,人们以为他当编辑的母亲每天一定为他改作文,指导他写作。可是一了解,家长根本就没给他“吃小灶”。家长说:“我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哪有时间辅导他呀!”秘密在哪儿呢?还是氛围。他家中有一种深厚的学习气氛,每天妈妈伏案改稿,爸爸埋头写作,家里来了客人,谈论的也都是如何修改文章,论“结构”,谈“中心”。家中这种文风熏陶了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也喜欢上了作文。可见氛围的能量是多么大,多么微妙。

       4.和谐的家庭关系。良好家风的重要基础是团结、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家庭关系不正常,互相指责、埋怨、争斗,孩子在家中感到的是冷淡、冷酷、敌对情绪,这就会在心里留下痛苦的伤痕。为了给孩子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关系,互相爱护。家长对孩子也要民主,主动倾听他们的意见,有了事情与他们平等协商。如果家长不注意家庭中人际关系的建设,不注意情感投入,夫妻争吵甚至动手,孩子就会在争斗的环境中形成野蛮的行为。一个因为成绩跟不上而被留级的孩子说:“我们家火药味很浓,不一定什么时候战争就爆发了。有时我爸拽着我妈扇耳光子,有时我妈抓着我爸揪头发。开始我还劝,后来也习惯了,就站在旁边拍手喊加油。”这样的家庭关系,怎么能让孩子安心学习,怎么能培养出有教养的文明人?另外,家庭中不能没有歌声,没有笑声。要让孩子的生活充实,还需要健康的精神生活。家庭里气氛过于沉闷,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有些家长总怕与孩子嬉笑打闹有失长辈的尊严,其实不然。与孩子在一起欢乐地游戏有助于调节两代人的感情,孩子和你亲近了,反而会听你的话。家长如果总绷着脸,孩子反而会敬而远之。总之,要使家庭充满欢乐情趣,这才能使孩子、大人的情绪得到调节,体会到天伦之乐,提高家庭的内聚力。除此以外,良好的家风还应该有严格的生活制度,勤俭相互的生活作风,干净、整洁的家庭环境等。

  

  父母离异,要保护好孩子 

 

  当婚姻走到了尽头,夫妻可以选择离婚,孩子几乎没有选择的权利,他们只能面对:或跟随其中的一方,或被留在老人身边,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生妈妈或者爸爸离自己而去,随之而来的是重大的生活变化。孩子会本能地感到恐惧、害怕,继而是愤怒、生气,最后是无助和抑郁。很多孩子可能出现行为反常。有一项调查发现,父母离异都给孩子的心灵留下了“一碰就痛的伤口”。文明社会,离婚和结婚一样,都应受到尊重。但如何将离异造成的对孩子的伤害程度降到最低,是很多家庭的盲点。

  案例描述

  佼佼从小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家庭里。父母都很疼她,她是家里的小公主。她很快乐,也很聪明,家里的墙上贴满了她的大大小小的奖状。她是一家人的骄傲。曾几何时,她的父母开始吵架。父母第一次吵架的时候,她哆哆嗦嗦地站在一边。看看这个,望望那个,想上前去拉又不敢,她就像只小猫一样小声哭泣起来。父亲看到她哭了,重重地叹了口气,把她抱在怀里,父母暂时停止了争吵。后来夫妻俩吵架多了,再也不顾忌她在不在身边,甚至还大打出手。她更害怕了。于是,每次看到父母吵架,她就拼命跑回自己的屋子,把自己和心爱的玩具小熊都藏在被子下面痛哭。佼佼以为父母吵架是因为自己不好,她就拼命学乖、听话,小心地讨好着父母,却不料父母还是离婚了。她跟着母亲过日子。母亲一个人忙里忙外,脾气也越来越大了。有一天,她放学后,想学着熬汤给母亲喝,但不小心却烧糊了。母亲回来,看着烧坏的锅,冲她大骂,说她连累了自己,说要不是因为她,自己还能嫁个人,说她耽误了自己的一生……

  刚上初中的佼佼不出声地听着,眼泪无声地流下来。从那一天起,她不想学习,不想拿那些奖状。她开始疯狂地迷恋上网,因为在网络的世界里,她才觉得自己还是个受人疼爱的小公主。佼佼的学习成绩逐渐下降,母亲除了责骂她,没有一点关心她的表达。她越来越不想回家。佼佼每月要到父亲那里去拿生活费。她第一次去父亲的新家时,看到了父亲的新妻子。她冷冷地对父亲的新妻子说:“原来你就是那个狐狸精啊!”父亲听见了,训斥她怎么这样说话。她强硬地顶嘴说:“这就是事实!”然后,拿了钱愤愤地转向走人,没有一丝留恋。从那天起,父亲只是她的“生活费银行”,见面就是为了拿钱。她回家也不再帮母亲干活,而是上网玩游戏。谁要是说她,她会有一大堆愤怒和抱怨的话回敬。她的内心深入在流泪,她怀念小时候的日子。可是,再也感受不到父爱和母爱的她很孤独无助,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

  点评

  又一个令人扼腕的个案,失败的婚姻是否一定要导致对孩子如此严重的伤害?父母离异是否可以将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从佼佼的个案,我们可以看到,真正伤害到佼佼的不完全是父母离异,而是佼佼越来越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冷漠和忽略。为什么当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就会出现这种种非常行为,甚至是自毁自虐的行为呢?

       这可以从心理学家马斯洛著名的需求理论得到解释。马斯洛的理论认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需求所组成。人类的需求由低到高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依次是:生存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处在最底层的是“生存需求”,如吃喝的需求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这一需求得不到满足,就有生存的危险。在佼佼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佼佼每月一次去见父亲,网页就是为了拿钱,这是为生存需求所迫。

       安全的需求,包括心理上的安全感,希望免于灾难,生活稳定等。儿童的心理安全感很大部分来自于父母和家庭。当父母吵架,尤其当家庭破碎、父母离异的时候,儿童的安全感,特别是心理上的安全感就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归属与爱的需求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和理解等,处于第三层次。父母离异对于佼佼的严重伤害主要是在这个层面。马斯洛认为,人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求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而人的最迫切的需求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儿童期的孩子最迫切的需求是父母的关爱。孩子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最初都是为了让父母高兴,得到父母的称赞。所以,即使父母离异后,佼佼跟着母亲过,她仍然努力学习,并且特别想孝敬母亲,放学回来给母亲熬汤。但谁料,得到的却是母亲不分青红皂白的责骂。听了母亲这样的责骂,可以说,每一个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都会摔门一走了之!佼佼虽然还是儿童,但儿童也有自尊心。然而,尚无独立生活能力的佼佼却无法一走了之。所以,佼佼只能沉溺到网络里去麻痹自己。

       对于儿童,当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时,同时也感受到了安全需求的危机,因为孩子的安全感主要来自父母。所以,真正刺痛佼佼内心深处的还不是父母离异这件事情的本身,而是感受到被父母双方所忽略,没有了父母爱的保护。对于佼佼,第二、第三层次的基本需求都缺失了,学习的意义又何在?这个后果是佼佼的父母所期望的吗?当然不是。其实,佼佼的父母又何尝不希望女儿像以前一样表现出色?

       借以此案,提醒所在正在闹离婚或者已经离异的父母:如果离异不可避免,这时孩子特别需要爱和安全感。应该反复告知孩子,让孩子相信,分开的是一个丈夫和一个妻子,不是他的父母。爸爸妈妈分开了,但他们永远都是孩子的父母,还会像以前一样共同照顾他。如果孩子仍然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一如既往的关爱,孩子的安全需求和归属与被爱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离异对孩子的伤害就会降低很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俗语“家有四样,不破也亡”,是哪4样?古人的忠告,早知早受益
一个家庭的家风会影响人一辈子吗?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年级新生家长会发言稿)
纯正家风,是一个家庭最贵的不动产
一个家庭走向败落的三个迹象,有一个都是坏事
好的教养跟家风有关,跟家境无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