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晋青釉狮形器

高7.4厘米,长10.7厘米

征集

造型为蹲伏的雄狮,背上置一短圆管,与腹相通,腹中空。狮昂首挺胸,双耳竖起,两眼圆睁,鼻孔朝天,咧嘴露齿,毛发浓密,个头虽不大,却尽显威武雄壮之气。

灰白胎,施青釉呈色青黄,釉厚处泛青绿色,玻璃质感强,开冰裂细片,胎釉结合不好,釉大部分已剥落,应为湖南湘阴窑产品。湘阴窑因窑区在今湘阴县境内而得名。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称其为岳州窑,因唐时其地属岳州管辖,故有学者称湘阴窑为岳州窑。

这件青釉狮形器制作较为考究。先模制成形,在狮的背部和下腹部可见合模痕迹;再贴塑双耳、四脚、圆管、鬣毛和长尾;然后刻、划细部,如眼、鼻、嘴、齿、爪、毛发等;最后上青釉,底部无釉。

深入探索

1、青釉狮形器的分布

青釉狮形器在我国主要出土于沿海一带以及沿海向内陆辐射的地区,有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和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其中,出土最多的省份是浙江、江苏和山东。

青釉狮形器分布区域图(依据《中国出土瓷器全集》已发表的资料和所查到的其他出土情况在百度地图上标识而成)

各地出土的青釉狮形器的胎、釉有所不同,装饰略有区别,产地应不是同一窑口。尽管如此,最好的青釉狮形器仍由有着“瓷母”之称的越窑烧造,越窑晋代窑址中出土有狮形器的陶模。越窑生产的狮形器主要出土于浙江宁绍一带、江苏南京、山东临沂、邹城、河北满城、河南洛阳、安徽颍上、湖北鄂州。早期越窑的窑址主要分布在浙江省北部曹娥江流域的宁绍地区。此地水系通畅,曹娥江注入杭州湾,连通大海,越窑器由水路运输,销往沿海,再从大河大江的入海口逆流而上输入内陆大城市,如南京。目前,南京是出土青釉狮形器最多的城市之一,已正式发掘了有纪年的并陪葬有狮形器的墓葬两座。一座为西晋元康七年(297年),另一座是西晋永宁二年(302年),为狮形器的准确断代提供了科学依据。除了越窑外,浙江温州一带的瓯窑、金华地区的婺州窑、湖南的湘阴窑等均烧制狮形器,质量不如越窑,纹饰没有越窑精美。正因为南方青瓷窑口也烧造狮形器,所以越窑生产的狮形器除了供本地所需外,主要销往长江以北地区;而我国南方出土的狮形器则呈现出多窑口化的现象,北方亦有此现象,如:山东省。

青釉狮形器 高12.5厘米 长19厘米 越窑 南京板桥镇西晋永宁二年(302年)墓出土

青釉狮形器虽然多为背有短圆管的单个狮子形象,但也有变体。有胡人骑狮,狮背上坐着一个胡人,胡人戴毡,头顶圆管,有的胡人手持便面,有的胡人怀抱小羊,有的圆管素面,有的圆管贴塑纹样。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胡人骑狮,胡人头顶无圆管,而是狮头上有圆孔。有三联狮,三只狮子头朝外,等距离蹲伏状,共有一个后半身和圆筒。还有背上置长圆管的狮形器。

胡人骑狮形器 高27.1厘米 长20厘米 越窑 山东临沂晋墓出土

三联狮形器 残高8厘米 长10厘米 南京汉中门出土

背上安圆管的仿生青瓷器,除了狮子外,还有其他动物。有羊,羊多为跪卧平视,直颈挺胸。有虎,腿极短,身圆鼓,立姿,背负长管。有熊,熊头顶有一孔,已残,可能为圆管,罕见,仅南京出土一例,现藏南京博物院。

胡人骑羊形器 高10厘米 长11厘米 三国吴 浙江省安吉县出土

青釉熊形器 高8.5厘米 越窑 南京江宁西晋墓出土

2、青釉狮形器的年代

据目前已发表的考古资料,所见最早的青釉狮形器出土于湖北鄂州市新苗茅草汪家湾三国吴墓,狮子伏卧状,身圆滚,表情憨态可爱,釉面开冰裂细片,玻璃质感强,仅见弦纹装饰。

青釉狮形器 高14厘米 长15厘米 湖北鄂州三国吴墓出土

青釉狮形器主要出土于西晋时期的墓葬或遗迹中。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南京江宁县张家山西晋元康七年(297年)墓,这座墓出土了4件狮形器,实属少见。这四件狮形器均为越窑产品,其中三件造型、纹饰、尺寸基本一样。西晋青釉狮形器不仅精致,而且造型丰富,纹饰美观。

青釉狮形器 高8.6-9.4厘米 长13.2-13.5厘米 越窑 南京江宁西晋元康七年(297年)墓出土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越窑西晋青釉胡人骑狮形器

青釉狮形器在东晋墓葬中仍有出土,此后便消失了。东晋的狮形器已不如西晋的精美。

青釉狮形器 高9厘米 长13.7厘米 出自浙江义乌东晋义熙十年(414年)墓

由此可见,青釉狮形器始于三国吴,盛于西晋,衰于东晋,亡于南朝。

3、青釉狮形器的用途

关于青釉狮形器的用途说法不一,主要有烛台说、水注说两种。

《中国陶瓷史》持烛台说,“狮形烛台过去被定为'水注’,认为是盛水的文具。它的成型方式与当时盛行的蛙形水盂和敛口扁圆腹水盂完全不同,后者是拉坯成型,有一个器壁薄而光滑的扁圆形腹以贮水。辟邪烛台则用模印法对接成型,器体厚重,内壁凹凸不平,有管状而无流,不像盛水的样子,也与砚、笔筒等文具不相匹配。所以从实用、形态和体重来看,都应以用于插烛照明为宜”。

陈杰等专家仍持水注说,原由有五。1、背上的圆管不适合插烛,肇庆出土的狮形器还配有栓塞。2、有的狮形器出自水井中,应与水有关,3、不少狮形器与砚台伴出,应与文房用具有关,4、元代文献载,元人陶宗仪将晋代的“蛮人狮子”青瓷器当砚滴用。5、两晋的书风盛行催生了各式仿生砚滴,蛙形、兔形、羊形、熊形、狮形。

在此,笔者认同青釉狮形器极有可能是当时的一款烛台的说法。不少狮形器,尤其是大墓中出土的胡人骑狮器有长圆管,理应为烛台。此外,有些仿生器背负不止一根管,而是多管,更应是烛台。

青釉羊形器 高10厘米 长11.6厘米 背负三根圆管 安徽宣城出土 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4、青釉狮形器的源起

中国原本无狮子,不过古代的西亚,中亚,南亚都有,这些地区的使者将狮子作为珍贵的礼物进献给我国皇帝。《后汉书》卷八十八《西域传·安息国》记载安息国(今伊朗)在章和元年(87年)“遣使献师子、符拔”,永元十三年(101年),“安息王满屈复献师子及条支大鸟,时谓安息雀”。文献记载献狮子的时间在东汉。事实上可能早至西汉,因为我国拥有比文献狮子更早的文物狮子,如:苏州虎丘出土的西汉狮形铜座、徐州东汉早期墓葬出土的玉石雕刻狮子。

陶瓷器上出现狮子形象则到了三国吴。1983年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区长岗村出土了一件我国最早的釉下彩瓷——三国吴青釉褐彩贴花双系带盖盘口壶(通高32.1、口径12.6、底径13.6厘米),壶的肩部模印贴塑了佛像,佛结跏趺坐于双狮莲花座上。模印贴塑双狮莲花座佛像大量出现在西晋越窑青瓷上。青釉狮形器也是诞生在三国吴时期。

三国吴青釉褐彩贴花双系带盖盘口壶局部  壶肩部贴塑的双狮莲花座佛像

越窑窑址西晋地层出土的贴塑双狮莲花座佛像纹残片

青釉狮形器是西亚南亚文明与中华文明交流和融合的产物。狮形是受外来文化影响而产生的。西亚将狮子献给中国,中国才得以知道这种动物。据专家考证狮子输入中国最有可能走海路,先到达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再入我国内陆,最终达到目的地都城西安。南亚佛教的盛行和流传促进了狮子形象的传播,狮子在佛教中有着崇高地位。据佛教经典,佛祖释迦牟尼被比作狮子,他有不少关于狮子的称号,如“人中狮子”、“人中人狮子”、“人雄狮子”、“大狮子王”等(中国最早的译经中采用“师子”一词,因为当时“狮”字还未创造出来);佛的坐席为“狮子座”;佛的说法,特别是释迦牟尼的说法称为“狮子吼”。可以说佛教所到之处都有狮形相随。佛教初传中国的路线,除了传统上认为的丝路外,还有海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是最早接触和接受佛教的地方之一,这与青釉狮形器主要出土于东南沿海省份高度一致。狮形虽为舶来,但背负圆管的仿生器则是我国工匠设计的。1958年河南省荥阳县河王水库出土了一件东汉彩绘陶羊(高21.4、长44.5厘米),卧伏状,双目前视,躯体浑圆,背有圆柱。上虞出有一件东汉越窑褐釉羊(高12、长14.5厘米),屈肢伏卧状,背有圆管。青釉狮形器与东汉羊形器的设计思路如出一辙,造型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羊是华夏文明传统的吉祥动物,羊的形象运用到器物上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最富盛名的莫过于商代青铜器四羊方尊。中国的能工巧匠如同设计羊形一般,将狮子形象成功的运用到了青釉狮形器上,集欣赏与实用于一体。可以说,青釉狮形器是亚洲地区的世界文明古国之间交流和交往的历史见证物。

彩绘卧羊 高21.4厘米 长44.5厘米 东汉 河南荥阳出土

狮形初传中国时,带有深深的佛教烙印,总与莲花、佛像或胡人一同出现。不过,很快被华夏文明吸收融合,形成中国的狮文化,被赋予更多内涵。狮子可以驱邪,镇宅,是权威富贵昌盛的象征,能带来喜庆和吉祥,故我国有石狮守门,狮子滚绣球、舞狮等传统和习俗。

相关评论

1、李刚,《佛教海路传入中国论》,《东南文化》,1992年第5期

2、陈杰,石荣传,《两晋带背筒狮形器的定名及用途问题》,《四川文物》,2008年第3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青瓷胡人骑狮的鉴定收藏
瓷器中的动物形烛台
构思奇巧的西晋越窑青瓷胡人骑兽烛台
【鉴藏】羊年漫谈青瓷羊
六朝前期高背筒狮形器
中国瓷器14讲 07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