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实践是掌握古玉鉴定真知的最佳途径

有的朋友理论知识掌握得不错,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一旦购买玉器的时候,就会没有自信心,犹豫不决。究其原因,就是实践经验不足。其实,鉴定的成功与否,就是一个实战经验的积累,就像卖油翁倒油穿过钱孔而滴袖不沾,别无他,唯手熟尔!


我在实战讲座中讲到的知识,全部是二十多年来一点一滴的经验积累,你可以在实践中求证,加深认知,然后把整个鉴定的理念固定下来,天长日久,自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当然,在实践的道路中,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指点一二,更会锦上添花,事半功倍。那么,我们具体如何实践呢?


素器入手-解决入土特征的问题初学古玉者,切不可贪大求全,一开始就想买高精尖的玉器藏品,从素器残件开始实践,一点一点的积累才是正道!当然基础好一点的,可以入手一些带有工艺的残片整体实践,效果会更好一些。可以购买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特征的标本残片。通过对素器的盘玩,体会它的变化特征,大约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关于入土特征的经验就会了如指掌,那么我们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推进了。


带工残片-解决工艺特征问题。要突破工艺特征,一定是建立在古代玉器加工设备、砣具的基础上,如果不了解古代加工玉器的生产力水平,你就无法判断古玉上留下的痕迹是否符合那个年代。所以,掌握古代各个时期玉器加工的痕迹特点,是鉴定中很重要的知识点,后面我会用大量的篇幅来剖析。而通过残片实践学习,是通往高手之路的不二手段。购买带工的残片开始实践学习,一是省钱,而是在盘玩的过程中可以进行破坏性的实验来验证一些鉴定理念的正确性。


这个阶段,切不可盲目的看一些纹饰方面的资料,以免受其影响。一定要从玉器的本质看问题,看它上面的表象特征是否符合入土特征,看它的加工痕迹特征是否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以及入土特征和加工工艺痕迹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否符合逻辑。比如:一件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上,如果上面发现了明显的金属工具以及高速旋转留下的痕迹,你直接枪毙掉就是!因为五千多年左右的良渚文化玉器加工,既没有金属工具,也没有高速旋转的加工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学习工艺鉴定的技能时,高倍清晰的放大镜是必不可少的,建议在60-120倍之间最佳。否则,你根本不能正确的观察古代玉器的痕迹特点,从而更分不清古代和现代痕迹特征的区别。“有的人拿几千倍的放大镜去观察玉器的肌理结构和次生变化,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一是高倍微观下,同一种类玉的肌理结构是相同的;二是局限于一个点来“窥一斑而知全貌”不足以说明问题;三是造假者已经在利用自然侵蚀的孔洞作伪。所以此举大可不必,对玉器新老的鉴定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当然,大家切记:在实践自己手中确真的标本同时,一定要反反复复地多看馆藏品,仔细领悟它的表象特征。包括馆藏品的高清放大图片,和自己手中的标本做一个相互类比、印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解决掉入土特征和加工工艺痕迹特征后,那一个问题就是断年代:通过归纳器形纹饰特征-解决年代问题。
随着国家的考古发掘,出土玉器的数量增加,专家学者对器型纹饰的研究总结也日臻完善,再加上馆藏玉器的高清大图,这就为我们总结纹饰的特征和变化规律提供了很好的资料。所以,从器形纹饰去推断玉器的年代问题,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是非常好的一个捷径。


当然,民间藏品年代的判断,因为脱离了出土环境,我们无法从考古角度去验证,只有根据个人的经验,给出一个合理的接近年代。

以上图片是个人收藏,请多多指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红旗:运用 “四步曲”方法鉴定实物案例分析(二)
古玉鉴定的方法探讨
王红旗:古玉鉴定,这样的错误观点你有吗?(观点五)
金玉满堂闲师再说春秋
出土古玉的鉴定思路和方法
古玉鉴定必须掌握的八大要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